第5课《君子国》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君子国》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7 11:49:50

文档简介

《君子国》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瞻仰 (zhān)锱铢(zī)辏集(chòu)
B.谬领(liào)吝教(lìn)敝货(bì)
C.恁般(nèn)酌量(zhuó)偏枯(kū)
D.惭愧(cán) 缘故(yuán)遵命(zhūn)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惭愧 愕然恭而有礼 怒不可遏
B.翩然 澜语 锱铢较量 束手无策
C.唯一 沉湎 义愤填膺 历尽心血
D.狡黠 诓骗 巧妙绝轮 众目睽睽
3.对下列句子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3)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4)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
A.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B.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
C.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环境描写 细节描写
D.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B.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保,防止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C.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家庭、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D. 通过“学会感恩”主题班会,使我受到很大的触动。
5.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来。”他对我说:“这边看得清楚些。”
B、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自然美有两种:“骏马秋风冀北”,这是阳刚美;“杏花春雨江南”,这是阴柔美。
D、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说说作者描绘的君子国为什么伴随着那么多激烈的“争”论。

2.“只见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字”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惟善为宝”的理解。

3.唐敖因听君子国“不争”,所以上岸观瞻,看到的却是几个“争”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举例说明君子国人的对话中,体现国人“君子之风”的句子?

二、课外阅读
怀抱太阳的月亮
叶轻驰
①对于月亮,母亲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②母亲读过大学,在那个年代,算是少有的女知识分子。文人爱月,女文人更爱月,这点在母亲的身上印证无遗。从年轻时起,一到晚上,母亲喜欢坐在院子里,身边点一盏煤油灯,手捧一本书,在一地月光中静静地沉迷在书中的世界里。
③可后来,母亲终究没能圆自己的梦。母亲的梦想,就是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中,教一群可爱的学生,每晚都能沐浴在山野中的月光中。可毕业那年,外婆生了场大病,身体从此三天两头地出问题。外公去世得早,外婆膝下仅有母亲这个独生女。无奈,母亲放弃了梦想,回到城里教书,陪伴在外婆身边。
④一样的月亮,只是城里的月光少了些纯净,多了几许嘈杂。对于母亲来说,这是她一直引以为憾的事。
⑤在那个时代,家家户户都是儿女成群,唯有母亲家里,竟只生了她一个。可每次说起这事,外婆总带着骄傲的神情说,自己只生了一个,却比别人家的成群儿女都管用!确实,母亲至孝,将外婆照顾得无微不至。
⑥后来嫁给了父亲,母亲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有条。父亲身体本来不好,在母亲的细心调养下,反倒日渐好了起来。有一段时间,为了让父亲专心工作,母亲还请了长假,专门照顾父亲的生活。后来,在母亲的支持下,父亲的工作渐渐出了成果。别人家的老夫老妻三天两头吵架,可父亲和母亲生活了大半辈子,却不曾红过脸。父亲不善言辞,可每次和旁人提及母亲,脸上总是难掩的幸福。
⑦再后来,有了姐姐和我,母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从小到大,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如那温柔的月光,照拂着我和姐姐的成长。在那个物质并不丰裕的年代,每次单位发了东西,母亲总是先分出奶奶和外婆的那一份,然后是父亲和我们姐弟的。轮到母亲时,往往便所剩无几。
⑧母亲是个传统的女人,一生为了父母、丈夫和子女,却甚少考虑到自己。其实,如母亲这般的女子,在很多家庭中并不少见。也许,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
⑨有一次,见到母亲坐在阳台上,在月光中,微微眯着眼睛,一副陶醉的样子。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母亲便是那怀抱着太阳的月亮。她的一生,都围着太阳转。而她生命中的太阳,是父母,是丈夫,是子女,却不曾是自己。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突然明白了母亲的月亮情结。母亲对月亮情有独钟,也许正是因为在月亮中,她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⑩中秋节临近了,这是母亲最喜爱的节日。我想,今年的中秋节,应该让我们几个子女做那个怀抱着太阳的月亮。而母亲,才是我们生命中应该拥抱的太阳。
1.母亲对于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文中多次写到她在月光下的所做所想,请一一概括出来。
2.联系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外婆总带着骄傲的神情说,自己只生了一个,却比别人家的成群儿女都管用!
(2)父亲不善言辞,可每次和旁人提及母亲,脸上总是难掩的幸福。
3.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⑦段中的划线句子。
4.母亲为家庭倾注了全部心血,作为子女,你想打电话给电视台点歌栏目的主播,请求点播一首歌来祝贺母亲40岁的生日。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参考答案
1.C
2.A
3.D
解析:(1)是心理描写;(2)心理描写; (3)细节描写;(4)环境描写,因此D是正确的。
4. C
解析:A、不合逻辑。删去“没有”或在“是一个人”后加上“能否”。 B、语义矛盾。删去“不再”或将“不再”改为“再次”。D、成分赘余。删去“通过”或“使”。
5.C
解析:A他对我说之后应该用逗号,B、句号应该用在引号后面。D三四月间不能用顿号。
课内阅读
1.“争”的核心是相互包容,相互礼让,考虑问题的角度都是对方,这种“争”是君子的必然行为方式和习惯。所以君子国应该是不争不君子,争是真君子。
2. 善良是人的天性,但现实生活中善良常常被各种社会因素湮灭。作者借小说希望看到一个处处以“善”为贵的理想社会。
3. 这样写在情节上有设置悬念的作用,有前后对比,明抑实扬 ,这样更突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4. 隶卒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贱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隶卒的话语完全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君子之风”可见一斑。
三、课外阅读
1.(1)母亲年轻时喜欢在一地月光中读书;(2) 母亲梦想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教书,每晚都能沐浴在山野中的月光中;(3)也许正是因为在月亮中,她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解析: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母亲与月光关系”这一主题线索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1)运用神态描写,贬词褒用,表现母亲在家中管用,孝顺,把外婆照顾得无微不至,外婆因此感到骄傲。(2)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善于操持家务,对父亲体贴关怀。支持父亲工作,夫妻互相尊重,相敬如宾,父亲为此感到幸福。
解析: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3.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爱的温柔、无私和宽广,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悉心照料,抒发了作者的感激之情。
解析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4.说清几点:称呼;母亲40岁;歌名;播放时间几月几日。尽量简明。

语文版语文9年级下第5课《君子国》教学设计
课题
君子国
单元
2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9年级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君子国”的含义,了解作者和《镜花缘》。
能力目标
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感受小说中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深入体会作者渴望社会恭而有礼,人人尽显君子之风的和谐美满的思想。
重点
理解“君子国”的含义和文章内容。
难点
探究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感受小说中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清代著名小说家—— 李汝珍,给我们描绘一个“谦让、宽容、与人为善的 ”的礼仪之邦,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君子国》 ,让我们感受 尽显君子之风的和谐社会吧。
出示课题。
思考、讨论问题。
从叙述导入,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二、初读感知
1.作者简介:
李汝珍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少年时师从凌廷堪(约1755―1809)学习古代礼制、乐律、历算、疆域沿革,李汝珍对疆域沿革特别感兴趣。由于李汝珍对八股文不屑,导致他终生不达,最大的官做过河南县丞,但他学问渊博,并精通音韵,青少年时代就有著作《李氏音鉴》问世。他一生生性耿直,不阿权贵,不善钻营,始终没有谋到像样的官职。中年以后,他感到谋官无望,潜心钻研学问。自1795年起到1815年,用二十年时间写成可与《西游记》、《封神榜》媲美的《镜花缘》一书。
2.了解《镜花缘》
《镜花缘》是一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幻想迷离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烂的天轮彩图。
3.“君子国”简介
“君子国”原出《山海经》,这个国度里的人个个衣冠楚楚,人人佩带宝剑,他们饲养猛兽,但性格谦和,为人忍让,不好争斗。
作者借想象中的“君子国”——一个“好让不争”的“礼乐之邦”,变现他的社会理想,并以此来否定装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诈、黑暗不公的现实社会。
4.积累字词
瞻仰( zhān ) 辏集( còu )
酌量( zhuó ) 衣冠(ɡuān )
谬领( miù ) 恁般(nèn )
偏枯( kū ) 戥头(děnɡ )
4.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恭而有礼: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锱铢较量: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种田的人把田界让给对方,走路的人让开路让别人先走。形容礼让成为社会风气。畔,田界。
隶卒:衙门里的差役。
恁般:那样的。恁,这么,那么。
酌量:斟酌,估量。
5.本文主要写一个什么故事?
唐敖和多九公一同在君子国游玩,从君子国人交易的言行中体会到“好让不争”的意义。
6.作者以什么样的结构来讲述这个故事?
总——分——总
7.通读全文,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一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2:):初到君子国。唐敖想要见识“好让不争”的君子国,和多九公一同进城,发现君子国里的人其实并不知晓自己国家“君子”名声的由来。
第二部分(3-5)交易见君子。细写市场上三个“好让而争” 的场景。
第三部分(6):明悟君子意。唐敖从前面的交易中体会到了君子国“好让不争”的意义,明白“君子”的由来。
三、精读感悟
1.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代了小说的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人们走进君子国的 原因。重点指导理解“瞻仰”“惟善为宝”的词义。
2.自由朗读第 2 自然段,说说:这里的居民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国名”的由来?
君子国的人个个是君子,“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士庶人等, 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并不知道世上有争让之事,所以他们不懂得“好让不争”是什么意思。而国名很有可能是邻邦替他们取的,他们并不知道由来。
3.在第一部分中,为什么作者要写唐敖向老翁等询问的事情?
唐敖本就因为听闻君子国的名声很正常的反应。而包括老翁在内的几个国人并不知道自己国家,为什么会被冠以“好让不争和“君子”的美名,可见君子过的国民内心其实并未将自己恭敬、礼让的行为看作是什么值得称道和炫耀的事情,由此可推测君子国的人之所以“君子”,是因为他们自身内心的纯正,而非后天的刻意为之。
3.“只见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字”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惟善为宝”的理解。
善良是人的天性,但现实生活中善良常常被各种社会因素湮灭。作者借小说希望看到一个处处以“善”为贵的理想社会。
4.第二自然段中唐敖说“话虽如此,仍须慢慢观玩,方能得其详细”,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承接前文写多九公以一路上的观察对君子国“不争”与“君子”表现做简单说明,又为下文写闹市交易场景作了铺垫。
5.小说描绘了君子国中市场交易的三个场景,这三个场景各展现了怎样的交易过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个场景:讨价还价、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倒用。交易中买者隶卒“务求将价加赠”,卖者竟然不还价反而要减价。买者认为不能加价, 觉得内心“如何能安”,于是坚决要加价。卖者认为买者要加价“如此克己”,没有办法,只好请他走人,“到别家交易”。买卖双方都认为失了“忠恕之道”。双方争执不下时,最终有过路人在旁“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
第二个场景:买卖双方关于货物的反常之举。买者小军要付高价拿低货,卖货人执意要收低价出高货,双方争执不下,最后买者小军为了心庶可稍安,无奈自己拿走低货,却被过路人责之为“欺人不公”后,无奈,“只得将上等货物、 下等货物,各携一半而去” 。
第三个场景:买卖双方“锱铢较量”的颠倒而行,为银子等色而争。买者农人要付上等银色携货物,卖者视多收银色为“欠了来生债”,卖货者执意要扣去银色,买卖双方各不相让,“锱铢较量”。最后农人只得以货物抵此银而去,买者认为银多货少,只得将多收的平色“用戥秤出,尽付乞丐而去”。
共同的特点:三个“交易光景”组成“‘好让不争’一幅行乐图”。显然,这 幅图景中的“好让不争”已与上文中的“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类的谦让不同, 而君子国最核心最集中的内涵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易光景”一一展现的。
6.小说在描写这样的交易场景时,为什么选择了隶卒、小军、农人这三个人物作为买货人?
在我国古代,人民的社会地位按“士农工商”的顺序排列,作为商人,又是庶民,在面对自己更高阶层的人、尤其是与对方谈交易时,不免是要被欺压的。但这样的情况没有在君子国出现,就像第2自然段中多九公所说,这里的人,不论富贵贫贱,都“谦恭有礼”。手中比普通平民多握了一点权力的士兵们在买卖时没有以权谋私,赊账压价,而是与卖货商人公平交易,不愿卖货人吃亏。其中谦和有礼,公平交易的现象可见君子国平等有好的社会风气。
7.在第三个交易场景中,为什么交易完成、农人离开后作者没有就此停笔,而是写了卖货人将“多余平色”给了乞丐的故事情节?
农人离开后,卖货人仍觉得农人所拿的货物值不上所给的银两,自觉还是欠了“债”,于是将多余的平色付给了乞丐。可见卖货人先前所说自己不愿多拿银钱的话并不是虚伪推脱,而是真的不想占别人的便宜,体现了出了君子国人心性的纯真和朴实,同时乞丐的形象也是为了警醒后人,莫贪小便宜。
8.唐敖本事听闻君子国“好让不争”才上岸观瞻,而所见到的三次交易里,卖货人都如此“斤斤计较”,与买货人产生争执,你怎样理解作者这么写的用意?
(1)这是一种反衬和隐喻的手法。作者正是用交易过程的“争” 来反衬君子国人的“不争”。(2)交易过程中卖货人与卖者之间的争执,是出于他们各自内心不愿占便宜、愿意给对方让利,这体现了“好让”二字:而“好让不争”中的“不争”其实指的是不争名利,不为私利而争吵不休,卖货人与买货者争的对方的利、争的是不让对方吃亏,这其实不为自己争私利的“不争”的表现。(3)矛盾是剧情发展的重要拖动力,也是很能吸引目光的一种方式。相比与描写君子国人如何不争,如何一片祥和,倒不如以矛盾为重点,使读者眼光聚焦于此,用表面“争执”吸引读者目光,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不争”,作者这样的写法是很出彩的。交易中产生争执不奇怪,但君子国闹市里的这种别样的争执还是首见,一是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二来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出君子国人“好让不争”的特点。
9.品读文本,举例说说哪些语句体现了“君子之风”。
示例:
(1)“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贱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
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君子国人“好让不争”,不为一己私利,处处为对方着想的特征。
(2)隶卒赌气,照数付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那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
运用一系列简洁、凝练的动作描写,以“争”的场景,突出君子国人坚决不肯占别人便宜“好让不争”的君子之风。
(3)忽见有个乞丐走过,卖货人自言自语道:“这个花子只怕就是讨人便宜的后身,所以今生有这报应。”一面说着,却将多余平色,用戥称出,尽付乞丐而去。
面对乞丐,君子国人在同情帮助之余,会从中警醒自己不能讨人便宜,可见“好让不争”的观念根深蒂固,君子国人由内而外的显示了君子之风。
10.怎样理解第三自然段中隶卒所言,失了“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就是孔子“ 一以贯之”之道,也是儒家思想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忠”尽力为人谋;所谓“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因此“忠恕之道”就是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他人,将心比心。(2)文中隶卒说卖货人“以高货讨贱价”,本就不公平,却反过来说自己“克己”,所以认为卖货人不能推己及人,失了“忠恕之道”。
11.通读全文,请你说一说“君子国”给你怎样的印象?
礼乐之邦、好让不争,惟善为宝。
12.作者对君子国这个国家表现出怎样的的态度?
十分欣赏(向往)这样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13.小说虚构了一种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君子国的人们是谦让、宽容、与人为善的。
四、赏析写作特点。
课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1.借助人物语言对不合理社会现象提出批评。
作者借助小说的叙述语言或小说中人物的议论,对他所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提出批评,叙述与议论的文字融为一体。如选文第一个交易画面 中,卖货人面对买者要求加价的要求,竟然答道“况蔽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加增,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唐敖就此议论道:“‘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原是买物之人向来俗谈;至‘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亦是买者之话。不意今皆出于卖者之口,倒也有趣。”作者在文中所说对象虽然并不具体、确定地指某一类人或某种社会现象,但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反映了他的社会理想,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不平和激愤之情。
2.借助丰富想象,夸张隐喻等手法,创造出理想的国度。
作者李汝珍继承了《山海经》中的一些资料,凭借他丰富的想 象,运用夸张、隐喻、反衬等手法,经过再创造,构造了“君子国”这一世外桃 源。李汝珍在表现特定的讽刺内容时,借助了夸张这种手法。李汝珍将需要表现三个买卖画面中人物主观上的假定逻辑有意放大,与现实生活中的正常逻辑相错位,从而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深化作者想要表达的讽刺性内容。在《镜花缘》 这部作品中,夸张手法就运用得恰到好处。
3.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
君子国的几桩买卖,买主都是普通民众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身份分别是隶吏、小军、农夫,而非达官贵人或者豪门富贾。体现出作者别具匠心、 精心设计的安排,因为隶卒、小军之类的人物,在传统作品以及现实生活或者在 人们的传统认知中,他们仗势欺人、为非作歹、巧取豪夺、上瞒下欺,甚至杀人 越货,均是统治阶级的帮凶。而君子国中的隶卒、小军,却是谦逊有礼、温文尔 雅,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兵尚如此,那农人呢?作者还塑造了一个农人的典型 代表,在农人购物的过程中,农人全无农民似的小气,只有农民的憨厚豪爽,全无小农意识。由此可见,可以类推君子国的风气,处处淳朴,事事谦让。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感悟、思考、表达。
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思考并回答问题。
活动探究。
理解、探究。
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
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理解课文主旨——君子国的谦让、宽容、与人为善永远是我们借鉴的。
课堂练习
1.选出下列没有病句的一项( )
A.为了避免物价不再飞涨,国家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B.通过举办世博会,使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飞速发展的上海。
C.我们要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D.有没有正确的环保观,是能否实现低碳生活的关键。
2.下列一段话所用的修辞手法列举正确的一项是(?)
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者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天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簌簌的声音。要是你能够叫这个犹太人的心变软——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它更硬呢?
A、比喻?? 排比?? 反问????
B、比喻?? 拟人?? 夸张
C、排比?? 夸张?? 反问????
D、比喻?? 排比?? 设问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君子国” 是个“好让不争” 的“礼乐之邦” 。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 四个大字。“国主向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这里的宰相,“谦恭和蔼”,平易近人,“脱尽仕途习气”,使人感到可亲可敬。这里的人民互谦互让,“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卖主力争少要钱,售出上等货;买主力争付高价,取次等货,彼此相让不下。
小说以此来否定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诈、苞苴盛行的现实社会。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镜花缘》,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书评。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设计

君子国
货价
货物质量 争 谦让抑己君子之风
钱给多给少
渴望君子之风 不满现实尔虞我诈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课件33张PPT。君子国语文版 九年级下 清代著名小说家—— 李汝珍,给我们描绘一个“谦让、宽容、与人为善的 ”的礼仪之邦,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君子国》 ,让我们感受 尽显君子之风的和谐社会吧。
李汝珍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少年时师从凌廷堪(约1755―1809)学习古代礼制、乐律、历算、疆域沿革,李汝珍对疆域沿革特别感兴趣。由于李汝珍对八股文不屑,导致他终生不达,最大的官做过河南县丞,但他学问渊博,并精通音韵,青少年时代就有著作《李氏音鉴》问世。他一生生性耿直,不阿权贵,不善钻营,始终没有谋到像样的官职。中年以后,他感到谋官无望,潜心钻研学问。自1795年起到1815年,用二十年时间写成可与《西游记》、《封神榜》媲美的《镜花缘》一书。《镜花缘》是一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幻想迷离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烂的天轮彩图。1.字音
瞻仰( ) 辏集( )
酌量( ) 衣冠( )
谬领( ) 恁般( )
偏枯( ) 戥头( )

zhān
zhuó
miù
kūcòuɡuānnènděnɡ恭而有礼:
锱铢较量:
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隶卒:
恁般:
酌量: 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种田的人把田界让给对方,走路的人让开路让别人先走。形容礼让成为社会风气。畔,田界。
衙门里的差役。
那样的。恁,这么,那么。
斟酌,估量。 本文主要写一个什么故事?
唐敖和多九公一同在君子国游玩,从君子国人交易的言行中体会到“好让不争”的意义。 作者以什么样的结构来讲述这个故事?
总——分——总通读全文,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一说每个部分的大意。(1-2:):初到君子国。唐敖想要见识“好让不争”的君子国,和多九公一同进城,发现君子国里的人其实并不知晓自己国家“君子”名声的由来。(3-5)交易见君子。细写市场上三个“好让而争” 的场景。(6):明悟君子意。唐敖从前面的交易中体会到了君子国“好让不争”的意义,明白“君子”的由来。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代了小说的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人们走进君子国的 原因。重点指导理解“瞻仰”“惟善为宝”的词义。 自由朗读第 2 自然段,说说:这里的居民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国名”的由来? 君子国的人个个是君子,“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士庶人等, 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并不知道世上有争让之事,所以他们不懂得“好让不争”是什么意思。而国名很有可能是邻邦替他们取的,他们并不知道由来。在第一部分中,为什么作者要写唐敖向老翁等询问的事情? 唐敖本就因为听闻君子国的名声很正常的反应。而包括老翁在内的几个国人并不知道自己国家,为什么会被冠以“好让不争和“君子”的美名,可见君子过的国民内心其实并未将自己恭敬、礼让的行为看作是什么值得称道和炫耀的事情,由此可推测君子国的人之所以“君子”,是因为他们自身内心的纯正,而非后天的刻意为之。 “只见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字”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惟善为宝”的理解。 善良是人的天性,但现实生活中善良常常被各种社会因素湮灭。作者借小说希望看到一个处处以“善”为贵的理想社会。 第二自然段中唐敖说“话虽如此,仍须慢慢观玩,方能得其详细”,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作用,承上启下 承接前文写多九公以一路上的观察对君子国“不争”与“君子”表现做简单说明,又为下文写闹市交易场景作了铺垫。 小说描绘了君子国中市场交易的三个场景,这三个场景各展现了怎样的交易过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个场景:讨价还价、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倒用。交易中买者隶卒“务求将价加赠”,卖者竟然不还价反而要减价。买者认为不能加价, 觉得内心“如何能安”,于是坚决要加价。卖者认为买者要加价“如此克己”,没有办法,只好请他走人,“到别家交易”。买卖双方都认为失了“忠恕之道”。双方争执不下时,最终有过路人在旁“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 第二个场景:买卖双方关于货物的反常之举。买者小军要付高价拿低货,卖货人执意要收低价出高货,双方争执不下,最后买者小军为了心庶可稍安,无奈自己拿走低货,却被过路人责之为“欺人不公”后,无奈,“只得将上等货物、 下等货物,各携一半而去” 。 第三个场景:买卖双方“锱铢较量”的颠倒而行,为银子等色而争。买者农人要付上等银色携货物,卖者视多收银色为“欠了来生债”,卖货者执意要扣去银色,买卖双方各不相让,“锱铢较量”。最后农人只得以货物抵此银而去,买者认为银多货少,只得将多收的平色“用戥秤出,尽付乞丐而去”。 共同的特点:
三个“交易光景”组成“‘好让不争’一幅行乐图”。显然,这 幅图景中的“好让不争”已与上文中的“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类的谦让不同, 而君子国最核心最集中的内涵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易光景”一一展现的。 小说在描写这样的交易场景时,为什么选择了隶卒、小军、农人这三个人物作为买货人? 在我国古代,人民的社会地位按“士农工商”的顺序排列,作为商人,又是庶民,在面对自己更高阶层的人、尤其是与对方谈交易时,不免是要被欺压的。但这样的情况没有在君子国出现,就像第2自然段中多九公所说,这里的人,不论富贵贫贱,都“谦恭有礼”。手中比普通平民多握了一点权力的士兵们在买卖时没有以权谋私,赊账压价,而是与卖货商人公平交易,不愿卖货人吃亏。其中谦和有礼,公平交易的现象可见君子国平等有好的社会风气。 在第三个交易场景中,为什么交易完成、农人离开后作者没有就此停笔,而是写了卖货人将“多余平色”给了乞丐的故事情节? 农人离开后,卖货人仍觉得农人所拿的货物值不上所给的银两,自觉还是欠了“债”,于是将多余的平色付给了乞丐。可见卖货人先前所说自己不愿多拿银钱的话并不是虚伪推脱,而是真的不想占别人的便宜,体现了出了君子国人心性的纯真和朴实,同时乞丐的形象也是为了警醒后人,莫贪小便宜。. 唐敖本是听闻君子国“好让不争”才上岸观瞻,而所见到的三次交易里,卖货人都如此“斤斤计较”,与买货人产生争执,你怎样理解作者这么写的用意? (1)这是一种反衬和隐喻的手法。作者正是用交易过程的“争” 来反衬君子国人的“不争”。 (2)交易过程中卖货人与卖者之间的争执,是出于他们各自内心不愿占便宜、愿意给对方让利,这体现了“好让”二字:而“好让不争”中的“不争”其实指的是不争名利,不为私利而争吵不休,卖货人与买货者争的对方的利、争的是不让对方吃亏,这其实不为自己争私利的“不争”的表现。 (3)矛盾是剧情发展的重要拖动力,也是很能吸引目光的一种方式。相比与描写君子国人如何不争,如何一片祥和,倒不如以矛盾为重点,使读者眼光聚焦于此,用表面“争执”吸引读者目光,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不争”,作者这样的写法是很出彩的。交易中产生争执不奇怪,但君子国闹市里的这种别样的争执还是首见,一是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二来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出君子国人“好让不争”的特点。 品读文本,举例说说哪些语句体现了“君子之风”。
示例:
(1)“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贱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君子国人“好让不争”,不为一己私利,处处为对方着想的特征。 (2)隶卒赌气,照数付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那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 运用一系列简洁、凝练的动作描写,以“争”的场景,突出君子国人坚决不肯占别人便宜“好让不争”的君子之风。 (3)忽见有个乞丐走过,卖货人自言自语道:“这个花子只怕就是讨人便宜的后身,所以今生有这报应。”一面说着,却将多余平色,用戥称出,尽付乞丐而去。 面对乞丐,君子国人在同情帮助之余,会从中警醒自己不能讨人便宜,可见“好让不争”的观念根深蒂固,君子国人由内而外的显示了君子之风。怎样理解第三自然段中隶卒所言,失了“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就是孔子“ 一以贯之”之道,也是儒家思想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忠”尽力为人谋;所谓“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因此“忠恕之道”就是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他人,将心比心。(2)文中隶卒说卖货人“以高货讨贱价”,本就不公平,却反过来说自己“克己”,所以认为卖货人不能推己及人,失了“忠恕之道”。 通读全文,请你说一说“君子国”给你怎样的印象?
礼乐之邦、好让不争,惟善为宝。 作者对君子国这个国家表现出怎样的的态度?
十分欣赏(向往)这样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小说虚构了一种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君子国的人们是谦让、宽容、与人为善的。 课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1.借助人物语言对不合理社会现象提出批评。
2.借助丰富想象,夸张隐喻等手法,创造出理想的国度。
3.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 1.选出下列没有病句的一项( )
A.为了避免物价不再飞涨,国家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B.通过举办世博会,使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飞速发展的上海。
C.我们要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D.有没有正确的环保观,是能否实现低碳生活的关键。D 2.下列一段话所用的修辞手法列举正确的一项是(?????? )
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者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天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簌簌的声音。要是你能够叫这个犹太人的心变软——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它更硬呢?
A、比喻?? 排比?? 反问???? B、比喻?? 拟人?? 夸张
C、排比?? 夸张?? 反问???? D、比喻?? 排比?? 设问A课堂总结 “君子国” 是个“好让不争” 的“礼乐之邦” 。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 四个大字。“国主向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这里的宰相,“谦恭和蔼”,平易近人,“脱尽仕途习气”,使人感到可亲可敬。这里的人民互谦互让,“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卖主力争少要钱,售出上等货;买主力争付高价,取次等货,彼此相让不下。
小说以此来否定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诈、苞苴盛行的现实社会。
板书设计 君子国
货价
货物质量 争 谦让抑己君子之风
钱给多给少
渴望君子之风 不满现实尔虞我诈作业布置 课下阅读《镜花缘》,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书评。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