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2018)1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读品味)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2018)1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读品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7 14:1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读品味)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景象。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社会的熏陶,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景象。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社会的熏陶,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诗人,读中解题
1、课件逐一出示提示语。学生根据词语提示,猜诗人。
提示语:盛唐诗人 浪漫主义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诗仙 “床前明月光……”
2、利用以上提示语组成一段话,简介“李白”。
李白(701—762),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被杜甫称赞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被称为“诗仙”。
3、根据课前准备,补充介绍“李白”。例如:生平简介、文学成就、主要作品、名言佳句等。
在资料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吟诵积累过的李白诗句。
4、过渡:在《李太白全集》中有一首七言绝句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
5、自读诗题,你觉得诗题中哪一个字或者词语应该读出重音?
预设:
生1:朗读时,强调“望”字。
理由一:因为“望”写出了作者到庐山的目的。教师适时补充:此诗不是单纯地写“瀑布”,而是写“望瀑布”时所见、所听、所感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理由二:“望”是远看的意思。“望”清楚地说明诗人是站在离瀑布很远的山下看到这般景色的。教师适时补充“望”字点明了作者的观察视角。
生2:朗读时,强调“庐山瀑布”,尤其强调“瀑布”二字。因为这首诗重点描写的就是庐山瀑布。
6、生利用投影展示学生课前准备的与“庐山瀑布”有关的旅游照片和图片,在教师的配乐中交流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感。
7、教师引读课题:
(1)李白到庐山瀑布干什么?生齐读课题,强调“望”字。
(2)望的是什么?生齐读时,强调“瀑布”二字。
(3)庐山的瀑布美吗?请你将这种美感融入到课题中。生美读课题。
8、过渡:庐山瀑布,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灵感,绞尽脑汁地写下无数歌咏诗篇,而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其文学成就却璀璨至今。(大屏幕出示整首诗)怎样读,才能读出这首传世古诗的绝佳韵味?
二、读中解诗,读中想诗
1、出示读诗指南,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
第一级:读正确。大声朗读这首诗,把每个字读正确。在小组内交流识记“紫”“尺”“疑”的好方法。
第二级:读流利。同桌互读,将每一行诗读通顺。
第三级:读韵律。尝试以下节奏读一读。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四级:读感悟。仔细读一读这首诗,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
2.汇报朗读情况。
(1)指生朗读。师生从字音是否正确,声音是否洪亮,是否有节奏等几方面进行评价。
(2)教师配乐范读。
(3)配乐男女生赛读。
(4)配乐全班齐读。
3、汇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和大家进行交流。
教师在交流中相机引导,重点明确以下内容。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香炉峰峰顶尖圆,终日烟云缭绕聚散,如一个硕大的香炉,故称为“香炉峰”。
紫烟:因为香炉峰下有瀑布,水气蒸腾,混入云气,透着日光,反映出紫红色,远望过去,在形似香炉的高峰上盘旋缭绕的就是紫色的烟云了。
遥望:从远处看。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银河:(课件出示银河图片)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处指极高的天空。
4、带着对词语的理解默读全诗,并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
被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5、课件出示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汇报对古诗大意的理解情况。
6、借助插图,配合音乐,朗读全诗。
三、读中品诗,读中悟情
1、细读全诗,你觉得哪些字或词用得好?为什么?并将这个字或词带入这行诗中读出来。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日照香炉生紫烟”,“生”把紫烟写活了,好像源源不断地产生着,把紫烟的美写得活灵活现。
引读:雄伟的山峰远远望去犹如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在清晨时分,冉冉腾起阵阵白雾,缥缈弥漫于苍天山川之间,红日初升,紫烟把庐山唤醒了,鸟儿也开始婉转啼叫,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好吗?
生2:“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原本是从山壁上突然倾泻而下的水,远远看去就像是悬挂着的布,所以叫瀑布。作者用“挂”字形容它从上而下,非常形象。
引读:谁将这巨物“挂”起来的?大自然具有多么神奇伟大的力量啊!让我们带着对大自然的赞颂读一读这句诗。
生3:“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把瀑布奔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写出山之高,之陡峭,又可见水流之急。
(1)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录像,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2)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瀑布奔涌而出,声势浩大,水流快、急、猛。)
(3)诗句中哪一个字或者词描写出瀑布的这些特点?
(4)再次理解“飞”“直下”。
(5)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高吗?这是什么修辞方法?(“三千尺”不是准确的数字,主要是形容香炉峰很高,瀑布很长。这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6)你能使用夸张的手法说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吗?
生4:“疑是银河落九天”,“疑”字说明这银河从天上掉下来是诗人想象出来的。
(1)瀑布与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将瀑布比作银河?
(2)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请同学们一起想象瀑布像银河从天而降的景象,一起读读第四行诗。
3、引言:瀑布美吗?(美)这美,和小桥流水的美一样吗?这是怎样一种美呢?(壮美,雄伟壮丽)你能通过朗读读出瀑布的雄伟壮丽吗?带着想象,看图配乐读全诗。
4、诗人李白站在这飞瀑下面,会是怎样的感受?
天宝十五年,李白从安徽的宣城来到了长江边上的庐山,一直呆到了这一年的年底,在庐山度过了夏、秋、冬三季,一共写了二十四首诗,足以见得李白对庐山美景的喜爱。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李白,带着李白对庐山美景的赞颂来读一读这首诗。
5、教师引导学生带自己的感悟朗读古诗。
(1)清晨,香炉峰披上一层淡淡的紫色轻纱,一切,朦朦胧胧,如同仙境一般,这时你想说:“__________”。(引读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2)李白觉得瀑布像一条大河一样挂在山的前面。他说:__________。(引读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3)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站在山脚下,举头仰望,瀑布从那高高的山峰上飞快地直冲下来,这时你想说:“__________”。(引读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4)是呀,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于是我们发出这样的惊叹:“__________”。(引读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6、想象着那红日、青峰、紫烟和那九天而落的瀑布,想象着那壮观的画面,试着借助画面,背诵全诗。
7、此时此刻,你心中在想些什么?(庐山瀑布的迷人壮观,对瀑布的喜爱,对祖国山河以及大自然的热爱。)带着这满腔的热情,再次诵读。
四、读中拓展
瀑布是大自然中壮丽的景观,古往今来,不只是李白,还有许多诗人作家看到壮观的瀑布都挥毫泼墨写下了一篇篇好文、好诗,这里老师给大家推荐一首叶圣陶爷爷的新体诗《瀑布》。课后,请大家边读边想象画面,找出喜欢的语句品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简介诗人,读中解题
1、导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里的“李杜”指的是谁呢?(李白,杜甫)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谁愿意为大家诵读?
3、对于“诗圣”杜甫,你又有哪些了解呢?
4、过渡: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杜甫的诗,凝练的文字间呈现的却是栩栩如生的图画。
5、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引言:春末夏初,阳光明媚,诗人杜甫信步草堂,凭窗而望,他看见——(音乐响起),教师开始范读诗文。
6、师生交流:在老师的范读和美妙的音乐中,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简介背景:公元763年,震撼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板书:绝句)
8、学习“绝”字,揭示课题:
(1)认识“绝”字,读准字音,扩词辨义。
(2)朗读诗题,你有什么发现?(绝句不是古诗的题目,而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首诗就是一首七言绝句。)
二、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鹂”“鹭”“行”等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集中交流与检测:
(1)课件出示黄鹂和白鹭的图片,检测生字“鹂”“鹭”的认读情况,理解“黄鹂”和“白鹭”的词语意思。
(2)学生练习用“黄鹂”和“白鹭”说句子。教师出示例句:黄鹂飞行在嫩绿的柳条之间。白鹭排成一行飞在蓝天上。学生一边美读,一边体会“行”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
3、尝试读出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4、学生默读诗句,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5、汇报交流:
(1)引言:早春时节,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一阵微风,吹动了书页,一阵暖意盈上心头,他不仅循窗望去,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西岭千秋雪 东吴万里船)
“西岭千秋雪”,可以怎样解释?(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吗?(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
(3)学生串联板书上的词语,描述古诗内容。
(4)学生欣赏课文插图,再次描述古诗内容。
6、过渡:这些美景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草堂春色图,可是和杜甫眼中的美景一样吗?
三、精读古诗,品味诗情
1、仔细读诗句,边读边思考,完成“批注小书签”,并将“批注小书签”贴在书的空白处。
批注小书签
1、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描写数量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将这些词语分成两类: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查字典理解词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仔细品一品,这四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
2.小组内展开讨论,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预设:
生1: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有“黄”“翠”“白”“青”。
(1)想想“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名词前面都加了表示颜色的词)你能说出几个类似的词语吗?(例如:白狐、青蛙、紫貂等等)加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并联系诗句说一说理由。(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春景图)
(2)学生根据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给课文单彩插图配色。
(3)诗人以“黄”衬“翠”,以“白”衬“青”,缤纷的色彩一起扑向我们的眼前、心间。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朗读出这种色彩之美。
生2:诗中描写数量的词语有“两个”“一行”“千秋”“万里”。
(1)将四个词语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
(2)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说明了什么?
生3: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有“鸣”“上”“含”“泊”。“鸣”和“上”有动感,“含”和“泊”没有动感。
(1)结合“鸣”“上”两个字,想象黄鹂啼啭,白鹭飞翔的画面,先自己说一说,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2)小结: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不是叽叽喳喳,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却不嘈杂。白鹭向蓝天飞去,排列有序,渐次远去,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3)这灵动的画面怎能不让我们萌生对春天的期盼和喜爱,请你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中,读一读这两句诗。
(4)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含就是衔着、镶嵌的意思。)可以换成其他字吗?举个例子试一试。(“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是静态的画。这儿用了“含”字好像把窗框写活了,静止的窗框和雪山好像有了动态的感觉。)
(5)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6)“门泊东吴万里船”,“泊”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呢?(门前停靠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
(7)教师简介写作背景,引读第四句:
“安史之乱”,民不聊生。而船能沿江,一路畅行无阻,随意停放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畅,愉快,高兴)让我们体会诗人这种欢悦的情感读一读第四句。
连年战乱,久别家乡,杜甫的心情怎样?(思乡)如今终于看到归家的希望,又会有怎样的感触?(欣喜)让我们体会杜甫这种欣喜中略带思乡忧愁的情感再来读一读第四句。
3、再仔细读一读这首古诗,想一想,这首诗在语言上还有什么特点?
(1)“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你还能在诗中找到像这样相对的词语吗?
(2)像这样的表达方式叫“对仗”。课件出示:对仗,也叫对偶,是一种修辞方法,用对称的字词加强语言的效果。
(3)读一读,读出对仗带给诗句的美感。
4、小结:全诗仅仅二十八个字,却极具古诗语言之美。不仅色彩相融,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更体现作者情感的变化。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感情变化诵读全诗。
(1)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安史之乱”得以平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一种喜悦漫上心头,于是他高诵______________
(2)多少年的战乱啊,流离失所的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我的亲人啊,终于得以相见,这种期盼已久的时刻即将来临,于是他感叹______________
(3)安定的日子终于来临,来自东吴的船只终于可以自由穿行,而我又何时可以归还?一股乡愁让他低吟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这首古诗中还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模仿诗人杜甫给大家吟诵此诗。
四、课外拓展,积累诗文
杜甫还有一首《绝句》,读后,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请大家课后自己查一查,找一找,背一背,到学校里和老师、同学讲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