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讲故事的人 》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4《讲故事的人 》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7 16:15:55

文档简介

《讲故事的人》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①“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的谆(zhūn zūn)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②用嘴说出的话随( shuí suí)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远不磨灭。
2.指出句子中的错别字。
A.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朝笑我。( )
B.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赖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儿,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
C.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向她旋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
3. 在原句上修改下列病句。
(1)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旁边的一名记者见状不禁噗嗤一声笑起来。
(2)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
4. 选出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如果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B、小邹真是别出心裁,制作的飞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C、全班同学刻苦钻研,合作探究,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真是不堪设想。
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5、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欣赏中外精彩的绘画,可以举出它们很多优点,潇洒自然常常是它们共同的长处。画师选择某种素材入画,都经过多方面严格的选择,??? 体现于画幅上,???? 往往十分自然。卓越的画师,???? 敢于画壮丽雄伟的山川,气象万千的远景,也敢于画平常的静物,画嬉戏的小孩,画断脚的螃蟹,画蛀孔的蔬菜???? 一经他选中入画,也就涉笔成趣,给人一番自然的美感。
A.所以??就??不但??只要?????B.但是??却??因为??所以
C.因此??就??不但??而且???? D.但是??却??不但??而且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
莫言简介: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我国第一位本土作家获得此项大奖。
莫言作品:著有《红高粱》(张艺谋成名电影《红高粱》原著)、《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透明的红萝卜》、《四十一炮》、《酒国》等。
颁奖评价: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1.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与辉煌,证明中国已经是世界体育强国;我国GDP排名世界第二,说明了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又预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崛起。请你用精美的语言给他发个短信表示祝贺。(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30字左右)
2.有人评析,他作品里有水浒英雄的豪爽、农村土地的淳朴、土匪强盗的野性,还有魔幻、原始甚至愚昧。请你根据文学语感选出下列句子跟莫言作品不吻合的一项:( )
A.一百多亩的野高粱,风一吹,呼啦啦地响。
B.一仰脖子,咕嘟咕嘟灌下一碗烧酒。
C.纤纤柳丝,轻轻抚着溪边小石桥。
D.他光着头,穿个肥厚的大裆棉裤,吃凉馒头就着大葱。
3.莫言曾到宁海广德寺游览,寺内宝塔是古建筑,夜晚明月朗照,古塔玲珑,佛光普照,游人香客,善良男女,呈现一片古典又现代的繁华景象。莫言当即为宝塔撰写一对联,上联:明月辉映玲珑塔;请你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讲故事的人(节选)
莫言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②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③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④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⑤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⑥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⑦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⑧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出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⑨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节选自“中国新闻网”2012年12月8日专稿)
文中④ - ⑦段写了作者记忆中的四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2.简要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1)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2)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3.本文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演讲,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讲自己的母亲?
4.从莫言的成长经历你得到什么启示?
?
?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①zhūn
②suí
2. A.朝——嘲
B.赖——懒
C.旋——炫
3. (1)删去“见状”或者“看到”都可。
(2)理想的教育应该提高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或: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
解析: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1)句重复啰嗦,“见状”和“看到”保留其一;
(2)句谓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应将“培养”改为“提高”。
4.B
5.D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
1.(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30字左右)略
2.C
3.上联:明月辉映玲珑塔;基本符合对联要求即可,示例:佛光普照善良人
解析: 材料中关于莫言的信息很多,但按题干的要求“写短信祝贺”,应该抓住主要信息即“获诺贝尔文学奖”。概括题中的提示从“民族文化”的高度赞美莫言的成就,运用比喻,或评价他的作品(参考第二题题干的表述),或评价莫言的中国民族文化的贡献。要有祝贺语。
三、课内阅读
1.①“最早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体谅;②“最痛苦的事”表现了母亲对他人的原谅和宽容;③“最深刻的事”表现了母亲对老人的尊重和无私;④“最后悔的事”表现了母亲对诚信的重视。
解析:从各段中“最早的事” “最痛苦的事” “最深刻的事” “最后悔的事”这些中心词,可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二、从“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可见母亲对“我”的关爱。从“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可见母亲的宽容。从“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可见母亲对每一个人的尊重。从“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可见母亲对诚信的重视。
2.(1)此句意为母亲与大地融为一体,表明大地母亲是作者写作的源泉和动力。
(2)“那个打我的人”是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看守人”,有社会角色和职责;而这个老头子,只是一个没有了社会角色和职责的自然人。
解析:(1) 该句的难点在“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我站在大地的诉说”即“我”的创作的根基是大地,是母亲。因为母亲已是大地的一部分。(2)该句要重点理解“不是一个人”的深刻含义。因为现在的老人和当时的年轻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了,老人当时的行为有时代的原因。
3.① 因为母亲是他此刻最想念的人,他想借此来与母亲分享他的光荣;② 作者很爱他的母亲,借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③ 为了告诉听众,他取得的成功与母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解析:从原文“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可知,作者在这个关键时刻提起母亲,是借此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从原文“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可见,“我”想要让母亲分享“我”的喜悦。后文“我”讲的几个与母亲有关的故事,都是母亲的对“我”的教育,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
4.获得的启示:① 家庭教育(或者母爱)对一个人的成才有很大影响;②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③ 要做文先做人。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题也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本文主要写母亲对“我”的教育,所以可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探究;从母亲对“我”的教育中反映出的“宽容”“诚信”“尊重”“关爱”等品质,也为考生提供了探究的基础。
语文版9年级下第14课《讲故事的人》教学设计
课题
讲故事的人
单元
4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9年级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绘声绘色、添油加醋”等词语。
2.了解作者,理解课文主旨。
过程与方法
揣摩重点语段的含义及感彩,品味质朴而深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讲述的三个故事的含义,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重点
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演讲的背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
理解作者讲述的三个故事的含义,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莫言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莫言,看看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从中受到哪些教育?
思考、讨论问题。
有讲述直接导入,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二、初读感知
1.作者简介: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 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1年莫言凭借小说《蛙》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2.创作背景
2012年10月11日,因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为一体”,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获奖作品是《生死疲劳》,其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交换机一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身着胸前刺绣着“莫言”两字红色篆刻图案的深色中山装,面对着200多名中外听众,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
莫言演讲开始前说:“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的夫人生了一个小女孩儿,这是一个美丽故事的开端。”对新生命诞生的祝贺开启了莫言此次文学讲座的内容。
在长久热烈的掌声中,莫言结束了与自己创作有渊源的事与人的故事。结束时,莫言再一次向鼓掌的听众深深鞠躬,表达谢意。演讲结束后,嘉宾都被莫言的故事感动,听众集体起立鼓掌长达一分钟。外媒评价其讲演简简单单,却透彻心扉。
3.读准字音
霸蛮(mán) 懒惰(duò) 炫耀(xuàn)
忧心忡忡(chōng)  谆谆教导(zhūn)
辍学(chuò) 马厩(jiù) 逸闻趣事(yì)
忏悔(chàn) 歉疚(jiù) 坍塌(tān)
4.词语释义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添油加醋: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大,或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忧心忡忡:形容十分忧愁。
谆谆教导:恳切、耐心地教导。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本性的改变,比江山的变迁还要难。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
5.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追忆母亲——用几个故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第二部分(4~7):学习经历——讲述了儿时的听书经历和讲书经历。
第三部分(8~18):人生感悟——用三个故事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来源:学#科#网]
三、精读感悟
1.第2自然段中,“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这句话表达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在母亲看来,美不仅是“鼻眼不缺,四肢健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心存善良,多做好事”。
2.第三自然段,写的什么事?
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说明了母亲宽严有度、希望孩子有出息的普通又伟大的劳动妇女。
3.读第4-6自然段,写了怎样的事情?
我多次偷偷地跑去听书,并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吸引了母亲,得到母亲的默许。
4.莫言讲述母亲听自己说书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莫言从说书人那里获得了第一次编造故事和讲述故事的机会,这对于莫言来讲是第一次创作,是他创作的缘起。但是,更重要的是母亲在这里教给莫言的东西:创作当然要有趣味性和娱乐性,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能流于耍贫嘴。于是莫言给自己起笔名为莫言,一是为了遵循母亲的期望,二是为了警醒自己,写作不能流于耍贫嘴和单纯的娱乐。
5.选文4、5段中,母亲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请写出能够体现母亲态度变化过程的关键词语。
“批评”或“不耐烦”? → ?默许??→?担忧“忧心忡忡”?????
6.阅读11、12自然段,用简短的话概括前两个故事的内容。
第一个故事写了我为给一个参观苦难展览而没有哭的同学告状而深感歉疚。第二个故事我为顶撞了一个老长官而深感内疚。
7.“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活中做人要真诚,要允许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8.13自然段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真理与邪恶并存。
9.在这三个故事中,第一个故事说“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第二个故事说“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歉疚”“内疚”有什么区别?
“歉疚”觉得对不起他人,内心痛苦而惭愧;“内疚”指心里感到惭愧而不安。第二个故事对方先伤害了自己,只是后来觉得要别人尊重自己自己也要尊重别人,没有抱歉的含义。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受。
10.文章开头结尾都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有什么作用?
一是贴合文题;二是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完整;三是隐含地告诉人们用故事说明道理。
11.说说你对“人生感悟”部分的三个故事的理解。
第一个故事: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允许少数人的做法与多数人不同的权利。第二个故事: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以伤害他人自尊来维护自己自尊的做法不可取。第三个故事:世间自有公道,为恶者终究逃不出灭亡的下场。三个故事印证文末“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12.哪些因素给莫言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①现实的残酷经验,如童年的苦难记忆。② 母亲的爱与宽容 。③故乡流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
1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慈爱、正直、坚强、勤劳、感情细腻、对孩子要求宽严有度、希望孩子有出息的普通又伟大的劳动妇女。
1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围绕自己的创作历程,讲述了影响自己创作的一些主要因素和人生感悟。
15.说说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1)情感铺垫,母爱先行。演讲开始便回忆自己幼年的经历,这些往事内容丰富,主题鲜明,侧重点明晰,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巧妙交代母亲对自己的人生的巨大影响,紧紧抓住听众的心。
(2)动机高尚、切身感受
作者围绕自己的创作历程,讲述了影响自己创作的一些主要因素,点点滴滴汇聚成一个个鲜活可感的故事,令人听来真实可信。
(3)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作者以讲故事开始,以讲故事结尾。文末作者说“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这种既顾及到演讲的重点,又巧妙的结尾,让听众清楚所述的主要内容,看似无心,实则巧妙安排。
四、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莫言是因为“会讲故事”而成为著名的作家,进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选文有关内容谈一谈,莫言会讲故事能力的形成,对你学习语文的启发。
莫言喜欢上集市听书,并善于复述说书人的故事,说明语文学习,不仅要听而且要说。同时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示例二:莫言能够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想象,要通过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总之莫言的成功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多听、多想、不断创新等)

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思考并回答问题。
活动探究。
理解、探究。
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
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要多听、多想、不断创新等。
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禀赋?娴熟?手屈一指?大名鼎鼎
B.污蔑?吹嘘?造谣生事?肆无忌惮
C.腼腆?矜持?循规蹈矩?整然有序
D.嶙峋 险俊? 悬涯绝壁?高山仰止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全班同学都去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了,只有我没有去。
B、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我终于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涵。
C、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能做好工作的前提。
D、假期里,大家外出游玩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课堂小结
作者围绕自己的创作历程,讲述了影响自己创作的一些主要因素,点点滴滴汇聚成一个个鲜活可感的故事,令人听来真实可信。同学们以后也可以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设计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课件30张PPT。讲故事的人语文版 九年级下新知导入 莫言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莫言,看看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从中受到哪些教育?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 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1年莫言凭借小说《蛙》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走进作者 2012年10月11日,因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为一体”,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获奖作品是《生死疲劳》,其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交换机一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身着胸前刺绣着“莫言”两字红色篆刻图案的深色中山装,面对着200多名中外听众,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 。写作背景 莫言演讲开始前说:“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的夫人生了一个小女孩儿,这是一个美丽故事的开端。”对新生命诞生的祝贺开启了莫言此次文学讲座的内容。
在长久热烈的掌声中,莫言结束了与自己创作有渊源的事与人的故事。结束时,莫言再一次向鼓掌的听众深深鞠躬,表达谢意。演讲结束后,嘉宾都被莫言的故事感动,听众集体起立鼓掌长达一分钟。外媒评价其讲演简简单单,却透彻心扉。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
霸蛮(mán)  懒惰(duò)  炫耀(xuàn)
忧心忡忡(chōnɡ)  谆谆教导(zhūn)
辍学(chuò) 马厩(jiù) 逸闻趣事(yì)
忏悔(chàn) 歉疚(jiù) 坍塌(tān)基础知识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添油加醋:比喻接连不断地附加。
忧心忡忡:形容十分忧愁。忡忡,忧愁不安的样子。
谆谆教导:恳切、耐心地教导。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本性的改变,比江山的变迁还要难。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 理解词语(4~7):学习经历——讲述了儿时的听书经历和讲书经历。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第2自然段中,“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这句话表达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在母亲看来,美不仅是“鼻眼不缺,四肢健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合作探究第三自然段,写的什么事? 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说明了母亲宽严有度、希望孩子有出息的普通又伟大的劳动妇女。合作探究读第4-6自然段,写了怎样的事情? 我多次偷偷地跑去听书,并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吸引了母亲,得到母亲的默许。莫言讲述母亲听自己说书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莫言从说书人那里获得了第一次编造故事和讲述故事的机会,这对于莫言来讲是第一次创作,是他创作的缘起。但是,更重要的是母亲在这里教给莫言的东西:创作当然要有趣味性和娱乐性,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能流于耍贫嘴。于是莫言给自己起笔名为莫言,一是为了遵循母亲的期望,二是为了警醒自己 ,写作不能流于耍贫嘴和单纯的娱乐。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选文4、5段中,母亲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请写出能够体现母亲态度变化过程的关键词语。“批评”或“不耐烦”默许?担忧“忧心忡忡”合作探究阅读11、12自然段,用简短的话概括前两个故事的内容。 第一个故事写了我为给一个参观苦难展览而没有哭的同学告状而深感歉疚。 第二个故事我为顶撞了一个老长官而深感内疚。合作探究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活中做人要真诚,要允许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13自然段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真理与邪恶并存。合作探究 在这三个故事中,第一个故事说“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第二个故事说“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歉疚”“内疚”有什么区别? “歉疚”觉得对不起他人,内心痛苦而惭愧;“内疚”指心里感到惭愧而不安。第二个故事对方先伤害了自己,只是后来觉得要别人尊重自己自己也要尊重别人,没有抱歉的含义。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受。文章开头结尾都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有什么作用? 一是贴合文题;
二是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完整;
三是含蓄地告诉人们自己是用故事说明道理。合作探究说说你对“人生感悟”部分的三个故事的理解。 第一个故事: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允许少数人的做法与多数人不同的权利。第二个故事: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以伤害他人自尊来维护自己自尊的做法不可取。第三个故事:世间自有公道,为恶者终究逃不出灭亡的下场。三个故事印证 文末“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合作探究 哪些因素给莫言提供了创作的源泉?①现实的残酷经验,如童年的苦难记忆。②母亲的爱与宽容 。③故乡流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慈爱、正直、坚强、勤劳、感情细腻、对孩子要求宽严有度、希望孩子有出息的普通又伟大的劳动妇女。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围绕自己的创作历程,讲述了影响自己创作的一些主要因素和人生感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说说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1)情感铺垫,母爱先行。 (3)首尾呼应,紧扣主题。 (2)动机高尚、切身感受。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莫言是因为“会讲故事”而成为著名的作家,进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选文有关内容谈一谈,莫言会讲故事能力的形成,对你学习语文的启发。 示例一:莫言喜欢上集市听书,并善于复述说书人的故事,说明语文学习,不仅要听而且要说。同时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 示例二:莫言能够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想象,要通过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总之莫言的成功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多听、多想、不断创新等)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禀赋????娴熟????手屈一指???大名鼎鼎
B.污蔑????吹嘘????造谣生事???肆无忌惮
C.腼腆????矜持????循规蹈矩???整然有序
D.嶙峋???险俊?????悬涯绝壁???高山仰止
?
B课堂练习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全班同学都去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了,只有我没有去。
B、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我终于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涵。
C、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能做好工作的前提。
D、假期里,大家外出游玩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
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
B课堂练习课堂总结 作者围绕自己的创作历程,讲述了影响自己创作的一些主要因素,点点滴滴汇聚成一个个鲜活可感的故事,令人听来真实可信。同学们以后 也可以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板书设计 讲故事的人
追忆母亲 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学习经历 儿时听书经历和讲书经历
人生感悟 三个故事、三种感悟坚信真理和正义作业布置 1.完成同步练习。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