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4 现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⑴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建国初期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1世纪教育网
⑵农业合作化。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增强了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
⑶人民公社化。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建立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我国农业长期落后。
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 http: / / www.21cnjy.com / )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农村剩余劳 ( http: / / www.21cnjy.com / )动力的有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正在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21世纪教育网
2.工业经济体制的调整:
⑴.建国初到1956年底,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 )工业化。措施: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生产关系的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1世纪教育网
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最终的发展趋 ( http: / / www.21cnjy.com / )势,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原因是: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 http: / / www.21cnjy.com / ),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 )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包括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中外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等)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产力,工业得到发展。21世纪教育网
3. 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的开放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政策。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由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向全方位对外开放发展。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