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知识要点回顾(15)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知识要点回顾(15)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3-26 19: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5 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的国际关系
1.帝国主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21世纪教育网
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而各国政府却成为垄断组织在政治、经济利益上的代表,加快制定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以满足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各国的垄断程度不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即政治上的英法美属于政治民主性质的国家;而德日俄属于政治专制性质的国家。经济上美国经济飞速发展、英法经济发展缓慢、日俄经济迅速发展,仍是落后国家。)工业生产总值排位,美、德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英、法退居世界第三、第四,随着力量对比的改变,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产生了法德、英德和俄奥等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随着矛盾的发展,形成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加快 ( http: / / www.21cnjy.com / )军备竞赛和地区冲突,最终酿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是帝国主义掠夺性质的战争。战争有西线、东线、南线三个战场;战争的进程先西线,后东线,再西线,重点在西线;交战的双方西线主要是英法对德国,东线双方主要是俄国对德国、奥匈;1916年是战争决定性的一年,出现了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国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后英国控制了制海权。这一年,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 )。1917年,美国参战,俄国相继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几个月后退出战争。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21世纪教育网
2. 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21世纪教育网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力量对比,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宣扬“十四点原则”,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英国希望维持海上优势和世界殖帝国的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 )位;法国主张削弱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意大利希望扩大领土;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里夺取的太平洋岛屿的在中国山东权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 )合法化。经过多方妥协,签订了对德和约,包括惩治德国的疆域、军备、海外殖民地和赔款,对德和约连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调整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及非洲的关系;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海军军备条约》和《九国公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华盛顿会议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巴黎和会的继续,两次会议的召开,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其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为此加剧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体系没有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政治格局,但美日两国的崛起和争斗 ( http: / / www.21cnjy.com / )对这一格局给予严重的冲击。体系反映出协约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 )之间既有为瓜分利益进行的激烈斗争,又有为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勾结。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次会议要重视山东问题。21世纪教育网
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的国际组织。但由于凡尔赛和约的先天不足和它自身结构的根本缺限,致使它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美国没有参加,德国、苏联一开始被排斥在外,参加后不久又先后退出或被开除,日本、意大利后来也退出了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 )联,由英法主宰的国联对大国并无约束力,不可能具有权威性。21世纪教育网
3.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德、日通过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镇压民主,对外侵略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世界面临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和战争威胁。中国、朝鲜、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开始世界反法西斯的局部战争。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败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使祸水东进:美国推行“中立政策”,这都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气焰。1938年“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顶峰。1939年初,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祸水西指,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1940年德军大举进攻西线,法国投降。张伯伦下台后,丘吉尔领导英国军民,粉碎了希特勒阴谋。同年秋,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美国改变“中立”政策,加强援助英国等国。罗斯福与丘吉尔大西洋会晤,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反对侵略,美英加强援苏。1942年初,26国在华盛顿签订《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和阿拉曼战役的胜利,1943年,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变,为了协调一致行动,先后召开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处于东西两线包围下的德国很快战败投降。1945年,美中反攻,日本投降,二战胜利结束。法西斯的残暴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壮大, 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4.二战后的国际关系
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世界霸权。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战后世界大国根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1945年春天,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联合国汲取了国联的教训,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磋商,在比较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国际普遍性机构;强调防止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为首要任务,其次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间协调各国行动。10月,联合国成立,其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对安理会决议拥有否决权原则,对于大国的协调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创建初期,被美国控制;随着第三世界的兴起,联合国成为伸张正义的世界舞台。
战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的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同时,德国首都柏林被苏、美、英、法分区占领。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从国际背景来看,战后初期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美苏冷战全面展开,中国革命的胜利,朝战争的爆发,片面对日和约的签订,美国大幅度修正对日政策,由限制转向扶日,对日本法西斯的经济、政治、军事势力打击不力,对一些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留下了隐患。从历史上看,虽然日本接受无条件投降,但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日本天皇制度和本土的法西斯势力。从而不如德国那样,消灭法西斯比较彻底。
二战结束后,美国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妄图称霸全球,把苏联看作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随着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的加剧,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施行“冷战”政策,具体作法一是遏制苏联,二是分化瓦解苏联影响下的东欧,三是援助西欧,与西欧结盟,同时加强控制,四是控制亚非拉其他国家。苏联针锋相对地进行了反击。这样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由此形成了全球范围的两大集团的对峙和两极格局。
美国对华采取扶蒋反共政策;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控制联合国,发动朝鲜战争。
5.50年代后的国际关系
美苏争霸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内容。第一阶段:(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其特点是:赫鲁晓夫提出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缓和与紧张相间,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优势在美方。第二阶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其特点是;美国易攻为守,苏联易守为攻。美国从越南撤军;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建立威胁美国的远洋舰队;洲际导弹超过美国;1979年,出兵阿富汗。第三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其特点是:美国强硬,苏联收缩。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排挤苏联;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即“星球大战计划”拖垮苏联经济。苏联从阿富汗义撤军;放松对东欧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这一地区。随着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和雅尔塔体系瓦解,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世界格局向多级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