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27 20:4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07年他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 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他就 是“中国航天之父”(  )
A.钱伟长 B.钱学森 C.屠呦呦 D.袁隆平
2.2019年12月1日加拿大政府应美方要求逮捕华为CFO孟晚舟。加之先前出手对付中兴公司,我们看到美国封杀中国技术的决心,但是我们的科学家依靠自己的力量依然可以突出重围,例如20世纪60年代,我们(  )
A.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B.神舟飞船载人成功
C.研制歼﹣20 D.首艘国产航母下水
3.2010年6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我国在大力发展空间技术方面,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东方红1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七号” D.“嫦娥一号”
4.2019年袁隆平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  )
A.大庆油田的开拓者 B.“两弹一星”研制者
C.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D.工业化起步的奠基者
5.习近平总书记在觉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下列最能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是(  )
A.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6.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①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③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
④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1996年7月,英国科学家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绵羊多利。2000年6月,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学家宣布培育出克隆羊。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能迅速跟进国际先进技术与下列哪一计划有关(  )
A.“星球大战”计划 B.人类基因组计划
C.“863”计划 D.“星火”计划
8.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据此可知这个决定是(  )
A.863计划的实施
B.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C.实行改革开放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9.下列关于“863 计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有关 863 项科技发明的计划
B.由四位老科学家首先提出
C.是一项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科技的计划
D.“863”命名与 1986 年 3 月有关
10.我国时速250公里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取得新进展。中国在“交通强国”之路上渐行渐疾、渐行渐稳,这在本质上体现了我国(  )
A.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D.综合国力的提升
11.某学校网站介绍了一位中国科学家,“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这位科学家是(  )
A. 邓稼先
B. 钱学森
C. 袁隆平
D. 屠呦呦
12.“由于开创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材料中的“她”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屠呦呦 D.钱学森
13.1970年,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
A.人们大多住在简陋狭窄的房子里
B.人民的食物匮乏、单调
C.大街上人们的服装大多是灰色和蓝色两种
D.随处可见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
14.下列选项中,关于改革开放后城乡人民生活巨变描述正确的是 (  )
①饮食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②互联网、手机的普及,支付宝付款流行
③服装服饰从个性化走向单一化
④外出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出现巨变,以下现象不属于这种巨变的是(  )
A.餐桌上的食品更加丰富 B.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C.服饰变得多姿多彩 D.生活必需品凭票供应
16.下列史实属于改革开放政策下取得成就的是(  )
A. B.
C. D.
17.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下列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美国在新政期间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
B.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相继宣布建成为“福利国家”
18.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B.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C.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D.职业培训制度
19.党和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下列哪个不属于精神文明生活的范畴(  )
A.五讲四美三热爱 B.讲文明、树新风
C.“八荣八耻” D.职业培训
20.中外文学艺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下列作品与作者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平鸽》﹣﹣萧伯纳
B.《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C.《水浒传》﹣﹣﹣施耐庵
D.《城市之光》﹣﹣﹣卓别林
二.辨析题(共2小题)
21.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判断:   
改正:   
22.由于发现了青蒿素,袁隆平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错误:   ,改为:   。
三.材料题(共2小题)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科学家通过不懈奋斗、拼搏,创造了科技累累硕果,振奋了民心,树立了国威,也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能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材料二:“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波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械。
材料三: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溃了十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喵鹿鸣,食野之萬。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頻奖词
(1)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请你依据材料一,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2)材料一中的“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
(3)材料二中的“此翁”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4)提炼出青蒿素的科学家是谁?
(5)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代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24.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0年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为22.5亿亩,其中袁隆平的杂交水稻2.2亿亩,约占总面积的10%,但产量却占了总产量的20%,被称为“东方魔稻”。如果将常规稻全部换种杂交稻,全世界水稻总产量可胡一番,能多养活10亿人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袁隆平培育出的水稻名称是什么?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什么?
材料二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西欧提出了“尤里卡计划”,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中国应对这一形势决定于1986年实施赶超世界科技的发展规划。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应对世界发展的计划叫什么?这一计划最初包含几个领域?1996年又加入了哪一领域?
四.解答题(共2小题)
25.新世纪以来,中国神舟与中国蛟龙一次又一次的起航,让我们心潮澎热血沸沸腾的向世界宣示,中国不仅要在经济上重返世界之巅,更要努力从科技上重返世界之巅,据此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邓小平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
材料二:两航战略即航天航母和深潜战略,今天没有“两航一潜”,中国就不能掌握未来,从很大程度上讲,太空和远海深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二宇宙”,中绝不缺席“第二宇宙”。否则,所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中国梦”必将成为昙花一现
材料三这种杂交水船自1976年开始拉广,至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种植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千克。这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不仅中国带未巨大的经济处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惠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引种了这种水稻
(1)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弹一星”领域取得的大成就是什么(请说出两件具体例)?这些成就的研制成功对我国有何重大意义?
(2)请概括材料二中“两航“一潜”的重要性。新中国的第一支海军是什么?为了发展海
洋等高技术,我国制定的高科技发展纲要是什么?
(3)材料三中这种杂交水稻的培育者是谁?他被称为什么?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一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你认为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
(3)哪位英雄模范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请再举出两位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火热年代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分析】本题考查了钱学森。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
【解答】2007年他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他就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他对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事迹。
2.【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识记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试爆成功。
【解答】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试爆成功。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有关史实。
3.【分析】本题考查了东方红1号。“两弹一星”指的是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解答】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方红1号的成功发射时间与地位。
4.【分析】本题考查了袁隆平。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解答】2019年袁隆平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贡献。
5.【分析】本题考查了袁隆平。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解答】习近平总书记在觉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最能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是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ABD外国出现过,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贡献。
6.【分析】本题考查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2003年10月,我国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升空并成功返航。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 取得的科技成就。
7.【分析】本题考查了“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高技术发展计划。
【解答】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能迅速跟进国际先进技术与“863计划”有关。1986年3月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的信,建议发展高科技,经邓小平批示和一百多个专家近半年的反复论证后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863计划”的涉及领域。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教兴国战略的相关史实。为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解答】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加速国民经济增长、从外延型向效益型转变已迫在眉睫,实现这一战略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策略。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教兴国战略的相关史实。
9.【分析】本题考查了“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高技术发展计划。
【解答】关于“863 计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有关863项科技发明的计划。1986年3月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的信,建议发展高科技,经邓小平批示和一百多个专家近半年的反复论证后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863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等相关史实。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我国时速250公里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取得新进展。中国在“交通强国”之路上渐行渐疾、渐行渐稳,这在本质上体现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的表现。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的相关史实。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屠呦呦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这位科学家是屠呦呦。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屠呦呦的相关史实。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屠呦呦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由于开创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材料中的“她”是屠呦呦。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近代生活的变迁和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13.【分析】本题考查了1970年的社会生活,注意题目强调的年代。
【解答】随处可见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是20世纪末以来才出现的情景,在1970年的中国不可能看到这个情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14.【分析】本题考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解答】关于改革开放后城乡人民生活巨变描述正确的是①饮食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②互联网、手机的普及,支付宝付款流行④外出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③服装服饰从个性化走向单一化的表述是错误的。改革开放前买衣服要凭布票,而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故选:B。
【点评】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5.【分析】本题考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解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出现巨变,不属于这种巨变的是生活必需品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前买衣服要凭布票,而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史实。
16.【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政策下取得成就。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史实属于改革开放政策下取得成就的是D.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主要体现在对所有制、政企分开和分配制度三方面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打破了以前的“铁饭碗”,出现了下岗与再就业这一对新词语。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改革开放政策下取得成就的相关知识。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新政期间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相继宣布建成为“福利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史实。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史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逐步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解答】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或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不包括职业培训制度。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史实。
19.【分析】本题以党和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
【解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ABC选项都属于精神文明生活的范畴;D选项属于物质文明生活的范畴。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点。
2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外文学艺术,注意本题涉及不同国家的文学艺术成就。
【解答】《和平鸽》是毕加索的作品,故《和平鸽》﹣﹣萧伯纳的搭配是错误的。1950年11月,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又欣然挥笔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当时智利的著名诗人聂鲁达把它叫做“和平鸽”,由此,鸽子才被正式公认为和平的象征。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和平鸽》是毕加索的作品。
二.辨析题(共2小题)
21.【分析】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理解“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的意义。
【解答】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故答案为:
判断:×。
改正:“1967年6月”改为“1964年10月16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的内容。
22.【分析】本题考查屠呦呦的主要贡献,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据所学知,由于发现了青蒿素,屠呦呦而不是袁隆平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答案为:
错误:袁隆平;改为:屠呦呦。
【点评】注意识记屠呦呦和袁隆平的各自贡献。
三.材料题(共2小题)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邓稼先、屠呦呦的相关史实。掌握新中国的科技成果的相关史实。
【解答】(1)据材料一“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可知,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是:我国研制原子弹才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
(2)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两弹一星”具体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3)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二中的“此翁”是袁隆平。他的科研成果是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
(4)据所学知识可知,提炼出青蒿素的科学家是屠呦呦。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由于青蒿素为治疗人类疟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是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所以说青蒿素“帮人类渡过一劫”。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可知,我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代科学家身上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等精神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故答案为:
(1)才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
(2)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3)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4)屠呦呦。
(5)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等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两弹一星”、邓稼先、屠呦呦有关内容。
24.【分析】本题考查了袁隆平的贡献和“863计划”。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解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袁隆平培育出的水稻名称是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根据材料二“1986年实施赶超世界科技的发展规划“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应对世界发展的计划叫863计划;这一计划最初包含七个领域;1996年又加入了海洋高技术.1986年3月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的信,建议发展高科技,经邓小平批示和一百多个专家近半年的反复论证后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故答案为:
(1)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2)863计划;七个;海洋高技术。
【点评】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四.解答题(共2小题)
25.【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弹一星”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2)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3)本题主要考查了杂交水稻的有关内容。
【解答】(1)解答本题要注意限定条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这些成就的研制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2)根据材料中的“今天没有‘两航一潜’,中国就不能掌握未来”,可知,没有“两航一潜”,中国就不能掌握未来;新中国的第一支海军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建立的华东军区海军;中国于1986年3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选择了生物技术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第八个领域。
(3)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
故答案为:
(1)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2)没有“两航一潜”,中国就不能掌握未来;华东军区海军;863计划。
(3)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新中国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
26.【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袁隆平、两弹一星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模范人物等史实。
【解答】(1)据材料一“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可知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是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2)据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3)邓稼先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火热年代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还有“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
故答案为:
(1)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2)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3)“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
【点评】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