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下面表格空白处的代码应该填入下列哪一选项的内容,才是完全正确的( )
时间 “文革”期间的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 ①爆炸成功
1967年6月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 ②发射成功
1973年 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1965年9月 获得世界上第一个③
A.①第一颗原子弹;②“东方红一号”卫星:③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B.①“东风一号”导弹:②实用通讯卫星:③“东方魔稻”
C.①“一箭三星”技术;②“东风二号”导弹:③人工合成蛋白质
D.①第一颗人造卫星:②第一颗返回式卫星;③第一颖原子弹
2.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中,小明同学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以下是他做的学习笔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铁人”﹣王进喜 B.两弹元勋﹣焦裕禄
C.好战士﹣雷锋 D.援藏干部﹣孔繁森
3.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高度赞扬我国一代又一代科学家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下列哪位科学家最能享此赞誉 (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侯德榜 D.茅以升
4.近90高龄的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材料中的“他”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5.“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这里的“翁”是指( )
A.邓稼先 B.王淦昌 C.屠呦呦 D.袁隆平
6.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但仍取得一些科技成就( )
①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②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③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④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1986年,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科技”,中共中央决定实行( )
A.对外开放 B.义务教育
C.科教兴国 D.“八六三计划”
8.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以下贯彻了邓小平此种理论的举措有( )
①实施“863”计划
②启动“安居工程”
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④颁布《义务教育法》
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A.①③④⑤ B.①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
9.“在中国人眼中,‘863’并不只是几个简单的数字,以此命名的一项科技计划,20多年来带动了中国高技术研究水平和能力的整体提升,缩短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对“这项计划”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取得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
②是我国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技术成果的应用
③是我国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表现
④是我国面对当今世界的机遇和挑战采取的行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这说明了( )
A.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
B.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C.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D.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11.中国从当年外国人藐视的“东亚病夫”到逐渐成为体育大国,并在2008年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主要是因为( )
A.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 B.运动健儿的努力拼搏
C.中国人民重视体育运动 D.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12.2015年12月10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请问下列选项与诺贝尔生前的贡献领域有关的是( )
A.化学领域 B.经济领域 C.政治领域 D.文化领域
13.有人说:中国人看时间,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这反映了( )
A.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14.习近平说: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说明( )
A.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B.我国已经实现共同富裕
C.我国已经没有贫困人口 D.我国成为发达国家
15.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科技革命推动了购物方式进步
C.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D.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16.如图漫画表明( )
①党和政府鼓励人们创业
②只要政策扶持,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③政策扶持促进大众创业
④没有政策扶持,难以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7.下面跟我国现行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不相符合的是( )
A.公平竞争,按劳分配
B.养老、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
C.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D.保证人人有饭吃的“大锅饭”制度
18.“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新”等流行语的出现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A.人民生活的提高 B.综合国力的提升
C.医保制度的建立 D.就业制度的变化
19.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有关部门制订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做到( )
①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②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③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④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20.2012年秋季开学时,全国很多小学为一年级新生举行隆重的“开笔礼”仪式。开笔礼上,老师为孩子们戴博士帽,点朱启智,学生齐诵《弟子规》、齐唱《三字经》……开展这样的活动有利于( )
①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粹,传承传统文化 ②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
③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④把每个学生塑造成国家栋梁之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辨析题(共2小题)
21.1965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改正:
22.科技的发展会迅速的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精神世界的丰富,从而又结出了文艺、 体育等事业的累累硕果。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改正 :
【 】(2)改革开放以来,文艺事业一派繁荣,1981年,我国设立巴金文学奖。
改正 :
【 】(3)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是陈镜开。
改正 :
【 】(4)1984年,在第23届悉尼奥运会上,安徽选手许海峰实现了奥运历史上中国金牌零的突破。
改正: 。
三.材料题(共2小题)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科学家通过不懈奋斗、拼搏,创造了科技累累硕果,振奋了民心,树立了国威,也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能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1)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请你依据材料一,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2)材料一中的“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
材料二:“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3)材料二中的“此翁”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材料三: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4)提炼出青蒿素的科学家是谁?为什么说青蒿素“帮人类渡过一劫”?
(5)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代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24.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0年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为22.5亿亩,其中袁隆平的杂交水稻2.2亿亩,约占总面积的10%,但产量却占了总产量的20%,被称为“东方魔稻”。如果将常规稻全部换种杂交稻,全世界水稻总产量可翻一番,能多养活10亿人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袁隆平培育出新型杂交水稻的时间?水稻名称是什么?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什么?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西欧提出了“尤里卡计划”,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中国应对这一形势决定于1986年实施赶超世界科技的发展规划。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应对世界发展的计划叫什么?这一项 计划是由谁批示的?
(3)这一计划最初包含几个领域?1996年又加入了哪一领域?
四.解答题(共2小题)
25.加强国防建设,捍卫国家主权是近现代中国人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我们的国际地位和民族尊严。”
﹣﹣邓小平
材料二:(央视新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领导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大会(2015年)12月31日在八一大楼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陆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授予军旗并致训词,强调要坚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深入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陆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胸牌及臂章(如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谁?“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源于我国哪一计划的实施?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坚强的武装队伍是什么?第一支担任核反击的武装力量是什么?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有何作用?
26.读如图四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如图四幅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分别被称作什么?
(2)1973年,图片一中人物在世界上首次培育了那种水稻品种?他培育出的水稻被称作什么?
(3)图二、图三中两位历史人物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分别是什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文革”期间的科技成就。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的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1965年9月,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相关史实。
2.【分析】本题考查“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援藏干部孔繁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有两弹元勋称号的是邓稼先,不是焦裕禄,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两弹一星”的内容。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邓稼先的有关知识。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人物是邓稼先。
【解答】长期以来,我国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很多科学家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邓稼先是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他为我国核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故选:B。
【点评】注意我国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的识记。注意准确识记邓稼先的有关内容。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袁隆平的有关知识。识记袁隆平主要的贡献。
【解答】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故近90高龄的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材料中的“他”是袁隆平。
故选:A。
【点评】注意袁隆平主要的贡献的识记。
5.【分析】本题考查了袁隆平。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解答】“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这里的“翁”是指袁隆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贡献。
6.【分析】本题考查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取得的科技成就,可用排除法解答。
【解答】文化大革命期间是指1966年至1976年,①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明显不符合题意,据此可排除ACD三个选项。
故选:B。
【点评】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7.【分析】本题考查我国高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八六三计划”。“八六三计划”研究领域包括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和海洋高技术。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6年3月,中国科学院几位科学家(王淦昌、王大珩、杨家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时作出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故1986年,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科技”,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八六三计划”。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863计划的研究领域。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技和教育方面的举措。
【解答】①1986年我国在科技领域实施“863”计划,发展高科技,③1986年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④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⑤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均符合题干材料表述的内容,符合题意。②启动“安居工程”是在1995年实施的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住房保障制度;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1956年在文学艺术领域提出的方针。②⑥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以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技和教育方面的举措。
9.【分析】本题考查了“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高技术发展计划。
【解答】①取得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863计划无关,据此可排除ABC三个选项。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的信,建议发展高科技,经邓小平批示和一百多个专家近半年的反复论证后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故选:D。
【点评】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可知,这说明了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科技促进社会的进步。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1.【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取得体育成就的原因。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中国从当年外国人藐视的“东亚病夫”到逐渐成为体育大国,并在2008年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主要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成就。
12.【分析】本题以“与诺贝尔生前的贡献领域有关”为切入点,考查的是诺贝尔的相关知识。
【解答】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诺贝尔发明炸药是对人类巨大的贡献,运用于采矿、修路等方面,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故与诺贝尔生前的贡献领域有关的是化学领域。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诺贝尔的相关史实。
1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答】“中国人看时间,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这表面上是人们看时间的变化,其实质是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掌握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14.【分析】本题考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解答】习近平说: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
故选: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5.【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注意票据的作用。
【解答】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这些票证的实行是由于物资匮乏,需要凭票供应,它们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观点。
16.【分析】本题考查了就业制度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解答】题干给出的漫画中有“政策扶持和创业”字样,据此可知它表明①党和政府鼓励人们创业③政策扶持促进大众创业。②只要政策扶持,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④没有政策扶持,难以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两个认识过度强调了政策扶持的影响,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故选:C。
【点评】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7.【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现行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在分配制度方面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跟我国现行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不相符合的是保证人人有饭吃的“大锅饭”制度。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知识。
18.【分析】本题考查就业制度的变化.
【解答】题干中“跳槽”等流行语说明我国就业不再依靠计划分配终身任职,人才招聘会、自主就业等新型就业方式日渐兴起,我国的就业制度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故选:D。
【点评】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19.【分析】本题考查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相关知识。
【解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等。公约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
故选:D。
【点评】本题以考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依托,考查学生对网络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0.【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答】2012年秋季开学时,全国很多小学为一年级新生举行隆重的“开笔礼”仪式。开笔礼上,老师为孩子们戴博士帽,点朱启智,学生齐诵《弟子规》、齐唱《三字经》…开展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粹,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每个学生塑造成国家栋梁之才的说法不现实,过于绝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把每个学生塑造成国家栋梁之才的说法不现实,过于绝对.
二.辨析题(共2小题)
21.【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弹一星”指的是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解答】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
×;改正:把1965年改为1964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2.【分析】本题以改错题的形式,考查近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体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解答】(1)据所学知,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据所学知,改革开放以来,文艺事业一派繁荣,1981年,我国设立茅盾文学奖而不是巴金文学奖.
(3)据所学知,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是陈镜开容国团,而不是陈镜开,陈镜开是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人.
(4)1984年,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而不是悉尼奥运会上,安徽选手许海峰实现了奥运历史上中国金牌零的突破.
故答案为:
【√】(1)√.
【×】(2)改正:“巴金”改为“茅盾”.
【×】(3)改正:“陈镜开”改为“容国团”或“世界冠军”改为“打破世界纪录的人”.
【×】(4)改正:“悉尼”改为“洛杉矶”.
【点评】本题较简单,识记近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体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三.材料题(共2小题)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邓稼先、屠呦呦的相关史实。掌握新中国的科技成果的相关史实。
【解答】(1)据材料一“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可知,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是:我国研制原子弹才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
(2)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两弹一星”具体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3)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二中的“此翁”是袁隆平。他的科研成果是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
(4)据所学知识可知,提炼出青蒿素的科学家是屠呦呦。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由于青蒿素为治疗人类疟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是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所以说青蒿素“帮人类渡过一劫”。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可知,我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代科学家身上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等精神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故答案为:
(1)才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
(2)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3)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4)屠呦呦。青蒿素为治疗人类疟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是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
(5)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等精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两弹一星”、邓稼先、屠呦呦的相关史实。
24.【分析】(1)考查的是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成就。
(2)考查的是“863计划”的提出。
(3)考查的是“863计划”的科技领域。
【解答】(1)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艰辛探索,终于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新闻媒体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依据“1986年实施赶超世界科技的发展规划”得出,这是863计划。1983年3月,中国科学院王大珩、王淦昌等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科技的建议。邓小平当即批示,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863计划”。
(3)我国制定的“863计划”力图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七个前沿领域内实施中国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革命,加快实现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国民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准备后劲。1996年又加入了海洋高科技领域。
故答案为:
(1)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2)863计划,邓小平。
(3)七,海洋高科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和“八六三计划”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向学生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给世界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经过长期努力,拼搏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四.解答题(共2小题)
25.【分析】(1)本题考查了“两弹一星”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坚强的武装队伍和第一支担任核反击的武装力量。
(3)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的作用。
【解答】(1)邓稼先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和朱光亚极力倡导下,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3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就是在“863计划”的指引下取得的。
(2)据所学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1966年组建的战略导弹部队,是中国第一支担任核反击的武装力量。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等。
故答案为:
(1)邓稼先、“863”计划。
(2)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战略导弹部队(或第二炮兵部队)
(3)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识记中国在国防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6.【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英雄模范人物。
(2)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的贡献。
(3)本题主要考查邓稼先和王进喜的有关内容。
【解答】(1)分析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袁隆平,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图二是邓稼先,他被称为“两弹元勋”;图三是王进喜,他被称为“铁人”;图四是焦裕禄,他被称为“党的好干部”。
(2)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
(3)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和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当科学家就要求真报国,淡泊名利。王进喜的精神被称为铁人精神,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王进喜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
故答案为:
(1)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邓稼先,“两弹元勋”; 王进喜,“铁人”;焦裕禄,“党的好干部”。
(2)“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3)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和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当科学家就要求真报国,淡泊名利;王进喜:铁人精神。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王进喜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 等。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