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关于人民军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南昌起义是人民军队创建的标志
B.井冈山会师创建了工农红军第四军
C.人民海军诞生的标志是北洋舰队建立
D.人民军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小明在进行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为此他搜集了“华东军区海军”、“歼5型歼击机”、“导弹核武器”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国防建设 B.改革开放
C.新中国的外交 D.民主与法治建设
3.某军事博物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图片展。请根据图片选择最恰当的一条标语( )
A.90年磨砺利剑出 科技强军换新颜
B.90年英雄辈出 长征精神永远传承
C.90年不忘初心 传承红色服务人民
D.90年披荆斩棘 本色不改为国为民
4.小红正在进行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为此他搜集了“空军司令部成立”、“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导弹部队成立”、“轰﹣6K飞机赴南海战斗巡航”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国防军队建设 B.现代化建设
C.新中国外交 D.祖国统一
5.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综合国力的提高 B.政府和重视
C.广大官兵的努力 D.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6.某校八年级(3)班的同学们为了准备历史探究课搜集了下列素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周恩来在万隆、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你认为这次探究课的主题是( )
A.改革与开放 B.内政与外交
C.战争与和平 D.侵略与反侵略
7.20世纪50年代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
A.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B.中国与17个国家建交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日正式建交
8.1954 年,周恩来出访印度、缅甸,三国总理共同倡导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八项主张
C.和平外交 D.“求同存异”方针
9.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展现中国领导人的外交风采是在( )
A.1953年中朝韩美谈判签订停战协定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10.《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推断,该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不结盟运动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1.万隆会议的举办国是( )
A.印度 B.埃及 C.印度尼西亚 D.阿尔及利亚
12.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使许多代表相信了他是一个心怀善意、通情达理而真挚诚恳的人,并相当成功的使人相信了共产党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周恩来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B.中美关系出现缓和
C.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D.提出和平共处原则
13.据图推断,1972年中国迎来建交高峰的原因是( )
A.中国提出求同存异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4.针对某事件,蒋介石无可奈何但态度强硬地声明:“我们……宣布退出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同时声明,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项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中华民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决不承认其任何效力。”这里所说“某事件”指的是( )
A.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B.中国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C.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
D.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
15.2017年11月8日至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北京举行会晤。两国元首围绕两国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战略沟通,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规划中美关系发展新蓝图,开启中美大国关系新篇章。关于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曾径对新中国采取封锁、敌视的政策
B.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建交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选择
D.中美关系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
16.纪录片《筑梦中国》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下列属于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开拓了新的空间”的事件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7.1972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外国建交最多的一年。这一年10月的《人民日报》,在刊登外国领导人发来的国庆贺电名单中首次出现了日本首相的名字,他是( )
A.田中角荣 B.鸠山由纪夫 C.大平正方 D.伊藤博文
18.2017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9周年,以下选项对中日关系的判断有误的( )
A.这表明,今年是中日正式建交39周年
B.中国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表明中日双方在某些问题上的认识依然存在分歧
C.现在,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D.中日关系中还有一些有待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应该慎重处理,不使这些问题影响两国关系发展大局
19.如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万隆会议上赢得了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缓和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20.2018年4月8日﹣11日,我国举办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确定6月份在青岛召开,2001年在上海我国也举办过这样的国际大型会议,它是( )
A.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亚非国际会议
C.世界贸易组织年会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二.辨析题(共3小题)
21.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判断对错)
22.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尼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判断:
改正:
23.【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改正:
三.材料题(共2小题)
24.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会见巴勒斯坦海军参谋长时曾说过,我国当时海军力量薄弱,不能派舰艇访问,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只能乘飞机出国访问。
材料二:为庆祝香港回归中国20周年,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及3艘属舰于2017年7月7日至11日停靠香港,并于8日及9日向公众开放,香港市民反响非常热烈。辽宁舰访港让军迷异常激动:“香港曾是英国殖民地,以前停泊的是英国军舰或者美国航母,而现在中国航母抵达香港,扬眉吐气。”
(1)阅读材料一,中国人民海军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起哪几支海军?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我国海军力量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强大的海军有什么意义?
25.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靠外交智慧,更靠国家实力。伟人周恩来以其睿智的眼光和非凡的外交智慧,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是与周恩来总理有关的三幅老照片,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当年,他们同意以什么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准则,其后来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2)图二反映的是哪次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打破了会议僵局,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图三名称为《历史性的握手》,这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请再举出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另外两件大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分析】本题考查了人民海军诞生的标志。识记人民军队的相关历史知识。
【解答】据所学可知,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的建立标志着人民海军的诞生。故C表述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华东军区海军的建立意义。
2.【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国防建设,注意题目给出的关键信息所属的领域。
【解答】“华东军区海军”、“歼5型歼击机”、“导弹核武器”涉及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它们都属于国防领域,据此可知小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国防建设。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3.【分析】本题以图片切入考查国防建设。理解我国的国防建设成就。
【解答】题目给出的四幅图片辽宁号航母、运20大飞机、核潜艇、战略导弹都属于国防科技领域的军事装备,它们反映了“90年磨砺利剑出,科技强军换新颜”。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防军队建设的相关史实。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打破了近代中国基本上处于有海无防的被动局面。导弹部队是现代军队不可缺少的,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加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走上了科技强军的道路。
【解答】据“空军司令部成立”、“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导弹部队成立”、“轰﹣6K飞机赴南海战斗巡航”等资料判断,这些内容都属于国防建设,故题干中小红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国防军队建设。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国防军队建设的相关史实。
5.【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防建设,注意题目强调的是根本原因。
【解答】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综合国力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为国防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资金支持。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综合国力提高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6.【分析】本题以某校八年级(3)班的同学们为了准备历史探究课搜集的素材为依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周恩来在万隆、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探究课的主题是内政与外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50年代的内政成就,周恩来在万隆、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50年的外交成就。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措施以及影响。
7.【分析】本题考查中国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解答】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重点掌握中国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
8.【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解答】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今天已成为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故选:A。
【点评】本题综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重点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分析】本题以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展现中国领导人的外交风采为切入点,主要考查1954年日内瓦会议.
【解答】1954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讨论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这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展现中国领导人的外交风采是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日内瓦会议的相关史实.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内瓦会议。
【解答】据“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可知,与发言有关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1954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亚非众多独立国家参加的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斗争,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1971年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以《耿飚将军回忆录》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促成了大会的圆满成功,也促成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万隆会议的举办国是印度尼西亚。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亚非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解答】1955年4月,亚非29个独立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题干中周恩来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倡导“求同存异”方针。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亚非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
13.【分析】本题以1972年中国迎来建交高峰的原因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答】图片材料表明1972年出现建交高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相关史实。
14.【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解答】针对某事件,蒋介石无可奈何但态度强硬地声明:“我们……宣布退出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同时声明,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项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中华民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决不承认其任何效力。”这里所说“某事件”指的是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5.【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解答】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开始走向正常化。可知,使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事件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故选:B。
【点评】重点识记1972年是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6.【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解答】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AB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C发生在21世纪。
故选:D。
【点评】掌握新中外交成就取得的时间。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日建交.
【解答】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
故选:A。
【点评】本题以《人民日报》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8.【分析】本题考查中日建交。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2012﹣1972=40周年,故A对中日关系的判断有误,符合题意;中国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这表明中日双方在某些问题上的认识依然存在分歧,故B对中日关系的判断正确,不符合题意;现在,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中日双方的共同利益。故C对中日关系的判断正确,不符合题意;中日关系中还有一些有待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应该慎重处理,不使这些问题影响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大局。故D对中日关系的判断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掌握中日建交的时间和影响。
19.【分析】本题以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
【解答】观察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可知,建交最高峰出现于1972年,联系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打开外交新局面;ABD都与时间不符,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是在1955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文化大革命属于动乱,不能说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的相关史实.
20.【分析】本题考查了上海亚太经济组织(APEC)会议。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英文缩写为:APEC,它是在1989年成立的,中国于1991年加入了该组织。
【解答】2001年在上海我国举办过的国际大型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年中国在上海承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亚太经合组织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2001年上海亚太经济组织(APEC)会议的相关史实。
二.辨析题(共3小题)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国防和军队改革。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国防建设的相关史实。
22.【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掌握。
【解答】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的疑虑和不安,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故答案为:判断×;改正:印尼改为印度。
【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3.【分析】本题考查了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解答】1955年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万隆会议的地位。
三.材料题(共2小题)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国防建设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阅读材料一,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2)据材料二内容可知,材料二说明了我国海军实力大大增强。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等是我国海军力量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强大的海军,有利于维护国家领海主权、保卫祖国的海疆等。
故答案为:
(1)华东军区海军的建立。东海、南海、北海。
(2)我国海军实力大大增强。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等。
(3)维护国家领海主权、保卫祖国的海疆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国防建设的相关史实。
2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七十年代外交成就相关知识的掌握。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解答】(1)据题干图片一内容,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据题干图片二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图二反映的是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据题干图片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尼克松访华。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故答案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3)尼克松访华;重返联合国,中日建交。
【点评】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七十年代外交成就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