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36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重要篇章。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史观和发展史观来看待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等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多的民族国家, 各民族为构建华夏族共同历史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中重要的民族现象, 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也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接触与交流, 形成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如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 增强民族凝聚力,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边疆地区的开发,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民族战争的形式;一种是民族和平的形式。民族战争形式大都处在民族分裂时期,或者是统一王朝反对地方民族分裂和中央集权的巩固时期。民族和平关系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它主要通过和亲、会盟、册封、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地方机构、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官,以及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学习汉族,摆脱落后状况,向封建社会转化。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平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维护国家的统一。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春秋战国时期, 是我国社会的转型变革时期。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诸侯国的支配权,诸侯争霸,战争频仍, 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人口流动,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民族交融。争霸战争,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秦统一奠定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 )基础。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和亲、征战、和亲的过程。汉初,匈奴不断南下威胁,限于国力衰弱 ( http: / / www.21cnjy.com / ),汉高祖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迫与匈奴和亲;武帝时,国力强盛,曾经派霍去病和卫青三次讨伐匈奴,恢复河南地;元帝时,国力衰弱,匈奴内部混乱,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朝和亲,昭君出塞。西汉的两次和亲背景相似,实质不同。前次是被动的;后次是主动的。为了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管辖,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郡,在南越设南海九郡,分别管辖西南夷和南越 ( http: / / www.21cnjy.com / )。滇池王归附汉朝后, 武帝赐予“滇王之印”。武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 )时,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中原与西域各族的联系更加密切。东汉, 班超重建西域都府, 中原与西域各族联系重又恢复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在处理民族关系中, 唐太宗亲自率兵多次打败东突厥, 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俘颉 ( http: / / www.21cnjy.com / )利可汗,在旧地设都督府。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地方机构,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有效管辖。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管辖高昌故地;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管辖西突厥故地;8世纪前期, 唐朝在黑 ( http: / / www.21cnjy.com / )水靺鞨设都督府,该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中央政府通过对少数民族首领赐封, 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有效管辖。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汉、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封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联姻与会盟也是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有如下特点:第一,民族政权并立,先是北宋与辽、西夏、大理的并立;后有南宋与金的对峙。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处于落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 )状态,但辽、西夏、金这几个政权自身内部统一,经济、军事的综合实力并不弱。两宋政权都未能完成全国的大一统,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才造成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 )政权并立的局面。第二,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金彼此之间战争频仍。第三,两宋时期,少数民族不同程度完成了封建化,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生产方式上,这些民族由渔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制度上,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在文化生活上,仿照汉族的生活习惯。如辽实行“蕃汉分治”,这是对汉族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西夏仿隋唐建立政治制度,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吏;金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这一些都促进了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第四,民族政策以软弱为特征。两宋政权对辽、西夏、金多次用兵,均告失败。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绍兴和议后,只好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不过议和本身是友好的表现,三次议和,结束了宋辽、宋夏、宋金之间的战争局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使双方长期处于和平状态, 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 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民族融合。第五,民族融合是主流。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民族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形成了民族融合的高潮。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民族融合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元朝大一统趋势的出现, 使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出现了许多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 )气象。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居中原和江南, 同汉族杂居, 加强了民族融 ( http: / / www.21cnjy.com / )合。许多契丹人和女真人, 与汉族相融合, 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不少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定居、通婚, 形成了回族。元朝时, 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 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明清之际是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疆域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剌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北方相对安定。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修好,授于他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蒙汉和平数十年。清初,清军与分裂势力进行斗争,先后粉碎了准葛尔贵族和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分别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北路和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清朝前期,统一国家的强大是土尔扈特部回归的政治前提。1771年,为摆脱沙俄的统治,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克服困难,历经艰辛,万里跋涉,东回祖国。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明清之际同西藏地区关系得到加强。明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让他们管理藏族事务,征收贡赋。还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法王是最高僧官,朝廷任免各级僧官。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权。清入关后,五世达赖来京朝贺。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顺治帝赐予他“达赖喇嘛”;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由中央政府册封。乾隆年间,清朝还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统治办法,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永乐年间,宣慰司叛乱,平定后,明朝实行有限的“改土归流”政策。清康熙年间,三藩之乱的平息,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1726年,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改土归流,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