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一 国共两党的关系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一 国共两党的关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4-01 18: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一:(一)国共两党的关系
(二)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
(一)国共两党的关系
一、国共关系的演变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
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
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
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②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
1.国共的对峙
(1)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1)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1年九 一八事变开始,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最后上升为主要矛盾。
(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形成: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②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④1937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
⑤同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⑥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4.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
1.根源:
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
②美国的干涉。
2.标志: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3.影响:蒋介石败逃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五)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
1.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
2.影响: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六)国共关系的缓和(1979年以后)
1、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表现: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时,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2)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来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参观访问。国共两党从1949年内战以后,隔绝了56年。这次连战到大陆来,给两岸关系的改善带来积极的影响。连战大陆之行将揭开两党合作新的篇章。让人们看到了两岸关系出现的新曙光
(3)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4)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二、分析认识
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国共关系的认识
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史实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再就是袁世凯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
(3)南京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1)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2)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
(1)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2)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④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70年代的外交
(1)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2)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
(1)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2)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②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④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5、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1)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2)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3)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三、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四、中美关系
1、近代时期:
①美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如向中国走私鸦片,充当英法帮凶等。
②美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③1922年华盛顿会议,迫使中国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现代时期:
①建国前:美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②建国初:封锁禁运包围威胁、敌视态度、外交孤立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东北,中国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
③70年代:1971年“乒乓外交”,小球(乒乓球)影响大球;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9中美正式建交,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④90年代: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首次越过联合国安理会,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发动科索沃战争,干涉并侵略一个主权国家,并轰炸中国南联盟大使馆,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
3、据史说说中美两国应如何交往?
当今世界两种制度将长期共存,既有合作,又有斗争。中美两国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谋合作与发展。我们既要积极吸收和利用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加快发展自己,也要对敌对势力保持高度的警惕。
4、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如何?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中美联合公报》和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
五、中日关系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成为亚洲的强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
1、近代时期
(1)1894年,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并打败清朝政府,强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2)1900年,日本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对北京的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3)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4)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5)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略中国,并霸占了中国东北三省,1932年设立了伪“满洲国”。
(6)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接着,日军又进攻上海,发动“八 一三事变”。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1937年12月13日,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人民达30万人以上。
(7)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被日本占领50年后,也回到了祖国怀抱。
2、现代时期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关系进入友好和平交往时期。(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
3、现代及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处于冷战对抗状态。近年来,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活动猖獗,日本右翼势力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多次制造麻烦,公然向中国人民挑衅,侵犯中国主权。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编写美化侵略战争、宣扬军国主义、宣扬天皇史观、鼓吹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历史教科书。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
4、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给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两次侵略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力和落后的封建制度对抗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②清王朝政治腐败③军备废弛④指挥失误。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建立了以国共两党为核心的,包括全国人民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③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影响: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3)启示: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灾难,亚洲人民应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势力。
5、对新形势下发展中日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①日本应牢记历史,正视历史,汲取历史教训②中国应警惕军国主义复活③两国人民须面向未来,以史为鉴,共创友好和平未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④加强中日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