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二:三农“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二:三农“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4-01 19: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二:“三农”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一)“三农”问题
专题要点: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
1、建国初期
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
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
(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三、世界史农业问题
1、俄国
1861年改革时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解放并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高价赎买。因此它的实质是对农民的掠夺,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
2、美国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满足了人民对于西部土地的需要,有利于美国的西部开发,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1933年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主要是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由政府补偿。
3、日本
1868年明治维新时,规定允许土地买卖,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4、苏联(苏俄)
十月革命时期,苏俄颁布《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展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参加集体农庄。
(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一、党的重要会议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1921年7月;
(2)地点:上海、后来转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3)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4)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5)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6)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遵义会议——建党以来的第一个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3)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背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2)时间:1945年4月;
(3)地点:延安——敌后战场战略总后方;
(4)主要议题: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
(5)内容: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注意:针对抗日战争不是解放战争);②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毛泽东就中国前途的报告);
(6)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
(1)地点:北京;
(2)内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意义: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6、中共八大(1956年9月)
(1)背景:为适应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趋势,基于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而召开。
(2)主要内容: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定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意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7、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
(1)地点:北京;
(2)主要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与中国八大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共八大的继承和发展。
8、十二大:1982年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十三大:1987年召开,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0、十四大:1992年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1、十五大:1997年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2、1935年遵义会议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都具有转折点意义;都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都确立了党的正确领导核心。
13、1956年中共八大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1)都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最主要相似点(两次会议的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作用:八大为社会主义建设开了好头,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4)结果:前者制定的路线和政策没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不久被“左”倾错误代替;后者的精神得到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之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各地的共产党人也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这就从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问题。
2、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1)中共“八大”正确地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2)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误入歧途。
(3)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6)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中共在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及纠正
(1)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共认识到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开始发动武装起义。(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1927年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共开始走向成熟。(王明‘左’倾错误)
(4)1958年党中央发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这场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61年春,党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5)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完成了对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