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4-06 19: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案示例
11.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当时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掌握 宋朝服饰特点以及受到少数民族影响的表现,缠足陋习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瓦子”的概念(起源和内容)
过程与方法 直观感知抽象升华 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知当时历史情境;通过设问探索,了解当时衣、食、住、行、娱乐、节庆等社会风貌
联系生活服务现实 与现实生活比较,感知传统,追踪变化线索,设想进一步改进的方向,提高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历史增强文化亲和力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能够把现实与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亲和力
  教学重点:宋朝的服饰和“瓦子”
  教学难点:宋朝的服饰变化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的历史现象,“瓦子”是当时商业繁荣的产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宋朝南方农业发展的概况怎样?(从越南引进的新品种——占城稻;重要的粮仓——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宋朝产量最多的粮食——水稻;有了新发展的其它农作物——棉花、茶树)
  2.那时南方手工业中,哪三种行业很兴旺?(纺织、制瓷、造船)
  3.它们各自最重要的产地在哪里?(丝织——蜀地和江浙、棉织——海南岛和东南沿海;制瓷——浙江哥窑和江西景德镇;造船——广州和泉州等)
  4.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哪一座?(临安)
  5.宋朝时,有哪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泉州、广州)
  过渡讲解:由于宋朝社会生产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使得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节庆等社会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学生阅读56页“导入框”和本目内容(56-58页),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做标注,然后讨论回答:
  1.那时服饰上发生了哪三个方面的变化?(官员服饰——从节俭变为奢侈;劳动者服饰——受少数民族影响,小袖狭身的短衣;陋习——妇女缠足。)
  2.那时南北方在饮食上有什么区别?(肉食——北宋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主食——北方以包子等面食为主,南方以腊八粥等米食为主;饮茶——“斗茶”习俗和“献茶”民俗。)
  3.请联系58页图文和76、77页《清明上河图》回答:宋代“市郊村野”和“都市街景”图里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市郊村野”的房屋布局稀疏、茅草结庐——简朴;“都市街景”的房屋栉比鳞次、楼阁轩昂、陶瓦盖顶——豪华。)
  1.宋朝有哪几类代步的工具?(牛、驴、轿,其中的轿子从唐朝的步辇演变而来。)
  2.当时还有什么便利人们出行的条件?(“邸店如云屯”。)
  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学生阅读58-60页本目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瓦子里为什么很热闹?(它是人们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有演出的“勾栏”,有交易的摊位,还有各种服务行业,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2.今天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在宋朝就有了?(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
  3.宋朝贴“桃符”的习俗后来演变成什么?(贴春联。)
  4.完成59页“练一练”:瓦子在宋朝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巩固小结
  1.通过60页“自由阅读卡”,联系《水浒传》对“高俅”的描写,使学生懂得足球运动起源于我国。
  2.建议有兴趣的学生按60页“活动与探究”:编辑历史小报介绍宋朝社会风貌,或者写出制作“东坡肉”的说明文。
  3.完成新学案42页“自我测评”的选择题和问答题。
  4.完成新学案90页“自我测评”选择题的5。
  5.提醒学生预习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典型例题
  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答案:B
  分析: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也因此不断壮大,市民文化也逐渐丰富起来。当时产生了大量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它是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
探究活动
最早的足球——蹴鞠
  任务:搜集有关古代蹴鞠运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撰写一篇介绍这项运动的小文章,或者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小课件。看看谁找得多,写得漂亮。现在就开始吧!
习题精选
  1.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2.北宋的肉食主要是( )
  A.鱼类   B.牛肉    C.猪肉     D.羊肉
  3.宋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是( )
  A.马车   B.驴车    C.牛车    D.轿子
  4.宋代已经有以下哪些节日( )
  A.春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参考答案:1.B 2.D 3.C 4.ABCD
扩展资料
宋代的太后
  宋代的太后们在政治上颇有表现,在宋代以前,太后通常是外戚势力进入朝廷的媒介,而宋代的平民太后背后并没有大士族的支撑,主要是靠着太后自己本身的能力对朝政的兴趣介入政治,在此,以仁宗即位时掌权的刘太后为这个主题的故事。
  宋代经过太祖、太宗所建立的是一个有完整制度配合的君主独裁政体,即使继位之君主并没有什么能力,单凭着独裁的制度与组织,仍然能够实行独裁统治,北宋真宗在大中祥符以后,逐渐自实际政务中脱身,皇权也逐渐转入后宫刘后与朝中大臣之手。真宗驾崩后,年幼的仁宗即位,皇权由摄政的刘太后与辅政的大臣们代为执行。
  刘氏与真宗有着极浓厚的情感,早在真宗为太子时,便已经被宠幸,其后虽然被真宗乳母拆散,但真宗即位后,立刻招她入宫,每次出游都由刘后相伴,在章穆郭皇后去世后,真宗原本有意立她为后,但因宰相以她出身卑微为由反对,一直到刘后四十三岁时始被立为皇后。
  刘后不显赫的家世并未使其才能减色,她生性机灵聪颖,通书史,处理宫内事物都适当的引经据典,更重要的是她对朝政非常有兴趣,总是陪着真宗批阅奏折、商讨国事,她的周谨恭密,使真宗非常信任她,而刘后也因此发展出对政治的兴趣与长才。
  基于女主政权的过渡性,即令她已经掌握实际权力,也不被承认具有正式的身份,“裁制于内”与“权处分军国事”正式道出她的地位,刘后并不甘于如此,妄想真正享有皇帝的名位,自然难在时人与史家口中得到肯定的评价。仁宗“反章献太后之政”,“裁抑侥幸”为名,足见一般。
红伶与妓女
  优伶,主要是指表演者。戏剧的表演需要长久的排练,体力、扮相与动作都不是大家可以轻易学习模仿的,所以优伶其实是一种相当难得的人才。但是女优的身世与地位却非常低下,女优的出身有的是从民间强取而来,有的是贫家自卖,也有的是为人拐骗,也有的从外国掠夺来的。女优年老色衰后的下场是很悲凉的,有的成为老鸨,或从家成为家妓,或出家为尼的,或成为戏台教师的工作。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二有一个故事:
  秦妙观是宣和的名妓,长的非常貌美,画工最喜欢画她的面貌,但是年老之后便失业了。作者一天在大雨中见到一个老妇人,在市集中蓬头垢面的乞讨着,哭着告诉他说,她即是秦妙观。
  张端义《贵耳集》下,记载了一个关于宋代名妓李师师与周邦彦、宋徽宗的轶事:
  有一天,宋徽宗到李师师家中,刚好周邦彦已经先到,听到宋徽宗驾到的消息,马上躲到李师师的床铺底下,并将宋徽宗与李师师的谈话写成了《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宋徽宗知道这件事,因此妒火中烧。借故将周邦彦赶出京城。李师师为周邦彦送别,归来后脸有哀色,但还是唱一首周邦彦的词为宋徽宗祝寿,宋徽宗听了很高兴,又把周邦彦召回京城。
  根据张邦基《墨庄漫录》中记载李师师后来流落在浙中,士大夫还邀请她来唱歌,但是她已经容貌憔悴,没有以前的姿色了
守节与改嫁
  宋朝兴起后七十多年间的儒家学者,对于女子的道德要求,特别是贞节观念,还是比较宽松的。和前代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例如范仲淹小时候跟随母亲改嫁到住在淄州长白山的朱姓人家,改名为朱悦,等到范仲淹显贵之后,才改回姓范。后来遇到有推恩的机会,他也多半先给朱姓子弟,并把长白山看做自己的故乡。从范仲淹的例子看来,宋代初年的士大夫对于妇女改嫁,并没有太大的反感。
  当时对守节的看法分歧,有的人主张于配偶死亡后,就不应该再嫁;有人只要求女人应为丈夫守志;也有人顺人情之需要,赞成配偶死亡后,可以再婚。但当时并未拟出任何一套可以使所有人一体奉行的规范或制度。
  记录不少民间神怪传说的《夷坚志》书中有一个〈张五姑〉的故事,记述一个生性懦弱的男子,死后魂魄附在巫的身上告诉他的妻子说“不可再嫁,嫁当杀汝。”他的妻性素高亢,叱说:“我平生为汝累,今死矣,尚复缴绕我,使我再归他人,何预汝事。”巫遂无语。不过也有一些故事是鬼魂回来责备改嫁的妻子,这些改嫁的妇人在故事的最后都难逃一死,就连娶再嫁妇人的男子都跟着遭殃,丢了性命。
  理学家虽然强调守节,如程颐就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是理学在北宋时尚未成为主流思想,南宋时还曾经遭伪学之禁,直到朱熹死后九年,南宋宁宗逐渐取消禁止理学的诏令,之后朱熹的思想才越来越受到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从此二程、朱子所标榜的贞节观念才渐渐散播开来,从这时起,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不仅士大夫们看重贞节,就连社会上的一般人也有了这种贞节观念,但此时已经是南宋末期了。
  守节与改嫁应多出于个人意见,有人因为夫妻情深而守节,也有人因为经济因素而改嫁,不能因为某些个案,宋代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多元思潮的时代,不能一概而论。
宋代女子的经济生活
  宋代女子从事职业的意义有三:一、她们能够独立谋生,不必仰赖他人而活;二、她们能协助家计;三、她们在整个经济大环境中,也是推动生产和刺激消费的一员。
  宋代文献中记载的女子职业非常多样性,妇女能够经营茶店、饮食店,成为老板娘,《梦梁录》里的王妈妈在瓦中开了茶肆“窟鬼茶坊”,是士大夫聚会的场所,《都城记胜》里有李婆婆羹,《宋裨类钞》和《梦梁录》同时纪录皇帝喜欢吃的名店宋五嫂鱼羹。
  除了餐饮方面,宋代妇女还经营药店或小贩,《梦梁录》陈妈妈开了一间风药铺,还有仙姑在夜市里卖药,《东京梦华录》有丑婆婆药铺,不过都没有记载是什么药。小贩的花样可多了,还有在街上卖糖呢!《梦梁录》夜市条:
  中瓦前,有带三朵花点茶婆婆,敲响盖,掇头儿,拍板。大街玩游人看了,无不唒笑。
  女子从事手工艺,以裁缝、织布为最多,谢幼睿有缝衣诗,王镃有裁衣诗,徐集孙有促刺词,徐绩有织女,谢翱有织妇叹,此外,在《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着相国寺前有许多师姑在五月开放时,出来贩卖自己编织的帽子等物品。
  农业方面,宋代女子能做的是采桑和养蚕,戴复古有〈罗敷词〉,郑震有〈采桑曲〉,陈允平有〈采桑行〉,张俞有〈蚕妇〉。
  还有许多“女用人”,这些人的工作在都市中的下层阶级比男子还吃香,其中以厨娘最卑贱,但收入最丰富。《宋裨类钞》卷七饮食:
  京师中下之户,不重生男;每育女,则爱护之如擎珠捧璧。稍长,则随其资质,教以艺夜,用备士大夫采择娱侍。名目不一。有所谓身边人、本事人、供过人、针线人、堂前人、杂剧人、拆洗人、琴童、棋童、厨娘等称。……就中厨娘最下色,然非极豪富贵家不可用。
  《武林旧事》有在酒楼提供小炉炷香的“香婆”,《东京梦华录》有为酒客换汤斟酒的街坊妇人,类似今日的“女招待”,《梦梁录》还有“卖挂”女子替人算命。
宋代的瓦舍勾栏
  唐代的寺院戏场到了宋代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及夜禁制度的瓦解,开始走向民间,形成了宋代遍布市井的勾栏瓦舍。
  瓦舍──城市商业性游艺区,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瓦舍的规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几座勾栏。(图205)为南宋临安的瓦舍分布状况。
  勾栏的建造形制借鉴了当时神庙戏台的一些特点,设立戏台和神楼,又考虑了对观众的安置建造全封闭的形制,四周围起,上面封顶,演出可以不考虑气候和时令的影响。在其内部,一面建有表演用的高出地面的戏台,戏台上设有乐床。其后是戏房,戏房通往戏台的通道称为“古门道”或“鬼门道”也就是上下场门,其他面则是从里往外逐层加高的观众席,叫腰棚。其中正对戏台而位置较高的看台又叫神楼。观众席里又有最上等的座位叫青龙头,位于靠近戏台左侧的下场门附近。勾栏实行商业化的演出方式,对外售票。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剧场的正式形成。它历经了北宋、金、元、明朝前期400余年时间。这一时期中国戏剧的演出场所以勾栏瓦舍为主,神庙戏楼为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