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28 10:5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提高学生对历史上改革的巨大作用的认识能力;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做到学史以明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建立。
一、????????? 导入新课
巩固知识,回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从中得出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那么改革开放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这节课一起先来学习一下我国的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一个农民的烦恼:
农民:土地归公社所有,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权都是集中劳动,每天劳动后统一记工分,干多干少一个样。一天混一个杠,一个杠7分钱正好买三盒火柴,干一天活还不如抓一个母蛤蟆
农民: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从中反映出问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
引出:如何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呢?
2.通过安徽凤阳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引出:安徽凤阳的发展落后,并引出小岗村的村名带头签署了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引导我们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分田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经过小岗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小岗村在一年后,三年后,甚至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通过视频展示),引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促进农业的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和农村逐渐富裕起来了。
4.通过另一个农民的烦恼: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的农产品越来越多,卖不掉,怎么办?农民从“大锅饭”里解放了,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怎么办?引出:农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化、 商品化、 社会化发展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5,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村的四次农业调整(提高学生们知识归纳能力)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目标导学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通过一个厂长的烦恼:烦恼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烦恼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引出:两则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提示:政企不分,企业职工生产积极性不高;平均分配等问题
2.教师讲述:城市改革的内容。
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改革的目的和结果。
提示:目的是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结果是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目标导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教师讲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情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读课本,引导学生回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提示: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三、课堂总结
?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强之路。
四、 板书设计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五、教学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