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 生物必修二第4章 基因的表达检测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 生物必修二第4章 基因的表达检测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3-28 14:3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 生物必修二第4章 基因的表达检测题(含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核糖体RNA(rRNA)一般在细胞核中通过转录形成,与核糖核蛋白组装成核糖体前体,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一步成熟。翻译时rRNA能催化肽键的形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rRNA合成时需要解旋酶
B.rRNA的形成一定与核仁有关
C.翻译时,rRNA的碱基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
D.rRNA可降低氨基酸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
2.下列有关果蝇、大肠杆菌和T2噬菌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的特异性均由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决定
B.DNA的复制都在细胞中进行
C.遗传信息的转录所需的原料都是核糖核苷酸
D.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场所都相同
3.下列有关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控制性状都是通过控制蛋白合成来实现的
B.基因控制性状是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
C.一种基因不可能控制多种生物性状
D.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性状发生改变
4.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约翰逊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这一名词重新命名为“基因”
B.随着细胞质基因的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可概括为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C.一个DNA分子上只有一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研究表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5.一双链DNA分子中G+A=140,G+C=240,在以该DNA分子为模板的复制过程中共用去140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则该DNA分子连续复制的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6.下列是与蛋白质、核酸相关的一些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核酸均可携带遗传信息,但只有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B.核酸中的N存在于碱基中,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
C.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的方式与mRNA中碱基排列顺序无关
D.磷酸和五碳糖的连接方式在单链RNA和双链DNA的一条链中是不同的
7.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 DNA病毒,能在人体肝脏细胞内以DNA为模板合成RNA,这一过程中的模板、能量、原料分别是(  )
①RNA
②ATP
③氨酸
④转运 RNA
⑤脱氧核苷酸
⑥DNA
⑦核糖核苷酸
A.⑥②⑤ B.④②⑤ C.①②⑥ D.⑥②⑦
8.某基因在转录完成后,在该基因的某段DNA上形成了“小泡”。该“小泡”内RNA与DNA模板链配对,没有分离,故非模板链呈环状游离状态。检测发现,小泡内的非模板链富含碱基G.下列关于“小泡”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小泡”内DNA一RNA杂交带上氢键数目较其他区段多
B.“小泡”内的三条核苷酸链中,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C.“小泡”的存在可能阻碍该基因的复制,非模板链上易发生突变
D.能特异性切割RNA的核酶或DNA一RNA解旋酶有助于“小泡”的清除
9.下列有关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发生DNA复制的细胞也能进行转录和翻译
B.起始密码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部位
C.所有的氨基酸都可以由多种不同的tRNA转运
D.多个核糖体结合到一条mRNA上形成多种肽链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10.下列有关遗传信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
B.“中心法则”就是指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
C.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上
D.克里克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命名为“中心法则”
11.线粒体内的mtu1基因突变后,会导致3种“氨基酸运载工具”无法准确识别相关信息,从而无法合成蛋白质。由此可知,该基因突变阻断了下列活动中的(  )
A.DNA→DNA B.DNA→RNA C.DNA→蛋白质 D.RNA→蛋白质
12.利用DNA指纹技术进行亲子鉴定具有极高的准确率,下列不能作为该项技术的科学依据的是(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不同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C.同一个体不同体细胞中的核DNA是相同的
D.子代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13.下列有关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tRNA可携带多种氨基酸
B.翻译时,rRNA上的碱基与tRNA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
C.有的氨基酸只有一种相对应的密码子
D.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
14.有的时候,携带丙氨酸的tRNA上反密码子中某个碱基改变,对丙氨酸的携带和转运不产生影响。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RNA可作为蛋白质翻译的模版
B.tRNA的反密码子直接与氨基酸结合
C.决定丙氨酸的密码子只有一种
D.tRNA上结合氨基酸的位点在反密码子外
15.蚕豆(2n=12)的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啼咤脱氧核营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某一分裂时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错误的是(  )
A.前期的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B.中期的所有染色体都被标记
C.后期一半的染色体被标记
D.后期分到某一极的染色体中有一半被标记
16.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O型血夫妇的子代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B.环境变化不会导致可遗传变异的发生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成S型菌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
D.长期使用同一种杀虫剂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增强的变异
17.摩尔根等通过染色体上基因位置的测定,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早线性排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染色体片段
B.染色体是真核细胞基因的唯一载体
C.基因通过转录把遗传信息传递到RNA
D.RNA聚合酶结合起始密码子启动转录
18.下列关于D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B.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通过氢键相连接
C.具有m个胸腺嘧啶的DNA片段,第n次复制时需要m?2n﹣1个胸腺嘧啶
D.把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连续复制2代,子代DNA中含15N的占
19.某植物根尖细胞(2N=12)的细胞周期为 15 小时,假设该植物根尖细胞的所有胸腺嘧啶都已被 3H 标记,挑选一个正处于前期的细胞,放入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 15 小时,此时培养液中单个细胞内能检出放射性的染色单体的条数是(  )
A.12 B.24 C.6 D.0
20.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方向是(  )
A.DNA→RNA B.RNA→DNA C.蛋白质→RNA D.RNA→蛋白质
21.下列有关生物性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白化病病因是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导致酪氨酸不能转变为黑色素。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B.生物性状有的由核基因控制,有的由质基因控制
C.同一株水毛蓑,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说明生物性状由基因控制,与环境无关,所以两种叶的基因不同
D.囊性纤维病因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的碱基部分缺失,导致该蛋白质结构异常而出现病症。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从而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2.关于DNA分子的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都只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
C.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能发生
D.都需要模板、原料、特定的酶和能量
23.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复制是所有生物遗传信息流动的起点
B.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
C.同一个体不同细胞遗传信息的流向是相同的
D.在中心法则的全部过程中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4.下列关于同位素标记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14C转移的途径为:14CO2→14C5→(14CH2O)
B.一个DNA分子,在含15N的原料中复制n次,含有15N的子代DNA个数为2n
C.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首先要获得同时含有32P与35S标记的噬菌体
D.用15N标记尿嘧啶研究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25.某单链RNA(+RNA)病毒,其RNA不仅是复制的模板,也是翻译的模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毒遗传物质的复制、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
B.以+RNA为模板合成的RNA链的碱基序列与+RNA的完全相同
C.以+RNA为模板的翻译过程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完成的
D.若+RNA中碱基A与U共有n个,则每产生1分子+RNA需A与U共2n个
二.解答题(共5小题)
26.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表明,鳄鱼卵不分雌雄,鳄鱼的性别由孵化的温度决定。当巢穴的温度在32﹣33℃时,会孵化出雄性鳄鱼。而当超过或低于这一温度时,就会孵化出雌性鳄鱼。有同学认为这是温度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这个观点对吗?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用所学的遗传变异的知识说出支持你观点的理由(至少答两点)。   
(2)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工业化之前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的,工业化之后黑色型的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类型,环境改善后浅色型的桦尺蠖又成了常见类型。同学们一致认为由浅色型转变成黑色型是进化的结果,但对环境改善后浅色型桦尺蠖又成常见类型则有不同的观点:有同学认为是进化,有同学认为是退化。你的认为是什么?请用你所学的进化知识说明理由:   。
27.埃博拉病毒(EBO)呈纤维状,EBO衣壳外有包膜,包膜上有5种蛋白棘突(VP系列蛋白和GP蛋白),其中GP蛋白最为关键,能被宿主细胞强烈识别。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疫苗即DNA疫苗,要获得编码GP蛋白抗原的基因疫苗,首先要提取出病原体的RNA并利用RNA   合成DNA,构建cDNA文库,cDNA文库中的基因   (选填“可以”、“不可以”、“部分”)进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2)以GP蛋白作为疫苗比利用毒性减弱的埃博拉病毒作疫苗更安全,其原因是   。为了从牛分泌的乳汁中提取GP蛋白,在基因导入牛受体细胞前,基因的首段必须含有使其仅能在牛的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   ,驱动转录过程。
(3)为了提高胚胎的利用率,可采用胚胎分割技术。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   进行操作。转基因牛是否培育成功,可以通过   技术从分子水平进行检测。
(4)科研人员利用经EBO免疫后小鼠的   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以形成杂交瘤细胞,培养后可以获得纯净的单一品种抗体,其特点是   ,可以用此抗体与药物制成“生物导弹”抗击EBO。
28.禽呼肠孤病毒(ARV)可引起禽类呼吸道、肠道等疾病,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请回答下列问题:
(1)ARV病毒外壳的某种B结构蛋白受S2 基因控制。通过对S2 基因测定核苷酸数量发现,A有446个,C有646个,U有446个,G有646个,由此可知ARV病毒的遗传物质最可能为   (填“DNA”、“RNA单链”、“RNA双链”),该病毒侵入禽类细胞后增殖过程需要的原料是   。
(2)ARV病毒侵入禽类细胞后能直接进行复制,用文字和箭头写出ARV病毒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   。
(3)另有一种ARV病毒的突变株,缺失了5%的碱基对序列,不能诱发禽类患病。为了找到与诱发病变有关的部位,除了对核酸测序结果进行比较之外,请根据核酸的结构特点再寻找一种方案,简述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   。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29.2017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利用果蝇作为模型,成功分离出控制生物正常昼夜节律的基因。研究表明:从果蝇到人存在同样一批控制生物钟的基因,节律性地调节细胞内的基因转录,并与光和温度等外界因素协调,对应于地球自转的近24小时节律。
(1)人体内与调控生物节律有关的结构是   。
(2)控制节律的基因有许多个,体现了基因与性状的何种关系?   。
(3)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来控制性状,这一过程称为   。合成的蛋白质通过   进入   ,调节另一些基因的转录,这种调节方式属于   调节。
(4)科学家从两千多只果蝇中只筛选到三只突变果蝇用以研究,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   特性。
30.细胞生物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这是细胞具有统一性的证据之一。请回答:
(1)19世纪,人们发现了染色体在细胞遗传中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染色体的组成成分的遗传功能时,科学家实验设计的关键思路是   。
(2)DNA的特殊结构适合作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内部碱基排列顺序代表着   ,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   。
(3)DNA的复制需要   酶,这些酶的合成场所是   ,从合成场所到达作用部位,共穿过   层膜结构。
(4)某个DNA片段由4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和的34%,若该DNA片段复制3次,消耗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   。
(5)经分离得到X、Y两种未知菌种,分析其DNA的碱基组成,发现X菌的腺嘌呤含量为42%,而Y菌的胞嘧啶含量为18%.可以推知两菌种中耐热性较强的是   。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 生物必修二第4章 基因的表达检测题(含解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解答】解:A、r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因此rRNA的合成需要RNA聚合酶,A错误;
B、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但原核细胞没有核仁,B错误;
C、翻译时,mRNA的碱基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C错误;
D、rRNA能催化肽键的连接,可见其具有催化功能,即可降低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D正确。
故选:D。
2.【解答】解:A、每个DNA分子的碱基对具有特定的排列顺,DNA分子中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使DNA分子具有特异性,A正确;
B、DNA的复制都在细胞中进行,B正确;
C、DNA转录形成RNA,原料是核糖核苷酸,C正确;
D、真核细胞内基因转录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翻译的场所是细胞质中核糖体,而原核细胞转录和翻译的场所均为细胞质,D错误。
故选:D。
3.【解答】解:A、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合成来实现的,A错误;
B、基因控制性状的同时还受外界环境影响,B错误;
C、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如一种基因可能控制多种生物性状,C错误;
D、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性状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4.【解答】解:A、约翰逊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这一名词重新命名为“基因”,A正确;
B、随着细胞质基因的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可概括为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正确;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C错误;
D、研究表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D正确。
故选:C。
5.【解答】解:在以该DNA分子为模板的复制过程中共用去140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则(2n﹣1)×20=140,n=3,所以该DNA分子连续复制的次数是3次。
故选:C。
6.【解答】解:A、核酸均可携带遗传信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错误;
B、核酸中的N存在于碱基中,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B错误;
C、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的方式与mRNA中碱基排列顺序无关,C正确;
D、磷酸和五碳糖的连接方式在单链RNA和双链DNA的一条链中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D错误。
故选:C。
7.【解答】解: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中,所需模板是DNA的一条链,能量由ATP提供,原料是核糖核苷酸。
故选:D。
8.【解答】解:A、小泡内的非模板链富含碱基G,说明“小泡”内DNA一RNA杂交带上C﹣G碱基对,而C﹣G之间有3个氢键,A﹣U或A﹣T之间有2个氢键,因此该“小泡”内氢键数目较其他区段多,A正确;
B、“小泡”内的三条核苷酸链中,两条DNA链中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而RNA链中嘌呤碱基总数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总数,因此小泡”内的三条核苷酸链中,嘌呤碱基总数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总数,B错误;
C、“小泡”的存在可能阻碍该基因的复制,非模板链处于游离状态,不稳定,易发生突变,C正确;
D、能特异性切割RNA的核酶或DNA一RNA解旋酶有助于“小泡”的清除,D正确。
故选:B。
9.【解答】解:A、能发生DNA复制的细胞也能进行转录和翻译,A正确;
B、DNA上的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部位,B错误;
C、少数氨基酸只能由一种tRNA转运,如甲硫氨酸,C错误;
D、多个核糖体结合到一条mRNA上形成多条相同的肽链提高了翻译的效率,D错误。
故选:A。
10.【解答】解:A、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A正确;
B、“中心法则”就是指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B错误;
C、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上,C正确;
D、克里克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命名为“中心法则”,D正确。
故选:B。
11.【解答】解:翻译过程是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转动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由于线粒体内的mtu1基因突变后,会导致3种“氨基酸运载工具”无法准确识别相关信息,从而无法合成蛋白质,导致翻译过程受阻,说明该基因突变阻断了RNA→蛋白质过程。
故选:D。
12.【解答】解:A、细胞核中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呈线性排列,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
B、每个DNA分子的碱基具有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使得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可以像指纹一样用来识别身份,B正确;
C、同一个体不同体细胞中的核DNA是相同的,即同一个人核DNA排列顺序是相同的,可作为亲子鉴定的科学依据,C正确;
D、子代的染色体与其两个亲代具有遗传关系,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是进行亲子鉴定的理论依据,D正确。
故选:A。
13.【解答】解:A、tRNA具有专一性,每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A错误;
B、翻译时,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B错误;
C、有的氨基酸只有一种相对应的密码子,C正确;
D、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可沿着mRNA移动,D错误。
故选:C。
14.【解答】解:A、mRNA是为蛋白质翻译的模板,A错误;
B、tRNA携带氨基酸,但反密码子不与氨基酸结合,B错误;
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决定丙氨酸的密码子不只一种,C错误;
D、tRNA上结合氨基酸的位点在反密码子外,D正确。
故选:D。
15.【解答】解:(1)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在间期每条染色体上的1个DNA复制为2个DNA分别在两条单体上,由于DNA半保留复制,这两个DNA都是1条链含3H,1条链不含3H,即两条单体都有3H,这样第一次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都是1条链含3H,1条链不含3H。
(2)第二次分裂间期,DNA又进行一次半保留复制,结果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其中1个DNA的1条链含3H,1条链不含3H,另一个DNA的2条链都不含3H,即前期和中期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后期一半的染色体被标记,由于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随机移向两极,因此每一极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目不确定。
故选:D。
16.【解答】解:A、O型血夫妇的子代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A正确;
B、环境变化若导致遗传物质改变则可导致可遗传变异的发生,B错误;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成S型菌发生的变异是基因重组,C错误;
D、害虫的抗药性是在使用杀虫剂之前产生的,杀虫剂只能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选择,D错误。
故选:A。
17.【解答】解: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错误;
B、染色体是真核细胞基因的主要载体,不是唯一载体,B错误;
C、基因通过转录把遗传信息传递到RNA,C正确;
D、RNA聚合酶结合启动子启动转录,D错误。
故选:C。
18.【解答】解:A、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特异性与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有关,A错误;
B、DNA分子一条链上相邻碱基由﹣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B错误;
C、具有m个胸腺嘧啶的DNA片段,第n次复制需要2n﹣1.m个胸腺嘧啶,C正确;
D、把含有此DNA的大肠杆菌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得到4个DNA分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4个DNA分子都含15N,所以子代中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的1,D错误。
故选:C。
19.【解答】解:分裂前期的细胞DNA不进行复制,但完成M期后,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S期可以开始复制。该植物根尖细胞的周期为15小时,因此将处于分裂前期的细胞放入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15小时,该细胞能够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完成一次DNA的复制。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复制后每一个DNA都有一条链被3H标记,这样的DNA分布到每个姐妹染色单体上,故含放射性染色单体数有12×2=24条。
故选:B。
20.【解答】解:A、在转录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DNA→RNA,A错误;
B、在逆转录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RNA→DNA,B错误;
C、在生物体中,不存在遗传信息从蛋白质→RNA的流动方向,C错误;
D、在翻译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RNA→蛋白质,D正确。
故选:D。
21.【解答】解:A、白化病病因是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导致酪氨酸不能转变为黑色素。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A正确;
B、生物性状有的由核基因控制,有的由质基因控制,B正确;
C、同一株水毛蓑,基因型相同,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说明生物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还与环境有关,C错误;
D、囊性纤维病因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的碱基部分缺失,导致该蛋白质结构异常而出现病症。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从而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
故选:C。
22.【解答】解:A、DNA分子的复制、转录、翻译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配对的碱基有差异,复制时A与T配对,转录和翻译时,A与U配对,A正确;
B、DNA分子的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转录和翻译也可发生在不分裂的体细胞中,B错误;
C、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能发生DNA分子的复制、转录、翻译,C正确;
D、在DNA分子的复制、转录、翻译过程中,都需要模板、原料、特定的酶和能量,D正确。
故选:B。
23.【解答】解:A、绝大多数生物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相同的,都是DNA→RNA,但也有少数生物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RNA→DNA,A错误;
B、线粒体与叶绿体中的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遵循中心发法则,B错误;
C、同一个体不同细胞遗传信息的流向不完全相同,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存在DNA复制、转录和翻译,高度分化的细胞存在转录和翻译,C错误;
D、在中心法则的任何阶段都有碱基互补配对,D正确。
故选:D。
24.【解答】解:A、光合作用CO2和C5反应生成C3,随后还原生成(CH2O),因此用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14C转移的途径为14CO2→14C3→(14CH2O),A错误;
B、由于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亲本的母链始终存在于子代DNA分子中的2个DNA分子中,但是这两个DNA分子的另一条链有15N标记,因此子代DNA含有15N的为2n,B正确;
C、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要获得含有32P和含有35S标记的两组噬菌体,C错误;
D、染色体含有DNA和蛋白质,不含有尿嘧啶,用15N标记尿嘧啶不能研究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D错误。
故选:B。
25.【解答】解:A、单链RNA(+RNA)病毒在复制和翻译过程中只有RNA,没有出现DNA,所以遵循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存在差异,A正确;
B、以+RNA为模板合成的RNA链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合成子代RNA碱基序列与+RNA的不同,B错误;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则病毒蛋白质合成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完成的,C正确;
D、以+RNA为模板合成子代RNA链,再以子代RNA为模板合成+RNA,则+RNA中碱基A与U共有n个,则每产生1分子+RNA需A与U共2n个,D正确。
故选:B。
二.解答题(共5小题)
26.【解答】解:(1)鳄鱼卵不分雌雄,鳄鱼的性别由孵化的温度决定。当巢穴的温度在32﹣33℃时,会孵化出雄性鳄鱼。而当超过或低于这一温度时,就会孵化出雌性鳄鱼。有同学认为这是温度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我的观点是:有同学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这一现象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符合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不符合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
(2)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工业化之前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的,工业化之后黑色型的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类型,环境改善后浅色型的桦尺蠖又成了常见类型。同学们一致认为由浅色型转变成黑色型是进化的结果,但对环境改善后浅色型桦尺蠖又成常见类型则有不同的观点:有同学认为是进化,有同学认为是退化。我的观点是:这是进化结果。因为生物的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已经进化,并且生物的进化总是向适应环境方向发展。
故答案为:
(1)不对 这一现象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符合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不符合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
(2)是进化 生物的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的进化总是向适应环境方向发展(或者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27.【解答】解:(1)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为逆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cDNA文件中的基因可以进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2)以GP蛋白作为疫苗比基因疫苗更安全,其原因是GP蛋白自身没有感染能力,但保留有抗原性。为了从牛分泌的乳汁中生产GP蛋白,在基因导入牛受体细胞前,基因的首段必须含有使其仅能在牛的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才能驱动转录过程。
(3)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囊胚或桑椹胚进行操作。转基因牛是否培育成功,可以通过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从分子水平进行检测。
(4)科研人员利用经EBO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效应B或浆)细胞与鼠的瘤细胞进行杂交,筛选后进一步培养的是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既能产生单一抗体,又能在体外快速增殖。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故答案为:
(1)逆转录 可以
(2)GP蛋白自身没有感染能力 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3)桑椹胚或囊胚 抗原﹣抗体杂交
(3)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28.【解答】解:(1)ARV病毒的S2基因中,A有446个,C有646个,U有446个,G有646个,则A=U、C=G,由此可知ARV病毒的遗传物质最可能为RNA双链;该病毒侵入禽类细胞后,其增殖过程包括蛋白质和RNA的合成,因此需要的原料是氨基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
(2)ARV病毒侵入禽类细胞后能直接进行复制,因此其遗传信息流动方向为。
(3)另有一种ARV病毒的突变株,缺失了5%的碱基对序列,不能诱发禽类患病。为了找到与诱发病变有关的部位,除了对核酸测序结果进行比较之外,还可根据核酸的结构特点设计以下实验:
实验思路:获取两种病毒的RNA的单链,再将两条单链RNA进行分子杂交,检测游离单链区的分布。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RNA单链上出现游离单链区就是诱发病变的有关部位
故答案为:
(1)RNA双链 氨基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
(2)
(3)实验思路:获取两种病毒的RNA的单链,再将两条单链RNA进行分子杂交,检测游离单链区的分布。结果及结论:RNA单链上出现游离单链区就是诱发病变的有关部位。
(补充答案:提取两种病毒的RNA后,分別逆转录成相应的DNA,然后对两种DNA进行杂交,不能形成杂交的区域所对应的RNA区域即是诱发病变的有关部位。)
29.【解答】解:(1)人体内与调控生物节律有关的结构是下丘脑。
(2)控制节律的基因有许多个,体现了多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
(3)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来控制性状,这一过程称为基因的表达。合成的蛋白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调节另一些基因的转录,这种调节方式属于 反馈(负反馈)调节。
(4)科学家从两千多只果蝇中只筛选到三只突变果蝇用以研究,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低频性。
故答案为:(1)下丘脑
(2)多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
(3)基因的表达 核孔 细胞核 反馈(负反馈)
(4)低频性
30.【解答】解:(1)在研究染色体的组成成分的遗传功能时,科学家实验设计的关键思路是将蛋白质和DNA分开,分别研究各自的作用。
(2)DNA双螺旋结构内部碱基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3)DNA的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这些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它们从核糖体到达作用部位细胞核时共穿过0层膜结构,原因是核糖体是无膜的细胞器,进入细胞核时通过的是核孔。
(4)某个DNA片段由4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和的34%,因此一个DNA分子中C=G=[400×2×(1﹣34%)]÷2=264,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该DNA片段复制3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23﹣1)×264=1848个。
(5)A与T之间含有2个氢键,C与G之间含有3个氢键,因此C与G的比例越多,稳定性越高。X菌的腺嘌呤含量为42%,则胞嘧啶含量为8%,而Y菌的胞嘧啶含量为18%,因此可以推知两菌种中耐热性较强的是Y菌。
故答案为:
(1)将蛋白质和DNA分开,分别研究各自的作用
(2)遗传信息 多样性
(3)解旋酶、DNA聚合酶 核糖体 0
(4)1848
(5)Y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