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导学案
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习目标】
(一)知识: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等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能力: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情感: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重难点】
1、比喻论证;
2、正确理解几种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
1、学习提示
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学习时要注意思考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积极开展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深入理解。
2、论证方法
认真理解本导学案【课后阅读】中归纳的几种论证方法,仔细揣摩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学会区别、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字______,原名______,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成就: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_。
2、文体简介:
杂文: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属散文中的一类(一般以议论为主)。
请结合《优化设计》P44“单元风向标”概括出杂文的特点: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寻背景
本文写作于1934年,国民党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各种错误思潮随之泛滥,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调甚嚣尘上。在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思想比较混乱。针对这种状况,鲁迅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的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 (?http:?/??/?baike.baidu.com?/?view?/?945734.htm?)帝国主义越界筑路 (?http:?/??/?baike.baidu.com?/?view?/?3037268.htm?)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自查。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自诩(xǔ) 精辟(pì) 吝啬(sè) 殷红(yīn)
B、磕头(kē) 炽热(zhì) 蹩进(bié) 孱头(chàn)
C、国粹(cuì) 冷炙(zhì) 包庇(bì) 玄虚(xuán)
D、脑髓(suǐ) 冠冕(guàn) 譬如(bì) 给与(j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古董 徘徊不前 仪节 并行不背
B、摩登 发扬国光 大度 默守成规
C、辩白 丧权辱国 辨识 磕头贺喜
D、勃兴 勃然大怒 慰籍 礼上往来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让孩子们吃饱,自己却吃些残羹冷炙。
二、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一)整体感知:理清本文思路结构。
《拿来主义》是一篇议论性的杂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文章,就此结构看看:?
什么是拿来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要拿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拿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组讨论:
讨论: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熟读课文,按要求完成”导学案”“第二课时”的两个表格。
第二课时
1、讨论分析:
(一)阅读1—4段,思考以下问题:
(一、二组任务)1、送去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它造成的后果怎样?作者在阐述其后果时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四组任务)2、别人“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其本质是什么?与“抛来”“抛给”有无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5-9段,思考以下问题:
1、对待“大宅子”存在的错误方法态度:
大宅子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种类型 想 法 行 动 实 质 共同点
孱 头 怕给污染
混 蛋
废 物 羡 慕
2、作者在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分析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说理更加生动形象具体,请仔细阅读课文,填写下表,理解比喻论证的好处。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喻体事物 本体事物 处置方法 态 度
鱼 翅
鸦 片
烟枪和烟灯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散 去
(三)阅读第10段,思考下列问题。
1、拿来主义者"拿来"之后应该怎么办?拿来主义者应具备怎样的条件?
2、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与意义?
二、语言赏析
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幽默犀利,含有绝妙的讽刺意味,值得品味。(教材P46第三题)
(第一组第1小题,第二组第2小题,第三组第3小题,第四组第4小题)
【拓展延伸】:
附: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在我们的生命中令人惊喜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心情郁闷后的意外发现,愉悦快乐时的意外体验;平淡的生活的意外反思,成功时刻的意外领悟;人际交往的意外提醒,处身自然的意外警示……
请以"享受生命中的惊喜"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议论,阐明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 审提示语:提示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审题目:这是一个动宾式作文命题,写作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 审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完成“拓展延伸”部分的作文。
【课后拓展】
掌握几种论证方法。
①类比论证:
类比法是把两种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与之相关的结论的论证方法。
类比法通式:甲,因为b而有c;乙,因为b而有c;丙,因为b而有c;┅┅现在,丁有b了,所以丁也会有c。
提醒:分论点可以在节头,也可以在节尾,要注意节头与节尾的呼应比较时要突出核心的相似点
②因果论证:
因果论证法是由具有原因关系的论据推断出结论,或由结果反推原因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法通式:A→B→C→D┅┅→G
提醒:因果论证不是简单的一两个因果句由因到果,分论点在果;由果及因,分论点在因
③比喻论证:
喻证法是用比喻来论证道理的论证方法用打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方法,称之为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可以把人们比较生疏、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较为深奥的道理讲清楚,从而给人以形象具体、深入浅出的感觉。
喻证法通式:观点→建立比喻→在比喻中分析、阐发→得出普遍性结论印证观点。
提醒:要用分论点作“点睛之笔”。
【学习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