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0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之时。
2.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农业的发展
1.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______,从越南传入的________,成熟早,抗旱力强,在江南地区推广。南方的水稻在______也得到较大推广。_____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谚语。
2.南方各地普遍种植________,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3.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向北推进到________和________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北宋时,南方丝织品有了很大的发展。______________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棉织业兴起,________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制瓷业:______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________、河南_______等地炼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___________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领先世界。北宋________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的海船规模_______,设计________,配备了________。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都市: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________和________。街市到处可以开设_______;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_______和_______;乡镇的商业区称为_______。
2.海外贸易:______、______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近至_______、_______,远达____________________。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加以管理。
3.货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中心南移,到__________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_________。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
材料二 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1)材料一、二反映了南方经济有了哪些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使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导图】依据所学,自主设计。
【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
A.景德镇 B.邢窑 C.哥窑 D.越窑
2.宋代时发明的新农具是( )
A.耧车 B.筒车 C.曲辕犁 D.秧马
3.“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
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4.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
A.唐朝后期 B.五代 C.北宋 D.南宋
5.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行省 D.宣政院
6.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 B.南宋手工业进步
南宋商业繁荣,出现了“会子” 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7.在探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课题时,某学习小组得出如下一些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最终完成南移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北宋时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8.查理先生对中国的瓷器非常感兴趣,因此当他来到中国的时候,你应建议他去访问( )
A.洛阳 B.景德镇 C.西安 D.绍兴
9.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②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③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④造船业世界领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10.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 )
A. 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B. 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C. 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D. 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如下图文字说明:这是1974年泉州市后渚港出土的南宋中型远洋商船。该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吨以上。)
材料二: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外国商人是中国海船的常客。
材料三: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市舶: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亦指海外贸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当时外国商人成为中国海船常客的原因。
(2)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造船业的发达,请利用材料二、三,分析其中的原因。
三、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比较材料一、二,请说出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阅读材料三,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两点)
(3)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从材料一到材料三这种变化的原因(至少两点)
(4)纵观南方经济发展的历史,请你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至少两点)
【课后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