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七o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7题,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第Ⅰ卷(选择题)将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如《春秋》里称郑庄公为郑伯,孔子把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以此表达对郑庄公谋算兄弟这一行为的批判。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儒家认为“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根据所学,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A.孔子编写《春秋》来维护君主专制 B.“春秋笔法”有利于历史记录的客观性
C.《春秋》奠定了古代正史的编撰体例 D.儒家重视史书的道德评判和教化功能
2.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 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C.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D.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3.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庄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B.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C.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D.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4.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出
A.礼乐制度分崩离析 B.学术适应现实政治需要
C.士人阶层日益崛起 D.百家争鸣局面异彩纷呈
5.“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6.汉代民间的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特点是多神崇拜,最为流行的当属祖先崇拜。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祭祀祖先成为汉代民间的重要风俗。这反映了汉代
A.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B.宗法制度体系日益完善
C.君权神授被人们普遍接受 D.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7.下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据此可知
历史材料 出处
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终不见仁义……荒淫迷惑,失皇帝礼仪,乱汉制度。 《汉书·武五子传》
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 《汉书·儒林传》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约5000枚竹简,包括《悼亡赋》《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等。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
A.刘贺昏庸无道不重礼制 B.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
C.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 D.当时皇室重视儒学教育
8.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9.宋明时期民间自愿组织制定了许多道德公约、互助公约,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订的《南赣乡约》。这说明当时
A.社会风气日益败坏 B.心学成为当时儒学中的主流思潮
C.儒家伦理逐渐普及 D.王守仁的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10.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B.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C.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D.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11.清初颜元等人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采”。材料反映出当时
A.主张分封制的观念复苏 B.土地私有影响地方政治
C.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 D.出现反专制的进步思想
12.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
A.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D.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13.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14.如图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写意画《荷花翠鸟图》,以下对于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 B.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C.生动表现了社会风俗 D.隐喻专制制度的没落
15.史载,宋以后戏曲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从明代起,每年五月三日,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祭拜关羽的活动,此后,关公戏经久不衰。此现象
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形成 B.体现了神化儒学的倾向
C.突出了戏曲的教化作用 D.强化了宗教观念世俗化
16.“古希腊七贤”是指古希腊人所说的七个最有智慧的人,生活在苏格拉底之前的那个时代,由于当时的哲学很少用文字记录,所以那个年代人们大都是讨论或口头上传播关于人的哲学思想,然后应用于各自的行为。由此可见,古希腊
A.以学术缓和社会矛盾 B.奴隶主的利益扩大
C.哲学高于独裁者意志 D.人文主义源远流长
17.中世纪时代,西欧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是悲观绝望的,也是消极处世的;但14世纪以后,西欧人对生活充满了创新进取、冒险求胜、追求幸福的精神。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变 B.人性解放意识的觉醒
C.禁欲主义思潮的转变 D.罗马教廷权威的打破
18.16世纪,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这说明宗教改革
A.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 B.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
C.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D.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
19.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两者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B.后者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
C.两者斗争的形式基本相同 D.前者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
20.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要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等这些削减人类幸福感的现代性整体危机负责。这一批判的主要依据是
A.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最为迅速 B.理性主义思潮引发精神危机
C.启蒙运动存在一些激进观点 D.启蒙运动促使社会发生转型
21.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这表明
A.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 B.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
C.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 D.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22.18世纪后半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召集了一批知识分子编撰了一部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百科全书》。当局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这说明
A.科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B.百科全书都是唯物主义者
C.理性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 D.百科全书启蒙运动之大成
23.《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后,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设想了一个超级计算器,用数据代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或力,需要人来做的只是应用牛顿的定律,在他眼中,再没有什么是不确定的了。这反映出
A.牛顿发现了支配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
B.牛顿学说使学者相信存在着普遍的自然法则
C.牛顿的数学成就为科学提供了具体的表达形式
D.经典力学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了系统的说明
24.钱学森认为:“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下列各项中,符合钱学森所述观点的是
A.蒸汽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
B.电动机——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C.电磁感应理论——电动机、发电机——电力工业
D.电磁波——无线电——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25.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作。
——《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
路德的宗教改革使教会的权威慢慢地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个人开始表露出独立思考精神。在宗教上人的意识被唤醒,这种主体性的增强对于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界,通过实验方法去获得自然界的信息起到了观念上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三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 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第3卷
材料四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古代中西人文主义思想出现差异的社会根源。(10分)
(2 )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关于人文主义的不同内涵。(6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的不同,并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9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的演进。
时代 戏曲之代表 表演区 观众区 说明
春秋战国 优伶 贵族厅堂、殿庭、院落 殿庭、坐席、帐篷 优伶大都为奴隶
汉魏 百戏 百戏是歌舞杂技的融合;观众区的抬起
隋唐 歌舞 歌台、舞台、乐棚 神庙广场 表演区的抬起
宋元 杂剧 舞亭、乐亭、后台(准备区) 神庙广场、瓦舍勾栏 表演台加上屋顶;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
明清 南戏、京剧其他地方戏 增加伴奏区 神庙广场、街巷、会馆、城乡宗祠、酒楼、茶园 前台加宽,后台加大
——摘编自罗德胤、秦佑国《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
根据材料,指出古代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两种趋势,并分别进行说明。(1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它极强的实用性,在大一统专制社会中表现为直接满足专制王朝各方面的需要。由于它的极端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而实用性科学眼光不够远大,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空间是极小的,除非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实用型科技就只有停滞不前。从盛唐(公元7世纪)到明末(17世纪)100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政治的相对稳定,其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
材料二
近代科学的诞生得益于许多条件,其中也包括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所起的作用,但它的思想根源来自希腊。希腊人不讲实用,为理论而理论,这就为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无限的空间。希腊人的数学和自然哲学时隔一千多年后仍然能推动欧洲科学的发展,充分显示出理论的力量,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放了生产力,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在16世纪和17世纪,先进的欧洲学者们创造了改变整个人类历史进程和人类生活的近代科学。18世纪工业革命基本上是在与理论科学研究完全无关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却马上带动了相应学科的发展。科学自此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科学——技术的相互加速的循环机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科技与欧洲近代科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近代科学发展给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5分)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A D B C A D B C B D D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A C D A A B C A C B C
25.
(1)原则:保持和谐关系、倡导仁爱;提倡礼治;重视道义;倡导诚信.(6分)
根源:古希腊工商业的繁荣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央集权制的发展.(4分)
(2)内涵:宗教改革否定教会权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主义,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王权和教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6分)
(3)不同:西方的思想启蒙重视人的价值和自由权力,而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忽略了人性的解放,更偏重于救亡图存.(4分)
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等.(1点2分,2点3分,3点5分)
26.言之有理即可
趋势:戏曲种类日益丰富。(2分)
依据:宋元时期为杂剧,明清时期则以多种地方戏为代表。(4分)
趋势:舞台更加完备。(2分)
依据:隋唐时期仅有简单的舞台,之后,前后台、伴奏区逐渐分开。(4分)
趋势:专业化程度加强。(2分)
依据:从百戏到杂剧,再到昆曲、京剧等;舞台的逐渐完备;演出场所从借助其他场地临时搭建,到有了固定场所。(4分)
趋势:市民化趋势。(2分)
依据:从仅有贵族观戏到城乡民众均可观戏;演戏场所从贵族庭院扩展到民间街巷。(4分)
27.(15分)
(1)特点:中国古代:实用性强,不重视理论研究;发展空间狭小,动力不足。(4分)欧洲近代:重视理论探索;发展空间广;科学与技术结合。(4分)
影响:中国影响: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并影响西方文明进步;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并逐步落后于西方。(2分)欧洲影响: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推动工业革命展开:加速西方社会转型,引领世界文明发展。(2 分)
(2)启示:重视理论研究;创造科学研究的自由氛围 ;加强科技文化交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1点2分,2点4分,3点5分,言之有理即可)
PAGE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