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七O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以下三幅地图解读有误的是
A.三幅地图反映的历史时期依次为西周、秦朝、元朝
B.图1的实行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C.图2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D.图3推行行省制,行省官员可更改赋税征收制度
2.春秋初期曾发生过“周郑交质”事件,郑庄公姬嘉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
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同姓诸侯国格守分封的义务 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的道德
3.学者王亚楠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 材料中的“这一项根本决定”应是
A.设立皇帝称号 B.规定王位世袭
C.分封子弟为王 D.推行郡县制度
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5.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6.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刺史 D.知州
7.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加强社会流动的重要创造。以下可以证实这一功能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8.唐代设水部郎中,管理天下河渠、运漕等事物。“水部郎中”应该隶属于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9.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这三者的共同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国家统一
C.强化贵族特权 D.加强君主专制
10.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由此可见,唐朝宰相人数变化原因在于
A.皇帝刻意加强宰相职权 B.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
C.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D.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
11.“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宋朝“二府三司”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二府三司”指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
B.“二府三司”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手段,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C.“二府三司”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二府三司”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创造,有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12.元朝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
A.君主权力相对削弱 B.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三权分立制约皇权
13.明太祖设六科给事中,与六部对应。其职责是
A.行政 B.司法 C.财政 D.监察
14.明成祖时期若有大臣上奏言事,一般情况下,他的奏本上达皇帝的途径是
A.通政使司→丞相→皇帝 B.通政使司→军机处→皇帝
C.通政使司→内阁→皇帝 D.通政使司→中书省→皇帝
15.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是得到延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C.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16.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于乾清宫西暖阁召见王公大臣时宣布:“今朕特将此事(按---建储之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后来,雍正帝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 秘密立储制的建立表明
A.传统的宗法制已无法维系 B.公开立储威胁到了皇权
C.君主专制统治已达到顶峰 D.君权与相权矛盾很尖锐
17.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秦朝的太尉 B.唐朝的中书省 C.宋朝的通判 D.清朝的军机处
18.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
A.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 B.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
C.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 D.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
19.在一场对中国的战争中,一个德国军官记述到:“虽然他们只装备了剑、梭镖和刀,但他们在我们的死亡火力下依然不停地前进着”。“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20.1844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通商、交涉事务,由两广总督兼任;1866年将原来的五口通商大臣改为“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大臣”;1868年改为南洋通商大臣,驻地移至南京,管理长江及江苏以南沿海各省通商口岸。这种变化反映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C.清政府外交机构的近代化 D.政府重视东南赋税收人
21.1894年,当时日本国内舆论普遍宣扬: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正确分析了战争爆发原因 B.试图竭力掩盖战争的本质
C.准确分析了中日两国国情 D.表明中国备受侵略的事实
22.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仍 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吏贪暴腐败
23.《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滥保举人及滥奏贬人者,黜(黑免)为农”‘凡天下诸官……颂赞天父上主皇上帝,讲圣书,有敢怠慢者,黜为农”“官或违反十款天条及逆命令受贿弄弊者……黜为衣”。这些内容突出表明《天朝田亩制度》
A.对官员管理赏罚分明 B.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C.包含着对农民的歧视 D.存在不切实际的一面
24.有人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说明《资政新篇》
A.为中国民主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B.是农民革命斗争的产物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超前性 D.在当时有实施的可能性
25.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岛…...“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指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26.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革命口号中,最早明确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
A.“扶清灭洋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打倒列强,除军阀”。
2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实际上经历了 “西化”、“反西化”、“近代化”三个交叉的探索过程。下列各项中,符合“反西化”和“近代化”内容的是
A.虎门销烟 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D.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28.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年2月14 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是
A.仿效法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时间仓促,缺乏舆论上的准备
C.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
D.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
29.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人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30.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
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本卷共2题,共40分。请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1. (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于1908年8月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的序言道:“夫宪法者,国家之根本法也,为君民所共守,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当率循,不容逾越。”《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规定:皇帝“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附臣民权利义务9条,规定:“臣民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按照法律规定,有纳税、当兵之义务。”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宣布成立第一届内阁,13名内阁大臣中,满族贵族占9人,其中7人为皇族,史称“皇族内阁”。
有人揭露清政府“名为立宪,实则专制” 。在革命风暴即将来临之际,立宪派内部分化,部分人逐渐倾向革命,清政府处于空前孤立的地步。
——摘编自《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三
(孙中山演讲词)我知道,你们很着急。张勋复辟了,国会又开不成了。我们本来是共和国,可怎么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东西,这个问题不解决,专制复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国就永远是一个泡影。
民国应该是自由之国,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当权者的自由,权力大的有权力大的自由,权力小的有权力小的自由。民众,没有权力、没有自由……
民国,更应该是法制之国,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行政权力一次又一次地肆无忌惮地干涉立法。你不听话,我就收买你,你不服从,我就逮捕你;那行政是什么呢?应该是服务于国民,行共和之政。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一个披着共和外衣的家天下。
——摘自《走向共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并简析其影响。(8分)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家天下’”。( 8分)
32.(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关键词(部分)
世卿世禄 推恩令 科举制
宗法制 郡国并行制 行省制
谏院 刺史制度 科道
分封制 中朝 转运使
三公九卿 察举制 二府三司
军功爵制 九品中正制 内阁
郡县制 三省六部 军机处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岳麓版)》整理
请从材料中选择三个关键词,并确立一个主题,按照示例完成下列问题。
(1)模仿示例1完成①②
①主 题:
关键词: 、 、
②主 题:
关键词: 、 、
(2)模仿示例2完成①
①主 题:
关键词: 、 、
联合体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1-5 DADDC 6-10 CCCAD 11-15 DADCA
16-20 BDADA 21-25 BDCCD 26-30 DBDCA
31.(24分)
(1)
目的: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2分)
影响:①立宪派分化,清政府更加孤立。
②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③传播了宪政知识,有利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
(答出三点即得6分)
(2)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大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规定民国主权归国民全体)。(4分)
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民众没有真正的权利和自由,没有实现真正的法治。因此说中华民国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家天下”。(4分)
32.(24分)
(1)
主 题: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
关键词:三公九卿、设中朝(内朝)、三省六部、二府三司、设内阁、军机处
主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关键词:世卿世禄、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主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关键词: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行省制、转运使
(2)
主题:先秦政治制度
关键词:宗法制、分封制、军功爵制度、世卿世禄
主题:汉朝政治制度
关键词:三公九卿、郡国并行、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制度
主题:宋朝政治制度
关键词:二府三司、科举制、转运使、谏院
主题:明朝政治制度
关键词:科举制、科道、内阁
主题:清朝政治制度
关键词:科举制、内阁、军机处、科道
(主题2分,关键词每个2分,如果主题和关键词不匹配,不得分。)
示例1:
主 题: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
关键词:刺史、谏院、科道
示例2:
主 题:秦朝政治制度
关键词:三公九卿、郡县制、军功爵制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