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复习测试(1)(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总复习测试(1)(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4-16 19: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分册 总复习
综合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主要是着眼于 ( )
A.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辽的进攻
C.便于保卫皇室 D.防止军事割据
2.北宋中央政府中掌管全国行政权的官员是 ( )
A.宰相 B.参知政事 C.枢密使 D.三司
4.北宋科举制发展,其作用不包括 ( )
A.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 B.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C.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D.加强了中央集权
5.北宋“积弱”、“积贫”局面的形成,在于 (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农民的反抗斗争
C.冗官、冗兵、冗费 D.辽、西夏的威胁
6.北宋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 B.富者积极投资购买田地
C.小农经济衰微和破产 D.政府实行不抑兼并政策
7.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B.大地主的特权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
8.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和整顿太学,使学校成为 ( )
A.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的地方 B.培养司法和执法人员的地方
C.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D.直接培养当官者的地方
9.唐末许多中原人民来到契丹境内,主要是因为 ( )
A.中原地区藩镇割据,混战不已 B.契丹势力不断扩大
C.契丹人需要学习汉族农耕文明 D.契丹经济文化发达
10.契丹建国后,曾采用“蕃汉分治”制度,主要是因为 ( )
A.契丹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 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
11.宋辽、宋夏、宋金“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 )
A.结束了双方的战争状态 B.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C.赵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12.12世纪20年代,先后被金军所俘的皇帝中,不包括 ( )
A.辽天祚帝 B.宋徽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13、岳飞诗云:“靖康耻,犹未雪。”靖康耻是指( )
A.澶渊之盟。B.金虏走宋徽宗、钦宗,北宋灭亡。
C.绍兴和议。D.宋高宗解除岳飞的兵权。
14、岳飞《满江红》词中:“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匈奴”是指( )
A.匈奴族统治者。B.契丹族统治者。C.党项族统治者。D.女真族统治者。
15、有四位同学对“古代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做几个关于“中国
古代少数民族”的探究小课题。小赵为自己的小论文设计了四个小标题,其中
哪一个出错了?( )
?A.张骞与丝绸之路???????? B.秦长城起到了防御作用吗?
? C.元与北宋的对立?????? D.孝文帝改革与鲜卑的汉化。
16、“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
A.宋?? B.元?? C.明?? D.清
17、下列北宋时期开辟耕地的新方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梯田?? B.圩田?? C.泥田?? D.沙田
18、“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下列哪一地区的稻米产量最高( )
A.黄河流域。B.淮河流域。C.珠江流域。D.太湖流域。
19、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在这艘古船上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瓷器,这些曾经将要远销海外的中国瓷器最有可能产自( )
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景德镇
20、宋高宗对大臣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藩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这段谕旨的核心思想是说南宋政府应( )
A.重视官吏选拔 B.减轻人民负担 C.重视海外贸易 D.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21、南宋时期,人们读到精美书籍通常是通过( )
A.活字印刷而成? B.雕版印刷而成 C.用竹木简刻的 D.用手抄的
21、毕昇创制的印刷术是( )
A.雕版印刷术  B.泥活字印刷术  C.木活字印刷术  D.铅活字印刷术
2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据记载,火药使用于战争开始于( )
A.唐末? B.宋末? C.元末? D.明末
24、与隋唐相比,宋元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 )
A.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C.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
D.传统科技开始衰落。
25.下面有关我国古代棉纺织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南宋时江南地区出现纺车、弹弓、织机等工具 B.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织技术
C.南宋时棉花纺织业成为农村主要副业 D.元朝松江棉纺织业的中心
26.下列关于制瓷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北宋制瓷业水平大大超过前代 B.南宋时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
C.唐三彩由黄红绿三种颜色组成 D.唐代越州是著名白瓷的产地
27.下列叙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 )
A.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B.指南针南宋时传人阿拉伯和欧洲
C.火药在元时开始用于军事 D.北宋时发明管形火器“突火枪”
28.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统治近百年的根本原因是 ( )
A.蒙古族善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统治者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C.学习接受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 D.领导者善谋略,经验丰富
29.元朝管辖今天西藏、台湾的机构分别是 ( )
A.理藩院、台湾府 B.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台湾府 D.理藩院、澎湖巡检司
30.元朝时形成的回族,其构成主体是定居我国的 ( )
A.波斯人、阿拉伯人 B.波斯人、罗马人
C.罗马人、土耳其人 D.阿拉伯人、土耳其人
31.元朝行省制度实施所产生的作用不包括 ( )
A.扩大了元朝的疆域 B.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C.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32.在元朝行省制度中,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地方有①河北 ②山西 ③山东 ④河南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33.明太祖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最相似的是 ( )
A.设立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 B.加强由皇帝控制的禁军
C.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的职权 D.科举制中实行八股取士
34.明代科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最大不同是 ( )
A.考试目的 B.考试内容 C.考试方法 D.考试管理
35、明代中期以后的数朝皇帝多不亲理朝政,审阅、批复奏章,与文武百官沟通等事宜的办理经常交给( )
A.宰相 B.内阁 C.宦官 D.大臣
36、下列选项中是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的是( )
①明朝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②明朝后期,清军入关。③政府不断加派田赋,农民又遭到天灾。④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7.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是 ( )
A.《永乐大典》 B.《古今图书集成》
C.《四库全书》 D.《聊斋志异》
38、“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引自《绥寇纪略》)。 “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江山不纳绢。”(引自《明史》)。上述材料中“闯王”指的是( )
A.陈胜??? B.吴广?? C.李自成?? D.张献忠
39、清朝入关后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顺治、康熙、乾隆、雍正
B. 顺治、雍正、康熙、乾隆
C. 康熙、雍正、乾隆、顺治
D.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40、雍正时期,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了( )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南书房。? C.军机处。 D.内阁。
41、清初,经过三代皇帝的努力才最终平定的分裂势力是( )
A.噶尔丹的分裂势力????????? B.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势力
C.天山南路回部的叛乱??????? D.维吾尔贵族的叛乱
42、清初加强对西藏统治的措施中,不包括( )
A.确认达赖和班禅在西藏的政教地位
B.规定达赖和班禅的“转世”须经中央政府册封
C.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管西藏
D.规定西藏地方政府的管理权由达赖和班禅轮流掌握
43、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 )
A、驱逐了殖民势力??? B.加强了边疆管辖
C.维护了国家主权??? D.巩固了清朝海防
44.下列清取代明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清朝是新兴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②明末统治集团极端腐朽 ③吴三桂引清兵人关导致军事形势逆转 ④关外清军强于明军和农民军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5.清初,权力最大的中央行政机构是 ( )
A.内阁 B.六部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南书房
46.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之处是 ( )
A.巩固清朝统治 B.收复被占领土 C.抵抗外来侵略 D.维护对外贸易
47.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重要意义是 ( )
A.提供了平等协商解决领土争端的范例 B.用法律手段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C.是清政府军事胜利后又一重大胜利 D.中国收回了尼布楚等地的主权
48、明太祖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 )
A. 朝贡贸易??? B.十三行贸易?? C.行会贸易??? D.私人贸易
49、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在中国选择的贸易中转据点是( )
A.广州? B.宁波 C.福建? D.澳门
50、清初,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格的海禁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A.沿海“倭患”严重? B.西方殖民入侵? C.东南沿海反清武装? D.西南地区割据
51、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能够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中国物产丰富,无须借洋货互通有无?
52、欧洲耶稣会士远涉重洋,相继来华,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此种现象开始于( )
A.15世纪中叶? B.16世纪中叶? C.17世纪中叶? D.18世纪中叶
53、入华之初,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策略是( )
A.强迫接受的政策? B.顺其自然的政策? C.无为而治的政策? D.入乡随俗的调和
54、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的,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是( )
A.《万国图志》? B.《几何原本》? C.《同文算指》? D.《泰西水法》
55、崇祯时期,历时五年完成了篇幅浩大的《崇祯历书》,这本历书的基础是( )
A.夏历? B.农历? C.元代历法历? D.西方历法
56.出现右图景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萌芽 B.实行闭关政策
C.鼓励对外贸易 D.出现康乾盛世
57.利玛窦是获得明朝皇帝批准,首位留居北京的传教士。他及后来的传教士们向中国介绍的西学包括了①天文②数学③地理④音乐、绘画(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材料题
1、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材料二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借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卷一七六《军机大臣年表一》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回答:
(1)材料一、二中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各是怎样?有无本质的区别?为什么?(6分)态度: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是大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2分)没有本质的区别。(2分)因为重视宰相的作用和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其统治考虑的。(2分)
(2)材料三认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对此你怎样认识?(6分)
职权:隐然执政之府矣。(2分)
认识:这种观点仅仅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军机处是皇权专制的工具这一本质。军机处仅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4分)
(3)谈谈你对材料四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2分)
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2分)
2、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三:历史上荆江洪水水位抬高统计
时间
新石器时代至汉
汉至宋元
宋元后
历时
2300年
1400年
800年
最高洪水水位上升
0.2米
2.3米
11.10米
平均每年上升量
0.0087厘米
0.164厘米
1.39厘米
材料四: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
朝代
唐代
宋朝(金)
元朝
明朝
清朝
年数
289
317
91
276
268
水灾次数
16
63
16
66
62
平均几年一次
18
5
5.6
4.1
4.2
?
?
?
?
?
?
?
?
?
——材料二、三、四均相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问题:
结合历史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4分)
进程:西汉以后开发进程加快,至唐宋时长江流域逐步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政治安定;北方战乱;劳动人民南迁。
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分)
问题:生态环境破坏,水位抬高,水灾逐年增加。
原因:落后的耕作方式(畲田)导致植物被破坏,水土流失。
3.运用哲学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长江流域古代开发的认识。(3分)
认识:古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只注重了自然的经济价值,忽视了自然的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导致了对大自然的过度挥霍,最终遭到自然惩罚。因此,今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请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
材料二:顺治末年,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在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无赦。
——《台湾外记》
材料三:?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卷二十三
材料四:汉唐……魄力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毫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缩。
?——《鲁迅全集》第一卷《看镜有感》???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明清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
实行海禁政策。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对外贸易。
明朝采取这种政策出于什么考虑?从明朝的实际情况看,这种考虑是否奏效? ???(3分)
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外国人联系,形成海盗。并没有奏效。因为明中期,仍有一些海盗与倭寇勾结,骚扰东南沿海,酿成倭患。
据材料三、四说明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政策的原因是什么?(2分)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天朝大国的观念。防范自卫的需要(如对外来事物心存恐惧,逃避退缩)。
4.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些政策造成的影响?从中你有何启示?(2分)
影响:阻碍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并进而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