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分册测试卷2010-3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2. “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大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材料中的“滇黔独立”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 辛亥革命 B. 二次革命
C. 护国运动 D. 北伐战争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
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
A.遵义会议后红军获得了新生 B.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
C.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D.红军到达陕北后开始抗战
4.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 美国经济的崛起 B. 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C.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5.以下是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统计资料(1872-1913年),该材料不能说明的历史事实是
年 代
商 办
官办或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1913年
463
90801
86
28469
136
103153
A.19世纪70年代中国已出现官僚资本
B.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C.甲午战争后近代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D.近代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薄弱
6.这是一传单抄本中的几句话:“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这几句话
A. 反映了林则徐率清军抗击英国侵略的决心
B. 反映了邓世昌强烈要求消灭日本侵略的斗志
C. 反映了维新志士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勇气
D. 印证了义和团运动过程中的反帝性和落后性
7. 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民族工业发展吸引劳动力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 C.淞沪会战发生,逃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学业难继
8、“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这种变化的产生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
A.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播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9.“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该对联反映的是
A.西方列强的侵华暴行 B.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C.烟草传入中国的盛况 D.西方列强在中国暴力殖民的情况
10.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1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12.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13.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孙文)已遁途东归,自美徂(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段话表明孙中山
A.幻想帝国主义不要破坏中国革命 B.他本人对国内发生的事件持中立态度
C.要兼程回国,亲自领导革命 D.要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保持中立
14.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15.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结盟而成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标志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的是
A。德奥结盟 B.德意结盟 C.英法结盟 D.英俄结盟
16.一位美国人在华盛顿会议后宣称:“我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胜利”主要是指
A.重新确立了美国倡导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对华原则
B.美国攫取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权
C.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等同,并且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膨胀势力
D.挽回了美国在巴黎和会上丢掉的面子,与欧洲列强日本并驾齐驱
17.西洋文明是“动的文明”,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中国文明“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最有可能出现这一观点的杂志是
A.《青年杂志》 B。《新民丛报》 C.《东方杂志》 D。《每周评论》
18.陈独秀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写道:“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所以我要写出本志得罪社会的原由,布告天下。”材料中“废了君主”是指( )
A.戊戌变法改革吏制 B.新文化运动批判旧道德旧文化
C.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
19.《新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就是法语“青年”的意思。选择这个副题最合理的解释是:( )
A.陈独秀曾留学法国喜欢法语
B.这本杂志是和法国人合编的
C.杂志出版时在上海法租界,必须附上法语
D.当时中国思想界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20.“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20世纪20年代以消灭上述反动势力为目标的革命运动是 ( )
A.改订新约运动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21.“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各项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变者,占今之公理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2.19世纪末一部译著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人以“物竞”、“天择”、 “竞存”给自己的孩子起名。这部译著的作者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23.2009年,人民海军在山东青岛举行建军六十周年阅兵。这里曾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蒙受屈辱的历史,与此相关的国际文件是 ( )
A.《辛丑条约》
B.《凡尔赛条约》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24、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
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这里“改良主义”是指
A.实现国家粮食税 B.允许资本主义自由经营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D.允许农民完税后支配余粮
25.美困公使贝田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
A.美国已取得在华势力的绝对优势
B.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C.帝国主义列强将中国已经瓜分完毕
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司法已经形成
26.在近代中国,系统阐释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立宪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27.上海法租界内的市民因不满市容管理的混乱,决定向法租界的市政管理当局递交意见书。他们应该把意见书递交给
A.工部局 B.巡捕房 C.公董局 D.上海道台
28.下列各项中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的是
A.“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升”
D.“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29.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的意义在于
A.在实践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起义的开始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第一次明确地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0.“壮飞(谭嗣同号)不复飞矣,(康)有为安有为哉?”“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上述说法反映出的历史事实表明
A.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改良和革命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C.革命比改良更能有效改造中国政治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完成历史任务
29、
21.1896年,英商在杭州合法设厂的依据有
①“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②领事裁判权的规定
③《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 ④《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3.
24.之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它发生在十月革命后 B.它的发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
C.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5.新三民主义之所以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主要是因为
A.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 B.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 D.它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非选择题:
32.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年代》一书中写道:“19世纪是欧美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时代,它以万国博览会这一自我庆祝的仪式拉开序幕。1851年伦敦博览会、1855年巴黎博览会、1876年费城博览会和1889年巴黎博览会无不昭示着这一胜利,向世界隆重地展示其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注:“万国博览会”是世博会的前称。)
问题:(13分)
(1)1876年费城博览会和1889年巴黎博览会的主办国为什么分别选择这两年举办万国博览会?请你举出两个历史事件和它们的特殊意义,分别作为这种选择的理由。(4分)
(2)1851年,英国主办了世界上第一届万国博览会,“向世界隆重地展示其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造成这种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的历史原因有哪些?(6分)
(3)2010年的世博会即将在上海举办。请列举三项上海承办世博会的有利条件。(3分)
33.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16分)
问题:
(1)概述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在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所发生的重大历史变革。(4分)
(2)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期的有关史实叙述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8分)
(3)归纳导致中国变革顺序与西方相反的原因。(4分)
34.下列图表的内容与中国现代化有关,左图是史实的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判断这些推论正确与否,并在答题纸相应的序号中填上是或否。(5分)
序号
史实
推论
①
洋务派开办民用工业和外派留学生
为军事工业提供资金、原料和人才
②
中国民族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受到本国封建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③
袁世凯做皇帝在全国人民声讨中死去
维新改良思想启发了大众心智
④
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
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结束
⑤
1935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中国革命从此找到了正确的符合国情的道路,使红军转危为安
35.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
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问题:(13分)
(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2分)
(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9分)
(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2分)
36.美国的危机(本题共11分)
在华盛顿就职时,人民的任务是创立和熔铸成为一个国家。在林肯就职时,人民的任务是维护这个国家,使它避免从内部发生分裂。今天,人民的任务是挽救这个国家及其制度,使它避免因外部因素而瓦解。……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已经证明这不是真的。我们曾处于恐惧中……但是我们采取了行动。我们迅速、果断、大胆的采取了行动。
——罗斯福总统第三任就职演说(1941年1月20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以及相关史实,指出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在第一次总统任期内各自面临着怎样的局势?(6分)
(2)在危急中,林肯总统采取了什么关键措施从而扭转了局势?(2分)
(3)面对“恐惧”,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什么“行动”?这一“行动”的突出特点是什么?(3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1914年日本驻华公使说:“目前世界危机势必迫使我国政府采取影响深远的行动。当珠宝店着火的时候,要保证珠宝店附近的人不去拿几个珠宝是办不到的。”
材料二: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之一顾维钧说:“中国应该在和会上理直气壮地提出山东问题。不能对英、法抱太大的希望,真正可以指望的只有美国的支持。”
材料三: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我们参加世界战争,主要目的就要维持条约的神圣,中日两国既有一九一五年五月的中日协定于前,又有一九一八年九月廿四日换文于后,英法等国与日本所订的条约又有维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义务。在这种情形下,山东问题似无法变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世界危机”指的是什么?“影响深远的行动”的目标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顾维钧“理直气壮”的理由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心态?(2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美国政府的态度。巴黎和会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权益的态度,说明了什么?(3分)
38.“维新旧梦已成烟,谁识当年场上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直到举世都为之震动,认为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
材料二:(废除八股取士,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 ——《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政变之总原因有二大端:其一由西后与皇上积不相能,久蓄废立之志也。其二由顽固大臣痛恨改革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在戊戌期间,康广仁曾批评其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 ——李书源、管书合:《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材料五: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材料六: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 材料七:?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维新派)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稣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英)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问题:(25分)
(1)材料一中“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有哪些?(6分)
(2)归纳上述材料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有哪些不同角度的认识。(4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评述“是什么断送了戊戌变法”。(15分)
32.(13分)
(1)(4分)
1876年费城博览会是为了纪念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100周年;(2分)
1889年巴黎博览会是为了纪念1789年巴黎人们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
(2分)
(2)(6分)
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届博览会,向全世界展示其财富的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成果主要是由于完成工业革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称号(2分)。
历史原因:较早开展了资产阶级革命并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推行有利于经济的措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1分);通过海外殖民、贩卖黑奴为资本主义发展掠夺大量资金(1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以及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国外市场条件(1分);圈地运动的大规模开展,破产失地的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或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等;(1分)
答案2: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赋2分
(3)(3分)上海在现代金融中心的地位;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和航运中心的创建;历史上形成的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石库门”建筑、兼有传统的儒家和现代风采的“海派”小吃、绘画等独特景观;标志着上海高科技的各类“现代科技园区”、“航天博物馆”等;向世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如:“神州六号”宇宙飞船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等(答出以上三点即可给分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赋分,但总分不能超过3分)
34.(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精神层面上的变革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制度上的变革有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保障。器物上的变革是工业革命及其迅速扩展;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促进思想进一步变革。
答案2:未能完整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精神层面上的变革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制度上的变革有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器物上的变革是工业革命。
答案3:仅笼统地回答。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结果失败;资产阶级开展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在制度层面学习仿效西方民主政治,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推翻君主专制,结果还是失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最终寻找到马克思主义道路。
答案2:未能完整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资产阶级开展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展新文化运动,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答案3:仅笼统地回答。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其他答案。
(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
·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答案2:回答不充分。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其他答案。
36. 是 是 否 否 否
34.美国的危机(本题共10分)
(1)华盛顿:美国独立后,松散的邦联面临重重危机,需要改组为拥有统一主要政府的联邦国家;林肯:南北经济制度矛盾愈加激烈,林肯的上台最终引发南北战争;罗斯福: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并由此引发社会危机。(6分)
(2)战争期间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调动了广大黑奴的积极性,使南方的经济陷于瘫痪,扭转了局势。(2分)
(3)罗斯福新政。国家权力干预经济,通过部分调整生产关系克服了经济危机。(2分)
35.(1)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组织:列举;部分列举,部分有简单组织;语句连贯通顺;回答形成结构和层次。
史实:包括近代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性的回答。
36、(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技。(1分)原因:(1)外国侵略加深导致的民族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导致的统治危机;一些开明官员认识到西方科技的重要性。(3分)
(2)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1分)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3分)
(3)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和文化。(1分)原因: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自由民主的观点深入人心。(4分)
36、(7分)
(1)一战。(1分)独霸中国。(1分)
(2)①中国是战胜国。(1分)②对美国抱有幼想。(1分)
(3)不支持中国政府的主张。(1分)说明:帝国主义国家无视弱小国家的主权;中国虽是战胜国,但半殖民地的中国的主权并不能得到保证。实质是大国强权政治。(2分)
38.(25分)
(1)(6分)
政治上,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官闲衙(2分)
经济上,设农工商局保护鼓励农工商业(1分)
科教上,奖励科学发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设立京师大学堂(3分)
(2)(4分)
维新派自身局限;依靠力量;顽固派抵制;社会力量的支持(答出2个即得4分)
(3)(15分)
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前结构的回答。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0分)如:是维新派自身断送了戊戌变法。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的回答。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进行论述。(2—5分):如:是维新派自身断送了戊戌变法,改革太快。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的回答。能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进行论述。(6—9分):如:是维新派自身断送了戊戌变法。改革太快,规模太大,理论有缺陷。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的回答。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10—13分)如:是维新派自身断送了戊戌变法。改革太快,规模太大,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断送戊戌变法,一方面是专制权力的争夺,另一方面是改革危及自身利益。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超越材料本身而进入抽象、提升的层次 (14—15分)
进一步提炼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如能指出:A.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改革的领导集团是否拥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c.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并且实施到位;d.改革是否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