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4《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必修4《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9 21:4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必修4《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情意真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在创作中是如何建立语言与情感间的联系的,把握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女词人委婉含蓄、深哀悲戚的精神世界,感受其词作婉约清秀、情味真切、语言清新自然的风格。
2新设计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授《醉花阴》。
教学设想:学生简介李清照前期的生活和写作背景;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反复诵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品味词的语言,感受词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思;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教授《声声慢》。
教学设想:检查第一首词的背诵情况;学生简介词作的写作背景;诵读第二首词,听录音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提示,再朗读全词,背诵全词;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引导学生选取词作中的某些语言进行鉴赏分析,体会词人内心的情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两首词的MP3朗读文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3学情分析
1、学生对李清照词人生平有一些了解,但对其早期及中晚期词作的风格不清楚;
2、学生欠缺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醉花阴》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表达孤独寂寞的情感的,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2.把握词人在创作《声声慢》时的社会背景及其心境,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醉花阴

导入新课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她那无可比拟的才气和无比辉煌的诗词创作令无数须眉汗颜。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
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教师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课件,简介李清照的文学常识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
李清照(1084~约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调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创作《醉花阴》一词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她本人仍独居青州。重阳佳节,为一抒思夫之苦,李清照作了这首词。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古籍原载如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
唐宋词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就是专门用来写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都是男性。因为男性心理和女性心理毕竟有相异之处,所以这些男作家们写的词其实只是一种“代言”,不能完全地表达女性的心声。李清照“以女子之心书女子之情”,这以女性为创作主体的“闺怨词”才真正反映了女子的内心世界。
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在听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节奏。
学生尝试朗诵
同学们一起来体会以下的朗读节奏提示。
课件展示诵读节奏: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现在,哪个同学愿意再来试试?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来朗读也可以。
(一小组的四位同学自告奋勇,教师播放音乐)
基本把握住了节奏,又读出了感情
教师提问《醉花阴》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这首词也同样如此。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看看词人交代了什么。
学生回答生交代了作者在重阳节一天内的生活感受。
教师补充 这首词分为上片和下片。思考一下,上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用四字短语把它概括出来?
学生概括师 
教师提问 作者为何而愁?
学生回答 思念丈夫!
我们再来看看下片。
生 黄昏把酒!
学生概括。
(教师板书“饮酒赏菊”)
[鉴赏评价]
 接下来,我们先把学习重点放到上片上。有没有同学能结合课文的注释,具体说说词上片的内容呢?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
学生 薄雾淡淡,阴云浓浓,这漫长的白昼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真令人发愁啊。为了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只好在兽型的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恰好又碰上了佳节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让“我”更加想念在外的丈夫。秋夜就寝,玉制的枕头,轻纱作的帐幔,凉气透骨,真叫人彻夜难眠啊!
教师 这位同学才思敏捷,看起来古典文学的修养相当深厚,很好地再现了词作的意境美,表现令人叹为观止,请坐下。
学生讨论
教师 词人在上片中交代的大致的情形我们已经了解了,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感受呢?
学生回答 愁!
教师 对。下面是我们的自主探究时间,请大家紧扣住这个“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词语、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注意,语言的鉴赏要抓住关键词,建议大家先在书本里找出上片的关键词。
(各学生小组开始自由活动,看书,动笔,讨论)
学生分组自由鉴赏。
小组发言。我们小组鉴赏的是“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句。首先,“薄雾”和“浓云”这两个词所描绘的景象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气氛,这跟作者当时的心情是相吻合的。其次,“愁”字可以说是一个关键词,点出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永昼”中的“永”字,极指白天的漫长,有“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的意思,这就更加体现出作者在丈夫离家后那种孤独无聊的心情了。总之,我们小组在鉴赏语言后得出的结论是,古人创作诗词时在选字用词方面非常讲究,短短的一句话就蕴含了那么丰富的意蕴,真让人叫绝。
其他小组发言

(教师检查背诵)
师 我们的学习一向强调自主性和探究性。上片的鉴赏分析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完成得很出色。现在,请各学习小组按刚才的流程进行准备,老师打算给大家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
师我们的任务有两大点。一是结合注解,发挥联想和想象,整体理解下片大意。既要把握其内容,又要简要分析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二是自由选择词作中的词语、意象来鉴赏分析语言。要懂得抓住关键词,咀嚼品味其中的情味。除了分析、解答问题之外,也欢迎同学们大胆提出自己在鉴赏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各小组开始看书,动笔,交流讨论)
下片整体品味 下片是写作者在重阳节这天到菊圃饮酒的情形。这天黄昏之后,愁闷无比的“我”拿起几杯淡酒,来到东篱的菊圃里。在这里,菊花的香味四处流动,甚至盈满了“我”的衣袖。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清风吹过黄昏,卷起了门帘,让人不觉感到一阵微凉。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黄色菊花,相思销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吗?
整体的鉴赏先到这里。下面我们把重点放到句子和词语的鉴赏上来。先把关键词找出来。
(学生齐答,师板书“黄昏”“销魂”“瘦”)
小组展示合作成果?
学生提问:“东篱把酒黄昏后”一句中的“东篱”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有无联系?
小组互助解疑?
生 我们查过资料,普遍的看法是“东篱”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诗意。这里一方面交代“东篱”是菊圃,另一方面又有引用的典雅之味。
请继续鉴赏或发问。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
小组解答 我们认为这是写佳境。但在词作当中却起到了“佳景衬哀”的作用。这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重阳是菊花节,菊花正值盛放之时。东篱下的菊花想必开得无比灿烂。黄昏之后,花香四溢,当然更富有情味了。可是对于端着酒杯的作者来说,此时却只能一人对花独酌,空想与丈夫在一起时的快乐光阴,所以眼前的美景不但没有让她变得快乐,反而更激起她心中无限的思夫之情。黄昏正是令人惆怅之时,更加衬托了作者的愁闷相思。
教师 无论是鉴赏还是质疑,我们都表现得很好。当然,作品中还有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
学生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中展现出两个镜头:一是凄冷的风穿帘而过,菊花满园,枝瘦叶残的菊花在寒风中瑟缩;二是词人迎着寒风,看着菊圃中的菊花,顾花自怜,认为憔悴愁绝的自己比菊花更要消瘦。情景互融,思夫之苦至此,真让人同情!
教师补充分析“黄花”。“人比黄花瘦”,明是怜花,实为怜己。黄花当中寄托着词人的情感,人比黄花之喻既含蓄,又富有美态,形象地再现了愁云满面的闺中思妇的神韵。此外,黄花又有傲霜的美质,更能衬托出词人情怀的高洁,含蕴异常丰富。



学生分析另一个关键词“瘦”。这个字是全词的词眼。人“瘦”很容易理解,但作者认为菊花也是“瘦”的,这自然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法吧。菊花本身的菊枝瘦细,菊瓣纤长,但仍能在寒风中傲立。以“瘦”来形容是极见神韵的。而词人因为思夫之情无法排遣,已然形销骨立,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才会有人不如花的感慨。全词以“瘦”作结,在人与黄花的比较中寄托了极为深重的相思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尝试背诵
(众生齐读,老师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试背)
课堂小结
教师 对本课作个小结。清代的许宝善曾说此词“幽细凄清,声情双绝”(《自怡轩词谱》),评价很高。此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写重阳佳节对丈夫的销魂噬骨之相思,情调凄婉而又含蓄蕴藉。明·杨慎评末两句曰:“凄语,怨而不怒。”(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清·陈廷焯曰:“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云韶集》)的确,这首词以“愁”字开篇,以“瘦”字作结,贯穿全词始终的是词人孤独愁绝之苦及销魂噬骨的思夫之情。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彩。全词情景交融,“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艺概·词概》)。其白描的外在形式和精美的内在特质,得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布置作业
师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背诵全词,明天早读课老师抽查;另外,把赏析作业做在作业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