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

文档属性

名称 《我的叔叔于勒》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19 21: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故事情节,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
2、疏理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变化,揭示小说主题。
3、通过文章主题的挖掘,感受当时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故事情节,疏理文章中人物的变化。
难点:结合现实社会、自身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的生动地勾勒出一副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也反映出那个时代法国社会的风尚. 而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
【学法指导】
教师关键要引导学生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力求创设情境,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本课适宜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诵读式等方法进行教学。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学生准备】
利用工具书或网络查阅有关莫泊桑的知识,并且了解上世纪19世纪的法国文学。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课
介绍19实际的法国文学及莫泊桑的知识,介绍资本主义社会的亲情关系。
2、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先组内讨论交流意见,后以组为单位班能展示)
感知提示:
1、有关小说中“我”的主要情况。
2、从故事情节入手,感知情节的变化,掌握故事情节的层次。
盼于勒 赞于勒 见于勒 躲于勒
3、 合作探究:
1、以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的变化。
挥霍无度 经商发财 穷困潦倒
赶于勒 盼于勒 见于勒 躲于勒
2、再读课文,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的不同方面的变化。
态度上:
称呼上:
4、 分析“变”与“不变”
变的:(1)于勒的经济地位在发生变化。
(2)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和称呼在变。
不变的:菲利普夫妇的观念没变,即:金钱至上的观念没有改变。
5、 主题探究:
问题探究:
老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悟,也有很多的想法,想必同学们读课文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想法,说出来告诉同学们。
(组内探讨交流后班内展示)
提示:
菲利普夫妇的金钱至上(认钱不认人)的观念,资本主义人与人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6、 语言训练:
我们以对联的方式来总结一下资本主义社会的亲情关系。(组内交流,班内展示)
十年思盼,天涯海角,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近在咫尺,骨肉恰如陌路人
7、 质疑解惑:
1、学生针对文中不理解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共同探究分析。培养语文概括能力。
2、教师也可以提问:
A、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B、文章为什么要采用第一人称来写?
C、于勒的两封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八、课内小结:
鼓励学生自我进行课文的总结。
九、课外延伸及作业
1、如何看待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与钱间的关系。
2、作业:
A、分析人物形象。
B、找出环境描写及分析作用。
C、课外片段训练:
于勒富有归来时:
父亲和贫穷的于勒相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