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第7课 第一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概念: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用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飞跃。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于英国,到19世纪中期,法、德、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的一次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一场革命。它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 一 背景
为什么会爆发工业革命?假设大家要办一个工厂,那么需要什么条件呢? 雄厚的资本丰富的资源和原材料海外贸易和市场充足的劳动力技术知识政府政策材料一1 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各抒己见? 试从劳动力、市场、资本、技术、政策、原材料这些要素分析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原因?政治前提: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政局稳定,经济迅速发展; 一位英国棉纺主从他的经理人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无论你能生产多少平纹布,好的次的我们都要。” ……各种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手工工场为支撑的生产能力变得捉襟见肘…市场:最大殖民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和原料……英国还在劳动力供应方面占优势。由于英国的圈地运动,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技术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拥工人;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大批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这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政策:政府对技术的支持1.政治前提:
2.市场因素:
3.资本积累:
4.劳力因素:
5.技术支持:
6.原料来源:
7.国家政策: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政局稳定,经济迅速发展;
最大殖民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获得了大量财富;
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拥工人;
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国家设定专利法,对技术的保护。 二 过程及成果
工业革命是如何开展的?有何成果? 这个月订单10000匹棉布,使用旧式纺车2周才完3000匹,怎么办? 提高织布速度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提高了纺纱速度阿克莱特卡特莱特蒸汽机的使用,解决了机器生产的动力问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辟了地理空间。瓦特 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制造了第一艘汽船。以蒸汽机推动船两侧的明轮,称为“轮船”。并在哈得逊河试航成功。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 。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工业革命的进程 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 大量机器的发明和使用(“革命”的体现)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的革命 动力的革新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出现改良蒸汽机推动工业生产的大发展,对货物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交通运输业的革命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标志: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三 、影响
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PART 031.经济发展的变化1764年1789年英国棉花加工量增长表1.7 万吨1764年1789年25 万吨英国生铁产量增长表380 万磅3240 万磅(1)生产力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了
“蒸汽时代”;16世纪的纺织业 19世纪的纺织业
1.经济发展的变化(2)生产组织形式方面: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3)经济结构方面: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
近代工业社会开始取代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化)英国农业和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1.经济发展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瓦特的家乡格拉斯哥,在18世纪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镇,但到1831年已是20几万人口的大工业都市了,拥有328部蒸汽机,分装在60多条汽船和107家纺织厂中。
2.生活方式的变化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3.社会关系的变化资本主义体系的金字塔 4.思想意识的变化我们的晚餐不是得自屠夫、酿酒商人,或面包师傅的仁慈之心,……而是为了他们的自利。……每个人都会尽其所能,运用自己的资本来争取最大的利益。——《国富论》
应该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国富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5.世界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生产的需要(经济):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厂所需要的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
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1.生产的需要(经济):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交通):
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1.生产的需要(经济):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交通):
3.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政治、军事):
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1.条件:(1)必要性:工业革命后,机器大生产对市场的需求;(2)可能性主要途径:以商品输出为主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有利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的巨大改进(蒸汽机车、轮船)刀枪火炮和商品输出相结合,即军事开路,经济掠夺1、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2、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它们需要的原材料,并倾销商品;
3、出现世界性经济危机(1857年);四、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西方国家:
(1)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攫取巨大利益,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东方国家
(1)造成亚非拉国家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2)亚非拉国家在客观上接受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四、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工厂冒出滚滚浓烟触目惊心的水污染 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读后思考:
(1)材料中所指“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分别指什么?
(2)请以中国为例,加以说明。 所谓“破坏性使命”是指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破坏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原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即消灭了旧的社会。 所谓“建设性的使命”是指客观上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为建立西方式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1)材料中所指“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分别指什么?政治: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思想: “天朝上国”的梦幻破灭了破坏性建设性政治: 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经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工业产生思想: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2)请以中国为例,加以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进程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背景影响表现影响政治前提经济条件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直接动力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①开始于纺织业(标志是“珍妮机”的问世)
②冶金、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新
③蒸汽动力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④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火车和汽轮)
⑤向欧美大陆的扩展(18世纪末19世纪初)。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经济结构城乡结构、阶级关系、社会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传播了先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