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2018部编)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2018部编)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件(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9 11:02: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23张PPT。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三单元 第9课趣味导入看图片,猜民俗。团圆饭压岁钱趣味导入看图片,猜民俗。腊八粥清明祭祖趣味导入看图片,猜民俗。重阳节敬老中秋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我国古人认为六为阴,九为阳,所以把九月九日称为 “重阳”。民间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插茱萸或饮菊花酒的习俗,所以又称茱萸节、菊花节等。
此外, “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因此,这个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诗歌题解九九重阳节 这首诗是诗人离开家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读书备考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的年轻读书人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就越显得孤独。背景简介 会认的字
认识生字兄异独佳倍xiōngdúyìjiābèi兄弟独自异乡佳节加倍多音字
为(为了、为别人着想)
(行为)处chǔ:
chù:字词学习wèi:
wéi:(处理、相处)
(处所、保卫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朗读指导朗读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1.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生字读音。2.再听一遍录音,划分节奏。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做外乡的客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每逢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到了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应该为单单缺少我一人而感到遗憾吧。整体感知 1.怎样理解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
忆:
山东:理解诗歌在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区别于今天的山东省。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想念、思念的意思。 2.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诗人还会感到孤独呢?诗歌中的哪两句诗说明了原因? 独自一人在外地做外乡的客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每逢节日看到别人团聚欢庆,内心就加倍地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理解诗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
每逢:
倍:他乡,外乡。加倍,更加。每当遇到。理解诗歌 3.诗歌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我在遥远的他乡知道在重阳节里,兄弟们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只是单单缺少我一人啊。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
登高:
茱萸:在遥远的地方想象。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传说佩戴可以辟邪。茱 萸理解诗歌 4.诗人远在他乡,是怎样知道家乡的兄弟“登高”“插茱萸”?
这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实际描写。诗人只是联想到以前在家中时,每逢重阳节,都会和兄弟们进行一样的活动,然而如今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加了,更添内心的愁闷思绪。
作者介绍课堂小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内容小结我会写
生字书写生字书写生字书写生字书写思亲思乡诗积累。
拓展积累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读一读下列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句。
拓展积累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春节) ——(唐)孟浩然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清明)
——(唐)韩翃(hónɡ)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 ——(唐)文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秋节)
——(宋)苏东坡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