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30页)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30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9 12:4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卢沟桥烽火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激发学生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齐读课题。 板书:卢沟桥烽火
2.审题:从题目看文章是写什么?(理解“烽火”)?——烽火:报警的烟火。
讨论:看了题目,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1)在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为什么说卢沟桥燃起了“烽火”? 是什么样的“烽火”??
(3)这次事件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简要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由于本课中左窄右宽结构的字特别多,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这类字的规律:不仅要注意左窄右宽,还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与避让。
(2)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出示词语,指名朗读:气势汹汹?? 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抱头鼠窜
严词拒绝??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两面夹击)
(1)正确读词,你发现这两组词语分别写什么的?
3.检查朗读课文。
(1)同位两人为一组,每人一段接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重点检查指导4——5节。
(3)再次自由练读这几个自然段。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简单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中哪些小节是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的?
(2)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并找到相关的表示时间的短语
板书: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9日凌晨
(这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大家发现了吗?都是在夜里)
(3)请大家看看卢沟桥在各个时间分别在谁的手中。
板书: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9日凌晨1、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日军侵略本性
1.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朗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军是一种侵略行为?把给你这种感受的词或者句子圈出来,再多读几遍。
2.交流所圈所划(学生通过日军选择的时间、地点,语言、动作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再读出日军的险恶用心(狼子野心),读出你对他们行为的憎恨。
3.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也感受到了日军的丑恶嘴脸,狼子野心。从日军的行为来看,你觉得历史歪曲得了吗?这就是一种侵略行为,无论你用怎样的谎言美化,仍掩饰不了事实。
1937年7月7日,趁着深夜,全副武装,想要占领卢沟桥,那卢沟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使得日军不惜编造谎言来强占它呢?谁来介绍一下卢沟桥?仅仅是这样一座桥,日军有什么好占领的呢?(导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4.齐读第一自然段
卢沟桥确实重要。最后一句话我们再来一齐读一读,读出卢沟桥的重要
5.你是怎么读的?
为什么强调“咽喉”,直接说“要道”也可以啊?
(病毒一旦进入咽喉,就会在全身蔓延)
日军一旦强占了卢沟桥,他们的魔爪就会怎样?
再齐读第一句话。
6.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日军强占卢沟桥吗?
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日军的魔爪伸向全国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吗?
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他们的兄弟姐妹遭受日军的蹂躏吗?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复习导入,激发感情
1.同学们,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的序幕,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去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篇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2.指名学生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
3.出示示意图,分析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揭示事变原因。
4.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卢沟桥事变的详细经过。
(四)精读理解,朗读感悟。
1.生读2.3自然段,
(1)交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日寇与我军的有关句子谈感受。
(3)指导读出日寇的不可一世、蛮横无理,我军的誓死为国、大义凛然。
(4)守桥的中国士兵是如何判定日本军官是赤裸裸的挑衅而不是搜查失踪的士兵呢?(划划,想想)
(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日军到中国士兵的管辖范围来搜查,总该讲些基本礼节,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气势汹汹”。
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日军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失踪的只是个小士兵,应该没有必要这样连夜搜查。)是啊,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日寇故意挑起事端妄图侵略的险恶用心。
(5)1937年7月7日,趁着深夜,全副武装,想要占领卢沟桥,那卢沟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使得日军不惜编造谎言来强占它呢?谁来介绍一下卢沟桥?仅仅是这样一座桥,日军有什么好占领的呢?(导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2.齐读第一自然段
(1)卢沟桥确实重要。最后一句话我们再来一齐读一读,读出卢沟桥的重要
(2)你是怎么读的?
为什么强调“咽喉”,直接说“要道”也可以啊?
(病毒一旦进入咽喉,就会在全身蔓延)
日军一旦强占了卢沟桥,他们的魔爪就会怎样?
再齐读第一句话。
(3)卢沟桥重要吗?
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日军强占卢沟桥吗?
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日军的魔爪伸向全国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吗?
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他们的兄弟姐妹遭受日军的蹂躏吗?
(4)如果你是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你会怎样做?
(5)正像你们一样,1937年7月7日,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文章哪些自然段向我们描述了这些无名英雄的壮举(4-5)
(6)好,下面的时间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部分,去感受我们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
3.学习4、5自然段
(1)先自由地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日寇地句子,用﹏﹏﹏画出描写我军的句子,谈体会。
(2)同桌两个人合作读,读一个读日军,一个读我军。
(3)讲一讲守城的经过
(4)请同学们看文中插图,说说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
(5)课文中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呢?:
A、“早有防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说明了什么?)
B、“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从四个连续动作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边好像又听到了什么?
(6)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归纳描写我军的词语: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两面夹击
(7)引读体会: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烈的夺桥之战,好好地读一读中国守军英勇拼杀的语句:老师引读:
英勇的中国守军:
大刀:
顷刻间:
在硝烟和火光中:
过渡:虽然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里,但是,
4.学习6——8小节。
(1)“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三个词的顺序能对调吗?为什么要加叹号!
(2)读出危急
(3)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引: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
(4)你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刚才你读中的感悟?出示,面对侵略者,面对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中国军民( 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5.学习9小节
(1)齐读上述词语,引发卢沟桥事变的意义:
(2)师引: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从此,…………。
(3) “序幕”是什么意思?
(4) “如火如荼”是什么意思?能找及格词语替换一下吗?(红红火火、蓬蓬勃勃)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借助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拟写复述提纲,练习复述课文。
2.抗战之火,由卢沟桥的烽火点燃,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见证了这段历史。在同是中国人,同样爱祖国这根红线的连接下,抗战之火很快燃遍祖国各地。在8年的抗日战争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小故事,课后请大家收集有关抗战的小故事。
六、板书设计:
卢沟桥烽火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 蓄意挑衅 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内 大举进攻 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主动出击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我是在学生对课文熟读以及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在精读感悟环节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分层次感悟敌我双方的不同表现,体会词语的感彩,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同时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不足之处: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我可以将这些语句独立呈现通过反复品读并联系课文内容进行体会理解,但由于我处理过急学生的理解不是很深入就匆忙总结出答案,而平淡了不少。
教学建议:教师注重指导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和整体的把握,在朗读中在引导学生感受词语的情感色彩,让学生体会对比的写法,结合本班的实情恰当地进行小练笔的拓展训练。
附《卢沟桥烽火 》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
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比如:
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三、我会思考
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你能讲给同学听吗?想一想,还可以和同学交流。
(二)习作教学教案范例:
6半截蜡烛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及表达的效果。
2.默读课文,围绕“半截蜡烛”这一线索,读懂故事背景、情节,感知线索与情节变化之间的关系,理清随着情节的变化人物活动、内心的变化,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主旨。
3.利用表演课本剧,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表现情节变化和人物情感的,品味作者准确而富有内涵的语言,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爱国精神。
4.拓展叙写故事,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把一个场景写具体,把人物表现生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表现情节变化和人物情感的,品味作者准确而富有内涵的语言;拓展叙写故事,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把一个场景写具体,把人物表现生动。
难点:围绕“半截蜡烛”这一线索,读懂故事背景、情节,感知线索与情节变化之间的关系;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表现情节变化和人物情感的,品味作者准确而富有内涵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搜集二战和德国法西斯的有关资料。
2. 教师:检查预习作业,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走进故事。
1.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再来阅读一个发生在战争中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通过课前读书,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教师相机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读书时你发现这三个人的关系是怎样的?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他们是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3.故事发生的背景有谁做了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段资料做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它以侵略者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为侵略方,以苏联、英国、美国、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为另一方。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
同学们,上个世纪那一场几乎席卷整个人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无数国家硝烟弥漫,使世界人民饱受煎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课文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一天晚上,他们为了半截蜡烛与闯进的德国强盗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令人窒息的斗争,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这半截蜡烛的故事。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的识、写。
(1)投影出示预习单,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检查学生对文中难读和易读错词语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准翘舌音“厨”、轻声“嘛”、以及外国人名。
熄灭 厨房 灯芯 好嘛
楼梯 厄运 摇曳 从容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 杰奎琳 杰克
(2)默写生字,检查生字的书写。
听写生字,同位互相检查,提醒学生不仅要关注字是否写正确,还要关注规范、美观。重点指导易错字“厨”不要写成了左右结构。必要时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于在默写时出错和写不规范的生字,多加练写。
2.指名分段轮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围绕半截蜡烛讲了个什么故事?(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 理清故事情节。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半截蜡烛的语言,看看围绕半截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半截蜡烛的变化与故事情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2)试着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故事情节,用向上的箭头表示危机出现,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危机过去,可以加上关键词(如: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端走、夺回、拿上楼)或图画。小组合作完成。
交流展示,如:
按故事线索说出故事情节,就讲清了半截蜡烛讲了个怎样的故事。
4. 初步读了课文,能说说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吗?(这是故事的主要线索)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聚焦“半截蜡烛”,体会情节变化。
1. 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值得大家学习积累。组织学生朗读词语。
秘密 绝密 绝妙 危机 厄运 从容 镇定
2.读读课文描写蜡烛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你能说说读“绝妙”“危机”“厄运”的理解吗?
——绝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教师点拨: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诺德夫人的智慧)
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谁来读读第二段。
——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教师点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
这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又一个阴谋行动。现在,蜡烛已经被敌人点燃!(引读)万一蜡烛——(生齐读: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这样——(生齐读: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
3. 复述故事,感知情节变化。
(1)当你读这个故事时,哪些情节变化触动了你,使你也有一种随之提心吊胆的感觉,交流一下。
(2)读故事就是要关注情节变化,这才会让你的阅读更深入。请自己练习复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复述得更加有条理:当 ____的时候,他(她)____(怎么做的)。
(3)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情节变化图),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故事,要求用上恰当的、准确的词语,如: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教师对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出现的精彩之处及时给予肯定,以便让学生讲述得更加流畅、准确。
4. 课堂上完成《配套练习册》基础知识部分,并进行点评和校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有条理地复述这个故事,要求用上恰当的、准确的词语,如: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以演促读,领悟表达。
1.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主要的场景?默读课文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并申述自己的理由。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重点设计三个场景:伯诺德夫人与敌人周旋、杰克与敌人周旋、杰奎琳与敌人周旋。
2.每一场戏该怎么演呢?怎样的场景布置、演员怎样表演?现在就请你们来做导演,设计表演的要领。请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先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出伯诺德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设计一下这个人物该怎样表演?(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圈画句子,然后组织在小组内商讨)
3.演读第三段,感受伯诺德夫人这一形象。
(1)你认为演好这个人物要关注到哪些关键词语表达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看法。
组织学生交流伯诺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
“轻轻”—— 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灭蜡烛?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以此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和镇定)那她的动作、语言该怎样表演?指名表演,组织“导演们”进行评论。
(2)主要借助评论推进体会人物内心:
此时的伯诺德夫人心中会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从“伯诺德夫人知道,……也意味着自己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这句心理描写,感悟伯诺德夫人意识到危险要发生,情报会泄露,心里害怕极了。指导学生读出情况的危急和夫人恐惧的心理)
她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
交流引导体会:(将“亮”字重读)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将“灯”字重读)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将“先生”重读)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再来演演这个人物。
(3)谁能用自己的朗读再现当时的情境。指导朗读。必要时教师范读。
4.你们作为导演,既然能够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的关键语言把握如何演好伯诺德夫人,就一定能够表演号另外两个人物。按照刚才的方法,先默读自学,画画描写人物的语句,想想哪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可以更好地帮助你表演好这个人物;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表演试一试。(推进自主探究)
5.抓住“慢慢”“从容”“默默地”,感受杰克这一形象。
(1)表演这个人物,你觉得哪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应该好好琢磨一下?
——“慢慢”,为什么要特别写明这个动作是“慢慢地”站起来?(看似随意的动作,以免引起怀疑)从中你可以体会出什么?(人物的机智、勇敢)
——“从容”面对敌人怎样才是“从容”?此时杰克面对的仅仅是敌人吗?(是厄运)是怎样的厄运?
——“默默地”当他默默地坐在那里,心中会想些什么?谁能揣摩一下人物的内心?
谁能来尝试表演一下这个场景,请“导演”们评论一下,该如何改进,才能更还的表现人物。
(2)这一段中插入了对蜡烛的描写,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你觉得作者描写这一段话的用意是什么?(突出当时紧张的氛围)
你又觉得作者对这种紧张氛围的描写,哪里写得好?(引导理解“似乎感到......”此时人物内心极其紧张的心理)
师创设情境引读:蜡烛在燃烧,火苗在跳动,烛油在流淌,屋子里是那么安静,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然而,他们一家三口的内心却像风暴一样。接下来,咱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想象他们当时的心理,来齐读这几句话。
(3)谁能用自己的朗读再现当时的情境。指导朗读。必要时教师范读。
5.抓住“娇声”“镇定”,感受杰克这一形象。
在蜡烛即将熄灭,在情报就要暴露的危急关头,杰奎琳娇嫩的声音打破了屋子里死一般的寂静。她说困了要拿蜡烛上楼睡觉。
(1)表演这个人物,你觉得哪几个词语,应该好好琢磨一下?
“娇声”—— 杰奎琳的“娇声”很动听。仅仅是动听吗?读到语言的背后去,她的“娇声”起到了什么作用?(救命)
为什么杰奎琳的请求,那么容易就获准了呢?你认为有什么原因?此时的少校为什么变得那么和善呢?(引导感知人性的本真是善的,即使是在残酷的战争中,人的亲情也会自然流露)
“镇定”——这是一个多大的孩子,她不知道刚刚发生的一切意味着什么吗?从这个词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孩子的勇敢、机智)
(2)谁能来尝试表演一下这个场景,请“导演”们评论一下,该如何改进,才能更还的表现人物。
(3)谁能用自己的朗读再现当时的情境。指导朗读。必要时教师范读。
6.分组再次表演。一人做 “导演”并配合表演,其他三人分别表演三位主人公,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特别是重点的词句,进行更深入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危险、紧张以及他们的机智与勇气。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回顾全文,评价角色。
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还有不同意见吗?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在课文中)大家快速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学生发表自己看法。教师此环节不必追究结论,重在引发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联系上下文,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领悟作者命题的用心。
这仅仅是装着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们看到的又是什么呢?课文用“半截蜡烛”作题目仅仅是因为它是文章的线索吗?
带着你对文本的感悟,再来读读这个题目。
3. 小练笔。
“就在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文章写到这里戛然而止了,你是否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呢?接下来又会怎样呢?德军走后,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课下请同学们来续写课文,注意抓住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或者环境描写的衬托来刻画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 。
六、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轻轻 似乎
杰克 :慢慢 从容 默默
杰奎林 :娇声 镇定

七、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以演促读,领悟表达。本课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安排了极强的戏剧冲突,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因此教学时我抓住文本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先演演故事,以演促读,以评促品,领悟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2.续写故事,读写结合。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读进去,写出来。依托文本,续写故事的过程,也是孩子对文本再次深入理解的过程,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续写故事整体推进阅读和习作能力的提升。
不足之处:课堂上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表演还不够生动、鲜活,说明对学生语言实践的指导和训练还有待于细细揣摩。文本的把握,生活的体验和情景的再现应紧密结合,因为语文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建议:生活在和平而又幸福的年代,学生对战争的残酷和法西斯的残忍还不能深刻体会,为推进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课前师生可多搜集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如观看反映二战题材影片),进行交流展览。
附:预习作业
6.半截蜡烛
一、自学生字词。
1.我能读正确。
熄灭 厨房 灯芯 好嘛
楼梯 厄运 摇曳 从容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 杰奎琳 杰克
2.我能写美观。(先描红课后生字,再仿写,注意对比字的间架结构)

3. 理解生词。( 不理解的词语先查关键的字,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走进故事。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 :围绕半截蜡烛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并试着概括课文内容。

2.标出描写半截蜡烛的语句,想一想故事有哪些情节,记下关键词。

3.记下你在读书时的疑问。

三、 查找资料。
搜集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搜集和德国法西斯的有关资料,简要记一记: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杀害”“受害”“伤害”等词语的意思。
2. 反复朗读课文,抓住聂将军救出、照料、送还日本孤女的表达顺序,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抓住敌人对我们的残忍和聂将军对日本孤女精心照顾进行对比和聂将军救出、照料、送还日本孤女以及孤女报恩这几件事,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4.学习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能展开想象,写一写40年后,美惠子和她的家人专程来看聂荣臻将军时的感人情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反复朗读课文,抓住聂将军救出、照料、送还日本孤女的表达顺序,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熟读课文,抓住敌人对我们的残忍和聂将军对日本孤女精心照顾进行对比,凭借课文中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难点:
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展开想象,写一写40年后,美惠子和她的家人专程来看聂荣臻将军时的感人情景。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1.完成预习单和《新课堂》的“自学窗”。
2.收集聂荣臻将军的资料,以及“百团大战”有关资料。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和《新课堂》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时效性。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导入:
1.在本单元中,我们感受到战争年代,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认识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情报所表现出来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今天我们继续认识一位爱国将领,他就是(聂荣臻将军),出示聂荣臻将军的图片:
你对聂荣臻将军了解多少?
反馈交流(老师适时补充资料)(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四川江津(现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终年93岁。)
3.板书:聂将军(指导聂的结构与写法)
现在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板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
(二)初读课文,解决预习单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预习单,组织同桌之间互相欣赏与评价,写的是否正确、规范。重点指导 “聂、辜、霭”这三个字的结构,还要注意笔画的舒展和迎让。
(2)同桌根据预习单汇报书写情况。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的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字词的识读和理解划横线词语的意思与应用。
聂荣臻  ?残忍  ??无辜 
照料 ??? ? 流露 ? ? 惊恐??
和蔼 ???? 包扎 ? ? 拘束 ??
拽着  ? 有始有终 ???至仁至义
(1)指名正确读词。
(2)学生交流已经理解的词语。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方法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可以从字面理解,可以查字典理解,可以用生活积累理解,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等)
预设: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
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3)说说自己从本课积累的词语,让学生养成分类积累词语的习惯。
(4)齐读词语,读出自己的理解。
3.检查朗读课文;
过渡:词语大家读的很好,课文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读好!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朗读过程中及时正音。
4.初课课文,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思考:通过预习课文,作者是如何评价聂将军的?在文中找出并用“-----”画出来。
反馈交流:
电脑出示:
各种形式的朗读这句话。联系生活积累理解“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理解“菩萨”: 菩萨是神仙中的形象,菩萨的善良非常人所能及,为救乳鸽,不惜舍身喂虎。菩萨能以他的善良,将人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2)本篇文章作者按照“救出——照料——送还”这一顺序写出了聂荣臻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板书:救出——照料——送还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哪几自然段分别写出了救出、照料、送还孤儿。尝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预设: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八路军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小孤女。
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
最后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四段(第6自然段):写由亲友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并感谢聂将军。
(5)板书:救出——照料——送归——感恩
5.快速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通过战火中救出孤女感受 “活菩萨”的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描写救出孤女的?用“------”画出来,读一读,并写出读书感受。
(1)反馈交流:
(2)板书:救出
2.了解背景,出示图片。
1840年8月20日,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响了,嘹亮的号角响彻云际,晋察冀军区的战士们在聂荣臻司令员的指挥下,势如破竹般扑向敌人,迅速抢占了东王舍矿区,丧心病狂的日寇为阻击我军前进,不顾自己的侨民还未撤退,便用迫击炮朝着东王舍村狂轰滥炸。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火中,忽然半倒塌的日式房子里传来凄厉的呼救声和婴儿的哭喊声。三团一营的两名机枪手,毫不犹豫地冲进烈火中,背出了两个小姑娘和他们奄奄一息的母亲。——她们的父亲已被本国军队的炮弹炸得粉身碎骨!虽然战士们拿出了当时奇缺的急救包抢救,但也无济于事。两个孩子成了孤女!
3.看着这两个年幼的孩子,该怎么办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聂将军是怎么对待这件事呢?
反馈交流
4.通过《卢沟桥烽火》,我们知道了日本人在侵华战争中有多么残忍。可是曾经多次与日军交战的聂荣臻与他的战士从战火中救出日本孤女。
出示:因为聂将军( ),所以,他被日本人民称为“活菩萨”。
5.聂荣臻将军的至仁至义不但说服了战士,还征服了日本人民的心,下节课,我们再细细研究。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重点突破——通过聂将军对孤女的精心照顾感受“活菩萨”的形象。
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作者在描述这件事时,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聂将军的“活菩萨”形象?(边读边在书上做批注,同桌之间交流阅读感受)    
反馈交流:
(1)预设:
课件出示
理解“杀害”“残忍”“残忍地杀害”
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九一八、卢沟桥、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罪行、电视上看到的画面等。)
师补充:据不完全统计,抗战中,中国军民至少有3500万人失去了生命,其中有将近3300万人是被敌人屠杀或残害致死,而非牺牲在战场上!
齐读:
理解“伤害”:使人肉体或精神受到损伤。
理解“受害者”:谁都是战争的受害者?那我们的敌人是谁?——挑起战争的人:日本法西斯!
 指导朗读:我们不是法西斯,所以,面对不能理解的战士们,深明大义的聂荣臻语重心长地对战士们说——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小结:因为聂将军( ),所以,他被日本人民称为“活菩萨”。
2.预设:
课件出示: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聂将军精心照顾日本孤女的?
反馈交流:
A.看伤口、 找奶——细心周到
      慈爱、亲切地问名字 正面描写
吃梨、喂饭——消除恐惧心灵安慰无微不至
B.从小姑娘的情感变化(神情、动作)也可看出聂将军的慈善。 侧面描写
板书: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小结:聂将军的确有着温情善良的一面,有着母亲般的情怀!在两个年幼无知日本小姑娘面前,他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父亲。
因为聂将军( ),她被日本人民称为“活菩萨”。
   指导有感情朗读:  
 (五)通过聂将军的送还日本孤女的行为,再次感受“活菩萨”与“中日友谊使者”的形象。
过渡:然而,这毕竟是在战场上,两个孩子还会有什么危险?
1.让学生加以想象,而聂荣臻将军又做出了什么决定?学生默读第四节课文,指名回答
板书:送回。
2.朗读课文,学生思考:现在的日本两个小姑娘已经和聂将军亲如一家了,为什么聂将军要送回日军驻地呢?
电脑出示信的内容:
(1)从这封信中你读出了什么?
(国际主义精神、至仁至义的品质、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2)想象对话:
片言只语,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内容,这就是一个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新中国元帅的风采!
指导朗读信件的内容: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读这两句话。
小结:因为聂将军( ),所以,他被日本人民称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六)通过美惠子感恩的行为,再次感受“活菩萨”与“中日友谊使者”的形象。
 过渡:两个日本孤女被送回日本后,妹妹不幸死去,美穗子由亲友抚养大。40年后
……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归纳板书:感恩
 (1)播放感恩片段。师解说,介绍。1980年7月10日,美穗子一家在人民大会堂终于见到了给予她第二次生命的聂荣臻将军。一声“父亲”道出了美穗子心中无尽的感激!他们互赠了珍贵的礼物。4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手又紧紧握在了一起!
出示握手照片:
课前让学生上网搜集美穗子的有关资料,对她有什么认识?
交流反馈。
师补充:劫后余生的美穗子一直怀着报恩之心与中国交往。由于积极从事日中友好活动,她受到日中友协全国本部的表彰,被选为日中友协都城支部的理事。
小结:因为聂将军( ),所以,他被日本人民称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三:回归整体——扩展积累,读写训练
1.总结升华。
40年风风雨雨,从战火中走出的他们,今朝又相聚,他们握着的双手是一座桥梁,这桥的两边便是――( )
他们握着的双手是一条纽带,系着的是善良的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好,以及向往和平的心。所以,日本人民称聂将军是―――( )
如果说,将军救孤女的善举是一粒种子,那么,由此而缔结的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便是这种子开出的鲜花!愿这种子扎根于战火之中,用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浇灌而成的友谊之花越开越艳!远离战争,和平友谊,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声,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
2.学习写法。
本篇文章作者抓住了聂将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通过__正面__描写和__侧面__描写,写出了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3. 出示课后3题:
 展开想象,40年后,美惠子和她的家人专程来看聂荣臻将军会是怎样一副感人的情景呢?学生练笔。(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来刻画。)
A.学生自主练笔。
B.交流并评议。
4.课后拓展
 ①试着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小组合作演一演。
②观看电影《将军与孤女》。
 六、板书设计:
 7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救出 照料 送还 感恩
    ( 正面 、 侧面)
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我牢牢抓住文章中心——聂将军被日本人民称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进行教学。 抓住聂将军的言行,感受伟人的胸怀。 文章写了聂将军对两个日本孤女无微不至关心的一系列小事,精选了聂将军的一段语言和一封书信,这是深入人物内心、感受伟人胸怀的重要抓手。 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借助小事,抓住关键词语,感悟聂将军的慈善心肠。 对于语言和书信,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从语意、语气、语感中领悟到聂将军的宽广胸襟。进而认识聂将军的菩萨心肠,聂将军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2.适时的资料补充,丰富了学生的认识。 一些背景资料作适当的补充、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数据的表述、美穗子感恩资料的补充,在学生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想象写话训练,检验学生对文本、人物解读的深度。练习3要求展开想象40年后,美穗子及家人专程前来向聂将军谢恩的场面。这既是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同时又是对教材的一种再创造和开发。
不足之处:
学生的练笔基本把握住了感情基调,但是续写比较空洞,有的只是简单的见面问候,对人物的描写(语言、动作等)不太到位,仔细研究,可以发现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文本的解读、人物的解读缺少深度;孩子们缺少生活经历;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于感恩缺少体验。
教学建议:
本篇教案设计过程中要从表达的角度,牢牢抓住聂将军被日本人民称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文章中心进行设计、教学。

习作2
一、教学目标
1.由《半截蜡烛》一课,复习写作方法“一波三折”。
2.明确“习作要求”,知道应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在场的故事。
3. 学习“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继续巩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写出“一波三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4.学习围绕本次习作重点“写出一波三折”,有针对性的进行评改。
3.围绕写字“六不”书写规则,规范书写习作,行款整齐、整洁干净,有一定的速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写出事情的一波三折。
难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写出“一波三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阅读有明显波折的故事,为上课做好知识储备。
学生准备:
阅读《淘气包马小跳》《草房子》等课外读物,回忆写事情的方法,并运用方法写一篇日记。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
(一)复习回顾,再现“波折”
1.精彩的故事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我们在本单元学过的《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每次读起来依然让我们觉得惊心动魄,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
2.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故事情节。(学生预设: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提心吊胆……)所有的这些成语都可以浓缩为一个词:一波三折 师板书。
3.再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一波有哪三折?(学生预设:起先,伯诺德夫人将秘密藏在一截蜡烛中,以为这样最安全。接着,德国士兵的到来使气氛骤然紧张,德国士兵要求点燃蜡烛使情况变得万分危急;随着蜡烛越来越短,伯诺德夫人一家想尽办法,这是故事的高潮:妈妈企图用油灯换走蜡烛而失败,这是一折;杰克想用抱柴生火为借口也没成功,这是二折;最后美丽可爱的杰奎琳在危机时刻运用自己的智慧,保住蜡烛中的秘密,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这是三折。)
4.正是这一波三折的情节使故事生动感人,让我们的心跟随作者跌宕起伏。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用“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我们经历过的故事。
(二)研读要求,明确目标
1. 默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要点。
(A老师不在场时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B可以是趣事、有意义的事,或是难忘的事……;C自己定个题目。)
2.说说写事的文章应写出什么?
(学生预设:要写清楚事情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等进行细节描写。)
3过于直白的故事总是让人读起来觉得索然无味,最吸引人的是故事中的“小插曲”,这些“小插曲”能够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我们习作中的“一波三折”,请看一位同学的习作。
(三)欣赏佳作,学写“波折”
1.课件出示例文《老师不在的时候》,请同学们自由读例文,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一波三折是什么?
2.全班交流:
(1)感受“一波”。
课件出示:进入期末复习了,那一大堆复习题像小山似的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哎,苦啊!”教室里不时传来同学们的唉声叹气,就连树上的知了也在不停地替我们催促老师:“让小朋友们玩玩吧!”是呀,我们多么希望老师能给我们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啊!
突然喇叭里传来了“全校老师开会”的通知。我们班的语文课上不成了,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醒目的大字“自习”,然后就“咚咚咚”地走下了楼梯。
引导学生明确:故事的开头交代了事情的就是“一波”。板书:起因
(2)品析“二折”。
课件出示: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刚才还是鸦雀无声的教室,现在却像开了锅似的,沸腾了起来。我前面的两个同学开始了腿脚之战;隔座的两位正在为座位的分配不均而争吵;向后看,邵均和俞朗一个用本子卷成了话筒正准备放声高歌,另一个早就离开了座位,屁股开始扭了起来……我也不甘示弱,随手拿起一本书狠狠地砸向前面朱亮的脑袋——谁让他刚才不老实地坐着,害我总是写错字。
“二折”里作者写了教室里同学们整体的表现,这也是“面”的描写,让我们对事情有个整体印象。这是故事的发展。板书。
(3)欣赏“三折”。
出示:此时,班长见教室乱成一团,就站到了讲台上,“嗵嗵嗵”敲着桌子。谁会听她的,平日里是老师的应声虫,这回老师不在,看你怎么威风!“安静,安静!”班长正声嘶力竭地大吼着,可谁也不听,我们依旧干着自己的事情。显然,班长恼羞成怒,她用黑板擦狠狠地敲了一下桌子,然后大吼了一声:“再说话,晚上家作业就加倍!”这回大家都听清了,教室里突然静了下来——谁愿意无缘无故地多做作业啊。
班长见大家一副听话的样子,便得意地下去了。可她哪料到,她前脚刚离开,下面就开始骚乱起来——只是都压着声音,尽量不让班长看到。
大约过了七八钟,楼梯上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同学们都以为是老师来了,有的匆匆地回了位,有的急着收起了“话筒”,在一起促膝谈心的女生马上摆好一写作业的姿势,可笑的是同桌李明居然把书拿倒了,还是一副津津有味读书的样子……
教室门猛地被推开了,进来的却是顽皮的男生——俞尧。原来这个“调皮鬼”趁同学们嬉闹时悄然离开了座位,并顺手关上教室门,蹑手蹑脚地走下楼去。等到俞尧哈哈大笑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于是,教室里又掀起一阵“笑浪”,有的捧着肚子,指着俞尧说:“你这德行,小心揍扁你!”有的佯装气呼呼地说:“吓死我了!”这些话非但没有惹火俞尧,他还大摇大摆地回了座位,在那边开个人演唱会了。此时,班长铁青着脸上来了。我们见势不妙,赶紧低下了头,装着认真写作业的样子。“俞尧——”一个惊天霹雳,完了,俞尧倒霉了!……
也许是杀鸡儆猴的道理大家都懂,教室里又安分了一小会儿。可是,才不过一会儿,后面几个高个子女生又聚在一起边抄歌词边欢唱,似乎比郊游时还要兴奋。有几个女生围成了一个圈,大包小包的“日本豆腐”摆满了一桌子,她们一边吃一边喝水,辣得直张嘴吐舌头,有的同学甚至辣得流出了眼泪。
故事进入了高潮。思考:作者是如何把“三折”写生动的?
(交流:①主要抓住动作、语言写出了班长管理班级时的特点“得意”,而描写俞尧时,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调皮,这是“点”的描写。②还写出了其余同学的表现,衬托出事情的有趣,让“三折”更加具有可读性。)
再次读读“三折”,感受写作方法。
(4)了解“四折”
课件出示:咚咚咚,“老师真的来了!”不知谁拉响了警报。顷刻间,教室里恢复了安静。老师推开教室门,看到同学们那“专心致志”学习的样子,脸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顷刻间”、“专心致志”等词语让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更加体现了同学们的调皮可爱。
3. 一波三折的“三”,并非实指数字“三”,它就像“三思而行”、“入木三分”、“士别三日”等成语里的“三”一样,是取其“多”的意思。到底一波几折好,这要根据事物发展和作者表达意图的实际需要来决定,不一定仅仅局限于“三”,上面例文中就安排了“四折”。关键在于让文章出现跌宕起伏,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折”,要折得合情合理,不能硬折,要顺其自然,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小组合作,写出“波折”
1.回忆一下,我们写作时如何做到一波三折呢?(写出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高潮部分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波折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折”要合情合理。)
不要忘记给文章加上合适的题目。
2.小组合作,完成习作。
(1)确定要写的事情。不管是好事还是错事,或者是有趣的事,都可以写,将思维发散开来。
(2)说说要写的事情,重点把波折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说清楚。
(3)小组确定分工方法。一人写故事的发生,两人写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一人写故事的结尾。(老师要调控课堂时间,尽快指导做好习作分工。)
3.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提供帮助。(学生写作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巡视,了解学生写作情况,为“二次指导”搜集反馈信息,也可对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五)作后改评,交流“波折”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的说法,充分说明了修改对写好文章的重要性,现在就让我们来修改我们的习作。
1.根据教师的巡视观察,请一组同学到台前读合作完成的作文。
2.示范修改,学习方法。
实物投影展示由小组内的四位同学共同完成的习作,由作者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3.将自己的习作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并给文章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4.自我修改。
(1)请大家先快速浏览自己的习作,把刚才没写出的字词查阅工具书补上。
(2)学生出声朗读自己的习作,边读边修改字词句,做到文通字顺。再将自己的习作朗读给同学听,同学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3)轻声读习作,注意是否做到了一波三折,有没有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写具体,想想有没有需要补充完善的内容。
(4)再通读自己完成的部分,看是否书写认真、行款整齐,是否正确使用修改符号,有不恰当的,及时修改。
5.集体评议。
选取一名学生,鼓励他把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教师适时点评。
6.同桌互改。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再次修改同位的习作。
7.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针对刚才集体评议、同位互评,看一看,你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再次修改习作?学生自己修改。然后小组内互评互改。
8.整理收获,定型方法。
在这次写作中大家掌握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鼓励学生充分发言,教师正确引导,根据板书进行总结。)
(六)誊抄作文,规范书写
1.师出示要求:书写端正,注意格式,不写错别字。重点指导行款整齐。(每个字大小一致,书写均匀)
2.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握姿,鼓励学生把字写工整规范。
六、板书设计:
习作2
发生 根据需要
一波三折 发展
高潮 合情合理
结局
七、课后反思:
学写故事中的“波折”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作文能力,但一到叙事的作文,学生总爱平铺直叙,写起来像记“流水账”,读起来索然无味,如何让六年级的孩子写出精彩的叙事文章呢?我抓住了“一波三折”这个关键词,从“一波三折”上大做文章。
成功之处:课堂上以学生刚刚学习过的半截蜡烛作为切入点,再次感受故事的惊心动魄,感受“一波三折”的魅力,让孩子们对于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充满向往。习作要求的明确让写作的目的性更强,学生在心中确定选材的范围。教学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例文就为学生提供了方法的极好展示。通过对文中“波折”的品悟,方法变得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掌握的难度降低,为下面的写作做好了铺垫。小组合作,写出“波折”正是对方法掌握的检验,以合作的方式写作,既节省了时间,又让“波折”起伏更加明显。这样层层推进,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方法,写出精彩文章。
不足之处:对于“继续巩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方法”这一条目标,由于很多学生缺乏认真的观察, 所以课堂上说得不够到位,写的时候也颇费力气。
教学建议:大量的积累素材是学生有话可写的源头活水,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观察习惯,在作文指导中,应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将写作技巧的指导与写作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