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34页)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34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9 12:4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夜晚的实验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结合语境理解“惊奇”“奇怪”“恩惠”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
2.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能说说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推测、坚持不懈,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了解课文中引号的用法
4.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 有“详” 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推测、坚持不懈,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了解课文中引号的用法
难点: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学习作者 有“详” 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1.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超声波。
教师:教学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实验揭开了天火之谜,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称为航天之父,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跟随他一起去做——夜晚的实验。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12.夜晚的实验
2.认识斯帕拉捷。
3.题目质疑。
通过学生质疑筛选出本课教学重点: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怎样做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它与超声波有何联系?
(二)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激情导读。解决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读课文,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注意读准轻声。(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辨析形近字、读准多音字。通过把“辨”和“辩、辫、瓣”字形对比区分记忆;
辨识 辩论 辫子 花瓣
bó 单薄 轻薄 薄弱
薄 bò 薄荷
báo 薄饼 薄纸 薄膜
3.结合预习单,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要左窄右宽,结构匀称。
(1)引导学生对照课后题描红,同位互相检查,提醒学生不仅要关注字是否写正确,还要关注规范、美观。重点指导学生注意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多为左小右大,
(2)学生练写,把不满意的生字再写一遍。
(3)评议,激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检查对课文的朗读情况。
检查重点段落的朗读时,教师相机正音,帮扶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
2.理清文章脉络,提炼课文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小标题“蝙蝠夜飞,引起好奇——多次试验,得出结论——引发研究,带来恩惠”理清课文顺序。
交流汇报:
第一段(1): 蝙蝠夜飞,引起好奇
第二段(2——6):多次试验,得出结论
第三段 (7——9): 引发研究,带来恩惠
3.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根据段落大意概括课文内容。
《夜晚的实验》主要写了(谁) ,通过 (次)实验,终于弄清蝙蝠夜间飞行不是靠 ,而是靠 ,从而促使人们对 的研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聚焦重点词语,感知问题所在
1. 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值得大家学习积累。组织学生朗读词语。
2. 读读课文中的几个问句,结合课文内容,你能说说对“好奇”“奇怪”“猜想”的理解吗?
——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奇怪: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
——猜想:“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
3.夜晚的实验来自于斯帕拉捷的好奇,来自于他的奇怪,也来自于他的猜想,从中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位怎样的斯帕拉捷呢?
生交流:充满好奇 善于思考 大胆猜想
4.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斯帕拉捷是如何解决心中的那份好奇,那份奇怪,那份猜想的呢?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语“蝙蝠、 障碍、敏锐、辨别、恩惠”等词语,纠正错误。
(二)精读课文,了解夜晚的实验需要探索的问题
过渡:斯帕拉捷夜晚的实验需要探索的问题是什么呢?他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读课文,跟着他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
2.出示:
(1)夜晚的实验需要探索的问题是:
蝙蝠凭什么特殊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的飞行呢?
(2)斯帕拉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请标出关键词语,然后交流:“习惯”、 “常常”“好奇”,体会斯帕拉捷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平常现象。
(3)散步的只有他一个人吗?他为什么对蝙蝠好奇?——因为很多蝙蝠灵活的在空中飞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墙壁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斯帕拉捷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三)精读课文,品味夜晚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过渡: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为了揭开这个疑问和惊奇,斯帕拉捷进行了几次实验?分别怎样做的?结果怎样?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完成表格。(媒体出示)
次数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1.交流:
① 蒙上眼睛 飞得轻盈敏捷 不是靠眼睛
② 堵住鼻子 飞得敏捷轻松 不是靠耳朵
③ 涂满油漆 没有影响 不是靠翅膀
④ 堵住耳朵 东碰西撞 原来是靠听觉
2.四次实验弄清楚了什么问题?
出示:蝙蝠夜间飞行不是靠 ,不是靠 ,不是靠 ,
而是靠 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3.作者在叙述这几次实验过程时有什么不同?
生探讨交流:
第一次实验文中是从结果(蝙蝠轻盈敏捷的来回飞翔)写到做法(把眼睛蒙上)最后写思考过程(不用眼睛,蝙蝠靠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写的很详细,运用了倒叙的写法。
第二、三、四次实验知识简单的写出了实验时的做法和结果。
(引导学生体会详写与略写的好处)
3.斯帕拉捷凭着坚持不懈的精神终于得出了结论,他的心情如何?
出示:
(1)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两个感叹号表现了什么?此时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交流,自由畅谈)
这个“啊”字,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字。引导学生读出他成功后的——激动、快乐
兴奋!指名读、齐读
(2)现在老师就当一回记者采访一下斯帕拉捷,如果你就是斯帕拉捷,请问此时此刻您想说些什么?
(生自由表达,激发学习兴趣)
(四)精读课文,品味夜晚的实验带给人们的“恩惠”
过渡:正是由于斯帕拉捷善于观察、大胆推测,勇于实践,坚持不懈,才使得实验取得了成功。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门,在斯帕拉捷揭开了蝙蝠的飞行秘密以后,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三段。
1.出示:
促使很多人进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秘。
(1)你从“进一步”“继续研究”“终于”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科学家前赴后继、坚持不懈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
(2)自由读一读,体会句子中的词语为什么加了引号。
出示引号用法:
(“穿透”和“听”都是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耳朵没有“视线”却能像视线“穿透”黑暗那样去发现黑暗中的物体,耳朵只会听声音,在这里蝙蝠却能像“听”声音一样,“听”到前方的物体,所以“穿透”“听”加上引号。)
(3)标出文中其它带有引号的句子和词语,并体会其用法。
出示
2. 出示图片认识的“超声波”
(1)图片出示:认识超声波
(2)图文结合画一画蝙蝠夜行示意图,同学间说说蝙蝠夜行的奥秘
蝙蝠夜行“示意图”
喉咙 障
蝙蝠 (超声波) 碍
耳朵 物
(3)简介超声波。
3. 夜晚的实验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巨大的恩惠?
(1)指导理解“恩惠”,文中指——
(2)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出示图片介绍(汽车倒车雷达、彩色B超机、超声波捕鱼、雷达)
小结:这就是斯帕拉捷夜晚的实验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恩惠,在后人的努力下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
环节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积累拓展
(四)回归整体,学习写法
1.作者是怎样把斯帕拉捷的四次实验过程写出来的?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思考作者的写作方法。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归纳:材料的安排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3.第一次实验过程是怎样写具体的?
写第一次实验时,文中是从结果写到做法最后写思考过程,这是倒叙的写法。这种写法与通常写法相比(从想法写到做法最后写结果),这种写法有什么优点呢?
4.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写文章时也能学习作者的这些写作方法,将我们的文章写得更精彩。
(五)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1.从斯帕拉捷所做的这几次实验,你觉得他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靠的是什么?
(观察、思考、反复试验……)
2.你感受到他具有哪些可贵精神?
文中所有的疑问都体现了斯帕拉捷充满好奇 、善于思考、大胆猜想 、坚持不懈 的科学精神。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启发?想说点什么?请你们以“斯帕拉捷,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谈谈自己的心里话。
学生写话,师生交流评价
(六)补充阅读,升华认识
因为斯帕拉捷的心中有个大大的“?”,所以他才能够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后人研究超声波打开一扇大门。让我们来读读下面几句名言吧。
小结:学贵有疑,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斯帕拉捷给了我们启发,让“?”也常住我们心中。
(七)作业:
课下收集并阅读仿生学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12. 夜晚的实验
好奇
斯帕拉捷 惊奇 实验 —— 靠听觉(超声波)
猜想
七、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对“根据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能说说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概述课文主要内容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教学中往往缺少扎实的训练,学生难以习得概括的方法。我借助小标题引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后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我抓住“好奇”“奇怪”“ 猜想”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飞行现象上发现超声波的,并从中学习科学家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潜心研究,孜孜以求造福人类的精神。
3. 以第一次实验的过程为“引子”,教给学生有详有略以及倒叙的写作方法。因为高年级的教学应当重视篇章的训练,让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方法两条线并进,这才能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不足之处:
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到位,没能引导学生体会实验过程中蝙蝠的动作变化。
教学建议:
“超声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去了解,而不是靠单纯的讲解,要图文结合。
附:《夜晚的实验》预习单
班级: 姓名:
第一关:我会书写
1.先在书上认真描红,然后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地仿写一遍。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窄右宽、结构匀称。自我评价,你能得几颗星?

2.请你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哪几个生字的书写。
第二关:我会认读

第三关:我会思考
1. 根据“蝙蝠夜飞,引起好奇——多次试验,得出结论——引发研究,带来恩惠”理清课文顺序。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
2.《夜晚的实验》主要写了(谁) ,通过 (次)实验,终于弄清蝙蝠夜间飞行不是靠 ,而是靠 ,从而促使人们对 的研究。
第四关:我会查阅
1.查资料或上网了解超声波。
2.搜集有关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名言。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慷慨”“敬畏”“匮乏”“望洋兴叹”等词语的意思。
2.反复朗读课文,抓住“千百年来——今天——未来”这一叙述顺序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希望”的。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抓住哪些要点来说明这一问题的。
4.学习本课抓住要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结合课文内容,并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你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短文。增强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反复朗读课文,抓住“千百年来——今天——未来”这一叙述顺序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 熟读课文,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希望”的。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抓住哪些要点来说明这一问题的。
难点:
学习本课抓住要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你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短文。增强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学生:
1.完成预习单、《配套》中的字词题以及《新课堂》的“自学窗”。
2.搜集有关“海洋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的资料、图片。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配套》和《新课堂》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时效性。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单元导入
1.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探索和发现,正是由于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对蝙蝠“特殊本领”的探索,人类发现了“超声波”。现在人们又把视线聚焦到了海洋,海洋神秘莫测,有时是那么平静、安详,有时却很无情、可恨。她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也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痛苦。对于大海的功过评述,可谓各执一词。可是,金涛先生却坚定而乐观地认为,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2.板书课题,组织教学
(1)齐读课题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篇文章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海洋哪些方面的知识?
(3)所以这里的“破折号”所起到的作用是?
(4)再一次齐读课题,感受“破折号”的作用。
3.题目质疑。
通过学生质疑筛选出本课教学重点: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二)初读课文,解决预习单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预习单,组织同桌之间互相欣赏与评价,写的是否正确、规范。重点指导 “眸、慷慨、蕴藏、匮乏”这四个字词书写的间架结构。
(2)同桌根据预习单汇报书写情况。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字词的识读和理解划横线词语的意思与应用。
(1)指名正确读词。(读准加点字的读音,尤其要注意“给予、蕴藏”中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交流已经理解的词语。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方法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可以从字面理解,可以查字典理解,可以用生活积累理解,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等)
预设:课件展示
(3)说说自己从本课积累的词语,让学生养成分类积累词语的习惯。
(4)齐读词语,读出自己的理解。
3.检查朗读课文。
过渡:词语大家读得很好,相信也一定能把课文读好!(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抑扬顿挫。)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朗读过程中及时正音。
4.初课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海洋是21世纪的?尝试用课文中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人类正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人类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
(2)默读课文,根据提示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结合课文中关键词句写下段意。
预设: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写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人类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
小结:这篇文章每个段落都能用其中的词句概括主要内容,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它写了什么,条理十分清晰。
5.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结合每段段意,用一句或几句通顺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电脑出示: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探究人类诞生以来与海洋的密切关系
1.体会人类诞生以来与海洋的密切关系。
(1)默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作者抓住哪两个方面介绍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画出有关语句,边读边思考并作批注)
(2)合作探究,交流汇报。
预设:课件展示
交流汇报:
指名读句子。
用自己的或说一说海洋给人类提供了哪些便利?
从“;”我们可以看出是作者从几个方面写海洋给人类提供了便利,分别是?
电脑出示:
读一读这两句话这些划横线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慷慨地”“丰富的”“ 每日不可缺少的”体会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畅谈海洋馈赠给人类了什么。
过渡:海洋总是这么风平浪静吗?她有生气的时候吗?她生气时又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课件展示
交流汇报:
指名读句子。
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图片,直观感受海洋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通过理解“掀翻、冲垮、毁灭”等词语,想象感悟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及拟人、排比的运用。
(3)自由朗读,学习对比写法。
预设:课件展示
指名朗读。
作者抓住“便利”与“灾难”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我们感觉更具体,更全面)
电脑出示:
(4)理解“望洋兴叹”意思,学习引号用法。(板书 望洋兴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叹:生发起感叹。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开扩了眼界,感到自己的渺小而惊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所以,此处的双引号,也是特殊意思,这里指的是“面对着海洋生发感叹”。
2.课堂总结:千百年来,人们对海洋是又爱又怕。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多么希望海洋能给人类提供更多的便利,希望他永远不要再发脾气。跨入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海洋终于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人类究竟是如何开发、利用海洋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重点突破——探究今天人类正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1.人类开发海洋、利用海洋。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课件展示:
①齐读。
②大家读一读课文上面和下面的内容想一想这一段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③“由于”句式的练习。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类将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现在是怎样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
(2)探究人类是怎样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
①默读课文5--8自然段,思考:作者抓住哪些方面说明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完成下面的表格。
陆地
海洋
能源危机
聚宝盆
汇报交流:
②指导学习:能源危机——聚宝盆
a.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体会作者抓住那些词句说明海洋是个聚宝盆的?
(引导学生抓住“……等矿藏”“一座座”“一艘艘”等词句感受海洋是个聚宝盆
b.指导朗读。
c.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③合作探究,6——8自然段,完成表格
陆地
海洋
能源危机
聚宝盆
食物匮乏
高蛋白食品
电力缺乏
无穷无尽的电力
水荒
提供淡水
生存空间狭小
海底城市
④交流汇报过程中,重点关注的两个细节:
一是“来自海洋的高蛋白食品”,借助资料去理解。
二是海洋发电,借助于中国三峡工程去理解。(拓展阅读《海洋新能源》)
2.你还能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与观察,谈谈我们还能怎样去开发、利用海洋呢?
3.读写结合,学习表达。
(1)作者抓住了哪些要点来说明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的?
(2)我们在说明某种事物时一定要抓住要点来写。
电脑出示:
电脑给人类提供了很多便利: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总结: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如果我们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海洋将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板书 未来 充满希望)
环节三:回归整体——扩展积累,读写训练
1.学习写法。
本篇文章作者为了说明“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抓住要点来具体说明,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和正反对比的写作手法,文章生动、具体、形象。
2. 出示课后3题:
 学习本课抓住要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你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短文
A.学生自主练笔。
B.交流并评议。
 六、板书设计: 过去 望洋兴叹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现在 开发利用 抓住要点说明事物
未来 充满希望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学的真正意义决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堆知识,而是在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阅读时有目的地教给学生运用符号在文章中勾画出中心句、相关词语等,使文章的重点突出,理解起来也一目了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勾画的好习惯。
2. 本文是一篇科普类的说明文。“记得住,说得明,写得出”是科普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通过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与海洋密切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哪些要点来说明“海洋是21世纪希望的”?在阅读时,还通过关键词句学习了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和正反对比的写作手法,进而指导自己的写作,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人类现在是怎样开发利用海洋的”这一问题时,没能更深入地探讨说明文语言文字的生动之处。
教学建议:说明文一般没有华丽的词句,也没有动人的情节,语言也平实朴素,所以会让一些读者觉得枯燥没意思,建议“深挖”词句——比如由“大显神威”“乐于奉献”“在海底建设城市,以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也都逐步由幻想变成现实”等词句生发丰富的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兴趣。
附:预习作业
13.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一、自学生字词。
1.我能读正确。
回眸 给予 蕴藏 匮乏
2.我能写美观。(先描红课后生字,再仿写,注意对比字的间架结构)

3. 理解生词。(不理解的词语先查关键的字,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匮乏 慷慨 敬畏 望洋兴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朗读课文,走进故事。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 :作者抓住哪些要点来说明海洋是21世纪希望的?并试着概括课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记下你在读书时的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查找资料。
搜集有关“海洋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的资料,简要记一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学会合作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顾名思义、卓有成效”等新鲜词语的意思。结合文中语句感知“不仅…而且…”“只有…才…”等关联词语表达的意思,并学习运用。学习课文第二段“总—分—总”的表达方法,以“学会 ”为题目,用上“总之”仿写一段话。
2. 朗读课文,按照“提出观点——举例说明观点——强调重申观点”的小标题给文章划分段落,感知文中的表达顺序,从而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
3.围绕作者关于“合作”的观点,阅读感受事例,领悟作者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把观点阐述清楚的写作方法,明白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
4. 初步学习演讲的技巧,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融入文本,能当众演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围绕作者关于“合作”的观点,阅读感受事例,领悟作者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把观点阐述清楚的写作方法,明白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融入文本,能当众演讲。
2. 学习课文第二段“总—分—总”的表达方法,以“学会 ”为题目,用上“总之”仿写一段话。
难点: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融入文本,能当众演讲。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页)
教师:设计、检查前置性预习单;多媒体课件、交响乐视频《蓝色多瑙河》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过“划龙舟比赛”吗?播放“划龙舟比赛”的视频。说说这只冠军队靠什么赢得了胜利?(板书:合作)
在我们参加的比赛活动中,还有哪些要靠大家通力合作才能赢得胜利?
2.你积累了哪些有关合作的名言或者警句?交流后出示四年级下册《练习5》《合作篇》,读一读,记一记。
大家都能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那么关于“合作”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们就来阅读一篇关于合作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字词,推进初读,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钥匙 孤立 典范 嘴唇 悠扬 倾泻 情不自禁
和谐 协作 瓶子 牺牲 顾名思义 卓有成效
(1)指名读,齐读。重点强调“幢”及多音字“禁”的读音。
(2)指导学生理解顾名思义、卓有成效这两个词语。
①“顾名思义”什么意思?读读文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试用“顾名思义”练习造句。
②“卓有成效”中“卓”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几个含有“卓”字的词语吗?(艰苦卓绝 、 远见卓识、卓尔不群)
(3)默写词语并展示,指导书写。
提示:“幢”左窄右宽,注意“童”多横的区别;“牺”字右边不要写出“酉”。
2.检查读文,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轮读,想一想每一段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试着抓住段中的中心句或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
相机引导:
①结合文中语句感知“只有…才…”这个关联词语前后是什么关系?文中还有哪些关联词语画下来,(不仅…而且…;不论…都…)想一想句子前后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说话练习。
②引导读懂长句子,如第4段最后一句“我想,这主要是依靠高度统一的团体目标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协作精神”,进行缩句练习,培养抓住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词语组成句子。
③相机引导关注标点符号的运用,从而读懂句子。
——第2段的双引号:这是一组排比句,读读感受句子之间的关系。
——第3、4段中的设问句,感知引起下文的作用。
——第4段中含有顿号的句子,感知词组的并列,不能使用逗号。
(2)梳理文章内容。
①哪些句子是作者对于“合作”所持的观点?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②作者选用了那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默读事例看看这些事例是从哪个角度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找出有关的语句画出来。(教师留出学生静心默读思考的时间。)
(3)感知文章结构,把握整体。
①文章写了几部分内容?你能按照按照“提出观点——举例说明观点——强调重申观点”的小标题给文章划分段落吗?(学生默读思考,在文中做标记,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提出观点(1-3小节)——举例说明观点(4—6小节)——强调重申观点(第7小节)
②读一读课文的第1小节和最后一小节,想想它们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这是一篇演讲稿,再读读前后这两段话,想一想,作为演讲,这段话的作用又是什么呢?(与听者沟通交流)
③整体回顾,选用文中语句填一填。
文章就“合作”提出 的观点,运用了两件事例说明观点,分别是 和 。最后又一进步强调 。
3.交流阅读感受。
(1)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章关于“合作”所写的哪些内容让你有所触动,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在旁边做以标注。并选择自己感触较深的地方和大家交流。(自学,推进细读课文,产生阅读感受)
(2)读读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积极鼓励学生表达个性阅读感受。(此处推进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知,应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学习阐述观点,练习演讲1至3段
当众演讲,首先要阐述清楚自己要讲述的主题或者观点。作者认为合作非常重要,向别人演讲就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尽可能让听众感受到,从而达成触动、感染、甚至说服听众的演讲目的。我们一起来阅读1至3段,看看作者是怎样阐释自己的观点的?
1.默读课文第1-3小节,找出作者强调“合作重要”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哪些词语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1)学生自主学习,标画句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练习演讲。
预设句①:
我们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你是学生,就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总之,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你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
——从表达的意思来看,这三句话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作者运用排比句列举的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演讲,经常使用排比句,来增强语气,突出表达的意思。怎样来讲才能把其中包含的意思表达充分呢?练习讲述。有必要教师要示范,再指名演讲,并引导评价是否增强了表达效果。(可以相机渗透一些朗诵技巧:语气的起伏变化;演讲者与听众的沟通时的肢体语言)
——再读读句子,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是怎样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再来练习讲述这一段,引导评价,你是否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意思。
预设句②:
——像上面的一段话中标注红色字体的可以起到强调语义作用的字词,在第三段中也有,你能找出来吗?(交流引导找出“只有...才能;也就;常说;很难;非常;牢牢”这些词语感受作者强调的语义)
——练习演讲,注意通过这些词语,把作者表达的意思讲清楚。练习讲述。有必要教师要示范,再指名演讲,并引导评价是否增强了表达效果。
2.练习融入自己的理解演讲“阐述观点”部分。
(1)读了1至3段,你感觉合作重要吗?请你把自己的理解也融入这几段话,把这篇文章当做自己的演讲稿,练习演讲。注意运用有声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楚,突出强调自己的观点。
(2)指名在讲台上演讲,师生共同评价,并相机渗透指导语气、体态、情感真挚等初步的演讲技巧。
3.仿写练笔。以“学会 ”为题目,用上“总之”仿写一段话。
课文第2段采用“总—分—总”的段式,恰当地用上排比句来增强表达效果,以“总之”来总结全段,使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晰。请你以以“学会 ”为题目,用上“总之”仿写一段话。先补充题目,再仿写。
温馨提示:先想一想你打算说明什么?然后想一想列举哪方面的事例?最后怎样强调突出自己的观点?
小组交流。学生仿写,师巡视了解。
展示片段,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评价:看看构段方式是否符合要求;列举的事例是否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四)作业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练习演讲1至3段。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品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演讲是一门很重要的说的艺术,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说的本领,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用到。上节课我们使用《学会合作》这篇演讲稿练习演讲,许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谁来讲一讲“阐述观点”这部分内容,让大家看看小小演讲家的风采。(指名演讲,积极鼓励学生,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
(二)研读事例,感知“卓有成效”地合作,领悟作者运用不同事例论证观点的表达效果,练习演讲4至6段。
1.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进行卓有成效地合作呢?出示“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读读这个设问句,体会在这里使用设问句可以起到什么表达作用?(引导体会引起下文,激发听着思考)
在演讲中为了及时与听众沟通交流,经常使用设问句引起下文,读一读,体会一下。
2.作者为了说明“如何进行卓有成效地合作”举例两件事例,分别是什么?请大家默读这两件事例,思考作者通过两件事例要分别讲清什么意思?标画出语句来。(学生交流)
3.引导:通过这两件事,作者要告诉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在哪一段进行了总结?(第6段话)感受一下第6段和第4、5段之间的对应关系?(引导理解“不仅......而且......”表达的意思,理清这三段的分——总关系)
4.研读事例1,理解“统一目标”“尽力协作”,练习演讲第4段。
(1)你听过交响乐吗?画出描述交响乐团演奏的语句,说说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引导抓住“悠扬、倾泻、流向天际、流进心田、和谐完美”体会艺术的高雅、优美)
对于“典范”你是怎样理解的?播放一段交响乐演奏视屏,观看规模之大,指挥家协调掌控,各位乐师密切配合,感受一下是不是向作者描述的这样?
结合自己看后的感受读读这段文字,要读出交响乐演奏的高雅、和谐、优美。
(2)作者细致描述交响乐团演奏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说明合作依靠高度统一的团体目标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协作精神)
①结合事例理解交响乐团的团体目标是什么?有谁来掌控这个目标?
②交响乐团的每一个成员是怎样协作的呢?(相机理解“分内的事情”)
③你能把“是什么力量使上百位乐师..... 依靠高度统一的团体目标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协作精神”变成一句陈述句来表达吗?
对比着读一读,感受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感受设问、回答更能增强表达效果)
(3)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意图,我们就练习着演讲这个事例,要注意演讲时充分表现作者的意图,设问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你增强与听者交流的效果。(学生练习,指名演讲,引导评价提高)
5. 研读事例2,理解“自我牺牲”,练习演讲第5段。
(1)读读“心中还要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句话,结合事例2谈谈你的理解?
(2)对于这句话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激发疑问:事例中明明是从瓶子中提出小球,哪里谈得上合作精神是“可贵”的,哪里体现了“自我牺牲的精神”?)再次默读事例思考。
引导阅读:
这只瓶子代表着一幢房子,彩球代表屋里的人。房子突然起火了,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逃出来的人才有可能生存。
作者描述了小实验的设定的环境,根据这个设定你再来默读事例,说说这几个小学生合作的“可贵”“自我牺牲”体现在哪里?
(3)事实上,这种事情绝不只是在假设、实验中发生,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吗?说一说谭千秋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在汶川地震中谭老师让学生有序先走,自己却没有走,按理说,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脱离危险,但他没有这样做,而且,楼房坍塌的瞬间,谭老师还用血肉之躯护住了四个孩子,他最后的姿势告诉我们,灾难降临时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就标志着自我牺牲。
——在地震中、火灾中,你还了解什么这类似的事情?说说你的感受。
(4)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意图,我们就练习着演讲这个事例,要注意演讲时充分表现作者的意图,具体、生动的描述可以帮助你增强效果,要注意表现出来。(学生练习,指名演讲,引导评价提高)
6.对比研读事例,进一步理解第6段,渗透写法。
①讨论:为了说明怎样卓有成效地合作,演讲者举了两个事例,只举前一个事例够不够?为什么?
引导理解从第一个事例我们读懂了怎样卓有成效地合作——这主要是依靠高度统一的团体目标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协作精神;从第二个事例我们又读懂了怎样成功的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有自我牺牲精神。引导学生知道:这两个事例强调的重点不同,是表示递进关系的两层意思,所以作者运用“不但……而且……”这个关联词进一步说明两者缺一不可。)
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关于合作成功的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拔河比赛、排球比赛等)能否换上他们?(引导学生要选择“典范”的事例,这样的事例才有说服力。在今后自己的写作中注意选材。)
③小结:文中的这两个事例让我们明白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让我们把这两个事例蕴含的道理再来完整地读一读,牢牢记住这句话。(引读第6段。)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总结全文,提升认识
1.课件出示,齐读:可见,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精神。
2. 看来,社会生活中的人的确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合作是帮我们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所以作者最后一段呼吁道——(齐读第7自然段。)
3.读了课文,让你联想到了哪些成语和名言警句。
成语:风雨同舟、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同仇敌忾、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等;名言警句:①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②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③众人拾柴火焰高等
(四)练习演讲,提升表达
1.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不仅是论说文,还是一篇演讲稿。回忆我们学过的《陶校长的演讲》《鞋匠的儿子》你知道演讲时还应该注意什么吗?。
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教师相机总结:
①仪态表情自然得体,充满自信,情感表露恰到好处。
② 念熟演讲稿是演讲的前提,语调自然要有变化,倾注上自己的感情。
③演讲不光是“讲”,而且要“演”。用适当的姿势助演讲,丰富多样又适当的手势或姿态,不仅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而且绘声绘色也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我们知道了怎样演讲,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先小组内练习演讲,然后面向全班演讲。
小组内练习——推选代表演讲——评选最佳“小小演讲家”(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从演讲内容和演讲技巧两方面评价。)
(五)作业设计
下周举行班级演讲比赛,自己选择一种观点,用上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演讲稿。(在上节课所写的片段中再加上一个故事,就形成了自己的演讲稿。)练习演讲,准备参加比赛。
六、板书设计
14.学会合作
离不开合作 只有……才……
什么是合作(钥匙)
怎样合作 不仅……而且……
(开篇点题) (总结全文)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知道论说文的结构,学习作者围绕论点选择不同事例进一步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论说文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初读感知环节,学生边读边画出作者的观点 ,也就是文中的中心句或关键词,然后抓住中心句或关键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读懂了每一段内容。再读懂每一段的基础上,按照论说文的结构“提出观点、举例说明观点、总结观点”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这样,这样学生对论说文的结构有了整体认知,从而轻松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管中窥豹,见其一斑,为学生今后学习说理性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读写结合是这节课的又一大特色。从整体感知到精读感悟,一直到积累拓展,我始终抓住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自由读、指名读、品读等,学生从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相互协作、敢于牺牲,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在学习了第二节之后,通过开展仿写活动,及时巩固了写法;作业设计中,再次体会到演讲稿的结构特点。从而落实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不足之处:在让学生演讲时,虽然能当众进行“演讲”,表明自己的观点,但是“演”的不够好,在动作、神态的配合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使用建议:虽然这是一篇论说文,教学过程在突出重难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情感的激发和培养,防止上成枯燥的说教课。要重视让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感受演讲词的精彩和学会演讲,所以演讲的训练要扎实有效度。
附:前置性学习单
14. 学会合作
一、自主识字学词
1.读正确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记住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课文初步理解。
  钥匙 孤立 典范 嘴唇 悠扬 倾泻 情不自禁
和谐 协作 瓶子 牺牲 顾名思义 卓有成效
2.我能写美观。(先读贴描红课后生字,再练写生字,争取写正确、美观,尝试默写。)
二、边读边思。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


1.学贵有疑,把在读书中不明白的地方请记录下来。


三、资料链接。搜集成功合作的范例、俗语或名言,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习作4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夜晚的实验》一课,复习作者是如何写清楚斯帕拉捷的实验过程的。学习深入观察。
2.能根据“看、想、做、思”的过程写清实验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会运用“有详有略,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
3.学习运用“设问”、“引用”等写作手法写出实验的趣味。
4.学习围绕本次习作训练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评改。
5.围绕写字“六不”书写规则,规范书写习作,做到行款整齐、整洁干净,有一定速度。
二、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看、想、做、思”的过程写清实验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会运用“有详有略,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动手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准备:
课前完成感兴趣的实验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
(一)情境引路,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的小雨细细密密的,带来了湿润的夏的气息,那么,你是否发现下雨前有什么特殊的天象呢?你又是否注意过,在你居住的院落里,正在忙碌的蚂蚁背后的故事?放学的路上,又是否欣赏到了美丽的夕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学习如何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会观察(板书)。
(二)回顾课文,梳理写法
1.《夜晚的实验》这篇课文,就非常好的告诉我们如何观察。再次走进这个实验,回顾作者是如何观察,把实验过程写具体、有趣的。
(学生预设:先写斯帕拉捷看到的现象,产生疑问,接着写开始实验,最后写实验的原因和斯帕拉捷实验后的思考)
2.小结:作者采用“看——想——做——想”的过程,把斯帕拉捷是如何发现蝙蝠夜间飞行不靠眼睛的秘密写清楚的。这样的过程用一个词语就是观察。
3. 为了把实验写得有趣,说说《夜晚的实验》语言特色。
(学情预设:多出运用设问、引用等使枯燥的实验富有情趣。比如第三段,作者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写出了实验的原因。再比如词语“瞎子”、“穿透”“超声波”等,这样引用,强调了指出特殊作用,语言形象有趣。)
4.找找课文中表现斯帕拉捷观察思考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预设:凭什么、为什么、原来、猜想、弄清等词语写出了斯帕拉捷在不断地思考、研究,进行深入地观察。同时也表现了他的探究精神。)
5.小结:学会观察是写好实验的基础,有了细致的观察,再加上详略得当的写法,适当的运用引号、设问等手段,就会让你的文章具体、有趣起来。
接下来我们就学习写好自己的观察:一次有趣的实验(板书)
(三)赏析例文,再理写法
1.课件出示例文《纸杯不燃的奥秘》,这是我们六年级的一位同学写的,请同学们自由读例文,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如何观察实验并把实验过程写具体写生动的?
盛水的纸杯不会被火点燃?书上这短短的一句话吸引了我和小伙伴原原的眼球。既然是纸,哪有不着火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我俩倒要来亲自验证一番。
家中不是有现成的纸杯和打火机吗,正好拿过来试试。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将地点选在了水池边,开始“玩火”了。我打开水龙头,灌了半杯水。随后,我握住水杯的上沿,小心翼翼地按下打火机的开关,顿时,通红的火苗贪婪地舔上了杯底。不过几秒钟,白白净净的杯底就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黑斑,并且迅速地蔓延,直至覆盖了整个底面。
我们两个脑袋紧紧地凑在一起,紧盯着杯子。将近二十秒过去了,杯底变得焦黑一片,却一直没有燃起火苗,还真怪,难道今天火会向纸投降?我们又耐着性子等待了十几秒,还是“顽石不点头”——依然如故!
也许这种杯子是特制防燃的?要不再拿一个来试试!我又取出一只空纸杯,准备比较一下。当原原的打火机火焰凑近它才几秒钟,杯底就像关公的脸一样红了!再过了两秒,一股火苗从杯底升起,燃烧产生的洞在迅速扩大,我们赶紧将它浸到水中,将火灭掉了。
加水的杯底烧了30秒还没有起火,而没加水的只几秒钟就燃起来了,事实证明了盛水的纸杯的确不会被火点燃!可是,这是为什么呢?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啊。于是,我们开始查找资料,终于茅塞顿开了!原来每件可燃物都有自己的燃点,例如汽油、酒精、纸、木头等等。当我们燃烧加了水的杯子时,火焰产生的热量从杯底迅速传到了杯中的水里,而水的液体流动性和良好的传热性能将打火机火焰所在处的热量迅速散开,这样,杯底的温度始终达不到纸的燃点,那就燃烧不起来,而没装水的纸杯里,只有传热性能不好的空气,打火机火焰燃烧点的热量散发不了,轻易就达到了纸的燃点时,当然就烧起来啦。
哦,我揭开了纸杯不燃的奥秘!动动手,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全班交流:
(1)交流观察过程。(学生预设:看—想—做—想:小作者由书中的一句话产生疑问,动手第一次实验验证;由第一次实验现象又产生疑问,动手做第二次实验;由两次实验对比产生疑问,探究科学依据。)
(2)交流小作者是如何把实验过程写得生动有趣的。(学生预设:开头用疑问句和反问句交代清楚实验原因,接着引用俗语增加文章趣味性,比如“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玩火”、“顽石不点头”)
(3)文中还有很多表现小作者观察思考的词语或句子。(学生预设:既然、验证、试试、难道、为什么、茅塞顿开等词语写出了小作者主动探究的精神)
3. 总结:睁大探索的眼睛,运用灵巧的双手,我们就能在实验中发现奥秘,增长知识。写这类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观察实验过程,并恰当地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把实验过程叙述得具体而有趣,同时应围绕中心,做好详略得当的安排。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合作练笔,运用写法
1.回忆《夜晚的实验》和《纸杯不燃的奥秘》,梳理写作思路,确定习作内容。
2.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习作。
(1)确定要写的实验。不管是科学课上的实验还是自己设计的实验,不论是成功的实验还是失败的实验,只要你印象深刻,观察仔细,都可以写。
(2)说说要写的实验,重点把观察实验的原因、过程、结果等说清楚,结合板书,确定写作顺序。
(3)小组明确分工,1人写实验原因和准备;2人写实验经过,(1人祥写,1人略写);1人写实验结果或启示。
(4)温馨提示:别忘了恰当运用我们本节课学到的思路和方法。
3.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提供帮助。(学生写作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巡视,了解学生写作情况,为“二次指导”搜集反馈信息,也可对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五)作后改评,完善习作
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何其芳先生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熟悉的贾岛“推敲”的故事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下面,我们就来修改自己的文章。
1.根据教师的巡视观察,请一组同学到台前读合作完成的作文。
2.示范修改,学习方法。
实物投影展示由小组内的四位同学共同完成的习作,由作者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1)回忆本篇习作的重点是什么?(1.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写出趣味;2.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2)针对习作重点,看看这个小组的同学做到第一点了吗?如果你觉得实验过程还不够清楚明白,请给她提出修改意见;他们有没有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呢?你觉得哪一段上还可以修改的更细致甚至更生动些呢?
3.参照大家的修改意见,将自己的习作完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并给文章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4.自我修改。
(1)请大家先快速浏览自己的习作,把刚才没写出的字词查阅工具书补上。
(2)学生出声朗读自己的习作,边读边修改字词句,做到文通字顺。再将自己的习作朗读给同学听,同学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3)轻声读习作,注意是否做到了把实验的过程写具体、写生动,想想有没有需要补充完善的内容。
(4)再通读自己完成的部分,看是否书写认真、行款整齐,是否正确使用修改符号,有不恰当的,及时修改。
5.集体评议。
选取一名学生,鼓励他把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教师适时点评。
6.同桌互改。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再次修改同位的习作。
7.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针对刚才集体评议、同位互评,看一看,你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再次修改习作?学生自己修改。然后小组内互评互改。
(六)整理收获,誊抄作文
1.在这次写作中大家掌握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2.将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依据学校写字“六不规则”,做到书写规范美观、行款整齐,纸面整洁,有一定的速度。
六、板书设计 习作4
观察(看——想——做——思)
实验(起因——经过——结果)
七、教后反思
学会观察 详略得当
六年级的学生有了相对较为丰富的生活经历,写一次实验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写出具体而又生动的说明文呢?因此我把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适当地运用引用、设问等手段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生动有趣的记叙实验过程作为重点来指导。
成功之处:六下第四单元的主题为“探索与发现”,《夜晚的实验》是一篇说明性文章,讲述的是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夜晚的多次实验来不断地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从而发现“超声波”存在的故事。这一课,作者采用“看—想—做—想”的过程,运用设问、引用等写作手法将四次实验描述的具体而有趣。而四次实验的写作方法又各不相同,第一次为全面详写,第二、三次为略写,第四次为结果详写。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对习作4《有趣的实验》有指导意义。因此在教学《夜晚的实验》一课时,我就有意识的渗透了观察的重要性及恰当运用设问句等写作方法的指导,本课一开始,我又引导学生回忆了写法,巩固了写作知识,又以一篇六年级学生的例文来拓展思路,有了方法的指导,又有例文引路,学生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不足之处:对于“能根据“看、想、做、思”的过程写清实验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会运用“有详有略,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这一条目标,由于部分学生离开老师的监督,缺乏认真的实验态度,有些实验细节没有做好记录,所以难免写得不够细致。
教学建议:每一个单元课文的学习都是同单元作文的引子,因此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要提前渗透写法指导,并引起学生习作的兴趣,为写好习作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