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39页)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39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9 12:4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 “精瘦、瘦削、打量、望而却步、豁达开朗”等词语表达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书质疑,自主探究,围绕“自信、豁达开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直接描写扫路人言行、外貌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读书理解,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心态,受到感染和启发。
3.朗读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展开想象,体会作者采用比喻、夸张、衬托等写法表现天游峰高、险的特点,感知作者写景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4.品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笑声惊动了竹林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来起来,又悄悄地落回远处”等句子的言外之意,初步认识散文的语言内涵丰富、寓情于景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抓住文中直接描写扫路人言行、外貌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读书理解,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心态;朗读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展开想象,体会作者采用比喻、夸张、衬托等写法表现天游峰高、险的特点,感知作者写景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品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笑声惊动了竹林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来起来,又悄悄地落回远处”等句子的言外之意,初步认识散文的语言内涵丰富、寓情于景的特点。
难点:品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笑声惊动了竹林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来起来,又悄悄地落回远处”等句子的言外之意,初步认识散文的语言内涵丰富、寓情于景的特点。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天游峰”,读一读,你知道吗?
出示:没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为什么这样说呢?(引导理解天游峰是武夷山的代表)欣赏天游峰的景色,再读读这句话。
2.补充课题,读一读,从课题看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谁?为什么要加上“天游峰的”这几个字呢?(引导明白这是扫路人所处的环境、工作)
读了课题,我们就知道文中的主人公的身份,是——(齐读课题)
(二)围绕“自信、豁达开朗”感知课文内容。
1. 出示词语,比比谁能都读正确。
武夷山 飘飘悠悠 险峰 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扫帚 颇有节奏 石阶
精瘦 褪色 瘦削 面色黝黑 炯炯有神
自信 朗声大笑 豁达开朗
(1)指名读,及时请其他同学纠正读错的地方。重点指导“帚”“颇”“褪色”“削”“炯炯”等字的读音。
(2)读读词语所在的句子,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讨论词意。
2.课文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默读思考;学生交流。
3.课文写得很生动,语言也很优美。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说说为什么喜欢?(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目的在于推进读懂段,熟悉文本的语言、画面、情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在脑中形成大概的印象)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为精读做准备
4.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学习上有疑问是很重要的,有小疑问就有小进步,有大疑问就有大进步。默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划“——”或“~~~”,打上“?”,看谁发现的问题多,发现的问题大。(生读、划,再次熟悉文本,读中生疑。师巡视)
——小组内交流你发现的问题。(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及时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组织全班交流,提出你的问题。交流中教师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记在黑板上。
例如: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茶为什么能沟通我们的心灵?
是什么笑声伴随作者回到驻地的?
为什么不是二十几年后还看老人,一定要30年?
写老人外貌的为什么不合在一起写?
扫路是很劳累的,为什么老人轻轻松松,不劳累呢?
5.课前,你读了课文,文中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个性认识)
——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读书你有没有感受到?(板书“自信”和“豁达开朗”)
——默读思考,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扫路人的“自信、豁达开朗”?同时思考黑板上的问题。把自己的思考通过标画句子、写出批注等留在书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帮扶学困)
(三)抓住文中直接描写扫路人言行、外貌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读书理解,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心态。
1.出示句子“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指名读句子,为什么老人的“自信”和“豁达开朗”会给作者那么深的印象,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究竟表现在哪里?让我们先看看描写这位老人言行的语句,一同走近他。
2.读读描写老人言行的三处语句: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联系上下文体会,说说老人的话应该怎样读?你从哪里感受到他的自信、豁达开朗?
3.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他的自信、豁达开朗?
(1)引导抓“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感受谈话间老人轻松悠闲,再来读一读。
(2)“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真的不累吗?为什么老人不累呢?(联系课文2、7段感知天游峰的高、险,品读写法,感受衬托作用)
引导预设:
①文中有两段话描写了天游峰,指名读一读,感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句中的哪些词语来说。(“顶天立地、第一险峰”写出“高、险”的特点)
②朗读第2段,你能通过朗读把课文描叙的画面表现出来吗?
你认为为了表现“第一险峰”作者哪里写得生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引导: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抓住“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感受假如你站在上面会有怎样的感受?作者为了突出“险”字特别采用了什么写法?(比喻、夸张;九百多级石梯比作银丝,一个“抛”字用的好在哪里?和“挂”又有什么不同?)再读一读,把你的感受也读进去。
——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中好不得意。这句话中有两个词语写了我登山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来表现峰“险”的?(“终于、好不得意”侧面表现)把作者的这种登山感受读出来。
——连起来读这段话,作者通过直接描写和自己的登山感受表现峰险,写得很生动,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指名读,齐声读,组织背一背,积累)
③朗读第7段,这段话又是怎样来表现峰“高”的?
引导感知:
——透过数字感受峰“高”,一千八百多级是多高?谁有爬山经历,说一说。你能借助熟知的楼梯类比一下说一说,帮助同学们形象感知一下吗?
——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感受一千八百多级是多高?(引导看游客的表现)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你能通过朗读表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四个词语的意思吗?(引导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出画面,生动感受)
你能读出“甚至”的意思吗?
你能用上这四个词语和这个句式,说说自己的曾经经历的某件事吗?(引导链接生活积累语言)
④第7段话进一步表现天游峰的高、险,在写法上和第2段话有什么异同?(引导感受把运用数字详实描写和作者的联想相结合;把直接描述和借助游人的感受侧面衬托相结合)
——齐声朗读这两段话,把天游峰的高和险展现在我们面前。
(3)这样的天游峰,出示句子:“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抽了一口气”引读,“我不禁抽了一口气”我为什么“抽”了一口气?什么情感?为什么惊奇?心中在想些什么?引导比较句子“每天都要一级一级爬上去,再一级一级爬下来”和“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用“爬”和“扫”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引导感受辛苦)读这句话读出我的内心。
(4)这更加使得我们心中的一团增大,为什么这么辛苦,老人却说——出示句子引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谁来发表自己的理解?要说的有理有据。(引导“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理解他把“累”丢在一边,看到“累”以外的美,因此很享受这样一个过程,因此以此为乐,自然不觉得辛苦)
70岁的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自然累,难怪我不禁抽了一口气。但是,老人能够把“累”丢在一边,看到“累”以外的美。人生中肯定有很多不如意,很多累和苦,像老人那样把苦和累看淡,去看甜和美的一面,这就叫豁达,这就是令作者难以忘怀的“豁达开朗”。我们再来朗读老人这句令人回味的话——“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5)课文读到这里,我们深切感受到一位豁达开朗的老人,你也一定明白了大家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明明写人,为什么要用这样多的笔墨来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呢?说说你的理解。(表现工作的苦与累,衬托人物的豁达开朗)
其他两处描写是怎样表现老人的豁达开朗、自信的,我们下节课来品味。
(四)课堂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册》基础知识部分。
2.抄写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感情诵读课文第2、7段,一起欣赏第一险峰——天游峰。
2.面对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老人却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说:“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二)抓住文中直接描写扫路人言行、外貌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读书理解,继续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心态。
1.我继续与老人聊天,问道,引读出示:“您老有60岁了吧?”老人——读(出示)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1)透过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老人的生活环境)读读,说说老人的生活条件怎样?(引导感受“清苦”;也要尊重学生的其他感受)
(2)引导:扫路人的收入肯定不高。喝山里的水,吃大米饭和青菜,这样的生活叫清苦。
有多少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你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可是老人说起自己的生活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引导“我能舍得走吗?”感受享受、留恋、自得其乐的情感)
(3)清苦的生活,在老人眼里,却说得那么诗意:“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这也叫豁达。你能体会着这种情感读出赛如神仙的意境吗?(指导朗读表现)
2.上节课有同学提出为什么作者说30年后再来看老人,那是老人就100岁了,为什么写30年,而不是二十年、十年呢?
(1)我们再来看作者和老人的第三次对话,哪两位同学来分角色读一读。
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我”的这句话充满着怎样的情感?(引导联系上下文,从“紧紧抓住”感受激动、敬佩)再来读一读。
老人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朗声大笑”,充满乐观、自信)再来读一读。
(2)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100岁的人毕竟少,这一点,老人自然明白,可是老人却说——引读“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里既表现了他的自信,也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3.回顾三处描写老人言行的语句,再次整体感受“自信、豁达开朗”
体会着老人对人生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齐声朗读描写直接描写老人言行的语句,我们近距离地看看这位老人。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4.感受到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你想认识这位老人吗?文中有两处描写外貌的语言,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写老人外貌的为什么不合在一起写?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1)读读描写外貌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个扫路人形象?对照插图感受。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2)为什么分开写而不是一次把人物外貌写清楚?
引导抓住第一次“循声”去看,下文中“原来是”感知看到了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没有放在心上,只是粗看。
抓住“仔细打量”什么意思?为什么此时作者要“仔细打量”这个人呢?结合上文来感受与老人交谈后,对老人的“豁达开朗”的钦佩。因此是细看。粗看和细看之间,有着作者对老人的情感上的变化。
(3)再来读读这两处描写,把你的理解融进去,读出作者不同的情感。谈谈你觉得作者的外貌描写对于你写作文有什么启发?(要围绕塑造人物形象,选择突出特点来写)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回归整体,总体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1.指名有感情地接读课文,再次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思考:伴随我回到住地的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笑声中包含这什么?(引导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启示)为什么这笑声能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呢?
交流要点一:因为老人的笑声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一直忘不掉,所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交流要点二:笑声一直在耳畔回响,我懂了。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已经被作者珍藏在心里了。
交流要点三: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认为最后一句话还需要改一改,“这充满自信、豁达的笑声”回到驻地就没有了吗?你们拿出笔改一改,看谁改得比作者高明。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直到永远;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让我难以忘怀。)
2.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文中有几处语言看似与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没有多大关系,好像去掉,文章也很通顺,意思一样也没有多大变化。有的同学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比如: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茶为什么能沟通我们的心灵?
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1)端起书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作者写这些语言,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朗读思考)
(2)联系上文理解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还沏了一杯茶。对于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来说,心里一定是暖暖的,人与人之间热情相待,坦诚相见,自然心理就像注入一股暖流,暗指老人的热情、亲和。
读读这句话,句式短小,读出节奏和韵味,能否感受到一种很美的意境。
(3)“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这段话改为“说罢,老人朗声大笑。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也通顺,为什么要写鸟?鸟究竟暗指了什么?(引导感知暗指了老人。关键在“落回原处”四个字上,老人舍不得走,鸟也舍不得走,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和山融为一体)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作者暗喻的巧妙。
同学们,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位扫路的老人身上得到启发,做一个对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人!
3.再读课题,想想作者仅仅是想塑造一个扫路人的形象吗?为什么要写这个人?他普通的形象中包含着怎样的不平凡呢?结合你地周围人的观察,也能感受到这样的人物吗?你从他们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谈话交流)
请你结合阅读文章和刚才的谈话,写一则读后感想。
(四)推荐阅读《挑山工》这篇文章,比对一下和《天游峰的扫路人》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六、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
峰 高 险
扫路人 自信 豁达开朗
外貌、语言、环境烘托、借物喻人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与《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三篇课文构成一个单元,运用不同文体,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三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作家章武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朴实无华、豁达开朗、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课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教学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作为散文教学难度也较大。为了避免生硬分析文本,失去文本阅读的生趣,本次教学重点把握一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主要采用以疑促读,以读现悟的教学方法感知形象,感受情感,学习语言。
1.抓住直接描写老人的言行,感受“自信”和“豁达开朗”。
爬山是很累的,联系第二节和第五节,就能知道,70岁的老人自然累。但是,他能够把“累”丢在一边,看到“累”以外的美。人生中肯定有很多不如意,很多累和苦,像老人那样把苦和累看淡,去看甜和美的一面,这就叫豁达,这就是令作者难以忘怀的“豁达开朗”。
扫路人的收入肯定不高。喝山里的水,吃大米饭和青菜,这样的生活叫清苦。有多少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清苦的生活,在老人眼里,却能那么诗意:“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这就叫豁达。
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100岁的人毕竟少,这一点,老人自然明白,因此,既有自信,也有豁达。
2. 抓住“写景”的语句,感知衬托作用,感受文章美的意境。
为什么大量笔墨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为什么要写“茶”,为什么要写“宿鸟”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研读写景的方法,写景的作用,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散文的美的意境。
3.抓住“外貌描写”,定格人物形象,感知外貌描写的巧妙。
这两处外貌描写,很有意味。第一处,还没有与老人相谈,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扫路人,是粗看。第二处,是“打量”,为什么要“打量”,恰恰是与老人交谈后,对老人的“豁达开朗”的钦佩。因此是细看。粗看和细看之间,有着作者对老人的情感上的变化。
不足之处:分角色朗读“我”与老人的对话,学生入情入境不够,未能很好地读出老人话语的味道,这与学生生活阅历有关。
教学建议:篇文章是写人的文章,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揣摩语言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应体现阅读与表达的有机结合。教学时,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朗读、想象、表演、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借助说、读、写的训练,引导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在快乐中明白事理。
附前置性预习单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一、自主识字学词。
1.我能读正确。(注意加点字的读音,横着读想想每组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武夷山 飘飘悠悠 险峰
扫帚 颇有节奏 石阶
精瘦 褪色 瘦削 面色黝黑 炯炯有神
自信 朗声大笑 豁达开朗
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2.我能写美观。(先描红课后生字,再仿写,注意行楷字体的意连写法)
3. 词语我理解。( 不理解的词语先查关键的字,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二、摘抄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三、朗读课文,走近天游峰的扫路人。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 :扫路人、天游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词语简要概括一下,体会扫路老人话语的意思。

2.记下你在读书时的疑问。

四、借助网络、书籍等查找资料。
1.有关“天游峰”的资料。
2. 有关作者章武及其作品的资料。
16最大的麦穗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一个生字“垄”,重点理解“麦垄”“沉甸甸”“如梦初醒”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理清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反复诵读弟子们摘麦穗时动作、心理、神态的句子,理解“最大的麦穗”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含义,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
4.认真品读苏格拉底的话,体会人物的情感,感悟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独特的教育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反复诵读弟子们摘麦穗时动作、心理、神态的句子,理解“最大的麦穗”的含义,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含义,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
2. 认真品读苏格拉底的话,体会人物的情感,感悟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独特的教育方式。
难点: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特点,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
教与学准备
教师:
1.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2.指导学生根据前置性作业做好预习。
(二)学生:前置性作业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根据上下文理解生词的含义。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试着把课文分为三段,写一写每一段都讲了什么内容,感知文章结构。
4.思考课后题的第2、3题。
5.搜集有关苏格拉底的资料和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二千多年的前的古希腊,人们都认为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人。于是有人问他:“天与地之间有多高?”他说:“三尺。”“胡说,人都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顶破吗?”“是啊,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平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想成为他的学生。
你还了解到苏格拉底的什么资料?你能来说说吗?(找学生简单说说)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苏格拉底的资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 基者。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青少年时代,苏格拉 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 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曾三次参战。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2.这堂课,老师将带你们去旅游,去做一次精神旅游。我们就一同穿越时空隧道,与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汲取他的营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生书空:最大的麦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投影出示预习单,检查学生对文中难读和易读错词语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准本课的一个生字。
出示词语: 沉甸甸的 颗粒饱满
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
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麦垄 麦穗 东张西望
(1)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2)默写生字,检查生字的记忆、书写情况。
引导学生对照课后第二题描红,同位互相检查,提醒学生不仅要关注字是否写正确,还要关注规范、美观。
检查生字的识、写,做到正确、规范、漂亮。
(3)理解“麦垄”这个词,“麦垄”在文中形容一行行的麦子。(师相机出示“麦垄”的画面:瞧,这一行一行的麦子就是麦垄,此时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故事就发生在这片金黄的麦地里。)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提高一些朗读的速度。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时间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吗?逐段指导读
(2)把自己最喜欢的或感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听,要求读得正确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发表评价。
引导生生互评:①有没有读错的地方,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②是否做到了感情朗读,哪里读得比较精彩;③你认为怎样读会更好,能否为大家读一读。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要想谈出自己深刻的感受,必须要能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可以将我们的思维引向深入。仔细读读课文,看谁能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预设:①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②苏格拉底说的“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是什么意思?
③“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中的“麦穗”为什么要加引号?
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3)这些问题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读书、思考、讨论,教师的指导等。)其实,真正把课文读懂,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哲人声音,聆听品读——品读第一句
1.出示麦地图:
(1)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这是一片怎样的麦地吗?
(2)指导学生朗读: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指名读:特别注意“甸”单独读第四声,在“沉甸甸”这个ABB式的叠词中则读第一声。
找生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知道要读出颗粒饱满的麦穗坠在麦秆的感觉。
2.是呀!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地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出示句子:
(1)想想,要跟弟子们交代清楚要求,该怎么读?(指名读)
(2)弟子们可得听仔细了,你能听懂些什么?
(3)预设:摘“一个”“最大”的:是说只能摘一个麦穗,但必须是整个麦地里最大的。
“只许进不许退”:是说时光不能倒流,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3.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是不能走回头路的。(时间、人生)谈到时间、人生,我们会感慨万千,此时,你会想起哪些名言?
(1)出示名言:
(2)找学生读,齐读。
4.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出示苏格拉底的图片:这是一位怎样的人?怎样读才会读得更有苏格拉底的味道。找生读。)
预设: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苏格拉底 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5.弟子们听了老师的吩咐,有何想法呀?
(引导学生联系前文“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体会要想从一大片麦穗里找出一个最大的,很不容易,必须用心去找。)
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机会的名言谚语。
2.品读苏格拉底的第二、三句话,在旁边写下批注。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
2.谁来说一说,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麦地摘麦穗时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六)哲人声音,聆听品读——品读第二句
1.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2.谁来读一读苏格拉底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
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这声音像什么?(预设:像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像惊天动地的雷声。像给人们敲起的警钟……)
师: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你又能读出什么话外之音?(你们已经走到麦地的尽头了。麦地到头了。时间到头了。)
3.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
4.苏格拉底心情怎样?他是如何说的?
加提示语:苏格拉底惋惜地说:“你们已经到头了。”
苏格拉底失望地说:“你们已经到头了。”
苏格拉底 地说:“你们已经到头了。”
5.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呢?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找出描写弟子们在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分别画出来,反复读,体会,在旁边写下批注。
(1)学生自由读,写体会。
(2)学生交流:
①出示句子:
②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知道了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
a从“埋头”“低着头”体会弟子们虽然找得很认真,但是他们总是埋头、低头找,他们的眼界不够开阔,视野狭小,所见有限。(视野不够开阔,这是弟子们失去机会的一个原因。)
b从“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体会弟子们在挑麦穗时的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失去了很多机会。(在犹豫不决中又一次次错失了良机。)
c从“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体会弟子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们觉得可供选择的机会还很多,不能立足于眼前,把握住“现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弟子们总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因此他们又一次次地错失了机会。“总认为”“总以为”抓住两个重要的词,读好。)
③总结三点原因: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根据同学们的交流,弟子们一次次错失良机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点,请一个同学连起来总结一下。
6.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如梦初醒”的近义词,弟子们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预设:(弟子们很后悔,那么多颗粒饱满的麦穗,可是弟子们却两手空空,他们会有暂时的茫然,但是更多的在反思。)
预设1:我们只顾“埋头、低着头往前走”,只盯着脚下的一片麦田,眼界过于狭小了。
预设2:我们没有听懂老师的要求,只许进不许退,就是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但我们却挑挑拣拣、犹豫不决,结果错失了良机。
预设3:我们总寄希望于未来,以为机会还有很多,但麦地终有尽头,我们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7.假如你就是麦地中的一株小麦,你会如何"嘲笑"弟子们呢?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出示:
(七)哲人声音,聆听品读——品读第三句
1.师:是呀,眼界狭小、犹豫不决、总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是导致弟子们两手空空的主要原因,难怪他们的老师苏格拉底说——读(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
2.苏格拉底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  
3.苏格拉底也知道最大的麦穗是很难摘到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他前边提的要求(再次指名读前边要求),那么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其本意是什么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翁之意仅仅在于“穗”吗?更在于什么?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4.同学们都明白了苏格拉底的意图,可弟子们却没有明白,这时,苏格拉底的话又应该怎样读呢? 
预设1:苏格拉底语重心长地对弟子们说: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预设2: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对弟子们说: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5.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1)出示课文第七自然段文字:
(2)你们读懂道理了吗?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谈谈你的理解吗?
如:课堂上发言的机会,班队委的竞选,爸爸妈妈的就业,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等。
(3)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4)假如你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再次走进麦地,你会如何做?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拓展延伸,总结提高
1.同学们,你们都有着远大的理想,这是你们最大的追求,但对你们来说,今天摘取的眼前的一穗(眼前的机会)是什么呢?(是勤奋努力,刻苦学习)
老师跟你们一样,也有着最大的追求,那就是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对我来说,现在要摘取眼前的一穗就是上好今天的这一课。明天还有新挑战,人生的目标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2.正如这些名人所说的:齐读
3.同学们,学到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苏格拉底这位哲学大师,再看看他说过的三句话
(出示句子),你对他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短短几句话就引导学生由不获到有获,教育技艺炉火纯青;麦地为教室,麦穗为教材,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真理,寓教于乐,教育方式独特。)
追问:苏格拉底的教育仅仅让学生收获了一个人生道理吗?(学生还收获了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学会从简单的事情中思考、感悟人生,真是不获中有获呀!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麦穗,从而懂得了一个人生的哲理,这也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借事说理。)
4.当堂检测,巩固练习:

(1)找学生说一说,你知道引号的用法吗?
(2)你能写一段话,用上分号吗?(让学生学以致用)
(3)小练笔:
①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②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③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学生读一读自己的练笔,老师及学生要及时评价。)
5.总结谈话:时间过得可真快,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我们都摘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个“麦穗”,就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更加自信、更加个性,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单纯,变得更加细腻也更加大气。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今天,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创造更精彩的明天!让我们在这个道理中结束今天的课堂!?
(九)布置作业: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自然界还有很多事物给人启发,只要你善于发现,例如: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水滴石穿,告诉我们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不能光顾眼前利益……以“我发现了 ”为题,写写你发现的一个做人的道理。
六、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 注重实践
麦地里最大的一穗 善教
↓ 循循善诱
摘在手中的一穗 态度认真
↓ 善学
把握眼前的机遇 自觉感悟
七、教学反思
成功处一:情景演绎,触发主动性。
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故而在引入课文时我设计了三处情景演绎。
第一次:出示“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的图景,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场景之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我会怎么办呢?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
第二次: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学生站在被错失的“麦穗”的立场,自然而然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说:“唉,何必犹豫不决呢,我虽然不是最大的,但是至少我是你现在值得拥有的呀!”有的学生说:“快回来!快回来!我就是你要找的最大的麦穗呀!”着急,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教学体会奠定了感情基础。
第三次: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要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领会在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他们对于苏格拉底的感悟,对于人生一如“走麦地”的感慨,对于时间、机遇的重新认识,都让他们有一吐为快的感觉。
成功处二:智慧碰撞,激发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留有多处聆听学生思想,允许磋商的地方。
其一,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在请多位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或和蔼,或严肃地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先谈一谈自己听了摘麦穗要求后有什么想法。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认为简单,而有的学生则抱怨太难。实则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已经袒露在教师的面前。而后提出问题“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为什么呀?”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与困惑,用心地自学课文,或朗读,或圈摘,或讨论相关章节,在明白弟子们没有成功的同时,不免对自己刚才的想法捏了一把汗。
其二,在理解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时,教师的牵引基本放手,用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方法各抒己见,在彼此的探讨与思辩中得到自己的所得。在学生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的情况下稍加引导即可。比如允许学生认为弟子们的做法也是“老实、谨慎”的体现,允许学生对苏格拉底在麦地里教学,却没有考虑要爱护庄稼,或者会遭到农民阻拦的质疑。但是对于特殊情况也要及时的予以正确的引导。比如有学生认为可以坐享其成,等其他人采摘完毕讨一穗,甚至抢一穗即可,对于有此种思想的学生就要告之“必须是亲手经过自己的劳动得来的才是‘真正的麦穗’!”这比“最大的”更可贵!
不足处一:朗读体会一笔带过。
在学生回答“苏格拉底的要求高吗?”的时候,原定打算让学生在朗读体会的基础上,从字里行间找寻答案,比如从“满是”、“到初都是”等词中去理解“麦穗多”“难以取舍”为下一步理解弟子的“犹豫”奠定一个伏笔。没想到学生滔滔不绝地谈起了自己的想法,又句句入理,于是我急于求成,一时就将此处的朗读体会忽略了。没能让学生细细感悟,显出教学处理上的粗糙与随意性。
不足处二:未能走出课文。
相对于苏格拉底的智慧的引领而言,我的教学简直就是低劣的牵绊,学生随着我的思路说着弟子们的可笑与愚笨,谈着机遇的可贵与易逝,背着现成的名言与诗歌。深入人思想与骨髓的教育才是为人的终生服务奠基的教育,我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死记硬背了最后一段的话语之外,可想而知是不能在孩子们的头脑深处刻下深深的印记的。我倍感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不足,深感愧疚!
教学建议:我常常想,我在课堂里是否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益,假如学生高高兴兴的一节课下来,却没有收获,那是否真正的快乐。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有收获,然后应该想法设法让学生学得有趣,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努力把有效做得更快乐。
附六下16《最大的麦穗》预习单
自主识字学词
读正确,注意加点字的读音。不认识的字记住字形,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资料、联系课文初步理解。把你认为还需要注意词语补充写在旁边。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二、朗读思考。
1.自由朗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可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流利。可读给家长听,请他们评价。
2.先想想每小节写了什么,再连起来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中有几处使用了分号?画出来读一读,体会它的用法。
三、资料库
1.查资料了解苏格拉底:
2.搜集记录几条苏格拉底的名言: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苏格拉底是(    )(国家)的一位大学者。课文《最大的麦穗》就是讲的他让弟子们(         )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 )的道理。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

17山谷中的谜底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联系课文情境和生活积累理解“弯曲、反弹”等词语含着的意思。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能够听写。
2.熟读课文,按照“谜面-谜底-启示”三部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段),读懂作者 “借事喻理” 的写作意图。
3.细读旅行者发现并揭示谜底的过程,通过品读关键词、朗读想象画面、复述等方式,学习语言表达,读懂“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含着的道理,并结合生活实际举事例理解“以屈求伸、以退求进”的人生哲理。
4.联系本单元课文,初步学习文章借助具体事例表现、说明一个道理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读过的深有感触的故事写写自己的启示、感受,学习如何写清楚、写条理。详略得当。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细读旅行者发现并揭示谜底的过程,通过品读关键词、朗读想象画面、复述等方式,学习语言表达,读懂“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含着的道理,并结合生活实际举事例理解“以屈求伸、以退求进”的人生哲理。
2.初步学习文章借助具体事例表现、说明一个道理的写作方法,选择生活中深有感触的一件事写写自己的启示、感受,学习如何写清楚、写条理。
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举事例理解“以屈求伸、以退求进”的人生哲理。
2.初步学习文章借助具体事例表现、说明一个道理的写作方法,学习语言表达,选择生活中深有感触的一件事写写自己的启示、感受,学习如何写清楚、写条理。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以疑促学
1.阅读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不仅读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还懂得了一个人生的哲理。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和《最大的麦穗》两篇课文分别给予你怎样的人生感悟?(生简单交流:从《天游峰的扫路人》身上汲取到自信、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最大的麦穗》认识到要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要错失良机。)
2.课文中哪些句子集中体现了这些哲理?交流出示句子齐读:
“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可我实在是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弟子们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是……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读了这些句子,你会发现,两篇课文在揭示文章蕴含的道理时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什么不同?(一是包含在人物语言中,要靠读者感受、感悟;一是最后总结揭示,借助文中人物的启示,唤起读者的同感。一个是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一个是借助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告诉读者)
3.今天再来阅读一篇文章《山谷中的谜底》,有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揭示一个怎样的人生感悟,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揭示的呢?板书课题,齐读。
(二)推进初读,整体感知。
1.积累新鲜词语。
(1)学习课文,就要注意积累一些新鲜的语言。你课前读书积累了哪些新鲜的词语,小组内读一读交流。
(2)逐行出示认读,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松 柏 柘 女贞 读一读,认识“柘”“贞”字及意思。这一组字词表示什么意思?认识这些树吗?看看图片认识一下。
大雪纷飞 漫天飞舞 苍翠挺拔 奇异的景观 指名读,你可以联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说的训练,要注意语义清楚、表达流畅、规范)
积 弯曲 滑落 反弹 保持 读一读,这一组词语出现在文中哪些句子中,标画出来,这些词语都表示什么?(动作)再读读这段话,感受这几个动作。
还有几个语义比较陌生的词组:加拿大 魁北克省 认读。认识“魁”字,记忆字形,组词了解字义,书写“魁”字,注意半包围结构。这两个词组写出来故事发生的什么?(地点)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吗?指名朗读课文,继续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揭示一个怎样的人生感悟,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揭示的呢?
——相机纠正读错的地方,并引导留意标点符号表示的意思。
第一段中的顿号,注意读清楚。
第三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应该怎样读。
第三段中使用了一个冒号,表示什么意思?应该怎样读。
第四段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读出来。这个破折号还可以换成什么标点?(冒号)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表达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揭示一个怎样的人生感悟,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揭示的呢?形成自己的结论后,再和同学交流。
(2)交流:
——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谁来简要地说一说,注意说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哪些段落写了这件事。(3——5)
——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感悟?哪些句子写出了这个感悟。(学生可以交流出两处句子)
出示读一读:
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向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3)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难解的谜)这个谜是什么?说一说。你觉得是个谜吗?为什么?(引发探究欲望)
谁再来读一读,既然是个谜,要读得吸引人,营造一些神秘感,要注意读好哪些词语?圈一圈。(引导抓“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长满、只有”)对比这两组词语,去掉其中的一组,句子中表达的“谜”意思有什么变换?就来读好这些词语。
(4)读懂了谜,了解了揭密的故事,也知道了作者从中得到的启示。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谁来说一说。(谜:第一段(1-2节)写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山谷中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揭开的谜;揭谜底、得启示:第二段(3-5节)写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谜底、得到启示的过程这件事;明确道理:第三段(6节)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这篇课文揭示人生感悟的方式、方法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读懂道理。
1.读了课文,我们了解了一个故事,懂得了一个启示。
出示: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齐读,你能读懂吗?试着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道理,还需要再来读读这个故事。哪一部分课文讲述了揭开谜底的过程及谜底?(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边听边展开想象,看看你能否把这个过程在头脑中看清楚。
(2)默读课文,再看一遍这个过程,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联系上下文思考,有了想法再在小组内交流。(推促读懂内容,教师要给予充分读得时间,并组织默读静思,认真自主学习)
(3)谁来说一说,这两个人是怎样揭开谜底的?(引导围绕“有个惊奇的发现”讲述过程)
——发现几个现象?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能有条理地讲?默读圈画出关键词语,帮助你讲清楚(主要进行提取关键词语)
交流引导圈画出:特殊的风向、总比……大、积、弯曲、滑落、反弹、保持、反复、完好无损
——谁能用上上面的词语讲述清楚而有条理。(主要进行讲述的训练;自主练习——指名交流——评价推进)
——哪一句话总结了这个“惊奇的发现”?出示读: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这句话和上面的句子用什么链接起来的?(就这样)“就这样”是哪些句子写的意思?读一读。
——对于讲述的这个发现,你还有什么没有读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以学定教,如有问题,引导再读展开想象画面的方法,形象理解)
(4)这个惊奇的发现,帮助两个人揭开了谜底。谁来读读谜底。作者是怎样来讲解这个谜底的?几句话,分别写什么?
——引导:先讲了什么现象的原因?(东坡只有雪松的原因;)又讲了什么现象的原因?(西坡树种较多的原因)
学生左右分成两部分,接读这两句话。感知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字连接起来的?(而)再读读感受这个字的连接作用。
——理解吗?考一考:
“这个本领”是什么本领?
“压断”“压不断”的原因是什么?
——还有谁有疑问,提出来讨论。(以学定教,如有问题,引导再读展开想象画面的方法,形象理解)
(5)这样我们就读懂了这部分内容。找同学再来读一读,大家再次想象这个过程及其中的现象,看谁能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记一记,然后复述这部分内容。进行复述训练,争取选用这部分词语。
松 柏 柘 女贞
大雪纷飞 漫天飞舞 苍翠挺拔 奇异的景观
积 弯曲 滑落 反弹 保持
就这样 而
(6)两位旅行者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他们有了一番对话。出示,谁来读一读第4、5自然段。
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向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对于这段话,你能结合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给大家讲讲自己的理解吗?
可以采用现提出几个问题,再有针对地回答问题的方法就可以解读清楚,谁来现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教师把关键词变红,标记问题)
——练习结合问题的答案有条理地、具体地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指名说说,组织生生评价,对于没有讲清楚的地方,再次提出问题帮助。
——齐读这句话,你能想着这几个关键词语背下来吗?
(四)作业练习:
1.抄写课后第2题句子。
2.完成教辅基础性练习。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听写导入,联系生活,内化提升。
1.听写句子。先听老师读两遍,在写句子,注意根据句子的意思判断标点符号。同位互评,自行修改。
①面对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向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②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2.我们读懂了第一句,第二句的理解会更深入。谁来谈谈对第二句话的理解。和这几句话表现哲理一样的成语或者名言还有哪些?
以屈求伸 以退为进 能屈能伸
大丈夫能屈能伸。
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君子之心,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3.生活中,有许多事就是这样。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学生结合自己或者生活现象来交流自己的理解)
4.我们也读过这样的名人故事,你想交流哪一个?(引导交流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等故事)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二)学习表达
这篇课文揭示人生感悟的方式、方法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1.这篇课文,作者的表达意图可以浓缩为一句话,是哪一句话?(最后一段话)齐读。
2.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为什么还要写事情?(为了讲得更清楚,帮助读者理解、接受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受到感染和教育)
3.你觉得作者写得哪些内容达成了自己的这个目的,写得好呢?(自由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4.重点引导:(也可以和学生的自由发言相结合推进)
(1)第三段写得非常长,这部分内容如果让你分成两段来写,从哪里分开?用“//”表示出来。(交流明确“完好无损”后面)前面写什么?后面写什么?
(2)如果让你分成三段话来写,从哪里分?(再把第一部分分成两部分从“这个山谷”后面分)
(3)如果让你分成四段话来写,从哪里分?(再把第二部分分成两部分从“就这样”前面分)
(4)浏览课文,那么长的一段话,如果让你来写,你打算分成几部分来写?为什么?(学生选择,教师选择几种选法说说理由,要注意选择一位或者教师本人仍坚持一段来写的)
——引发探究为什么一段来写比较好?(引导感知这部分内容是说明启示的重点,为了达成形象说明自己的观点的目的。作者就要把这部分内容详写。写成一段话更加突出详细,引起读者重点阅读的想法)
5.重点引导:为什么还要写清楚两位旅行者的对话,去掉的话,不是一样可以说出自己感悟吗?(引导感受第二位旅行者的启示是因为第一位的启发;而作者的总结源自第二位旅行者得出的启示)
6.这篇文章揭示人生感悟的方式和《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有什么不同?(引导感受通过人物语言、作者总结来揭示)
7.为什么这两位旅行者可以揭示谜底,获得启示?注意联系文中的句子去发现。(引导抓“发现、思考、明白、启示”来谈)
为什么作者能够从旅行者哪里总结出富有哲理的句子呢?注意联想作者读到这个故事想到了什么?(引导想:读别人的故事善于思考;有了感受勤于动笔)
8.总结一下,一句话是怎样变成一篇文章的?别人的故事怎样成为自己的文章?
(三)拓展练笔。
1.你读过哪些令你深有感触的故事,你能向作者这样生动、条理地讲述故事,并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吗?注意写清楚、写条理,把故事的重点内容写详细。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帮扶学困)
2. 引导交流,评改提高:注意事情的具体、完整;启示与事情之间的内在联系自然、流畅。
布置作业:
①习作没完成的课下完成,完成的自己修改,学习小组内挑选1-2篇准备在班级习作展示栏里进行展示、交流。
②积累由雪松的特点联想到的有关“智慧的弯曲”的成语、谚语、俗语、警句并熟读成诵。(3个以上)
六、板书设计
17 山谷中的谜底
雪松 积 弯 落 弹 以屈求伸
连接 条理 详写 感悟 动笔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得意得言,言意兼得。
本课是一篇叙事性说理文,但学习课文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明白其中的道理。“得意更要得言”同样是叙事性说理文教学不变的宗旨。既然是叙事性说理文,就离不开叙述的“事”。阅读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通过揣摩重点段落,透过事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文章所阐明的道理,获得精神的享受,使其得意。同时,在“读事”的过程中,也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抓住一系列动作描写研读雪松的“弯曲”,并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情境等方式实现得言的成效。
语文,来自生活又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毋庸置疑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叙事性说理文中的“理”。为帮助学生真正领会雪松生存之道,懂得正确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方法,并把这种智慧内化成自己处理问题的一种理念,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阅读过的名人故事、身边的故事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谈谈对道理的理解,并适时补充了一些成语、谚语,使学生对“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入、透彻。这样也使课堂拓展与课文内容构建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语文与生活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2.学习表达,拓展练笔。
本单元三篇文章都在向读者讲述自己的人生感悟,但是讲述方式各有不同,从文章体裁,到文章结构都有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地方。立足于单元教学,本课教学就把学习表达,拓展练笔作为第二课时的重点。学习表达分层次推进:从初读起,新鲜词语以词串的形式出现,就开始了语言的学习。在理解了文章内容及思想内涵的同时,穿插了对句子、句群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的学习。以“这篇课文揭示人生感悟的方式、方法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这个问题为主要问题展开学习讨论,从为什么采用一个段落来详细表述揭秘的过程及结果来感知文章详略的处理;从人物对话的描写来感知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从对文中人物和作者的分析来感受善于发现,善于撕开,善于动笔是多么重要……最后通过仿写把所学迁至所用,内化吸收。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的感悟能力有限,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感受的能力尚不足,在写作表达时,陈述事件多,自己的感悟较单薄。
教学建议:
叙事性说理文的特点是叙事为明理,事与理是彼此依赖的,所以一定要抓住事,抓牢事,从事上寻找文本的思想内容,发现文本的言语形式,体会言与意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叙事性说理文“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附件一: 《山谷中的谜底》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生字识写。
1.我能读正确。
加拿大 魁北克省 柏 柘 女贞 雪松 枝丫 帐篷
苍翠挺拔 完好无损 弯曲 反弹 适当 摧毁 屈服 毁灭
2.我能写美观。(先读贴后描红,再仿写,注意“魁”的写法!)书写后自我检查并订正。


二、边读边思。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因何而起?得出了什么结论?按照这条思路,尝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主要内容。
? ?? ? ?

2.熟读之后,我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段):???? ?????
产生了新的疑问:????? ? ???
通过读书自己解决了?????? ???
还需要帮助的是 ??????
三、资料积累。
1.搜集由雪松的特点联想到的有关“智慧的弯曲”的成语、谚语、俗语、警句并熟读成诵。
?????????? ??? ?? ?
2.读一读古今中外“以退为进”的故事、人物,简单摘抄。
?????????? ??? ?? ?
3.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让自己深有感触的事,有什么感受,受到了什么启示,准备和同学交流。
?????????? ??? ?? ?

习作 5
一、教学目标
1.围绕“成长的烦恼”合理选择写作素材,大胆写出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通过交流习作,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内心的烦恼,在表达自我和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排解烦恼。
3.学会如何正确面对烦恼,能以积极的心态,通过主动交流、沟通排解烦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围绕“成长的烦恼”合理选择写作素材,大胆写出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难点:大胆、主动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主动与人交流、沟通,以积极的心态排解烦恼。
三、教学准备
1.教师设计“成长的烦恼”调查问卷。
2.学生静心思考,完成调查问卷。(见附表:“成长的烦恼”调查问卷)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
(一)播放歌曲,铺垫情感,导入课题。
1.播放歌曲《做个小孩不容易》,并引导学生留意歌词。
2.谈话引起学生心灵共振,激活学生情绪。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 成长的烦恼)
(二)辅助取材、打开思路
1.你有什么烦恼?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请拿出你的问卷调查表看一看,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引起你烦恼的那件事或那个场景是什么?回忆当时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在小组内说说。(教师参与、倾听)
2.全班交流烦恼,抒发情感。谁愿意把自己心里的烦恼和大家交流,说不定说出来心里会舒服一些。
(在引导学生交流烦恼的过程当中,教师始终蹲下身子,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通过无痕的评价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并逐步拉近师生关系)
预设一:学习的压力
(1)生述说烦恼:家长买资料、考试成绩要求前三名、拿自己和别的同学比 。
(2)引导:他的一番话有没有说出你们的烦恼呢?师统计:家长给买资料的同学请起立,周末给报了补习班的请起立。能说说这些额外的课业负担给你的感受吗?
预设二: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家长重男轻女,偏爱弟弟
生诉说烦恼。指导交流:有什么话想对家长说吗?
预设三:自身的困扰:肥胖、长不高;教师引导: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了解内心的想法)
(三)疏通指导,呵护心灵,激发表达愿望。
1.同学们,当我们今天说起这个烦恼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在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甚至是愤怒。当人心里觉得委屈,这些内心的烦恼、不满、甚至愤怒,老师都是深有体会,也是可是理解大家的。但是你们有没有过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心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板书:换位思考)。你知道什么是“换位思考”吗?
2.你愿意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体会他们的想法吗?我们可以尝试一下。那就请你冷静下来尝试着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有,面对烦恼,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对他提点什么建议或是说些什么心里话呢?
3.小组交流:当我们冷静下来去体会对方的用意的时候,对这件事情可能又有了不同的看法。咱还是先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小组里给你的知心朋友说说,听听别人是怎样进行换位思考的。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师选优指导
预设一:学习的压力
我想邀请(刚才学习上有压力)×××同学,来把他换位思考后的想法与大家交流。你愿意吗?
先说说你的烦恼是什么?你觉得妈妈的用意是什么?
生述说烦恼,体会父母用意此时,你想对妈妈提点什么建议或说些什么心里话呢?
预设二:重男轻女或自身困扰的
……
5.总结:看来当我们学着换位思考去面对烦恼的时候,我们就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这样问题才能解决,烦恼才会烟消云散。板书:与人沟通
读读这些名言,感受一下沟通是一个好办法,看看对你有什么启发?也可以在你的作文中使用。
出示,读一读。
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卡耐基【美】
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温?卡维林
对人的了解是通过心,而不是通过眼睛或智力。——马克·吐温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希波克拉底
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仍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萧伯纳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写法指导、动笔习作
1.我们的烦恼都不一样,有时候不可能或者不方便当面向朋友倾诉,或者和对方沟通。这样吧请大家动笔来写一写。看一看学法提示:
可以给令你烦恼的另一方写,也可以给你的知心朋友写;
可以写封信交流,也可以写封建议书……;
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表达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也可以给对方陈述事实,针对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具体怎么写呢?先写写你的烦恼是什么,让你烦恼的事儿是什么,最后再说说你的心里话。
注意大胆讲出自己的心里话,讲真话,抒真情。
2.如果你觉得还不会,可以以这两个句子为开头:
“最近总有一件事困扰着我……”把烦恼因什么而起说出来;
再以“×××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第二部分,把你的心里话道出来
3.动笔习作,教师巡视,针对现场习作主要对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写法指导、动笔习作
教师巡视,针对现场习作进行个别指导。(教师巡视时,视学情及时进行评改。发现大胆交流内心烦恼的、表达情感真实、自然的要用红笔奖励一颗“坦诚交流星”; 遇到语句流畅、有创意的语言表达,及时用红笔标出来,奖励学生一颗“文采星”;发现格式正确、注意用词准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书写规范干净、表达清楚的达到习作要求的学生,及时用红笔圈点出来,加以表扬鼓励。让他们随时感受到习作成功的快乐,体验习作的乐趣。对于极少数在习作过程中的学困生,教师应单独给予第二次指导,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尽快下笔,并适当降低要求)
(五)作后评改,促进交流
1.自读自改,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写好后自己先放声朗读,听听是否顺口,想想词语用的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让自己烦恼的那件事的细节,那个场景是否交代清楚具体了,不合适的自己试着改过来。
再读习作,想一想作为烦恼的你听到自己内心的倾诉,是不是心情好一些;再换位思考,假如烦恼的另一方听了你的表达,能否达成你的交流、沟通的目的?
2.小组交流,请你来当小参谋。
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作文,再请同学给你当当参谋,提出修改的建议:
交流与倾听:
A.说出了心里话,表真情实感方面做得更好
B.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C.向对方提出自己合理的的想法
D.题目得体与创新
3.全班交流,分享沟通消除烦恼的魔力。
谁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全班同学听? (请一名同学读习作。)
你认为他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又有哪些建议呢? (引导学生评价)
师点评:大家看这句话我画上了红线,我认为他写的是真情实感,确确实实是心里话,你们觉得呢?要想真正地与人沟通、解决问题的话,就要像他一样说真话,说真实的情感,这样才能获得对方的理解。
4.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激发学生要善于与人沟通、排解烦恼
习作修改完善后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与人交流:给父母写的信可以悄悄地放在她的枕头下面;给谁写的建议书可以亲手递给他或邮寄给他……相信用笔倾诉,可以帮你消除烦恼、解决问题!愿你的生活充满阳光,下课。
六、板书设计:
成长的烦恼
说心里话 换位思考
抒真情实感 与人沟通
七、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课教学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指导学生说出并写下来自己的烦恼,而是引导学生直面烦恼进行换位思考。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去与人沟通,问题才能解决,烦恼才会烟消云散。我们的习作课,不是只要教会学生如何写作文,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对待生活,对孩子们表现出的消极的情感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化解他们的烦恼,让学生能快乐生活,使我们从事的“教育”的价值得到提升。
2.本次习作过程不仅关注学生能否按照要求成文,而是更多地关注成文过程。让学生在提取素材、组织材料、口头交流、书面倾诉、交流评改的过程中体验用笔交流的确可以达成表达自我,与人交流的目的,进而更加主动习作,与人交流。
不足之处: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烦恼还仅仅是局限于自己的小利益受到触动而引发的烦恼,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巧妙地疏导,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合理、正确。在不适合前面教育引导的情况下,教师有些急于把学生统领到自己的想法上去,以成人的思考强牵学生走上一个被动接受的建议上去,如果给予学生充分反思自我的时空会更好。
教学建议: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要充分重视。课堂上学生在说话与习作过程中出现的表达上的欠缺,教师应及时、有效地给予指导评价。写作知识与技巧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语言表达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强化表达意识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附件:“成长的烦恼”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