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42页)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42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9 12:5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广玉兰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玉琢冰雕、生生不息、数世同堂”等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的语言。
2.抓住“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中心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理清层次,感知详略得当。
3.朗读“煮书”,赏析语言表达。抓住“幽香、纯洁、生生不息、情趣”等关键词语,通过理解语言、想象画面、诵读悟情、品析语言等学习方法,感知作者在细致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字里行间里自然流露喜爱之情,感受文章的画面美、情感美、语言美。
4.学习作者咏物抒情的写法,细致观察喜欢的一种花,仿照课文第三、四段话,在细致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写出这种花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朗读“煮书”,赏析语言表达。抓住“幽香、纯洁、生生不息、情趣”等关键词语,通过理解语言、想象画面、诵读悟情、品析语言等学习方法,感知作者在细致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字里行间里自然流露喜爱之情,感受文章的画面美、情感美、语言美。
2. 学习作者咏物抒情的写法,细致观察喜欢的一种花,仿照课文第三、四段话,在细致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写出这种花的特点。
难点:
学习作者咏物抒情的写法,细致观察喜欢的一种花,仿照课文第三、四段话,在细致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写出这种花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附页)
老师:1.多媒体课件。
2.提前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指导。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 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浏览了这一单元课文,你有什么初步的阅读体会?(学生自由交流)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咏物抒情。你读过这样的文章吗?交流一下。
2.板书课题《广玉兰》你了解这种植物吗?在哪里见过?(学生可能在植物园、城市景观树等见过)我们就随着作者陈荒煤欣赏广玉兰。
(二)推进初读,整体感知。
1.检查读课文,借助感情朗读,推进入情入境。
(1)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你喜欢吗?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段落再次练习朗读,要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试着读出自己的理解,用读表现这种美的画面。(欣赏练习)
(2)谁来读读第一段。听听看看,能否看到语言描写的画面。
(读后)这幅画面中广玉兰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幽香)
默读,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这种幽香的词句。一起再来读这一段,注意读好这些描写幽香的语句,看看能否闻到这种“幽香”。(齐读;要注意指导读出味道来,调动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3)继续来读第二段,继续想象画面。
(读后)这幅画面中广玉兰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花朵或者花瓣的颜色、质感)
默读,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广玉兰花瓣的颜色、质感的语句。圈出关键词语来交流。
一起再来读这一段,注意读好这些描写花瓣的颜色、质感的语句,看看能否感受到作者的感受。(齐读;要注意指导读出味道来,调动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4)继续读第三段,继续想象画面。
(读后)这幅画面中广玉兰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一株广玉兰树上各种形态的花)
默读,用波浪线画出描述这些形态的语句。一共描述了几种形态?我们找几位同学来接读,注意准确。
这一段话最后把整株广玉兰的形象做了一个比喻,一起来读一读。比作什么?再读一读。
(5)继续读第四段,继续想象画面。
(读后)这幅画面中广玉兰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叶片)
默读,用波浪线画出描述叶片的语句。红花也要绿叶衬,一起来读出叶片的美。
(6)继续读第五段,继续想象画面。
(读后)这幅画面中广玉兰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耐寒)
一句“与松柏为伍”顿时你心目中的广玉兰形象是不是不仅仅是花呀、叶呀的美了?还有什么的美?(引发如同松柏一样不畏严寒的精神了)
再读一读,读出你心目中的广玉兰形象。
(7)齐读最后一段,这一段在全文起着什么作用?(篇末点题、集中抒情)
2.梳理文本内容,整体感知文本。
(1)文章采用咏物抒情。咏广玉兰抒发什么情?出示:
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这句话中点明了作者喜欢广玉兰的哪些方面,哪几个关键词语?(抓“幽香、纯洁、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这里有一个“更”字表明什么意思?
(2)默读全文,思考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广玉兰的幽香、纯洁、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在段落的后面做上标注。我们来交流梳理一下。(引导梳理:第一小节写了广玉兰的“幽香”;第二小节写了它的“纯洁”;第三四五小节写了它“旺盛的生命力”)
(3)这三部分有详有略,这是为什么?你读懂了吗?再读读“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要引导从“更”字感悟)
文章点题的这句话写作“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好吗?
小结:文章的结构、详略安排是与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密不可分的,这一点大家在习作时要学习借鉴。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好的文章要“煮”,只有多“煮”几遍,才能品出更多的精彩。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情感真挚,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积累的。
(三)品读广玉兰的幽香,欣赏作者细腻的语言表达。
1.第一段描写了广玉兰的“幽香”。
(1)花的香味有很多种,你知道还有什么词语来描写?(清香、浓香、香气袭人、香味扑鼻)
(2)你研究过“幽香”是怎样的一种香吗?这要先研究“幽”字,这个字什么意思?还可以组成什么词?(引导借助“幽静、幽暗”等感知“幽”是隐蔽的、不公开的、暗暗的。)
(3)作者是怎样表现这是一种“幽香”的?请你默读思考,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
①出示:感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在空气中荡漾。 抓“淡淡、荡漾”来感知这是幽香,不张扬、不浓烈。读出这种感觉。
②出示:有许多开着白色花朵的高大树木…… 为什么强调花朵多、树木高大?这和表现“幽香”有什么关系吗?(花多、树高,才闻到淡淡的幽香,衬托花香不浓烈)
③出示:一天晚上,我独自在丛林中散步…… 写花的文章,开头却把我散步交代的这么细致,特别强调“独自”这和表现“幽香”有什么关系吗?(假如热闹,这香味也就可能感觉不到了)
2.越“煮”越有味道了。看似简单几笔带过,看来也是独具匠心,你是不是觉得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学习的。
这么好的文章,我们要读出味来。(创设情境,播放淡淡的音乐)师引读:一天晚上,我独自在丛林中散步,感到——……原来——……园丁说——……以后——……
3.小结:“煮”书就要慢慢读,展开想象,想着描写的画面,体会着表达的情意,才能欣赏出作者一字一句里的精妙来。
(四)品读广玉兰花朵纯洁,欣赏作者融情于景的语言表达。
1.这段话描写了广玉兰的花朵,是围绕哪两个词语来写的?(洁净、高雅)
2.默读思考:花朵的洁净、高雅体现在哪里?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3.指导预设:
(1)出示: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
①那是怎样的色彩?(白中带青)
②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这样写的好处?
——“渗透”给你什么感觉?(像中国画一样两种颜色交融在一起。)所以作者说,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花瓣的色彩。作者真的不能用词形容吗?(这是一种侧面衬托的手法,用作者语言的贫乏衬托广玉兰色彩的美丽。这样写,可以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广玉兰的色彩,到底有多美,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边读边想像画面,读出广玉兰的洁净高雅。
(2)出示:“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一句
①理解“质感”吗?(摸摸身上衣服的料子,棉布软软的,牛仔裤的面料硬硬的,指着教室的玻璃,它是透明,老师带的水晶项链亮闪闪的,这些都是物品的质地给人的感觉)
②那么,广玉兰的质地又给你怎样的感觉呢?(玉琢冰雕、柔韧而有弹性)
——这两个词语描述的质感究竟是怎样的呢?“玉琢冰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纯洁、精致、美丽)“柔韧而有弹性” 呢?(不是冰冰冷冷、硬邦邦的;有花给人的温柔感)
(3)出示第二段第三、四句。
①这两句话是怎样的关系?哪个词语体现出来的?(总之)注意发现第三句的句式特点,是怎样形成的排比句?运用了哪些连接词语。(引导感知“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说它……吧,又似乎……;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说它……吧,又显得……”)
②朗读这个排比句,你除了读出花朵的颜色和质感是怎样的,还读出了什么?(感受作者对花朵的揣摩,尤其是看似无法确定之中实则是对花朵的最好的赞美)情融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对这花的喜爱无痕地流露于其中。所以作者在本段结尾说:出示齐读:总之——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朗读这个排比句,看似无法确定之中实则是对花朵的最好的赞美,看似没有言辞来描述实则是不胜赞美。想着句式,背背这个排比句。
4.小结:通过“煮”书,我们看到了花朵的纯洁,体会到作者对花的赞美,还积累了这种融情于景的排比句式的写法。齐读这一段。
(五)写字教学
1.出示几份有代表性的预习单,指导行楷中“点”的写法。出示:漾 涵 蕊说说你对这几个字的书写建议。教师小结:点虽小,确是字的眼睛。书写点画较多的字时,多采用连笔、变形、牵连等方法,使点富有变化,字形结构灵动美观。
2.教师范写“漾”“涵”注意左疏右密。三点水中,点的书写与提的配合,给人以笔断意连的感觉。“蕊”字“心”部三点呼应意相连。
3.再次练习书写,展示,落实到位。
(六)布置作业:
1.自读课文第三四小节,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2.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发现它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幽香、纯洁的广玉兰,请用你积累到的文中的词语说说广玉兰给你留下的印象。如:(? ?? ?)的广玉兰。
2.教师把同学们说的词语相机整理出示,就是一首诗,一起诵读:
她幽香清丽、洁净高雅,
她玉琢冰雕、富有内涵,
她的美,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
她含羞待放、挺立枝头,
她终年不败、生生不息,
她的美,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向世人展示着
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品读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学习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
比起它的幽香与纯洁,作者更爱它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广玉兰那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1. 默读课文三至五段,画出课文中表现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句子,读一读,展开想象,感受句子描写了什么?句子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在书上的空白处写一写。(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预设)
(1)抓“数世同堂、生生不息” 感悟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段最后一句话把整株广玉兰做了这样的比喻,出示:
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①“数世同堂”什么意思?在这段话中哪里体现整株广玉兰是一个“数世同堂”的大家族?(引导抓各种花的形态来感知就像是树的大小不一的子孙)
引读: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出示读“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广玉兰,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
②“生生不息” 什么意思?在这段话中哪里体现整株广玉兰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家族?(引导抓花谢长出种子,想象着种子又可以生出小的广玉兰树)
引读:花开花谢,生命并没有就此停歇——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
——就是这样的一株广玉兰,从种子到花骨朵到盛开的花朵,开得姿态万千,开得热热闹闹,齐读这一段话,感受这种“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2)赏语言,悟情感。
这段话描写得很细腻,不仅写了花的形态,表现力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还饱含着作者对花的情感。这更需要我们“”煮一煮、品一品”比如:(出示)
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广玉兰,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
①看这个词语“含羞待放”,这四个字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好?(引导透过“羞”在感受在作者眼中,花朵就像是含羞的小姑娘,这一种感觉自然就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这种含着的情感。
②像这样去体会,你还从哪个词语或者句式中感受到这种情感?
(引导从“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 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 却依然挺立枝”“ 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体会包含着的喜爱之情)
③作者在细腻描写中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显然这广玉兰就是他心中最美好的事物。让我们齐读,来感受这份喜爱。
(3)抓“一番情趣、终年不败、与松柏为伍” 感悟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体会语言中含着的情感。
我们再来欣赏广玉兰的叶子,谁来读给大家听。让我们在头脑中看看这是怎样的叶子。
①仅仅是一片叶子而已,哪里来的“一番情趣”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广玉兰的叶子富有光泽,好像涂了一层蜡,再配上有着铁锈色短柔毛的叶背和那微呈波状的边缘,使人觉得另有一番情趣。
再来读读作者的细腻描写,你能按照他的描述在头脑中绘画出叶片来吗?慢慢细读,边读边画。
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在作者的眼中却又一番情趣,这其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感受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作者喜爱广玉兰,因而叶子也是独具魅力的)
再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心声。
②“终年不败”的叶子,“与松柏为伍”的广玉兰更加增添了一种勃勃生机,我们齐读这部分语句,感受这种喜爱之中还含着一些什么不同的情感?(因为它的衬托、它的不惧严寒装点自然,似乎还有一些敬意)读出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第3-5小节。
自己练读——男女生合作读——配乐读。在朗读中感受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给我们所带来的画面美、情感美、语言美。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回顾写法,拓展练笔。
1.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广玉兰的香味是淡淡的,花儿是纯洁高雅的,它没有大红大紫,大起大落。这简单的文字中仅仅是写花美,写它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吗?(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小结:广玉兰虽然美,虽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它不张扬,仍然用美装点着自然。这就是广玉兰的可贵之处,也是作者寻求一份安静的美好情感流露。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朗读最后一段。
2..本课作者不仅观察仔细,还运用了多种表达方法,把广玉兰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让人读后发自内的爱上它。说一说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交流总结:在构段方式上采用了总分总结构,还运用了拟人、比喻和对比等写作手法来把广玉兰描写的细致入微、生动具体,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广玉兰的那份情感。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学习运用其中几种表达方法,看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与平时写的会有什么不同。
3.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花,仿照课文第3、4段中作者在细腻描写的同时,推敲语言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的写法,用一段话写写它的特点,也表达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修改,对照提示,自己修改,再读给同学听,合作修改。
5.全班交流,佳作欣赏。课件出示优秀习作现场赏读。评选“妙笔生花”之作。(有两个意思:一是同学们的笔下描绘出多姿多彩的花,笔下“生”花。二是运用本课所习得的表达方式,可以使习作锦上添花,妙笔生花。)
(四)布置作业:
1.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根据讲评,继续修改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18 . 广玉兰 咏物抒情
爱 幽香 纯洁
花:数世同堂 生生不息
更爱 旺盛的生命力 融情于景
叶: 情趣 终年不败
与松柏为伍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抓中心句,并借助中心句读懂课文,这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文章的眼睛有时在题目中直接出现,有时也会藏在课文当中,尤其是开头、结尾里常常有所提示,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强化,学生才能习得这种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由于抓住了“幽香、纯洁、生生不息、情趣”等关键词语,通过理解语言、想象画面、诵读悟情、品析语言,感知作者在细致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字里行间里自然流露喜爱之情。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话就进入了至臻至美的境界。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喜爱之情自然注入到广玉兰中。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到,作者之所以每一次散步都要去观赏广玉兰,在于广玉兰的幽香,广玉兰洁净与高雅,这是它与别的花不同的地方,也是最吸引作者的地方。作者以他最爱的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作为结尾,是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广玉兰真正的美是在与它旺盛的生命力下又有一份寻求安静的美好情感。
3. 读写结合,从读学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最有效、最实用的途径。借助小练笔,学习作者咏物抒情的写法,细致观察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话写出这种花的特点,仿照课文第三、四段话,在细致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学生学有所得。
不足之处: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能描述出自己喜欢的花的特点,细致描写还不够,读来感觉缺少些情趣。
教学建议:
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边想象画面边诵读悟情、品析语言,感知作者在细致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字里行间里自然流露出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感受文章的画面美、情感美、语言美。
附:预习单
18 . 广玉兰
一、自主识字学词。
1.读正确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记住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课文初步理解。
幽香 荡漾 内涵 绽放 花蕊 圆茎 柔嫩
玉琢冰雕 数世同堂 生生不息 终年不败
2.我能写美观。(先读贴描红课后生字,再练写生字,争取写正确、美观,注意行楷中“点”的写法。)
二、边读边思。
1.这个单元都是咏物抒情,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借咏什么物抒什么情呢?找出中心句。


2.学贵有疑,把在读书中不明白的地方请记录下来。


三、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发现它的特点。


19 夹竹桃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榆、熏、凄、藻、蛾、乍”等生字,掌握多音字“参差”的读音、意思及用法。联系上下文理解“韧性、微风乍起、融洽、奉陪”等词语意思。认识双重否定句,练习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 能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夹竹桃的段落和语句,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透过文字、补充资料,感受“学界泰斗”——季羡林的人格魅力。
4.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夹竹桃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难点:体会季老对夹竹桃特殊的情感,感受季老的人格魅力——夹竹桃精神。
三、教学准备
学生:
1.完成预习单  
2.搜集季羡林及夹竹桃的相关资料。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实物展示,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盆美丽的花,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引出课题: 夹竹桃)
2.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人们为它取名夹竹桃呢?(生观察)
(1)叶有什么特点?(细长、翠绿、如竹叶……)? 板书: 叶如竹
(2)花有什么特点?(艳丽、迷人、如桃花……)? 板书: 花如桃
补充介绍:夹竹桃,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它的叶似竹,花如桃,所以称作夹竹桃。它的叶也有点像柳,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柳叶桃”。枝条下垂,三叉分枝,叶革质狭长,常常三叶轮生。夏至秋季开花,花色桃红、深红或白色,单瓣或重瓣,有香气,花期很长。
3.出示宋代沈与求的《夹竹桃花》一诗,吟读加深认识。
4.指名学生代表,看一看,摸一摸,增强感性认识。 5.小结概括:
夹竹桃真是一种( )的花。(美丽的、特殊的、迷人的……)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zān xìnɡ zǎo cēn cī fènɡ yú
玉簪花 荇 藻 参 差不齐 奉 陪 榆叶梅
là tànɡ jǐn é zhà
江西腊 海 棠 花团锦簇 飞 蛾 乍 起
(指导读音:“藻”是平舌音;“乍”是翘舌音。“参差”的读音是:cēn cī)
(2)学生练写描红。同位互相检查,提醒学生不仅要关注字是否写正确,还要关注规范、美观。
2.与词语“对话”。
(1)指名读词语。
融洽? 花团锦簇? 满院生辉? 五彩缤纷
熏透? 美不胜收? 一墙之隔? 迎风吐艳
衰败? 无不奉陪? 毫不含糊? 叶影参差?
一嘟噜????????? 微风乍起
(2)交流对这些词语的理解。(重点指导以下几个词语)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
……
3.检查课文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和易读错的字。)思考:课文围绕夹竹桃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文从夹竹桃的花色、花期长、韧性可贵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等方面来写。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出错误及时举手,帮助订正。)
(3)指导分段并说出理由。(参考答案如下)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描写作者家中的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第三——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以及引起作者的美妙幻想。
第四段(第六自然段),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4.概括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合并段意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主要描写了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课文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呢?(二、四、五自然段)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
(2)出示语句,生读,找原因。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图片)
(1)观赏图片,找一找文中哪一自然段描写了花的颜色?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
(2)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①想想夹竹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②用“ ”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
(3)组内交流:(结合课件中的图片)感受:红似火,白如雪,不相融——融洽。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奇妙有趣)
(5)指导读出感情。(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等)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导语: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作者院中两棵奇妙有趣的夹竹桃。除此以外,夹竹桃还有哪些迷人之处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一睹其风姿。
(三)精读感悟,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3.学习三、四自然段,体会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部分。
自学指导:
自由读3——4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2)生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园子里的其他花)
介绍了多少种花?(十四种)
提到过夹竹桃吗?(没有)
那作者是不是写跑题了?(引导学生体会衬托的作用)
(3)结合具体的语句感悟夹竹桃的韧性可贵。(以学生汇报为主)
预设1:
出示: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开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通过加点部分的词句,引导学生感受无论是在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默默无闻、花开不败。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与之相比——韧性之可贵。)
预设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等语句可以感受到夹竹桃生活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可它却依然迎风吐艳。这就是“韧性”。)
预设3: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无不”表示什么?(双重否定表肯定)。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花期长)
(4)体会“无……不……”“无不……”的作用。
a.读文中语句,体会其作用。
b.出示句子,让学生练习改写。
1.“神舟五号”成功飞天,在场的人都激动万分。(用“无不……”改写这句话)

2.我们班同学都喜欢上语文课。(用“无……不……”改写这句话)

c.指生自己练习造句。
d.说说表达上的作用。(强调)
(5)过渡语:同学们,尽管庭院中的花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然而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一声不响,无日不迎风吐艳,一年三季,常开不败。出示语句(生齐读):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生读;改成肯定句;体会表达效果。)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4.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1)标出这一段有几句话。(4句)
(2)想想每句话讲的是什么?
(如:先讲花开旺盛——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用反问句强调)
(3)用关键词提示法也可。
(如:然而……悄悄地……一朵花……一嘟噜花……无……不……无不……这一点韧性……不是显得……)
(4)生自由练习背诵。
(5)指名背诵,生齐背。
5.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语: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1)指导学生用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方法自学: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什么喜欢看着叶影和花影?找出有关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并写下自己的感悟。作者把月光下的夹竹桃想象成了什么?
(2)班内汇报交流:
①指生读自己标画的语句,谈体会,其余学生补充。
一句一句地引导学生细细分析: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感悟月光下的夹竹桃扑朔迷离的景象。引导学生读出它的美。)
②填写表格。
产生的幻想
幻想的依据
③展开想象,说说你还能把它们想象成什么?
(海洋、天空、大地、皮影戏、窗花、各种动物等等)
举例:我幻想它是南极和北极,它就真的是南北极了。这一堆影子是冰川,那一堆影子是水电站,恰巧有小虫子飞过,那就是中山站和长城站。
我幻想它是一丛错落有致的珊瑚,它居然就是珊瑚丛了,静谧地沉睡在无边的海底。偶尔有几只小鸟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成了活泼的海洋生物,这只是旗鱼,那只是海龟。
我幻想它是一张乐谱,这是二分音符;那是八分音符,正巧一只瓢虫爬来就成了一个圆圆的符点,仿佛在等凑齐了音符,就开始演奏“夹竹桃交响曲”。
(3)引读这一自然段。我特别喜欢……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我幻想它是……我眼前……我幻想它是……我就真看到……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
(6)小结: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引读)我爱上了夹竹桃。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练习
(四)升华情感,感受“学界泰斗”——季羡林的人格品质。
同学们,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在文中注入了自己许多的情感,让我们结合季老的经历,从夹竹桃的身上我们可以寻找季老的影子。
(1)出示课件,学生生阅读资料内容。(季羡林,生于1911年,1930年考上清华大学,1934年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由于二战爆发,交通断绝,回国受阻,饱受煎熬的他仍然苦读不辍。1946年,他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任北大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遭受迫害,惨挨批斗,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不得动弹,还被关过牛棚并下乡劳改。当时许多同志都不堪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但季羡林面对人生的坎坷,不抱怨,不自弃,甚至笑称“这样的锻炼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的。”更令人惊讶的是,季老从“牛棚”出来后,被勒令看楼门,守电话,成为一个“不可见接触者”。然而,他晚上坚持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成有韵的诗。280万字、8卷本的《罗摩衍那》就这样被翻译出来。文革后,他重见天日,恢复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职位,还当过北京大学副校长,并且仍笔耕不辍,著作丰硕。)
(2)指导学生将季老的人生经历与夹竹桃的品格联系起来谈个人理解。
(季羡林爷爷就像夹竹桃一样有韧性。在困难面前他没有消沉,始终在坚持,在努力,在拼搏,在他饱受迫害的情况下仍然不忘做学问,翻译出史诗巨著《罗摩衍那》,这不正是他夹竹桃般的韧性的体现吗?)
师:同学们,正是夹竹桃般的韧性,支撑着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从这平凡的夹竹桃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借夹竹桃他道出了自己的情怀。这种写法叫——状物咏怀。(师相机板书)
(3)其实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是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写照,他虽然平凡但却是最值得我们留恋最值得我们回忆的人。
(4)小结:夹竹桃平凡,却具有顽强而持久的韧性;夹竹桃默默无闻,毫不张扬,却始终如一、持之以恒,这就是作者眼中的夹竹桃,这就是我们眼中的季羡林。他爱上了院子里的夹竹桃,却让我们爱上了像夹竹桃一样的他!
(5)让我们再读文章的这句话。思考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6)现在你爱上夹竹桃了吗?爱它的什么?
(五)拓展小练笔。(选择其中一个练写)
1.写一种花,突出你最喜欢的那一面。
2.仿照课文对比反衬的写法,写一写我们身边具有夹竹桃一样韧性的人或物。
六、板书设计

花期之长
19.夹竹桃 韧性可贵
(状物咏怀)
引人想象 荇藻
墨竹
我爱上了夹竹桃!
七、教学反思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夹竹桃》是我国著名作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回想起这课的教学,真是喜忧参半呀!
成功之处:
1.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收效甚好。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先细读,然后创设情境,让他们闭眼想象,红白掺杂却又相映成趣的画面。在感悟夹竹桃花韧性可贵一部分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默读,组内互读,指名读等,让学生透过文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其可爱之处。如从“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的顽强。从“然而”悟出了它的“与众不同”,从 “悄悄地一声不响”感受它的不张扬、不起眼、默默无闻的品性,从而感受到“韧性”不仅是坚强,还有默默地坚持不懈地奉献。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感受夹竹桃花期之长及面临多变的气候环境,仍然坚持开放,那种顽强的精神。在其中,我又指导学生认识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的区别,并训练学生练习说话,体会其表达效果比肯定句更为强烈。对反问句的处理也是如此,让学生懂得要表达同样的意思,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便不同。对于月光下的夹竹桃更是靠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再进行合理的想象,才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妙处。
2.情境的创设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很凑巧,我家有一盆红色的夹竹桃花,现在正是即将绽放的时节,少部分开放,大部分含苞待放,我便将其带到课堂上来,学生感觉很是新鲜,因为的确有不少同学从未见过这种花。所以课堂一开始学生便兴致盎然,“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此基础上,整堂课上的顺畅了许多,我又充分利用了PPT课件的优势,搜集了夹竹桃及第三自然段中提到的各种花的图片,通过比较,学生在视觉上获得了美的享受,读起课文来自然就更有味道了。
3.将季老的人生经历与夹竹桃作比,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了课文,多数学生能感受到夹竹桃花的花期之长、韧性之可贵及它的叶影参差、花影响迷离,可从学生的表情上,明显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此一知半解。所以在课堂最后,我利用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季老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夹竹桃联系起来,学生顿生恍然大悟之感,无疑是对学生情感的又一次升华。
不足之处:
1.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充分,在个性朗读、个性表达环节上,有些冷场的感觉。
2.课堂整体呈现前松后紧,过细的分析占用了课堂太多的时间,以致精彩的练笔环节拖堂了,训练效果大打折扣。
教学建议: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夹竹桃韧性可贵时,注重读,也要注重思,让学生带上想象的翅膀在文本内外自由飞翔。
附: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我会写生字。(比比谁能写正确、美观、规范。)
zān xìng zǎo cēn cī fèng yú
玉 花 不齐 陪 叶梅

là táng jǐn é zhà
江西 海 花团 簇 飞 起
二、我会读词语。
融洽? 花团锦簇? 满院生辉? 五彩缤纷
熏透? 美不胜收? 一墙之隔? 迎风吐艳
衰败? 无不奉陪? 毫不含糊? 叶影参差?
一嘟噜????????? 微风乍起
(1)自由读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加点词语意思。
三、我会思考:
1.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了夹竹桃名字的由来,它的叶片像 ,花朵如 ,所以人们为它取名为 。其中夹字的读音是 。
2.读了课文,我认识了 种花,它们分别是

3.夹竹桃给我留下的印象:

四、我的问题。
读了课文,我有以下疑问:



20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焚、砚”,联系诗句理解“千锤万击、若等闲、清白、清气、满乾坤”等字词的意思,读懂诗的大意。诵读古诗。
2.反复诵读古诗,读出节奏、音韵,读出意境。抓住“若等闲”“淡墨痕”感知“石灰”“墨梅”的物象特征;抓住“粉骨碎身全不怕”“不要人夸好颜色”感受诗人坚定、淡泊的情怀;联系诗人背景资料,感悟于谦不怕牺牲、誓死捍卫“清白”的高尚节操和王冕洁身自好、高洁的人生品味。
3. 研读古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抓住“清白”“清气”初步感知诗中“意象”和“情感、志向”之间的密切联系。拓展诵读写梅花的诗作,合作探究“梅花”这一“意象”的内涵。开展“探究‘意象’的秘密”语文实践活动,初步学习借助“意象”读懂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抓住“若等闲”“淡墨痕”感知“石灰”“墨梅”的物象特征;抓住“粉骨碎身全不怕”“不要人夸好颜色”感受诗人坚定、淡泊的情怀;联系诗人背景资料,感悟于谦不怕牺牲、誓死捍卫“清白”的高尚节操和王冕洁身自好、高洁的人生品味。
2. 研读古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抓住“清白”“清气”初步感知诗中“意象”和“情感、志向”之间的密切联系。拓展诵读写梅花的诗作,合作探究“梅花”这一“意象”的内涵。
难点:研读古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抓住“清白”“清气”初步感知诗中“意象”和“情感、志向”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教师准备:
1.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我们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词,认识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你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印象中的诗人吗?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诵自己了解的诗人的代表古诗,并谈谈自己对诗人的了解。)
2.同学们交流的这些诗人,他们的诗词有的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仅仅是因为诗写得好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位伟大的诗人明代的于谦、元代的王冕。通过预习,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交流,老师不做拓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古诗《石灰吟》《墨梅》(板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检查能否读得正确流利。
(1)读通《石灰吟》。
①指生读,重点关注“千锤万击、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等词语,特别注意加点的字音,强调平翘舌要到位,咬字要清楚。理解“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注意这些字音,自己反复练练,然后读给同位听,互相评价,互相促进。
(2)读通《墨梅》。
①指生读,重点关注“吾家、洗砚、淡墨痕、满乾坤”等词语,注意“吾”读二声,不要读成三声,要字字入目,吐字清晰。
②练读,再指生读,齐读。
2.再读诗,推进读懂诗意。
(1)出示《石灰吟》
①通过预习你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能读懂诗句的意思吗?现在,把你的收获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②全班交流。预设:(学生交流词语时,指导学生理解含有这些词语的诗句。)
——说说你对“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理解。(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捶打。击:开凿。烈火焚烧:表现用烈火煅烧石灰的过程。 粉骨碎身:身体粉碎。)
你了解石灰吗?
烧石灰是以石灰为原料,石灰石原料在山区开采,要将开采来的石灰石在石灰窑中进行烧制,首先将石灰石敲成40~50厘米大小,从窑底铺起,一层石灰一层煤直至窑顶,然后从底部膛口点火焚烧,几天后窑底出料口就可以出石灰。烧出的石灰要经过水的浸泡,才能成为我们建筑中使用的石灰。
教师引导:“千锤万击”又是什么样的情景?“烈火焚烧”是什么样的情景?石灰经历了怎样的考验?边读边想象,你一定能读出韵味来。(学生练读—指名读)
——面对这样的锤炼,石灰的表现是怎样的?你理解“若等闲、全不怕、清白”的意思吗?(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说说还学过哪些含有“等闲”的古诗词?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
③现在谁能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大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出示古诗)

——注意韵脚的处理:“山、闲、间”朗读时,必须给韵脚以呼应,哪怕不是重音,也要适当比其它音节读得响亮一些。
——根据学情,可以先让学生借助停顿符号练习朗读。
——指生读,齐读。
(2)出示《墨梅》
①用同样的方法,在小组内和大家共同交流《墨梅》,并试着读好它。
②交流展示。预设:
——吾家:我家。(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用淡墨圈画出梅花花瓣的痕迹。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淡墨、浓墨、焦墨等。(出示《墨梅》画,学生欣赏。)
交流:你看到的梅花和我们以前看到、读到的梅花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淡墨痕”的梅花情有独钟呢?对于“清气、乾坤”你是怎样理解的?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③现在谁能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大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出示古诗)

3.整体感知诗意,引发深入学习。
(1)两首诗读懂了。从题目来看,这两首诗分别吟诵了什么?(石灰、梅花)仅仅是吟诵这两种事物吗?说说你的理解?(学生借助自学自由交流)
(2)许多同学提出这两首诗也是作者自我情感、志向的表白,作者究竟借助石灰、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志向,又是怎样来表达这种情志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体会。
环节二 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诵读《石灰吟》,感悟诗人志向,诵诗情。
1.指生读《石灰吟》,听听,石灰具有哪些特点?是哪些字词写出来的?(引导抓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留清白”感知石灰的特点是经历一个“锤击、焚烧、粉碎”的过程,由石灰石变成了“洁白”的石灰)
2.石灰是一种没有生命的事物,经历这样一个形成的过程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你再来读读每句诗的最后三个字“出深山、若等闲、全不怕、在人间”,你从中读出怎样的一种情感?(引导感知面对磨难的过程“不怕”的精神,要留“清白”的志向)谁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3.石灰具有这种精神吗?是谁具有这种精神?现在你体会到诗中描写石灰,是仅仅写石灰吗?(体会是在写人,写诗人自己)
4.你课前预习有没有关注了解“于谦”呢?(学生交流)
补充资料: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
于谦从小就仰慕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勉励自己,发誓要做一个像文丞相那样“殉国亡身,舍生取义”、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志士。据《于忠肃公集拾遗》中“于少保文山像赞”一文记载:于谦15岁即被录取为钱塘县儒学生员(秀才),文学才华颇负声誉,极受乡党亲族的器重。但他在学习诗词、制策之外,更留心古人的行事大节。
明正统十四年七月,蒙古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率领骑兵大举南犯。当时宦官王振专权,极力鼓动明英宗北上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劝谏,但是皇上一意孤行,贸然亲征。结果,明军在土木堡遭到惨败,英宗被俘,也先率瓦剌大军直攻北京,企图一鼓作气占领明朝的都城。英宗被俘,也先屡次以其相要挟。国难当头,社稷为重,于谦和大臣们果断地拥立英宗的弟弟郕王即位,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全权指挥保卫北京的战役。于谦背水一战、誓死卫城,他将二十二万兵士分列于京师的九门之外,自己则身披甲胄亲赴兵营督战.大挫瓦剌也先的锐气.其后,于谦设伏,以少量骑兵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击溃瓦剌军.
景泰八年正月,石亨等人趁景帝病重之际,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推举英宗即位。他们怀挟私心,诬陷于谦谋反。于谦被诬谄杀害。
于谦在谋逆罪被审时,主审官徐有贞当众喝令法司把于谦等痛加拷掠。共同被审的王文不堪冤愤,激辩不止。于谦笑道:“辩,生耶?无用。彼不论事有无,直死我耳!”六天后即被开刀问斩。抄家时,发现于谦“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而已。”
——结合诗句,你从哪里读出了这种“石灰”精神?在小组内交流。组织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结合资料说说自己的于谦的认识。
(1)于谦少年时期就怀揣怎样志向?这正如还身处“深山”的石灰石一心要成为怎样的石灰?
(2)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于谦经历了怎样的曲折经历?这让你想到了石灰经历的怎样的一个过程?
(3)于谦青史留名,一代名臣。谁来谈谈。这正如诗中哪一句写的?
5.了解了诗人,你能谈谈于谦是怎样借助写石灰来表白自己的吗?诗中表白了一个怎样的于谦,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说?(远大志向、爱国情怀、不怕牺牲、捍卫清白等)
6.这首诗如果把作者表达的意思浓缩为一个词,你觉得应该是哪一个?(不怕、清白等都可以,尊重学生的理解)
7.看插图,于谦,一位爱国将领,一生光明磊落,据说他少年时路过石灰窑,石灰烧制的经历,石灰所经历的考验让他心动不止,他也要保持自己人生的清白,于是他慷慨激昂地道出了自己的志向。你能把诗中蕴含的情感、志向表达出来吗?(指导朗读,再现诗情,提升诗人伟大形象)《石灰吟》——
8.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朗读、背诵《石灰吟》,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追求?
2.总结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诵诗境——知诗人——悟诗情)
3.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王冕的《墨梅》,看看从他的诗句中我们又能感受到怎样的追求和志向。
(三)诵读《墨梅》,感悟诗人志向,诵诗情。
1.自学《墨梅》:朗读古诗,标画出描写墨梅特点的词句,想一想,作者描写这些特点是为了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或者志向,结合你对诗人的了解说说你的理解。(自学——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指导预设:
(1)作者笔下的墨梅是怎样的一种美?
——引导抓“花开淡墨痕”感知没有艳丽的色彩,只是淡淡的墨痕点画。
——引导抓“只留清气”感知淡雅的香气。
——我们读过一些描写梅花的文章,你觉得在你的印象中梅花的美具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鲁迅先生在《早》一文中这样形容梅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2)梅花的鲜艳是有名的,粉如霞、红若火、白似雪,这是一般观赏者的心醉之处。为什么作者在画梅时偏偏舍弃了它的娇艳,着黑色,淡淡的黑色,墨一样的黑色,还美吗?美在哪里呢?说说你的理解。
(3)要想深入体会作者的心境,就要了解王冕其人。我们以前学过一篇《王冕学画》,再读读下面的资料。说说王冕借“淡墨痕”的墨梅表达一个怎样的自我呢?(引导感受王冕洁身自好、高洁的人生品味)
“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现实中,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相传由于王冕画画得特别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去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
3. 这首诗如果把作者表达的意思浓缩为一个词,你觉得应该是哪一个?(清气等都可以,尊重学生的理解)
4. 看插图,王冕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过着隐居的生活。他喜欢画梅,点点墨痕画下心中的梅花,他把自己比作一株梅,虽然扭转不了乾坤,但天地间自己多了一份清气,你能把诗中蕴含的情感、志向表达出来吗?(指导朗读,再现诗情,提升诗人伟大形象)《墨梅》——
5. 背诵这首诗。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初步了解“意象”,感知咏物言志的写法。
1. 对比诵读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探究“意象”。
(1)同学们朗读了这两首诗,我们知道作者吟咏石灰、梅花,其意不在此物,而是在于表达自我。这种写法在古诗词中经常使用,这叫做——(咏物言志)
诗人为言志借以吟咏的“物”,在诗作中发展成为“意象”,就像诗中的石灰、梅花,它们已经不在仅仅是石灰、梅花,而是被诗人赋予了一种情感、志向、精神,成为了一种精神的代言,这就是“意象”。
(2)你能说说石灰、墨梅在这里代指什么情志吗?(表面上写石灰和墨梅的特征,真正抒发的却是于谦和王冕自身的生命价值追求与情感品位特征)
(3)为什么诗人把自己要表达的这种志向、情感接这种事物来表达呢?说说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引导抓“烧”暗指牺牲、死亡;“清白”指自我的坚持;“好颜色”是别人的赞誉,表面现象;“清气”指内在的美)
3.两首诗的第三句都出现了“不”字,你能从这个字中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一种坚定、坚守)。正是诗人这种的坚守,这两首诗才成为千古传颂的名诗,当我们诵读诗句时,心中其实看到的是一个个伟大的诗人。诵读古诗,表达我们对这些伟大诗人的敬仰之情。
4.你还知道在古诗中,诗人习惯用哪些事物作为“意象”?一般借助它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

5. 梅花是我们古代诗歌经常咏唱的对象,它象征着“不畏困难”——“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它还象征着“无私奉献”——“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教师相机将写有这些诗句的纸条贴在黑板上。)
(2)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有关梅花的诗句?(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收集的最多。鼓励学生谈谈诗歌中象征着诗人怎样的志向,并将好的诗句像老师一样粘贴在黑板上。)
(3)自由诵读。合作探究:你发现“梅花”这种事物在诗中大多借以抒发怎样的情怀?这与梅花怎样的特质有关联?
(四)作业设计——开展“探究‘意象’的秘密”语文实践活动。
选择课堂上交流的自己最感兴趣“意象”,收集与之相关的同类古诗,探究作者借助它们表达什么情感,把你的研究发现写成一篇研究小报告,并积累背诵这些古诗。
八、板书设计: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 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骨碎身
墨梅
(元)王冕
梅 花开淡墨痕
托物言志
人 清气满乾坤 ↓
意象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的两首古诗均是“托物言志”,诗人借“石灰”“墨梅”抒发了自己不怕牺牲、誓死捍卫“清白”、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时,读通、读懂古诗并不难,难在透过古诗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同时学会读这类诗的方法,基于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
1.在初读感悟环节,大胆放手,结合预习,通过反复诵读推进学生读懂古诗。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诵诗境——知诗人——悟诗志”引导学生慢慢感悟诗人是如何借助“石灰”“墨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在体会于谦不怕牺牲、誓死捍卫“清白”的高尚节操和王冕洁身自好、高洁的人生品味时,让学生对“意象”有初步的感知。
3. 在回归整体环节,结合课后作业拓展诵读写梅花的诗作,合作探究“梅花”这一“意象”的内涵。继而强化学生对“意象”的感知,明白如何抓住“意象”感受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开展“探究‘意象’的秘密”语文实践活动,交给学生读这类古诗的方法。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对石灰不是太了解,对于石灰经过“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过程不是太清楚,所以在理解诗人于谦借助石灰所表达的志向时有难度。
教学建议:
对于古诗中诗人的追求和志愿,就在意象的转换中,教师吧不必刻意强调,不必大肆宣扬,因为它们透过古典的意象,表现的那么形象、鲜活和震撼人心,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妙处所在,老师应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有所感悟。
附预习单:
20.《古诗两首》预习单
一、自学生字
1.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两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书写后自我检查并订正。

2.查字典,了解生字的意思,给生字组词,和同学交流。
二、自主阅读
1.反复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工具书、联系诗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在书上做记号,和同学讨论。
三、自主探究
1.了解诗人于谦、王冕,把你印象最深的记在下面,和同学交流。


2.了解石灰、梅花的特点
3. 理解下面带点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写下来。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4.收集写梅花的古诗,写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习作 6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本次习作的要求,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数学统计方法(统计表、统计图)基本知识及制作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生活场景。
2. 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调查的基本内容,并引导学生实地进行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材料。并亲自制作统计表、统计图,在构建的直观数学模型中,分析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共性与特殊性的问题,分析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建议。
3.让学生围绕本次调查的目的、调查的内容与方法,把分析统计数据所得到的感受、见解与建议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乐于把自己的习作与他人交流,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4.提高学生调查研究生活的实践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以致用中感受文理相通及学习知识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实际生活场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合理确定调查基本内容,深入实地展开调查,及时记录调查的过程、结果,并能根据统计数据谈谈自己的感受。
难点:
能够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围绕着本次调查的目的、调查的内容与方法、把分析统计数据所获得的见解、感受及个人的建议写下来,乐于把自己的习作与他人交流,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提高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教学准备
学生:
1.复习数学课所学到的统计知识及统计表与统计图制作的方法。
2.完成“光盘行动”问卷调查,见附件一
3.将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并完成附件二。
教师:
1.不同的调查方式:发放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等方式。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决策往往需要数学统计来提供依据和支持。我们在数学课中所学习的“统计方法”(多媒体展示统计图、表),就能帮助我们直观地全面了解学习生活的真实情况,为解决问题找到办法。这种统计方法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被广泛加以运用,大到N7H9禽流感疫病疫情的防控,小到同学们的阅读习惯,无不用到数学统计。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交流汇报。)
(二)交流调查内容,丰富习作素材
1.交流附件二:
过渡:我们经过一周的努力,同学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了调查,下面我们一起交流这些调查,看看能从中得到哪些收获。
(1)小组内交流自己开展的调查内容。
(2)预设学生的调查内容:(交流指导)
预设(一):我调查了“光盘行动”问题。
预设(二): 我调查了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后,全国各地的爱心捐款情况。
预设(三):我调查了我们村水质问题。
预设(四):我调查了大家爱唱的歌曲。
预设(五):我调查了同学们口袋里的零花钱越来越多秘密。
预设(六):我调查了现在学生上网成了家长最头疼的事。
预设(七):我调查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
预设(八):我调查了我们班级课外阅读的情况。
预设(九):我调查了同学中戴眼镜越来越多的原因。
……
(3)全班交流、评议,教师指导。
相机出示课件提示:
教师小结:看来大家调查的内容与生活学习紧密相联,有现实意义,并通过深入地展开调查,从中有了很大的收获。如果大家按照上面的提示,进一步设计规划自己的调查研究会更加深入和有效。
(三)重点交流“光盘行动”调查,丰富习作素材。
1.交流附件一
(1)明确“光盘行动”调查的目的
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倡导文明节俭的新风尚。
(2)确定4个方面的调查内容,以问卷形式收集整理调查数据。
本次调查我们共发出调查表200张,收回198张。通过调查统计如下:
出示表一:
你对节约持一种什么态度?
节约意识
A节约是种美德,应该提倡
B习惯于奢侈的生活,不提倡节约
C没想过节约
人数
121
62
15
比例
61.1%
31.3%
7.6%
调查显示:从同学们对节约的态度调查显示,61.1%的同学认为节约是种美德,应该提倡,31.3%的同学习惯于奢侈的生活,不提倡节约,7.6%的同学认为无所谓。
出示表二:
餐桌上,你是怎样节约的?
节约行为
A剩一小口饭吃不下去就扔
B把碗里的饭吃干净,不随便剩菜剩饭
C剩菜剩饭留下
人数
108
78
12
比例
55.5%
39.4%
6.1%
调查显示:55.5%的同学没想过节约,39.4%的同学是把碗里的饭吃干净,不随便剩菜剩饭,6.1%的同学是把剩菜剩饭直接倒掉。
出示表三:
当您看到身边的人浪费食物时,你会怎么做?
对待他人浪费行为
A 视而不见,并不觉得是一种浪费
B只是说一下但无所谓对方是否听劝
C 极力劝说制止
人数
156
34
8
比例
78.8%
17.2%
4%
调查显示:78.8%的同学视而不见,并不觉得是一种浪费,17.2%的同学只是说一下但无所谓对方是否听劝,只有4%的同学有过极力劝说制止,碍于面子,没有节约的行为习惯。
出示表四:
你认为浪费的最大误区是什么?
浪费最大误区
A大盘里的菜越多对客人越热情
B请客桌子上面的菜绝对不能吃光
C吃剩下的菜绝不能在客人面前打包带回家
人数
10
25
165
比例
5%
12.5%
82.5%
调查显示:82.5%的同学认为浪费的最大误区是吃剩下的菜绝不能在客人面前打包带回家,12.5%的同学认为浪费的最大误区是请客桌子上面的菜绝对不能吃光,5%的同学认为浪费的最大误区是大盘里的菜越多对客人越热情。
(3)教师小结:通过分析上述四个统计表,我们看到了在开展节约上,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暴露出许多突出的问题。在节约的意识、节约的行为以及对待他人的浪费和浪费最大误区上同,通过分析数据你认为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2.梳理重点突出问题。
(1)学生交流个人感受.(结合以上的调查统计结果,谈个人的感受。)
(2)集体交流、评议个人的感受。
A通过表一的调查结果显示, 61.1%的同学认为节约是种美,还有一部分人没有节约意识。
B通过表二的调查结果显示,55.5%的同学没想过节约,这说明有超过半数的人还没有节约意识。
C通过表三的调查结果显示,78.8%的同学对浪费现象视而不见,并不觉得是一种浪费。
D通过表四的调查结果显示,吃剩下的饭菜没有打包的习惯。
节约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需要教育引导。节约无小事,从自身开始,从餐桌做起。
3.出示节约公益广告词,提高对节约的认识。
你的浪费正伴随着别人的饥饿,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分之一。每年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全世界饥饿人口超过10亿!每年饥饿死亡人数达1000万,每6秒就有1名儿童因饥饿死亡!
光盘是生活的态度,更是发展的理念,节约粮食,势在必行!
教师小结:在全国上下都在呼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今天 ,面对调查显示的突出问题,你会提出哪些合理的建议?
4.梳理归纳,整理素材,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对策。
(1)针对表一节约意识淡薄,加强思想教育,形成全民节约的共识。小组交流讨论。
(2)针对表二节约行为不到位的实际,倡导节约从自身开始,从餐桌开始。
(3)针对表三对他人浪费行为淡漠处之的行为,倡导与他人一道共同节约,形成节约的社会氛围。
(4)针对表四爱面子的浪费行为,呐喊助威“光盘行动”。
提出建议:
第一,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
第二,跟随家长到饭店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饭菜要打包带回家。
第三,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现象。
第四,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
教师小结: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到“合理饮食、文明用餐、科学打包、避免浪费”。让我们身体力行,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
(四)整理素材,讨论写法。(以“光盘行动”调查为例)
1.讨论交流:
(1)“光盘行动”调查过程是怎样的?(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
A 调查由来——提出调查问题,明确调查目的。
B 调查过程——数据统计,梳理重点问题。
C 调查结果——交代调查结果,提出整改建议
(2)“光盘行动”调查重点写什么内容?怎样才能写具体?(重点应写调查过程,利用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采用表格形式进行了数据统计并得出结论,根据调查提出合理建议。)
(3)师生交流。
2.教师引路,习得写法。
※根据之前所做的调查,在习作中把自己调查统计的由来、过程、结果、感受详尽地写下来。
※内容包括调查理由、调查时间、被调查人、调查问题、统计方法、统计数据、自己的感受。
※对统计结果中的各种数据,要准确地表述清楚,或者采用一般语言的描述,或者采用形象的表格展示(也可以采用饼状图、柱状图、条形图、折线图来表述);对于这些统计数据的来源以及统计方法也需作清楚地交代。
※调查统计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实际问题,因此,在习作的最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一系列统计数据,思考数据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实质,把自己的思考、感受、建议具体地写下来。
3. 整理素材,体会写法。
学生按要求各自把自己感兴趣的调查进行整理,并写下来。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明确要求,完成习作。
1.选题取材。
(1)题目自拟。
同学们的调查都非常有趣,看来选择哪些材料来写你们已经胸有成竹了,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想为自己的文章起一个什么题目呢?
(题目可以围绕主题用“我的一次……调查”或“一次快乐的调查”,也可以根据所写的具体内容自拟题目,但要简洁、新颖。)
(2)启发习作。
3.明确习作要求。
出示课件:
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按照调查由来、调查过程、调查结果、调查结论这四大板块逐一写作,也可以直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一气呵成,再配上合适的图表,这样也会十分生动。
第二课时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明确要求,完成习作。
1.学生继续习作。
2.教师巡视,辅导,随机点拨。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尤其对学困生要帮他们拓宽一下思维,理清一下思路。引导他们按一定的顺序把调查的过程写具体,做到无错字、病句,文通字顺。
环节三:作后展评---展示作品,评改提高
(五)作后评改。
1.自读自改。
学生自愿朗读自己的习作,大家欣赏后讨论:作文好在哪儿?哪儿值得我们学习?哪里不足,应该怎样写?
出示自改要求:
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要真实、细腻地记录下自己的调查经过、结果,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文章结构要完整,注意开头的结尾。
2. 老师加以评点。
3. 互相交流,小组合作修改。
4.全班评议修改。(投影出示: 同学的习作。)
(引导学生修改错别字、标点以及不通顺的句子;看是否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了自己调查由来、调查过程、调查结果,突显一个“真”字;做到书写规范、整洁。)
4.再次修改个人习作。
教师小结:文不厌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相信大家能根据老师和同学的点评认真修改,使自己的习作更加完美。
5.再次评议。
(六)誊写习作
1.出示誊写要求:
书写端正、格式正确、不写错别字。
2.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握姿,鼓励学生把字写工整规范。
(七)习作展评
六、板书设计
调查由来(问题)
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调查统计 调查过程(被调查人、统计方法、统计数据) 真实详尽
调查结果(存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感受、建议)
七、课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把数学课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习作中来,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以自用。只有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调查生活中感兴趣的东西,更能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这次习作要求学生找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作一些调查,再将统计过程与结果写下来,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谈谈自己的感受。其中对统计结果中的各种数据,要准确地表述清楚,或者采用一般语言的描述,或者采用形象的表格展示,对于这些统计数据的来源以及统计方法也需作清楚的交代。
成功之处:
1.重视作前的指导。本次习作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生活中很多值得我们去调查的东西,但是利用数学课所学知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习作还是有难度的,因此为了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课前预习,首先设计了问卷调查表、统计表,学生深入实际开展调查,并在班级内将调查结果加以整理统计,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课堂上抓住重点,引领习作。课堂上以“光盘行动”为例,重点探究这一调查过程,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利用数据整理及统计图形,凸显“光盘行动”调查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理清习作顺序“调查由来——调查过程——调查结果——个人感受及建议”,这样降低了学生的习作难度,学生能有事可写,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3.重视习作的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通过鼓励学自读自改、互相交流,小组合作修改,引导他们对习作进行全班评议修改,在评价中学会欣赏,学会取舍,学会习作,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愿意和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享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不足之处:
  课前对学生调查过程的跟踪不到位,如果能经常了解学生的调查现状,对个别学生加以督促、指导,可能就不会未完成调查任务的现象。
  
附预习单
附件一:
校园“光盘行动”情况调查
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分之一。每年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全世界饥饿人口超过10亿!每年饥饿死亡死亡人数达1000万,每6秒就有1名儿童因饥饿死亡!节约粮食,势在必行。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中办最近发出了习近平同志“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号召全民节约总动员,遏制“舌尖上的浪费”。2013年1月16日,由网名为“徐侠客”的国土资源报副社长在腾讯微博发起“光盘行动”,倡导网友珍惜粮食,加入行动。微博一经发布得到蔡奇、王郁松等名人和人民日报、国土资源报等媒体的支持,1月22日《新闻联播》报道该活动,号召大家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光盘行动”,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为了了解“光盘行动”在我们身边的厉行情况和继续宣传节约意识,我们在本校开展了“光盘在行动”的调查。
本次调查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
你对节约是一种什么态度?
2.餐桌上,你是怎样节约的?
3. 当您看到身边的人浪费食物时你会怎么做?
4.你认为浪费的最大误区是什么?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00张,请同学们认真展开调查,并认真整理调查数据,做好统计,在一周内完成。
“光盘行动”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1.你对节约是一种什么态度?
A节约是种美德,应该提倡
B习惯于奢侈的生活,不提倡节约
C无所谓
2.餐桌上,你是怎样节约的?
A剩一小口饭吃不下去就扔
B把碗里的饭吃干净,不随便剩菜剩饭
C剩菜剩饭留下
3.当您看到身边的人浪费食物时你会怎么做?
A 视而不见,并不觉得是一种浪费
B只是说一下但无所谓对方是否听劝
C 极力劝说制止
4.餐桌上的浪费下面哪个方面最为突出?
A.大盘里的菜越多对客人越热情 B。请客桌子上面的菜绝对不能吃光 C。吃剩下的菜绝不能在客人面前打包带回家
★请同学们根据调查,整理数据,认真完成下列调查统计表。
表一:
你对节约持一种什么态度
节约态度
A节约是种美德,应该提倡
B习惯于奢侈的生活,不提倡节约
C无所谓
人数
比例
表二:
餐你桌上,是怎样节约的?
节约行为
A剩一小口饭吃不下去就扔
B把碗里的饭吃干净,不随便剩菜剩饭
C剩菜剩饭留下
人数
比例
出示表三:
当您看到身边的人浪费食物时你会怎么做?
对待他人浪费行为
A 视而不见,并不觉得是一种浪费
B只是说一下但无所谓对方是否听劝
C 极力劝说制止
人数
比例
出示表四:
你认浪费的最大误区是什么?
浪费最大误区
A大盘里的菜越多对客人越热情
B请客桌子上面的菜绝对不能吃光
C吃剩下的菜绝不能在客人面前打包带回家
人数
比例
★根据调查结果写出个人感受及建议:
我们还召开了“小小发布会”,发布了课题研究成果,并向全校同学发出了倡议: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到“合理饮食、文明用餐、科学打包、避免浪费”。让我们身体力行,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
附件二:
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个内容要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确保调查要真实,尊重别人的调查意见,不能弄虚作假。
我的调查 调查时间:
调查目的
调查内容
调查方法
调查统计
调查结果
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