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B。(“文”和“质”并不是一开始就用来评论人物的,“文”指线条交错或色彩错杂;“质”指事物未经雕饰。)
2.A。(A项中“‘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表述错误,应是“‘文’‘质’”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3.C。(C项中的假设不成立。对于“文”和“质”,古代批评家大致上是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当他们不满于风气糜丽时,便强调“质”;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便强调“文”。)
4.B(第一人称是自传体小说的特征,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5.译文1更符合。因为海明威的语言简洁、明快、有力。从句式上看,译文1使用短句,而译文2使用长句,所以译文1更简洁、明快;译文1运用因果倒装,简洁明了地交代了鲨鱼来袭的原因,而译文2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从用词上看,译文1比译文2更有力,如“来袭”比“出现”更能体现鲨鱼的凶猛,更有力度。评分标准:共6分。判断2分,语言风格2分,分析2分(写出一点即可,若只从字数的多少分析得1分)。
6.第①句强调“不抱什么希望”,写出老人身处的环境恶劣(面临的对手强大),以及老人对此的清醒认识,同时为下文写鲨鱼吞食大鱼作铺垫。第②句强调“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写出了老人“刺”的力度之大,表现老人的勇敢和不屈,也为下文老人杀死鲨鱼作铺垫。评分标准:共6分。每句分析3分,意对即可,只写“作铺垫”得1分。
7.B 8.C
9.相关方:①高校;②企业;③政府。
作用:①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②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资金;③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
10. D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读音和意义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①中读“cù”,细密的。②④都读“shù”,作数词,几、几个。③中读“shuò”,多次。⑤中读“shù”,定数。
11. D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例句为助词,的;A项,代词,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B项,代词,这;C项,动词,到、往;D项,助词,的。
12. A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分析,因果关系分析不当,“赞扬”和“‘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错。
13. (1)不可以的。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直”译为仅仅、只是,“是”译为这,“走”译为逃跑。)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谨”译为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申”译为反复陈述;“颁白”译为头发花白。)
14. B “衣冠”应是借代。
15. 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16.(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7.C 此题考核的重点是关联词语,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从“在中小学阶段,“为高考而读书”,应该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语义,可知是鼓励学生阅读,所以填“除了”…“还”;可以判断出,这里更加强调后面阅读的重要性;最后一空,素养与阅读是相互促进的关注,所以用“反过来”更好一些。故选C。
18.A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B项,成分残缺,“随即表示”无主语,可在“随即”前加“清华大学”。C项,搭配不当,主语“侠客”不能与“人格”搭配。D项,语序不当,“广泛”应该修饰“好评”。
19.D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A项,“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B项,“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成绩优异的学生。C项,“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或授某某人指点。敬词,是自己对别人的尊敬。以上三项皆敬词,使用不得体。D项,得体。“厚爱”:称对方对自己深切的喜爱或爱护。
20.①但现在有了一种新的认识②为什么不能有一氧化碳呢③就不可能有生物存在(每点2分)
21.②因为优秀的同学互相激发,成绩有望大幅提高③丰富的人脉有可能助你成功(修改对一处给2分,修改对两处给5分)
22.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作文要想正确立意,先要仔细阅读材料。所给的材料有三则,第一则是引用荀子在《劝学》中说的一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第二则引用的是郑板桥的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第三则材料是引用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一句话:“既靠天,也靠地,还靠自己。”针对三则材料,有一种看法是成功由己不由人。的确,成功靠自己的努力,但是也需要外在因素,比如:客观环境、他人的帮助,等等。文章可以有以下立意:成功靠自己;如果一个人处处依赖他人,总是靠别人来约束,就不会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会有自己独立的行动。
堂堂男子汉就应该靠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改变现状和格局,没有什么事情是你自己不能干的,也没有哪件事情是别人有义务要帮你干的,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做。指望别人,终有一日会成空。还可以辩证立意:成功不仅仅靠自己的努力,还有其它因素能够加快成功的到来。
材料作文的写作:
1.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
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