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梦圆飞天
一、教学目标
⒈能独立学会本课生字词语。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新鲜词句的意思,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朗读积累课文中的场面描写。
⒉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内容,感知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的好处。
⒊阅读具体的场面描写,从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心情描写等方面,研读文章语言,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包含的情感和表达的效果,感受“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⒋搜集整理关于“神舟号”飞船的信息,与同学交流,激发热爱航天事业,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具体的场面描写,从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心情描写等方面,研读文章语言,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包含的情感和表达的效果,感受“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难点:研读文章语言,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包含的情感和表达的效果。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⒈学生提前完成课前预习单。
⒉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太空知识以及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的图片和资料,制作手抄报在班级展出或交流,促使学生对太空有个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铺垫。
教师准备:
⒈教师大体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⒉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聚焦“圆梦”,揭示课题
⒈(出示图片:杨利伟)同学们认识这是谁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简要介绍他的事迹吗?
出示图片:
2.千年飞天梦,今朝“神五”圆。板书课题:梦圆飞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步入那激动人心的梦圆时刻。
(二)初读全文,通文解词
⒈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请大家仔细地读,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明确要求:
⑴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⑵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在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
⒉检查生字词语的自学情况。
课文中有许多生动的词语,你能正确地读出来吗?指名学生朗读新词。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相机纠正读错的字音,并引导理解字词意思,扫清学生阅读障碍。
乳白色 奉命执行 划破 控制中心 海外侨胞
戈壁大漠 寒风凛冽 亮如白昼 奉命执行 待命出征
烈焰升腾 大漠震颤 直指苍穹
炎黄子孙 海外侨胞 神奇美妙 清晰可辨 地球的边缘
预设:
第一行读准生字的读音。
“直指苍穹”读正确,注意“穹”的读音,能理解意思吗?
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词语,提出来交流讨论。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好难读的句子和段落:现在请你们再将难读的部分读一读,争取把它读好。再次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段落。
4.引导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
读了这么多遍书了,你们知道梦圆飞天的意思了吗?
⑴追问:谁圆了谁的什么梦?(此处教师要注意学生说话的准确性。)
教师小结:为了圆这个千年飞天梦,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其实,全国有七几万人直接参与了“神舟”5号飞船的研制和发射工作,所以说这是一个利大工程。所以,应该说是中华民族圆了自己的梦。
⑵文中有一句话准确地表明了题目的意思,请大家把它找出来。
出示: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
(学生读)注意最后一个标点,、再读一遍。
读了这样的一句话,你能体会到作者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自主交流)
⑶围绕这个题目,作者写了“神州”5号发射的过程?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主要向我们具体描写了这个过程中哪几个场面,从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帮扶学困)
预设:
——按照课文的顺序,说说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面?(人们为“神州”5号送行;“神州”5号发射成功;天地间通话)我们分别看看按照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把发射的经过划分为三部分,交流一下。(2至5自然段;6至15自然段;16至19自然段)
——这三部分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安排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再看看开头和结尾的两段分别写了什么?连起来读一读,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吗?(首尾呼应)第一段的关键词是什么?(难忘)最后一段是怎样给予呼应的?(写出了这件事令人难忘的原因)
——文章的结构特点有哪些?这样来构思文章写出来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抓住场面描写,研读语言,体会词句包含的情感和表达的效果。
1.感知文体,感受文章特点。
这是一篇通讯报道,讲述的是“神州”5号成功发射的重大事件。这件事令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大家也一定想起我们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电视转播的情景。
但是,文章中不仅叙述了这一过程,还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把他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生动地描写了下来,语言生动,情感鲜明。
请你默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语言,结合自己对这件事情的印象,通过想象把作者描写的场景展现在自己的眼前,看看哪些场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要留出充分的时间组织调动学生读进去,想出来,增强和文本对话的能力)
2.默读了课文,有许多场面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我们先来交流一下大家对“神州号”飞船的了解。拿出你制作的手抄报,在小组内交流。注意听听别的同学搜集的新鲜信息,也把自己对神舟号的了解讲一讲。
——选择新鲜的信息,有价值的信息,在全班展示,并谈谈你是怎样搜集信息,并对其加工整理的?
3.课文中的描写哪个场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练习读出你的感受,和文章表达的情感。指名朗读自己认为印象的一段文字,注意调动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作业:
1.练习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词语,争取写一遍就能够默写。
2.摘抄你认为描写具体、生动的语句。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唤醒情感
⒈上节课我们跟随文章一起,经历了中华民族梦圆飞天的过程。还记得文中的这些词语吗?(教师出示,并指名让学生朗读这些词语)
戈壁大漠 寒风凛冽 亮如白昼 奉命执行 待命出征
烈焰升腾 大漠震颤 直指苍穹
控制中心 炎黄子孙 海外侨胞 神奇美妙 清晰可辨 地球的边缘
⒉谁能从中选择几个词语,结合“圆梦”的过程来说几句话?(引导学生重温课文内容)
(二)品悟场面,研读语言,体会词句包含的情感和表达的效果。
叙述一个事件,场面描写很重要。作者通过对较为重要的几个细节进行详细描写,这样既可以使整篇文中详略得当,也能通过细节描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哪些场面描写得吸引人,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我们来交流一下。
预设指导:
⒈出示文章第2——5自然段,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描写送行场面的2——5自然段,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分别从哪里感受到的?
⑴都有谁来见证这一伟大时刻呢?读读第二段第三至五句话,感受一下什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用一个词语来集中表达?你能带着这种感受用读把其中人们的心情表现出来吗?
⑵3至5段展现了杨利伟和总指挥之间的对话,阅读时你关注了哪些词语?结合词语谈谈你的体会。
——描写杨利伟有两个词语引起老师注意:“肃然伫立”“格外平静”
“肃然伫立”怎样理解?(要引导明确,“然”的意思是什么?“伫立”一般用于表现什么?在这里用这个词语描写杨利伟,作者是为了表达什么?)
“格外平静”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还能表现的“格外平静”,是怎样做到的?作者在这里特别关注到杨利伟“格外平静”的眼神,做了细致的描写,可以让读者从中读出什么?(自信、之前充分的准备等)
读读这两段,尤其是杨利伟的语言,怎样表现出一位 “肃然伫立”“格外平静”航天人?指名朗读,指导读出杨利伟说话时自信、果敢、坚定的语气。
——总指挥的命令仅仅两个字“出发”,但是这两个字分量却很重,读读这句话,这两个字中要传递出哪些情感?(体味郑重、期待、信任)再读这段话。
⑶我们找三位同学分角色读这部分课文,争取要把当时的场景表现出来。
2.学习6至15节,品味语言中包含的情感。
⑴发射前的紧张氛围,作者表现的非常充分而巧妙。我们默读6至11节,你觉得这种氛围作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的语句谈一谈。
学生自主交流,相机引导交流预设:
——出示句子:
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哪里让你倍感紧张?写得好在哪里?
“心”里有“弦”吗?这样写其时是一种什么写法?(暗喻)
当你觉得非常紧张时,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的呼吸声?“似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种写法称作什么?(夸张)
用读表现出这样一种倍加紧张的气氛。
——出示句子:
“五分钟准备!”
“一分钟准备!”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点火!”
“起飞!”
这段对话你在电视中听到过吗?当你听着这一连串的指令,你有怎样的感觉?(很紧张、兴奋)
这段指令写出来,有什么特点?对比我们原来读过的对话片段说一说。(语言简短、没有提示语等)
大家可以展开想象,虽然语言简短,但是背后却在紧张的忙碌着,从五分钟准备到起飞,中间还有非常复杂的程序一个个的有序进行,但是作者没有去写,只是用这几个指令写出这个紧张忙碌的过程,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⑵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神舟飞天的呢?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片段,这是一种怎样的场景,你觉得哪些词语可以描述你的感受?
出示课文第12段的语句。指导学生读出紧张与激动,读出神舟五号腾飞的气势。”
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托举着“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3)第14自然段写出了喜讯传回,你是怎样理解“传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这句话的?读出这句话中包含的情感。
三分钟后,电波传来了杨利伟的声音。这声音穿过茫茫太空,传到北京指挥控制中心,传到游弋在浩瀚大洋上的“远望”3号测量船,传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4)齐读第15段,你能想象出大家胜利时喜悦、自豪的场景吗?
“神舟”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
——读读这段话,你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心情怎样?(无比的激动、喜悦、自豪)
当神五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但不同的人他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让我们走近他们身边来倾听他们的心声。现在老师就是新闻记者,我来采访大厅中的人群。
A:您好,总指挥先生,看到“神舟”5号发射成功,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B:接着要采访和杨利伟一起备战“神5”的宇航员。您好,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C:您是和杨利伟一起备战“神5”的宇航员,但最终你没有被选上,你为什么还这么兴奋、激动、自豪呢?
D:最后,我要采访指挥大厅里普通的观众,您好,您和我们一样,是目睹“神5”发射成功的普通的中国人,此时,您的心情怎样?
——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谁能把自己的感受放进去,读好这段话。生读。
3.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一定还有杨利伟和家人对话的场景。我们一起来读这部分课文。
(1)默读课文,杨利伟说了哪些内容?
(2)注意对话描写的变化形式,根据提示语和上下文你能体会出杨利伟每一段对话中略有不同的情感吗?(深情热爱;兴奋;深情兴奋新奇)
(3)指名朗读,借助这番对话,欣赏美丽的地球,播放杨利伟拍摄的图片,拓展学生视野。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⒈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神舟5号飞船终于成功发射了!
出示:“神舟”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
是呀!此时此刻,中国人怎么能不扬眉吐气?中国人怎能不充满着澎湃的激情?中国人怎能不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让我们一起来表达激动、喜悦、自豪的心情。
出示接读:(低音配乐:《歌唱祖国》伴奏)
让我们激动地告诉全世界——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
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
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
⒉板书:——梦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神舟”5号发射前后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情境之中,一起听到了杨利伟从外太空发回的对祖国和祖国人民的深情问候,一起感受了全中国人民在梦圆飞天之后的喜悦、自豪和,豪和兴奋之情。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对全中国的人民说些什么?对我们少年儿童说些升么?可以写一写。
⒊最后,让我们在雄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也预祝我们祖国在今后航天事业上越走越完美,更希望同学们能承载着祖国新的梦想,扬帆起航。
(四)作业布置
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场面描写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6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激动自豪
七、教学反思:
《梦圆飞天》是一则通讯报道,其叙事风格、情感表达都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发射的具体经过。文章首先具体描写了发射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情景;其次写了发射前倒计时的情景;最后写了发射成功后的情景。二是文章成功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手法:⑴塑造杨利伟等航天人物形象,表现了主题。⑶渲染发射前的特有紧张气氛,烘托了人物。⑶揭示了课文主题。课文有几个不同的场面描写,每一个场面给人留下的印象和感受都有所不同。我们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恰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放在对具体场面的感悟和理解上,在互动过程中逐步感悟场面描写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初步领悟场面描写的方法。
成功之处:执教《梦圆飞天》这一课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神州”5号飞天的喜悦之情和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汇报交流,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亮点如下:一、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一是在初读课文之前,先让学生明确读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我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把印象最深的场面找出来读一读,感悟和体会人们的心情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并把自己的感受以批注的形式写下来。这样学生就养成了有读有悟,随文记录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二是合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的特点,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到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当学生找到杨利伟眼中的太空和地球这一段,谈感受时,我及时地出示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的太空和地球的画面,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使课文内容变得容易理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再就是使用了恰当的导语和过渡语把几个不同的环节巧妙的、自然的串连起来,使整个一堂课浑然一体。
不足之处:在课前资料准备不够充分,由于发射的过程相对漫长,对视频资料的截取、拼接、使用不流畅,不能浑然一体。课堂调控不佳,在指导学生读难读的句子的时候用的时间过多,而导至教学时间前松后紧。
教学建议:⑴借助文中精准的语言表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以及场面描写技巧,这样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到习作中去,内容才能丰富多彩。⑵可以在课下让学生观看神五发射的精彩回放片断,以弥补课堂播放时间短暂以及课堂紧张气氛的不足。
附件:
阅读探究活动导航
班级: 姓名:
一、字词之窗(看拼音写词语,要写得正确、美观)。
rǔ
bái
zhí
xíng
huá
pò
kòng
zhì
qiáo
bāo
二、左右逢源(左边填近义词,右边填反义词)。
( )白昼( ) ( )伫立( )
( )震颤( ) ( )清晰( )
三、课文传真(按课文内容填空)。
⒈烈焰 ,大漠 ,宛如 划破 , “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 腾空而起, 。
⒉ 的地球披着 , 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 。飞船高速飞行着,一会儿 ,一会儿 。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 ,景色十分迷人。
⒊认真阅读思考描写场面的段落,说说你的感受?
★再提高(看看你的“飞天”知识知多少?)
⒈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叫 ,它是(填时间) 在(填地点) 发射的。
⒉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叫 。
⒊“神五”飞船绕地球一周所需的平均时间是 。
⒋搜集整理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
⒌你知道我国已经飞上太空的宇航员还有谁?中国发射成功的载人航天飞船有哪些?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读懂“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蒸气、熔岩、裹挟” 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主阅读,提出疑问,围绕问题合作探究,读懂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异同,了解一些科学基本知识。
3. 探究科普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运用探究性设问、生动形象的语言、类比的说明方法介绍火星的表达方法。
4.通过拓展阅读科普类书籍活动,进一步探究火星及太空奥秘,激发对天文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科普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运用探究性设问、生动形象的语言、类比的说明方法介绍火星的表达方法。
难点:围绕问题合作探究,读懂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异同。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火星”,对于火星你有哪些了解(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火星的资料,教师注重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探究欲望)
出示资料,自主阅读: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
2.板书(——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个题目的意思你能理解吗?题目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起解释和承接作用)“孪生兄弟”这个词语怎样理解?(结合生活引导:是一模一样吗?要引导明确虽然很相近,但是有异有同)
这里把火星说成地球的“孪生兄弟”,再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感到亲切,容易理解,吸引读者,激起阅读、探究兴趣)
3.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质疑,教师有选择地提取,如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它们之间有哪相同,有哪些不同?等)
(二)检查预习,推进初读
1.识读生字词语。
(1)读课文时,你觉得有哪些新鲜的词语值得积累,在小组内读读给同学们听。
(2)出示生字词语:证实 熔岩 蒸发 裹挟 陨石
指名读正确。
重点强调“挟”的读音及字形、字义——拼读,组词理解字义,字义与字形有什么联系?
重点强调“熔”的读音及字形、字义—看字形偏旁,与什么意思有关?组词。与“溶”“榕”怎样区分?分别组词。
重点强调“陨”的读音,你了解“陨石”吗?(交流)
重点强调“蒸”的书写,谁来说一说笔顺?写好这个字的字形结构要注意些什么?(中间舒展,上下紧凑)再次练习书写。
2.检查读书,理解生僻词语,扫除阅读障碍,并推进读懂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地方,并相机组织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结合课前预习进行讨论交流,并交流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
(1)第一段:破折号的作用和题目中的一样吗?要读出破折号的意思。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四个同样”在强调什么?(火星与地球的相同)“四个同样”句式整齐,其间还有顿号、逗号,要注意读清楚,读出节奏。谁再来读一读。
(2)第二段:“干涸的河床”理解吗?“钻孔分析”中“钻”字什么意思,应该怎样读?
“亚马孙河”了解吗?(简介: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长度位居世界第二)
这一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从照片的干涸河床进一步证实曾有水的推断)
这一段话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哪些自然段回答的?(默读思考:三至五段)
(3)第三段:这一段中有几个四字词语,读一读:荒凉寂寞、突如其来、四处游荡、家常便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家常便饭”你理解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指名读课文,听听写了什么?(写了最初的火星和地球的状态)
(4)第四段:指名读,最初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也许是”什么意思,应该怎样读?
(5)第五段:这一段比较长,而且比较难理解,默读一遍,看看哪里还不能理解什么意思?
指名读,看看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段话的意思?(第一句)
(6)第六段:指名读,这一段主要围绕什么问题来讲?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哪里写的?(第7段)
(7)指名读第七段,概括地讲,这段话中的哪一句是在回答上面的问题?(第一句)
(8)指名读第八段,读完最后一段,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围绕“仍是一个谜”谈)
3.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就是向人们介绍科学知识的。这篇课文给我们介绍火星什么方面的科学知识?(关于火星上的水和生命)
围绕“火星”作者主要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的内容?默读思考。
教师引导:文中的两个设问句,对于大家理清文章的内容会有帮助,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思考。
交流汇报:
第一部分:从火星和地球的相同以及照片上的河床推测火星也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部分: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
第三部分:为什么火星上的水留不住。
第四部分:火星上的生命仍是一个谜。
(2)作为一篇介绍火星的科普说明文,作者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来介绍火星的?运用两个设问句来引起下文,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易于读者读懂文章内容;引起读者的探究心理;段与段的衔接非常自然)
(3)回顾课文内容,当你读这篇文章时,对于文章中介绍的火星,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又最想知道些什么?和大家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见解,进一步引发阅读愿望)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质疑探究,读懂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异同,了解一些科学基本知识。
1.这篇课文中介绍的火星是我们不熟知的,所以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阅读,借助作者的描述,展开想象,理解这些科学知识。请大家默读课文,结合课前的预习,看一看,火星和地球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采用列表格的方法,把这些知识总结出来。同时阅读中不能理解的地方做出记号,提出自己的问题。
出示学习表格:
相同点
不同点
火 星
地 球
疑 问: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困生,并关注学生的问题,提取有价值的共性的问题,让学生写在黑板上。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阅读后的问题,即使不是关于“语文”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表格填写的内容,在倾听、讨论的基础上,完善自己填写的表格;交流自己的疑问,看看谁提出的问题让别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集体交流问题,提出你们小组认为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
4.借助疑问推进课外阅读。大家对火星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可是课文里的内容也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大家课后进一步阅读有关的图书、或者上网查询有关的资料,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制作一期手抄报,张贴在教室的壁报上,供大家分享。可以摘抄文字,剪贴图片,看看谁的收获最大。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引发探究。
1.听写生字词语“推测、证实、熔岩、裹挟、蒸气”,同位相互纠正。
2.教师展示评价学生制作的优秀的手抄报,主要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善于研究的精神。
3.回顾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火星的哪方面的科学知识?
(二)交流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探究科普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火星。
1.(激发阅读愿望,确定阅读目标)大家阅读了课文,一定明白了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了。原因是它们既有着很多的相同点,也存在一些不同点。一篇科普文,不像是写给科学家们阅读的深奥的论文,它是写给像我们一样对这些科学知识不是太清楚地人来阅读,所以,文章具有生动易懂的特点。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一些科学知识浅显易懂地写出来,让我们容易读懂,有很喜欢读得呢?
2. 火星和地球有哪些相似之处?读读有关的语句。
(1)出示第一段,齐读。这一段主要了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当你通过阅读知道这些知识的时候,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太神奇了,真是有趣)。读读这一段,把你的感受通过阅读表现出来。
(2)既能让我们知道这些知识,还能让人产生神奇、有趣的感受。你觉得作者哪里写得好?(引导看把火星、地球说成兄弟俩,比作“孪生兄弟”,四个句式简洁地列举出相同点)再齐读这一段,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积累下来。
(3)还有哪些相同,或者说曾经还有哪些相同点?结合有关的句子说一说。
——火星上曾经有河流,地球上也有河流。
出示句子:
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2004年3月以后,人类通过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
读读句子,“推测”和“推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这两句话中可以调换位置吗?联系这两段话说说自己的看法。(引导火星和地球上有水和生命,是科学家根据火星和地球的相似点进行的一种想象,估计,所以用“推测”;用“推断”,是因为在做钻孔分析之前,科学家就已经通过火星照片,发现了火星上有干涸的河床,所以科学家的判断更加肯定,更为可信。所以说科学,来不得半点儿马虎,科普文语言表达也要非常准确)
——齐读这两句话,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火星上曾经有水说清楚的?(交流)
教师引导——先想想怎样讲出推测的;这种推测变成证实了的推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教师总结引导:为了把火星上曾经有水说清楚,作者由相同点引出人们的推测,再举出科学家研究火星照片、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说火星上曾经也有水的存在。
指名接读1、2段课文,我们随着他们的朗读展开想象,看看我们没有见过的火星是什么样子的。
(4)还有哪些相同,或者说曾经还有哪些相同点?结合有关的句子说一说。
——最初,都没有水,没有生命。
谁来读读第三段,要读出文章中作者描述的情景,我们来想象一下当时的火星和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把什么事说成是“家常便饭”,这个词语可以让我们展开哪些想象?(太阳系内一片混乱,地球上也不是现在的样子)
再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描述的情景。
3.火星和地球又有什么不同呢?(火星曾经有水,现在没有水;地球有水有生命,但是火星是至今也没有发现曾经有生命的迹象)
当我们读到这些不同时,不禁会产生怎样的问题?(为什么曾经有水,现在没有了;为什么当初有水却没有生命呢?)
读读文中的两个设问句,看看作者也是想到了大家关注这些问题,就主要围绕这两个问题来解开大家心中的疑团,写得好不好?(进一步感受作者为什么以这两个设问句来衔接过渡的好处)
4.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默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说说科学家是怎样用具体资料说明火星上水来源的猜测,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问用“?”做出记号,并提出明确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1)对于火星上水的来源的猜测,作者写了几种?你读懂了吗?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
(2)预设引导:
出示“当火山爆发时,这些矿物便分离出水,随着熔岩释放出来。其中大部分以蒸气状态飘散在空中,一部分随后变成雨水落下来,形成了湖泊和海水。”
这一段话写了水的形成和释放,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读读这段话中加点的词语,你能想象出水的形成的过程吗?
(3)不管是哪种方式,就这样,火星上有了水,引读——“从宇宙飞船拍摄的火星照片……仿佛可以听到当年火星上洪水的咆哮。”
5. 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1)读第7自然段,简要说说原因。
(2)“集体大逃亡”这个词语在这里是说什么意思?火星气体为什么会“集体大逃亡”呢?这种现象导致了怎样的后果?通过这个词语可以让读者产生怎样的想象?再读读这几句话。
(3)作者把这个过程写的很具体、很生动,还有哪些哪些词语也向这个词语一样写得好?(预设引导:“一去不复返”“裹挟着逃向”)
(4)齐读课文体会,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气体脱离火星的这一抽象的道理给我们解释地非常形象生动,这是比拟的手法。
(三)自由读3到7小节,你能说说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吗?明明是在介绍有关火星的科学知识,为什么还要把地球写进来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体会运用熟知的事物来做类比介绍一个不为人熟知的事物,这种类比的说明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中介绍得科学知识)
(四)读8小节,激发学生探究火星的奥秘。
1.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呢?为什么?自读最后一小节。圈画出文中带有推测性质的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可不可以去掉,去掉后意思会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体会“也许”的方法,体会“推测、可能、如果”等假设性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2.水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齐读“然而……”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凭空判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有没有生命存在,这仍然是个迷?你想探索吗?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一)总结课文,体会表达顺序、说明方法
1.学生谈课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写了哪些内容?
(先提出“孪生兄弟”这一概念,推测出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然后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最后阐述为什么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出生命而火星却不能。)
2.假如让你写一篇科普说明文,你觉得这篇文章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比如,文章的结构,语言,说明方法的使用等。
3.接读全文,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二)想象写话,拓展延伸。
1.(出示火星图片)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来自火星的图片吧,看着它们,我们想像一下假设火星上有水和生命,那将会怎样?大胆想象,写下来。
2.教师总结:同学们,学了本课,我们看到宇宙在创造生命的历程中,火星、地球兄弟俩原本可能是一样的,他们可能几乎同时诞生,也都可能拥有能孕育生命的水资源。本文作者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采用了“类比、作比较、打比方、举事例、比拟”等说明方法,层层深入地把这一道理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所以我们今后再阅读说明事物的文章时,要学会抓住文中带有特色的语句弄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看作者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道理的。
(三)作业。推荐阅读《宇宙的奥秘》《浩瀚的宇宙》《行星之谜》
六、板书设计
7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 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是……甚至
异同 (推测) 有水和生命(推断)
火星上的水没能留住
有生命存在?
七、教学反思
这篇说明文在语言表述上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具有强烈的探究性——“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如果地表下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模样,是怎样生存的?”;具有特殊的情感性——“40多亿年前,火星与地球逐渐诞生了。”因此,学习文章生动鲜明的语言,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
成功之处
读课题,发现特别之处,交流、体会引号、破折号的用法,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问题,围绕中心句展开教学。结合文中的两个设问句,帮助学生理清文脉,概括主要内容。以疑促读,以读促悟。读悟课文,引导学生探究“孪生兄弟”的相似和不同,了解科普性说明文的特点和火星的一些基本知识,体会“类比”“比拟”“举例”等说明方法的好处。重点体会“如果”“可能”“也许”“推测”“推断”“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词句,感受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趣味性。依托文本空白处,引发学生想象,练笔,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火星知识本身的关注兴趣较大,教学中教师对这一块的处理还不够巧妙。主要是因为能够满足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较少,拓展阅读没能够完全在教学始终展开,拓展出去。
教学建议:
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有语文意识。教学定位要放在学习语言表达上。因为本课内容较难理解,如何帮扶学生读懂文本呢?要扎扎实实抓好预习环节让学生读通文本,在初读环节指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从课内读到课外,借助课外阅读可以弥补学生对火星科学知识了解不多的现状,这样在读懂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关注表达,关注语言。
附:预习单
一、正确认读生字,在课文中标画出生字新词或新鲜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在练习本上练习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做到能正确地默写。
二、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把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用“问号”做出记号,并提出明确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三、阅读思考。
1. 什么是“孪生兄弟”?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火星和地球之间有什么异同?用横线标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用波浪线标出它们之间的不同。
2. 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
四、结合自己的疑问,利用书籍、网络拓展阅读,了解有关火星的知识,把你认为新奇的知识摘记在下面。
8神奇的克隆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字典、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高等生物、生殖细胞、压条、嫁接、单细胞微生物、低等生物、效率、濒危物种”等生僻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提出疑问,围绕问题合作探究,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克隆,了解克隆实验以及克隆造福于人类的作用。
3. 继续探究科普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知文章的记叙顺序,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学习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学习文章是如何利用生动的事例、故事、对比说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克隆”的神奇说明的清楚易懂。
4.通过拓展阅读,制作手抄报,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科普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知文章的记叙顺序,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学习文章是如何利用生动的事例、故事、对比说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克隆”的神奇说明清楚易懂的。
难点:学习科普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学习文章是如何利用生动的事例、故事、对比说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克隆”的神奇说明清楚易懂的。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见附件)
教师:1.查看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3.大量阅读有关“克隆”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走近克隆。
1.出示课文第一段,谁能正确、流利地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指名读,齐读。(注意相机纠正读错的地方,重点是“一模一样”的读法)
这段话中写的孙大圣拔出毫毛变出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来,这件事你知道吗?哪些同学读过《西游记》?当你读到孙大圣的这个本领时,你羡慕吗?
“一模一样”是什么意思?和前面课文中说的“孪生兄弟”一样吗?
结合这段话,请你说说孙悟空能够“克隆”自己的意思是什么?
2.在我国古代,人们还不知道克隆这个词语,但是在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中孙大圣等神仙们早已就通晓这项本领了。你觉得是孙大圣值得我们佩服呢?还是吴承恩值得我们佩服呢?(引导体会古人的大胆想象,创新想像,现在已经成为现实了)
3.阅读科普类文章,可以了解很多新奇有趣的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科普说明文《神奇的克隆》,(板书)。齐读课题,注意“隆”字的写法。下面我们就来通过读读这篇课文,细细地了解一下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吧。
(二)检查预习,推进初读感知
1.识读生字词语。
(1)读课文时,你觉得有哪些新鲜的词语值得积累,在小组内读读给同学们听。
(2)出示生字词语:例 薯 嫁 菌 饲 率 诱
谁能正确地读一读,并给每一个字组一个词语,也可以是课文中的词语。
重点强调“率”的读音及字形——拼读,谁能书空字的笔顺。请大家描红书写两遍。
重点强调“薯”的读音是翘舌音,读一读。和这个字下面相同部件的字还有哪些?(署、暑、曙)怎样区分呢?分别组词。
(3)文中出现了一些生僻的词语,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出示:
高等动物 雄性 有性繁殖 压条 单细胞微生物 生态平衡
低等动物 雌性 无性繁殖 嫁接 细菌 濒危物种
指名读正确,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再读书时还可以结合上下文来推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2.检查读书,理解生僻词语,扫除阅读障碍,并推进读懂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地方,并相机组织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结合课前预习进行讨论交流,并交流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预设引导:边听边想,把你认为可以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的主要词句画出来)
3.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这篇科普说明文,围绕“克隆”向人们介绍哪些科学知识的。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读懂的科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要的内容说条理,为的是进一步推进读懂文本内容)
(2)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作者分别介绍了哪些内容?(定义、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
课文中哪些段落在介绍克隆技术的作用?(7、8段)
请你按照“什么是克隆——克隆羊实验——克隆技术的应用”把课文分作三部分。默读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
集体交流汇报,预设引导:
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引出克隆的概念)
第六自然段和下文的关系是什么?(总写与分写的关系)
最后一段的意思和哪一段相呼应?(和第六自然段)
(三)围绕“神奇”,默读课文,感知克隆的神奇之处。
1. 回顾课文内容,当你读这篇文章时,对于文章中介绍的克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又最想知道些什么?和大家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见解,进一步引发阅读愿望)
2.课文的题目是“神奇的克隆”,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让你产生神奇的感受呢?请你默读课文,细细来读,边读边体会,把能引发你感到“神奇”的语句画出来,想想为什么让你感到神奇?从而有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学生默读后,可以安排小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疑问)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我是在学生对课文熟读以及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在精读感悟环节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分层次感悟敌我双方的不同表现,体会词语的感彩,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同时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不足之处: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我可以将这些语句独立呈现通过反复品读并联系课文内容进行体会理解,但由于我处理过急学生的理解不是很深入就匆忙总结出答案,而平淡了不少。
教学建议:教师注重指导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和整体的把握,在朗读中在引导学生感受词语的情感色彩,让学生体会对比的写法,结合本班的实情恰当地进行小练笔的拓展训练。
1.抄写生字词语,并进行点评指导。
2. 完成《新课堂》基础知识部分;五分钟课堂练习,同桌交流订正。
3.课下继续查阅资料,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了解克隆技术,并把自己的研究摘记或者剪贴,制作手抄小报,向大家宣传你的研究成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默写“紧急关头、卓有成效、效率、嫁接、诱人”,同位之间相互批改,集体订正。
2.说一说,课文为了给我们介绍清楚克隆技术,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读懂“克隆含义”,感知“克隆”的神奇,感受语言的形象生动,感知“举例子”“对比说明”等说明方法。
1.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就是把科学知识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生动地呈现给我们,就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什么是克隆?作者是怎样把克隆的定义介绍明白的?边读边想边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同时可以在旁边写出你的理解,不理解的地方做出记号。(学生自学,读懂什么是“克隆”。)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读书的收获,互助解决学习疑问,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再次理解什么是克隆。)
3.师生交流,指导预设:
(1)课文中有几句话是科学家经过研究,给克隆下的定义,也就是什么是克隆。是哪一句话?(学生读句子,出示)
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生殖,也称克隆。
你理解这句话吗?那就考考你。
这里的“两性细胞”是指什么细胞?“无性繁殖”你是怎样理解的?
(2)大家理解这个定义,提到了雄性细胞和雌性细胞,还提到了无性生殖就是没有自己的爸爸妈妈。看来大家都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读读课文关于有性生殖的介绍,齐读这几句话。
想一想,作者明明是在介绍克隆,为什么写有性生殖的话比介绍克隆的话还多呢?
引导明白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读懂,引入和克隆相对比的一个定义来进一步说清楚。我们刚才理解克隆就是借助了作者对有性生殖的介绍。像我们人类一样的哺乳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所以这样的高等生物繁殖后代都是有性生殖。相对比来看:
不要通过 和 细胞结合,直接繁衍后代,就叫做 ,也称 。它们的后代没有自己的 。
(3)如果我们只读了第二段话,你真的明白什么事克隆了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没有爸爸妈妈它们是怎样繁衍后代的;哪些生物具有克隆的本领?人能克隆吗?)
作者也考虑到了只写这一段话,我们还会不明白,所以有进一步具体来写。
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觉得读到这一段话中的介绍得事有什么感觉?
指名读第三段,引导交流:
(4)预设:作者是如何把植物拥有的先天克隆的本领写清楚的?
用了三个分句,举例写了三种我们熟悉的植物是怎样繁衍后代的,谁来读一读。
例如,从一棵大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种进地里,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把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不久就会生根,长成新的仙人掌……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
①请同学们再来读读,文中的省略号你读懂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②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③作者为了说明克隆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的?你知道这是什么说明方法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思考交流。(举例子,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
④小柳树、马铃薯、仙人掌,这些我们熟知的植物,竟然都有先天克隆自己的本领,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进一步体会克隆的神奇。)应该如何读这一部分?练读。指名读。
(5)作者又是如何把低等动物拥有的克隆本领写清楚的?
齐读第四段,你觉得哪里让你觉得神奇?细菌的分裂是不是向复制一样的呀?
(6)读了第三、四段,你对克隆的了解是不是更清楚了?这两段中,作者为了尽可能的把克隆说明白,运用了怎样的方法?(举例说明,举出身边我们熟知的现象,这样我们就更容易读懂了,也觉得非常神奇)
(三)体会“多利”诞生的意义,感受克隆的神奇。
1.植物的克隆是那么神奇,那么高等动物的克隆就更神奇了。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单独介绍克隆羊?克隆羊的成功有什么意义?(了不起的成就。)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的了不起的?(卓有成效,轰动。)
2.克隆羊的成功为什么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呢?你知道吗?(补充介绍:克隆羊多利是用一个成年羊的体细胞成功的克隆出的一只小羊,是无性繁殖,是世界上第一次克隆高等动物成功。意义:证明了,动物细胞同植物细胞一样,分化了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利用体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技术是可行的,从而为大规模复制动物优良品种和生产转基因动物提供了有效方法;在理论上,利用同样方法,人可以复制“克隆人”,这意味着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拔根毫毛再变出自己的想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3.这么了不起的克隆,引起这样大的轰动,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品读轰动一时的克隆羊,再次深刻感受克隆的神奇)
(四)感受克隆技术的巨大意义,学习关联词语的运用。
1.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当你读到这些文字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应该怎样向他人介绍?(出示6-8自然段)
文中有“可以……也可以……还可以”的句子,找到读一读,你向大家介绍时也可以用上这样的句式。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介绍克隆技术的应用,注意用上“可以……也可以……还可以”的句式。
3. 再读读6至9段,这几段话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呢?
引导预设:先来看看这几段话所写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先总的概括写,再具体分写,最后在总结回应)
再来看看第7、8段,标出句子中使用的关联词语——“可以……也可以……还可以”“能够……能够……”作者利用这些关联词语就把要写的内容连贯在一起。
4.请你选择其中一组,写一写你了解的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应用。
交流:结合你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内交流课前自己办的“克隆”手抄报,师生交流,展示手抄报,激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与憧憬。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写句子。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回顾课文,拓展升华。
1.自由读文,回忆一下:围绕“克隆”作者是如何把克隆的神奇说得清楚明白的?都运用了哪些方法?
2.学了这篇文章,了解了神奇的克隆以及它诱人的前景后,你一定有不少感受吧?把这些感受写下来。写一段话。
3. 指名读,师生评价修改。
(六)作业超市
1.向你的父母介绍“神奇的克隆”。
2.同学们可以课下读读这些有趣的科普类书籍,如《昆虫记》、《十万个为什么》、《高士奇科学童话》、《海底两万里》、《科学的发现》、《小灵通漫游未来》、《走进自然》、《动物世界大百科》等等,都有趣极了。
六、板书设计:
8.神奇的克隆
什么是克隆 举例子 对比
“多利”实验
造福人类
七、教学反思:
围绕本课的重难点,我的成功之处是:
1.充分关注文本特点,学习说明文表达的方法。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结构鲜明的科普说明文,通过生动的事例、故事、对比说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克隆”的神奇说明清楚易懂的。这节课,我抓住了科普说明文的文本特点,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知文章的记叙顺序,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继续顺序,初步了解说明方法,在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体会理解说明方法,在总结回顾时,再次提醒学生小结写作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结构特点和基本方写法。
2.激发情感,读说写结合,情感培养与写作运用结合。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美,通过交流讨论,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对神奇的“克隆”兴趣盎然,从神话故事初步感受“神奇”,到对比说明、举生活事例说明深入感受“神奇”,再到克隆羊的更加“神奇”,层层推进感受克隆的“神奇”;还有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克隆技术的诱人前景,都通过学生的品读、想象、办手抄报、讨论等深入理解课文,理解神奇的克隆;最后在学生情感升华后,学生对于科技发展造福人类充满了激情与憧憬,对于未来克隆的设计跃跃欲试,此时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水到渠成又顺理成章,这里既有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表达方法的学习运用,又有对文本深入理解后的感受,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此外,安排的拓展性阅读、课下收集资料、推荐阅读科普读物就把课内所学延伸到了课外,学生能更加爱科学、爱思考,可谓“一石三鸟”。
不足之处:
小练笔的时间安排不够,与预设有距离,没能很好地生生评价,没有时间让学生修改。
教学建议:
1.对于科普说明文教材的处理还有待商讨,对于读写迁移还需进一步研究。
2.科普说明文应该在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方法方面再下工夫。
3.不要一味地探究科学知识,要上出更浓的“语文味”。
附件:前置性学习单
8.神奇的克隆
一、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读一读。
2.写写课后生字及自己写不好的字,要达到能默写的程度。
3.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或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高等动物、生殖细胞、压条、嫁接、单细胞微生物、低等生物、效率、濒临物种”等生僻词语的意思。
二、读书思考。
1.读了课文,你认为什么是克隆?用自己的话和同学交流。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概括下来。
。
3.读完课文后,有什么问题吗?
我提出的问题是:
三、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办一份有关克隆知识的手抄报。
习作 2
一、教学目标
1.借助例文展开讨论,读懂老师提出的修改建议,参照这些建议,学习运用修改符号学习有目的地修改文章。重点尝试通过修改把拔河比赛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写具体。
2.在修改的过程中,逐步领会习作如何围绕主要内容写得有详有略。同学之间互相评阅一篇习作,主动给对方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再积极根据同学提出的修改建议修改自己的草稿,然后誊抄。
3.把修改前后的两篇习作张贴在壁报上,比比谁提出的修改建议有价值,谁的习作修改进步大,体验“修改”是写好文章的法宝,养成主动、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老师提出的修改建议,参照这些建议,运用修改符号学习有目的地修改文章。重点尝试通过修改把拔河比赛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写具体。在修改的过程中,逐步领会习作如何围绕主要内容写得有详有略。
难点:同学之间互相评阅一篇习作,主动给对方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再积极根据同学提出的修改建议修改自己的草稿,比比谁提出的修改建议有价值,谁的修改进步大,体验“修改”是写好文章的法宝。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1.参加“拔河比赛”活动,要求注意观察比赛队员和拉拉队员们的表现,特别关注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表现。写一则观察日记。
2.准备五年级上学期写的《习作1》作文,共相互评改使用。
教师:
1.组织开展“拔河比赛”活动,指导学生留心观察。
2.教学课件。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 激活愿望
(一)导入新课,激发修改习作的积极性
1.板书“修改”。谈话:你会修改作文吗?你都是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修改作文的方法,并总结自主修改作文的方法。可以出示课件:①修改错别字及标点符号;②修改词语是否运用得当;③语句是不是通顺,表达是不是清楚;④详略是不是得当。)
2.关于修改作文的重要性,你积累的哪些名人说的话?(比如,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再交,这是好习惯。)结合你修改文章的学习经历,谈谈修改究竟对于写好作文是不是有这样的妙处?
3.今天,我们一块来体验“修改”作文的学问。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二)借助例文,提高修改作文的针对性。
1. 出示例文,读读习作,再读读老师的眉批和总评,看看老师肯定了这篇习作哪些优点,又给习作修改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能否理解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2.欣赏习作的优点。
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从老师的评语中,你发现这篇作文有哪些优点?老师是怎样评价的?你认为呢?
交流预设指导:
(1)有些语句写得很生动。读读,看看小作者是怎样写生动的?(细致描写了当时的场景)
(2)结尾自然真实。我们处于这些同学拔河的状态时,是怎样想的?(怎样想的就怎样去写,写出真情实感,才是最好的文章)
(3)文章中充满了作者和他的同学热爱集体、热爱运动的情绪,你能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读一读,看看作者哪里写得自然生动?
(4)你觉得还有哪些优点,也想老师一样说出自己的评价。
3.理解给出的修改建议,并实践修改。
(1)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下面的问题:
老师提出了几个进一步修改的建议?说一说。
对于这些修改建议,你觉得老师提出的合理吗?为什么?
根据老师提出的建议,你打算怎样修改?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2)有删有添,有详有略。
——老师给出的建议,有一条是要小作文删去几句话,有一处是要小作者再写一两个运动员和拉拉队的表现,你对这两条建议是怎样理解的?
引导学生思考:比赛前和比赛中哪部分应该详写,哪部分应该略写?根据学情适时引导,比较阅读第一处建议删去句子和第三处建议写具体的评价,明确比赛前的部分应略写,妈妈的话是赘述,可以删除,比赛的过程应该详写,要写得具体些。第五自然段写了拔河比赛时的场面,看起来清晰完整,但让人感觉很空洞,不吸引人,原因就在于细节描写不到位,只有“面”的描写,没有“点”的描写。
——教师小结:文章是写拔河,重点是拔河的经过,所以拔河前后的表现要精简,选择重点的来写就可以。文章有详有略,读起来眉目才清楚。
——试一试,我们拔河时,谁的神态、语言、动作给你留的印象比较深?选择一两位同学重点描写一下。(学生进一步修改)
——指名读修改的片段,重点在于对人物的描写,是否生动、新颖,对于写的有个性、有新意的语言要多鼓励,采用加星的方式评价。
(3)作文还有两处没有写通畅、清楚,是怎样的问题?
——缺少衔接过渡:你觉得该怎样修改?在教材上修改一下,读一读,交流。
——这里为什么有必要把失败的教训简要小结一下呢?(因为说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就胜利了,读起来容易有疑问,所以要交代清楚)试着在眉批的空白处修改。读一读,交流。
(三)对比阅读,总结方法
1.把修改前后的作文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修改后的作文好在哪里。
2.从老师的修改建议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通过修改,你又总结了哪些修改作文的好方法呢?(引导学生根据刚才修改作文的过程,明确修改作文要考虑是否围绕主要内容有详有略地描写,是否把一个场景写得具体形象。)
第二课时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一)学以致用,互相评改。
1.上节课我们读懂了老师的修改建议,也知道了怎么修改作文,这节课就让同学们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习给别人修改作文,学会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请同学们拿出上学期写过的《习作7》(要考虑学生的差异合理分组,注重分层教学)
2. “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好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再加上老师或同学们有价值的建议,不断修改完善,才能在我们的班级壁报里展示。下面,请大家先当小老师,修改评价一下同学的作文。先读读,看看有哪些优点值得你学习,还有哪些不足要进一步改进,再用正确的修改符号表示出来,还要写上“眉批”和“总批”。看看谁当的老师有模有样,让同学信服,以后就可以做老师的小助手了。
3.看看同学是怎样评价自己的作文的?肯定了哪些优点?提出的修改建议明白吗?如果有不明白的进一步沟通,如果明白了并能接受建议就进行修改吧。
(二)针对建议,修改实践。
根据同学提出的建议,进一步修改作文。看看谁的习作修改进步大!
(三)讨论交流,完善作文。
1.作文修改完了,符合“小老师”的要求吗?请“小老师”再评价一下吧。小组内交流修改后的习作。
2.交流后进一步修改完善作文。(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修改情况。对于习作较差的学生及时点拨引导;对于习作优等生也应关注,尤其是应该及时捕捉讲评范例,对于讲评点及时批注。)
(三)展示作文,总结修改情况。
1.展示修改建议优秀的作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更应该学会发现问题,给别人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2.展示修改后更优秀的作文,让学生读读,说说修改后的作文好在哪里,为什么好。
(四)誊写作文,完成作品。
1.誊写时要注意什么?(格式正确,书写工整,标点占格正确。尤其是树立作品意识,这是你辛辛苦苦完成的作品,是要展示给老师、同学、家长看的,要特别用心地把它完成好)
2.学生誊写,鼓励认真。
环节三:作后展评——展示作品,评改提高
(五)展示作品,交流提升。
把修改前后的两篇习作张贴在班级壁报上,仔细阅读作品,比比谁提出的修改建议有价值,谁的修改进步大,说说推荐理由,评选“评改之星”。
六、板书设计:
批 改 修 改
删除符号 眉批 详略得当
添加符号 总批 语言 动作 神态
好词好句符号 生动、具体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次的习作课不同以往,是习作评改课。两课时的任务很明确,第一课时重在“学习修改”,借助例文,引导学生读懂老师的修改建议,并有目的地修改作文;第二课时重在“实践修改”,引导学生用上学到方法给别人的作文提出有价值的修改建议,还能根据别人提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修改例文和自己的作文,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只有围绕主要内容有详有略地描写,注意细节描写,作文才吸引人。
不足之处:
纵观这次习作教学,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尤其是落实到一个“改”字上,做得还很不够。在评阅别人的作文时,有些学生还不能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还不知道如何修改,修改后的作文进步不大。
使用建议:
因为本次习作是修改作文,教师批改的着力点应该在学生修改的过程上,在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和愿望上下功夫,在如何修改作文上加以引导,对于习作困难的学生应采用教师面批的形式,以鼓励为主,及时反馈习作情况,利于进一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