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教案:国共的十年对峙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复习教案:国共的十年对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4-22 18: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1.了解“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考试说明】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二、教学过程
(一)南昌起义
1.原因: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2.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发动。
3.意义: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
1.背景:
(1)“八七会议”的召开(内容:清算错误、确定总方针、决定起义;意义:指明方向)
(2)秋收起义进攻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开展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意义: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土地革命:
(1)方针:“八七会议”上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3)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根据地建设:(只作了解)
(1)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2)表现:①经济建设(作用);②武装斗争(反“围剿”斗争):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接连向各根据地发动三次大规模“围剿”。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③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
(1)原因:“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进程:1934年10月开始→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何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何地?),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遵义会议:
(1)背景:党内“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2)时间、地点:1935年1月。
(3)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 “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4)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本课问题检测
回答下列有关国共政权对峙的问题
(1)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为掌握革命武装发动起义: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意义?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根据国情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据此形成什么理论?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什么?怎样开创的?有何意义?
(3)红军长征的时间?原因?进程(特别是遵义会议后的胜利进军)?意义?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什么?长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是什么?其时间、背景、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四、基础测评
1.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事件的教训,最突出的应该是 ( )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2.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来访者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形成以毛泽东为首的坚强领导核心 B.完成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成功开辟出井冈山革命道路 D.成功调解西安事变,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3.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反抗的策略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开展土地革命,其主要内容是
A.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B.实行土地国有制
C.消灭地主阶级和富农阶层 D.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
5.右图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论断的准确内涵是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B.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C.开辟解放区,以夺取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传播革命思想 B.彻底清算“左”倾错误
C.奔赴抗日前线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7.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8.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幼年走向成熟。它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
A.八七会议上 B.遵义会议上 C.洛川会议上 D.中共八大上
9.某旅行社新推出 “重走长征路”的旅游线路,按照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历程,该线路所经过地点的先后顺序应是:①泸定桥 ②瑞金 ③遵义 ④吴起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10.右图是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顶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总碑”。长征的起点和终点都不在四川,“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却建在四川,你认为下列哪一理由不可能成为历史依据
A.红军长征在四川经过的时间长、活动范围广
B.四川是抗战的后方和指挥中心
C.红军在四川境内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D.四川是红军长征的主体地区
 1—5 6—10
11、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革命都面临着危险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扭转危险局面的?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