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 短文两篇》2019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推敲(qiāo) 藻饰(zǎo) 诘难(jié) 咬文嚼字(jué)
B.矫揉造作(jiāo) 睾肾(gāo) 阐证(chǎn) 狂妄自大(wàng)
C.统筹(chóu) 狡黠(xiá) 提倡(chàng) 吹毛求疵(zī)
D.滞碍(zhì) 要诀(jué) 伦理(lún) 豁然贯通(huò)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其逸情也,最见于独处悠居之时。
(2)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烂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意。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读史使人____,读诗使人____,数学使人____,科学使人____,伦理学使人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___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 深刻 精密 高尚 有道德 善辩
B.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庄重 善辩
C.高尚 明智 聪慧 深刻 有修养 巧辩
D.深刻 高尚 聪慧 明智 有修养 巧辩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浅阅读”对于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 , , , 。 ,它使知识向精、深、专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
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士灾难性的
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
A.①②④⑤③ B.②①④③⑤ C.⑤④③①② D.②⑤④③①
5.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
(4)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谈读书》尽管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内在逻辑。
B.《不求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
C.《谈读书》用比喻说理。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 短文两篇》2019年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1.【解答】A.错误,“咬文嚼字”中“嚼”的读音“jiáo”;
B.错误,“矫揉造作”中“矫”的读音“jiǎo”;
C.错误,“吹毛求疵”中“疵”的读音“cī”;
D.正确;
故选:D。
2.【解答】答案:
(1)逸﹣怡,悠﹣幽
(2)烂﹣滥,意﹣议
3.【解答】本题要结合词语的意思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意进行辨析。整体阅读掌握大意,抓住最有把握的空排除其他选项,本题需要根据前面的关键性词语来判断,第一个空前面是“读史”,根据“以史为鉴可以使人知得失”,“聪明”程度太浅,“高尚”、“深刻”与内容不符,故选择“明智”,第二个空是“读诗”,根据诗歌的特点,选用“灵秀”,第三个空是“数学”,计算起到“周密”,科学选用“深刻”,“伦理学”选用“庄重”,“逻辑修辞之学”选用“善辩”。
故选:B。
4.【解答】根据原文中第一句,再抓住第二句中的关键词“但是”,可确定第二句是紧承原文的,是首句;
第二句是说“浅阅读”的缺点和不足的,抓住第五句关键词“表现为”,在看内容正是进一步解说“浅阅读”的确定和不足的,所以紧承第二句;
第四句是针对“浅阅读”的缺点作出的假设,抓住关键词“如果”,可确定紧承第五句;
抓住关键词“那么”,可确定第三句是紧承第四句的;
第一句句意发生转折,进而讲“深阅读”,用倒推法可确定为尾句。
故选:D。
5.【解答】(1)把才干比喻自然花草,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比喻的修辞。
(2)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句子写出了“读史”“读诗”“数学”“科学的重要性,排比修辞。
(3)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修辞。
(4)把提炼书比喻水蒸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比喻的修辞。
答案:(1)比喻 (2)排比 (3)对偶(4)比喻
6.【解答】ABC.表述正确;
D.“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无中生有,《不求甚解》一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