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康乾盛世(上) 练习
1、(07全国文综) 达赖和班禅是西藏的宗教领袖,从乾隆年间起,其继承人由
A.金瓶抽签确定 B.宗教上层人士推举
C.中央政府直接任命 D.达赖、班禅相互指定
2、(07北京卷)、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3、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真情实感;又有爱江山甚于爱美人的残暴与贪婪;他反复无常,言而无信,仕明叛明,联闯破闯,降清反清……人生之善与恶,无一不在他身上进发。此人是
A、郑成功?????????? B、葛尔丹????????? C、吴三桂????????? D、尚之信
4、下表列出了清代人均占有耕地的状况,呈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朝代年号
公元/年
每人平均亩数/亩
清康熙二十年
1673
27.92
清乾隆十八年
1753
6.89
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
3.56
A.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B.耕地面积的明显减少
C.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 D. 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
5、1644年,清军进入北京后,即以礼改葬崇祯帝,令官民服丧三日,并保护明帝诸陵,春秋祭祀。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把斗争锋芒指向农民起义军 B.缓和民族矛盾
C.笼络汉族地主 D.保护中原文化
6、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7、1983年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时曾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这是因为
A、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B、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
C、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丞相制度 D、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秘密建储制
8、、17、18世纪欧洲曾兴起一股中国热,伏尔泰、莱布尼茨等人都受到过中国文化影响。伏尔泰还把元代杂剧“赵氏孤儿”改成戏剧上演,引起欧洲的轰动。对伏尔泰的历史地位比较恰当的说法是
A、戏剧艺术家 B、启蒙思想家 C、人文主义者 D、宗教传教士
9、17、18世纪中西文化的发展之路大相径庭:西方文化日益关注现实的政治与经济状况,中国文化却远离现实日趋封闭和保守。导致中国文化出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占统治地位的小农经济和高度集权的君主制
B、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
C、文化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和思想的自由发展
D、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
10、英国特使马噶尔尼访华时献给乾隆的礼物是一台天文地理音乐钟。作为回赠,乾隆让人给他几件传统工艺品:玉雕、丝荷包、细钢作胎外填珐琅彩釉称为景泰蓝的瓶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 B、东西方价值观念不同
C、中英两国富裕程度不同 D、两国的物产品种不同
11、马噶尔尼觐见乾隆时就是否行中国的跪拜礼与中国政府展开了交涉,最后乾隆允许其行英国的觐见礼。从文明史的角度,这个事件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可以把它看作
A、文明的沟通 B、文明的撞击 C 、文明的相遇 D、文明的融合
12、乾隆帝认为:“兴皇教既可以安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以不保护之。”乾隆帝所说的皇(黄)教起源于
A维吾尔族 B蒙古族 C女真族 D藏族
13、(06上海)作家张爱玲在高三的一篇作文中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卡通“文化昌盛的康乾时代”提供素材,需要选取的是
①避暑山庄② 道光皇帝③ 军机处 ④《红楼梦》 ⑤吴敬梓 ⑥《国闻报》⑦《四库全书》⑧ 时务学堂
A①②⑥⑧ B②③⑤⑧ C①④⑤⑦ D①④⑤⑧
14、18世纪的中国是世界上国土最辽阔的国家之一。清朝形成辽阔疆域的基础是
A、武力扩张 B、花钱购买 C、有效管理 D、侵吞蚕食
15、中国人口达到3亿以上最初应是在
A、16世纪 B、17世纪 C、18世纪 D、19世纪
16、清政府(康熙时)在考虑解决全国民生问题时,认识到要加强交流,于是,开放了海禁,准许外商在四个城市进行贸易。其中有
A、上海 B、广州 C、天津 D、泉州
17、18世纪东亚贸易中心是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奥斯曼土耳其
18、19世纪20年代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
A、15﹪ B、20﹪ C、25﹪ D、30﹪
19、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
A.贞观之治 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 D.忽必烈统治时期
20、表反映了我国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相关史实,这个地区是:
A.台湾????????? B.海南?????? C.新疆??????? D.西藏
21、图人物由“金瓶掣签”确定,经中央政府批准,于1995年12月8日正式继位为第十一世班禅。这种确定班禅合法继承人的制度始于 ( )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嘉庆
22、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与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共同作用是
A.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驱逐了殖民势力
C.增进了中外友好交往 D.巩固了清朝海防
23、清朝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原因有( )
①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②清政府的民族政策的正确
③清朝国力强盛的影响 ④强烈的民族意识驱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4、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1646-1716)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3分)
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中国的儒家经典;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4分)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到欧洲并引起反响;欧洲思想家借用中国文化表达其主张。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推崇中国文化。(5分)
德意志分裂割据;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统一。法国教会势力强大,封建等级森严;伏尔泰借儒学和科举制抨击天主教会和等级制度。
25、欧洲中国文化热
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空前的中国热,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文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简述欧洲“中国文化热”出现的背景。(2分)
中华文明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不断东来,向西方介绍宣传中国文化
(2)“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是当时疆域范围最为辽阔的国家之一;国家统一,政权稳固(康乾盛世);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世界各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前列;经济上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位。
(3)从何时起中国开始失去世界领先地位? 造成这种状况的国内国际原因有哪些(5分)?
乾隆后期(1分);?原因:国内方面——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和其它国家经济交流;
政治上的日益腐败;文化思想上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2分。任意两点)国际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生产力有了巨大提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外扩张掠夺。(2分,任意两点)
26、(2006上海)17世纪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热心中国文化,曾向来华传教士提出过30个有关中国的问题 。如果当时由你来回答以下3问,你将如何回答?
(1)中国的数学有哪些重要成就
(2)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建筑工程
(3)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列举几种值得欧洲人借鉴的舒适的生活方式
《九章算术》、祖冲之的祖率等符合题意的列项;长城、北京城等符合题意的列项;饮茶、中国菜、中医等符合题意的列项。
27、以世界眼光看"康乾盛世"
15世纪晚期起圈地运动在英国兴起,18世纪政府通过法律形式推动圈地;1689年又颁布了《权利法案》;18世纪60 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同时期的中国经历了从明朝中后期的衰败到"康乾盛世"。请回答:(本题共计12分)
(1)"重农抑商"与"重商主义"的差异
当清王朝实行奖励垦荒和"更名田"时,英国的"圈地运动"深入进行,并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工业文明的进化。分析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如何促进英国工业文明的进化?(4分)
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扩大了商品市场、并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
(2)"皇权加强"与"王权制约"的差异
当明清时期的君主集权空前加强时, 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颁布通行。请问《权利法案》是由哪一机构通过并颁布的?它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如何?(4分)
机构:议会;(1分)影响:它是一份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1分)它限制了国王的权利,确立了议会 的最高权利,为英国近代的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2分)
(3)"盛世光环"之下的"病症重重"
当统治者沉湎于那旷世的盛景,醉心于万年盛世时,极其严重的"病症"足以产生严重后果:在人口的增长、城乡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的光环下却是病症重重。如何理解"人口的增长、城乡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的光环下是病症重重" 的深刻含义?(4分)
人口增长在增加劳动力的同时却背上了人口负担的包袱;(1分)城乡经济的繁荣的同时却掩盖不了农业与工商业发展、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的不协调;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2分)文化昌盛的背后却是文字狱和八股取士对思想的束缚;(1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771年初,渥巴锡跨上战马,举起鲜艳的彩条旗,率领17万部众,踏着积雪,向太阳升起的东方前进……(他们)战胜严寒、酷暑和疫病的重重困挠,战胜沙俄追兵的围追堵截,牺牲了一半人,最终完成了东返祖国的壮举。
材料2 他(郑成功)率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经过激烈的战斗,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事件?(4分)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他们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
(2)材料2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的意义?(4分)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3)渥巴锡和郑成功有什么相同之处?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或品格?(4分)
都是民族英雄。我们要学习他们不畏强暴、不畏艰辛、敢于反抗的精神以及不忘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勇于拼搏、顽强斗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