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第六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第六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30 12:4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检测试卷2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抟(chuán) 怒号(háo)  外见(xiàn)  徙于南冥(xǐ)
B.祗(zhī) 兑命(yuè) 布衾(qīn) 教学相长(zhǎng)
C.粟(sù) 俄顷(qīng) 骈死(pián) 虽有嘉肴(yáo)
D.敕(chì) 突兀(wù) 挂罥(juàn) 选贤与能(yǔ)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怪者也(志向)
B.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C.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D.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 B.《兑命》曰“学学半”
C.骈死于槽枥之间 D.系向牛头充炭直
4.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D.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善于运用神话和寓言故事来抒情说理,使文章充满了奇幻的浪漫主义色彩。
B.《礼记》也称《小戴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C.《马说》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他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定。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五言律诗第一句多数不押韵,七言律诗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
②押韵,是诗歌和其他韵文在形式方面的特点。
③押韵,可以句句押,也可以隔行押。
④押韵有时给人以单调、呆板的感觉,所以通常是押隔行单韵的居多。
⑤四句一首的短诗,一般是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⑥句句押韵的,叫作排韵;隔行押韵的,叫作隔行韵。
A.②③④⑥①⑤ B.②③⑥④⑤①
C.③⑥①⑤②④ D.⑤①②⑥④③
7.龙华中学语文组举办传统文化竞赛活动,你是参赛选手,这次活动有三道竞赛题,设置两个奖项。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近体诗包括   和   。
(2)认真阅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根据要求答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①下面四项对诗歌的评价,与诗人的想法相距甚远的一项是 ( )
A.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名寻花的地点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
B.第二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花的数量多。“压枝低”形象地描绘了花儿密密层层,沉甸甸的把枝条都压弯了。
C.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是说花枝上彩蝶翩翩起舞,这才是最动人的景致,如果没有彩蝶起舞,花也就没有什么看头。
D.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表面上好像完全在描写娇莺清脆鸣耳的啼叫声。其实,这是一种衬托手法,主要是在表现黄四娘家花儿的美丽与魅力。
②你认为“留连戏蝶时时舞”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能够表现黄四娘家中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是拆乱了的与中华文化有关的一副对联,请你运用所学的对联知识,重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传统 的 精华 学习 里 经典 继承 之 中 国学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卖炭翁(节选)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8.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   和   。?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俄顷风定云墨色     俄顷:  ?
(2)长夜沾湿何由彻 彻: ?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2.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受欺的愤怒心情,写出了我对群童的厌恶之情。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大雨降临前昏暗的气氛,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3.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描绘?


1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
(2)才美不外见 见: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
(5)策之不以其道 策:   ?
16.翻译下列句子。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在《马说》一文中,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
18.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从写作手法和阐明道理两个角度对作品进行评析。
三、写作
19.(盐城中考)明月清风,荒漠戈壁,是自然的给予;成功快意,失落伤怀,是生活的给予;点赞鼓励,吐槽鞭策,是他人的给予……我们在获得给予中一路走来,我们又将拿什么给予别人?
请以“给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根据题目,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名,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60分)














参考答案
1.B解析:A项,抟—tuán。C项,顷—qǐng。D项,与—jǔ。
2.A解析:A项,“志”,记载。
3.C解析:A项,“冥”同“溟”。B项,“学”同“敩”。D项,“直”同“值”。
4.A解析:A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5.D解析:D项,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6.B
7.(1)绝句  律诗 
(2)①C
②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四娘家花的浓密、艳丽与香气扑鼻。表现诗人对花的喜爱,以及他闲散与快乐的心情。
(3)示例:学习国学里的经典 继承传统中之精华
8.身上衣  口中食 ?
9.C
10.(1)俄顷: 一会儿 ?
(2)彻: 到 ?
11.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盖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
12.A解析:A项,“写出了我对群童的厌恶之情”理解有误,在诗人眼里,顽童可气而不可恨,应是“写出了群童的顽皮”。
13.“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14.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15.(1)骈: 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
(2)见: 同“现”,表现 ?
(3)等: 一样,等同 ?
(4)安: 怎么 ?
(5)策: 用马鞭驱赶 ?
16.(1)(千里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2)(千里马)鸣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7.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18.写作手法角度: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2分)阐明道理角度:“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19.略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且带有提示语。分析可知,提示语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由排比句构成,排比句中的每一个分句,主语均为两个四字短语,以对比的形式呈现,信息含量大,更能体现景物、事理的多元性、丰富性;提示语后半部分“我们在获得给予中一路走来,我们又将拿什么给予别人”以问句呈现,体现哲思色彩,引发考生思考“获得与付出”的辩证关系,对作文立意的深刻性、思辨性有较为明确的引导和要求。
写作时,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立意。
(1)由表及里。考生可以把“给予”看成名词,发表对“给予”这一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现象的思考。思考要有深度,而不要就事论事,考生可采用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增加文章的深度。比如,可以立论“给予”不可盲目、“给予”需要理性、“给予”产生希望等。
(2)将“给予”虚化处理。“给予”的未必仅仅是物质,比如,自然的美景给予精神上的熏陶,生活的体验给予思想上的启迪,人们的善意给予心理上的关怀等。
(3)从“给予”的多面性入手。“给予”未必都是美好的,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不美好的“给予”。比如,自然给予的荒凉破败可以启发反思,生活给予的挫折困难可以锻造意志,人们给予的冷言冷语可以激发勇气。给予也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可以获得给予,我们也可以给予别人,我们还可以互相给予。
(4)从大的层面入手。考生可以联系自然、历史、人生等进行思考,比如,沧海桑田、草木荣枯,是时间的给予;兴衰成败、是非得失,是历史的给予;清新婉约、豪迈悲壮,是文学的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