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5.水珠从哪里来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设计思想 四、教学方法五、教学目标六、教学重点难点七、教学准备八、教学过程九、教学反思十、板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在前面的课中,学生探究了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水在结冰和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及状态变化。
本课将主要研究盛有冰块的烧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引导启发学生大胆的做出假设,鼓励他们对每种假设从多个角度进行质疑和分析,通过实验探究烧杯外壁上的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为下一课《水和水蒸气》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的第4课中,学生观察了冰块的融化过程,他们不仅发现了冰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的水,同时还发现了盛冰的玻璃杯外壁、塑料袋外壁上也有许多小水珠。对于这些小水珠的来源,学生一开始往往会有多种解释。而且,生活中孩子们也见过很多类似的现象。但他们对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这节课正好培养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我将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在本节课中,我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1、观察法。
2、分析法。
3、实验法。
4、合作探究法。1.观察有冰块玻璃杯壁水珠,尝试自己解释。
2.发现身边类似的现象。
3.实验和分析水珠与冰块的关系。
情感价值观:初步认识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与价值。
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五、教学目标六、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并对水珠的来源形成科学的解释。 七、教学准备烧杯(量备足,以一个小组两只为基准)、冰块、餐巾纸。
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 :水珠从哪里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起学生思维,引发思考。开始我将跟同学们讲述一个奇怪的现象,并问他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现象,让他们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水珠从哪里来?”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八、教学过程 (二)提出假设,引导学生分析:水珠是从哪里来? 在这一环节,验证之前的假设是否正确,并通过实验得出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接着引入到下一个研究的问题: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为什么?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假设排除问题的可能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还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八、教学过程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这一步是本节课的核心部分,每组准备两个量杯,分别导入热水和冰水,做对比实验,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得出:加了冰的杯子外壁 有水珠产生;
没加冰的杯子外壁 没有水珠产生。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探索科学奥秘的科学精神。学生是好动的,对于做实验激情很高,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去,有的动手,更多的是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共享合作的喜悦。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最难忘的。八、教学过程 (四)形成结论,拓展探究:露珠是怎样形成的?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拓展延伸。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拓展,同时又是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或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意识。九、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水珠不是冰化成的水;另一个是水珠的形成与冰是有关系的。
这节课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参与或探究活动,促使学生自行获取信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验证了猜测。 十、板书设计 遇冷 水蒸气————————水珠 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