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新课标版)(含3份教案共6课时+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新课标版)(含3份教案共6课时+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30 00:0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世界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以虚实结合的方法,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极度寒冷、饥饿、冷落的情况下,一次次划燃火柴,出现了不同的幻想,最后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全文以火柴为线索,从卖火柴到燃火柴,最后拿着燃后的火柴梗,带着美好的幻想幸福地死去。课文以美好的幻想和细节描写映衬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能够通过理解重点句体会小女孩的不幸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
?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设身处地地引导孩子走进文本。
2.让学生体会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小女孩的悲惨辛酸。
教案一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4月2日是什么节日吗?(世界图书日)这天,还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生日,他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话》曾被翻译成150多种语言。代表作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等。
2、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安徒生的经典童话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齐读课题。
3、故事看过吗?这个故事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4、是的,那么作者是怎样把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用文字展现给我们大家的呢?为什么能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对这小女孩如此念念不忘呢?
二、了解梗概
1、让我们打开书本P67,请您快速默读课文,借助课题,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板书:卖火柴???幻想??死去)
*(板书:卖火柴??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死去)这些美好的事物呀,都是小女孩擦燃火柴以后看到的——(板书:幻想)
2、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卖火柴,她擦燃了火柴看到许多了美好的幻想,最后却独自冻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里。同学们,看了整个故事以后,你有没发现,这个故事和我们平时看的童话故事有点不同?
* 动物为主——大部分童话故事都是想象、幻想的手法展开的,这个故事中,不光有幻想,还有——小女孩的——现实生活。
* 美好的结局居多——幻想中也有美好的事物,但是你读着这美好的幻想,再联系结尾,你有什么感受?幻想终归是幻想,当幻想破灭时,我们反而会更加失望。
3、是的,安徒生正是用了这种幻想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一步一步地带到了我们的眼前。
4、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小女孩悲惨的现实生活。
三、重点研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1-4自然段,找找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特别难过,请你用横线画下来,在旁边谢谢批注。
【寒冷】??【饥饿】??
1、学生说句子
2、——那是有多冷啊!(板书:寒冷)
2、还有哪些细节也让你感到寒冷?(两处即可)
……你能够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真是太会学习了。
3、把你的感受放在朗读当中。
4、学生继续找句子。
5、……我听到了赤着脚
……那是一种刺骨的冷啊
……我不光听到了寒冷,还有——饥饿(板书:饥饿)这么寒冷的大年夜,小女孩独自一人在卖火柴,已经够冷了,现在还没有吃的,这是一种饥寒交迫的痛苦啊!
……小女孩实在是走不动了。
6、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能让我们读出这份寒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集中出示??配乐)
……你们的朗读深深地扎到了我的心里。
*【痛苦】
1、小女孩面临的残酷现实仅仅只有又黑又冷的环境吗?同学们,文章还有哪里让你难过?
* 拖鞋 *
1、——为什么穿妈妈的拖鞋——自己有没有鞋——穷、可怜
——穿着不合脚的拖鞋遇到了什么事——大人——你想说什么——
还遇到了什么事——小孩——你会怎么做——
别人怎么对你——
2、小女孩走在大马路上,有钱的大人不顾忌她的安危,同龄的小孩也欺负她,她的内心是有多么——(板书:痛苦)
* 大年夜 *
1、文章不止一次出现大年夜,说明什么?
2、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你的大年夜。(欢天喜地、喜气洋洋、拿红包、穿新衣)
3、小女孩她有欢天喜地吗?有新衣服吗?有红包吗?她有的是什么?(指板书)她有的是寒冷天气下冻僵了的手脚、有的是咕咕直叫的肚子,还有火柴,她的内心是多么痛苦啊!(板书)
* 一整天 *
* 1、火柴卖出去了吗?哪里看出?
2、读得真棒!再请一位。
3、我呀,我这句子稍稍做了改动,请你对比着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4、(2生回答)
5、是的,哪怕是一根火柴,哪怕是一个硬币,对小女孩都是极大的帮助啊。
6、让我们一起动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7、那么,这究竟会是怎么样的一天呢?
8、PPT引,凛冽的寒风……练笔、(配乐)
8、你看,这比天还要冷的是人情呐!
9、*这让小女孩的内心是多么痛苦啊!
*所以小女孩的内心才会如此痛苦呀!
【孤独】
*1、一个人在外是如此痛苦不堪,小女孩为什么不回家呢?
2、父爱是最伟大的,为什么小女孩的父亲会这样对她呢?——补充一个背景,安徒生出生于19世纪初,而他开始创作的时间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此时的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的工人成几何数上升,全世界的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父亲是被生活所迫有苦衷的)
3、失去温暖避风港的小女孩,你会有一个什么词来说说她现在的处境。(板书:孤独)
四、结尾
1、我们一起来读读此刻的小女孩。(PPT出示??渴望)
2、请生回答。
3、小女孩的渴望就是我们读者的渴望,是我们每一颗善良心的渴望。小女孩的渴望在现实中实现了吗?最后的命运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小女孩去世了,不过,她死的时候(点红)
3、这是为什么呢?从小女孩的笑容中,我们又能读出些什么呢?。
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想??????死去?
寒冷??????火炉?
饥饿??????烤鹅?
恐惧??????圣诞树?
孤独??????奶奶
教案二
第一课时
导入: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世界著名的丹麦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   介绍安徒生。(资料附后)   这篇童话非常感人,你们自己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二、自学课文   1. 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注意题目;提出“卖”的写法)看了题目你怎么想?   2. 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   3. 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   4. 分段、编写段意:   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敢回家。   第二段:小女孩坐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展开了美好的幻想。   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夜冻死路旁。 三、范读课文。   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   (一)、讲读第一段。   1.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   (时间―――大年夜,一个下着雪的又黑又冷的晚上。   地点―――街上。      人物―――赤着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2. 你们自己读读想想,这一段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全段的意思?(可怜的小女孩!)   3. 出示图画(或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在寒风中行走。   描述:这幅图把我们带到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你们看,远处的高楼灯光通明,人们都在自己温暖的,欢度圣诞节,然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却怎样呢?   “可怜的小女孩”,后面是一个感叹号,这里寄托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现在我们看图,读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怎么可怜,也可以用这一句话,来结束你的这一段话。   思考、准备。   描述   提示:为了突出小女孩的可怜,还应该描述背景,根据课文描写的内容,天冷,大年夜,又黑又冷,你们想,怎样用背景来衬托小女孩孤苦?   继续描述。   结合学生描述指点:   “天冷极了“与”“天冷“天很冷”“天非常冷”比较。   突出“大年三十夜”“这是一年最后一天―――大年夜”,“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课文一开始点明这个特定的时间。第一个破折号表示什么?(表示注释说明)后面又强调,这第二个破折号呢?(表示进一步说明)这里两次写“大年夜”,因为这是人们一年一度团聚的时刻。同学们你们大年夜是怎么度过的,你们喜欢过吗:“卖火柴扔小女孩”她是人,而且是孩子,她当然也并不例外地希望在这三十大年夜和家里的人团聚在一起:所以“她忘不了这个,她可忘不了这个”。加上“可”更加强调忘不了。   4. 结合朗读一、二两句和第三节。   5. 同学们,从课文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女孩家里一定怎样,一个字?(穷)而且是很穷,穷到什么程度呢,谁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提示句式:“连......也”说一句话。   朗读全段。   小结: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能回家。
第二课时
描述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天冷极了,小女孩又冷又饿又累,她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就坐在了墙角里,这样冷的天在雪地里,那该多冷啊!   于是,她擦着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的光亮,她展开发美妙的幻想。 二、自学课文。   1. 现在我们看,前后一共几次擦着了火柴。   看第二段又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指点:这是一篇童话。童话总是充满了幻想,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我们在学习童话的时候,应该学会区分哪是写实,哪是幻想,现在我们就一层一层地来学,先学第一次擦火柴,哪是写实的,哪是幻想的,自学分层次。   2. 讲读第一层。   指名读第一层。   (1)通过指导来理解句子。   天冷极了,“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冻僵”可以看出她冷的程度,要突出。练习读“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这时她心里产生了什么愿望?   渲染:“她多么需要温暖啊”,于是她想,“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非常肯定的,可见她冷的程度,因此这句中的“小小的”“有好处的”要强调。下面接着她想,“她敢从成把的......吗?”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她敢吗?“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卖钱的,小女孩是以卖火柴为生的。)   (2)指导朗读:   从“她敢吗?”到“她终于抽出一根”这又说明什么?(她太冷了也顾不得了)朗读时这两句话后面停顿要长些,有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   下面,火柴燃起来了。   要读得欢快些。因为在这一瞬间,小女孩忘掉了眼前的饥饿和寒冷的痛苦。“简直”要强调。再指名读,看好后面的标点。   (3)(出示图画:小女孩坐在墙角擦亮了火柴)   (4)借着这明亮的火焰,你们看着图想,小女孩她觉得怎么样?   女生轮读.   (5)读到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好像听到她们在说什么?(她自言自语地说:“好暖和呀!”“多好的火炉啊!”)   (6)现在你们想想为什么说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因为这一道火焰,使她仿佛看见一闪亮的火炉,而且自己正坐火炉旁边。)“奇异”就是不同一般的。   (7)在幻想中是这样的温暖、舒服,然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不要求回答)你们想,表示还是和原来一样,可以用上哪些词儿?(仍然、仍旧、依旧、依然、还是)你能不能选其中一个说说,小女孩还是那样冷;最后能从几个方面说,火柴灭了,“依然是......耳边依然是.......她身上依然是.......”
若更进一层后还可以怎样补充说明,“不,她觉得比先前更冷了。”   (8)朗读全节。   第一层女生轻声朗读;第二层指名女生读;第三层男女轻声齐读。   幻想中这样温暖,现实中是这样寒冷,通过幻想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冷。   3.讲读第二层:   (5)她又擦了一根,这次她幻想着什么?请小朋友自学。   (6)思考:在小女孩的幻想中,那烤鹅的肚子里,为什么要填满苹果和橘子;又为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一直向她走来?(饿得厉害,马上就可以吃)   (7)最主要的词语是什么?做上记号。“从这一堵又厚又冷的墙”使你联想到什么?   (8)(例话:墙那边一定是富人家,屋里面烧着火炉,暖烘烘的,他们正围着桌子共进晚餐,桌上是丰盛的菜肴,贫富是多么不同,如同隔着一堵又冷又厚的墙,墙里墙外外两个世界。)   4.讲读。第三层:   (1)当她第三次擦燃火柴时,她感到什么?   释:圣诞树,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过春节,西文许多国家过圣诞节。他们的大年三十夜就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过圣诞节,有钱的人家就点起漂亮的圣诞树,圣诞树上点上许多蜡烛,挂着玩具画片,有时还会有人扮圣诞老人,送给孩子们许多礼物。在圣诞树下,孩子们感到快活极了。而像小女孩这样穷的人家是不会有这漂亮的圣诞树的,所以她只能是在想象里看到。还不能直接看到,只能是透过玻璃门远远地看着。   (2)课文上先说“她坐在圣诞树下”,后来说她“向画片伸出手”,从“坐着”到“伸出”,这里有哪些动作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想象到吗?在说的过程中,最好能用上“翠绿的”“明晃晃的”“在向她眨眼”。   (3)想象性片断描述。   (4)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她想的又是什么呢?(“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5)描述:烛光成了星光,离她太远了,因为她是不可能坐在圣诞树下。悲凉的心境使她从落下的星星想到的是“有一个什么人快死了?——是病死、冻死或是饿死,充满了忧伤。”   (6)“因为她那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她的”,如果请你分析这个句子,说说其中表现奶奶爱她的字眼是什么?(唯一、疼她、活着的时候)这一句描写中,从侧面告诉我们几层意思:①奶奶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疼她的人,也就是除了奶奶,没有别的人疼她了。②而这唯一疼她的人又死了,她就更孤苦伶仃,没有一点爱,不仅在自然环境里,她身体觉得“冷”,没有一点温暖,她的生活中,心里也是“冷”的,没有一点温暖。   (7)想想,这句话是怎么说的。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小女孩[  ]说。   指名读。三个学生,一人读一段。   小结: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划着了火柴,在亮光中小女孩幻想着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
第三课时
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燃了火柴,展开了美妙的幻想,但每一次幻想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   (出示图画:在原先已经出示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坐在墙角擦燃火柴的光圈上方添上了一个幻想的画面:奶奶微笑着搂着小女孩。)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四部分。   你们看:   1.描述:现在夜已经深了,天还在下着雪,风是这样的尖冷。小女孩还坐在墙角里,她冷得更厉害了。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她仿佛看到了谁?   2.在亮光里,她看到了奶奶叫了起来,她看到奶奶为什么叫起来?她对奶奶说什么?   3.指名读。   4.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亲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读“奶奶”)在提示语后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是主要的?“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在这儿她再也活不下去了。   现在,假如你们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在你的眼前时,你是怎样的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通过担当角色,把学生带人课文描写的情境。)   看图齐读。 三、讲读第二段第五部分。   1.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又擦火柴,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当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觉得怎么样?请你读第三部分。   2.自学,做记号。   Δ提出疑问;   Δ分层次;(第一层:写小女孩擦着了火柴;   第二层:小女孩在幻想中和奶奶飞走了。)   Δ在小女孩的幻想中,奶奶怎么疼她,把主要的动词画下来;(“抱起来”“搂在怀中”“飞走了”)   3.再想一想,这一节最主要的句子是哪一句?(“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4.奶奶怎么疼她,又怎么飞走,请看图。   (出示幻想画面)   5.现在请你们抓住这几个动词,看着图想象一下,奶奶见到小孙女会怎么疼她,先怎样,后怎样,小女孩又会对奶奶诉说什么?   看图、想象、描述。   6. 她俩飞到哪儿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是这一节主要的句子,为什么这是主要的?(概括前面节的内容,这是小女孩强烈追求的境界。)   (1)比较读: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②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为什么要先用“三个”来强调?   (2)练:我们可以从全篇来看。   小女孩为什么幻想着自己坐在温暖的火炉旁?   为了幻想着喷香的烤鹅正向她走来?   这是为什么?。   (3)这说明之所以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强调,是因为她的生活在极度的寒冷、饥饿和痛苦之中。如果她的生活像我们这样温暖,这样幸福,她会不会产生这样强烈的呢?   轻声齐读部分。   7.指点:结合朗读指导,尽管安徒生爷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来表达女孩临死前的美好幻想,但她真的能和奶奶飞到那儿去吗?在十九世纪,样的地方,世界上有吗?在人间,穷人和穷人的孩子,活着就是生活中有寒冷、饥饿、痛苦;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因此小女孩飞向那里,实际上是向死亡走去。朗读时既要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表达出,又要读出这只不过是美好的幻想,把这种凄凉和悲惨读出来。   正如上面的“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用快乐的语气读,吗?这虽然是小女孩的幻想,但实际上这“光明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   指点:光明只不过是那火柴头上燃起的一点微弱光亮,周围依然是一片黑暗,这快乐只是和已经死去的唯一的奶奶抱在一起,这又是多么的可怜、可悲,所以不能用欢快的语调读。   △朗读示范。   速度要慢,因“光明”实际上是黑暗,“快乐”实际上是痛苦。   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意味着起向死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读起来就知道该怎样的语句。   △齐读。   △女生齐读。   现在你们懂了吗?三次幻想得样美妙,是为了什么?   特点:越是幻想美妙,越感到现实的悲惨。   段意:美妙的幻想,悲惨的现实。 四、读讲课文第三段。   1. 导入:事实正是如此,小女孩冻死了,现在我们看第三段。   2. 自己轻轻地读读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   (自学、想象)   3.“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一句为什么要重复?想一想,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或富人的孩子在做什么的时候,她冻死了。   谁能说一句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的时候”,冻死了,强调社会的不公平。   4. 释疑:她“为什么带着微笑”而小扬科却是“睁着眼睛,眼珠不再动了。”   小扬科被地主管家活活打死,他是含着满腔的仇恨冤屈而死的。而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悲惨。写小女孩含笑而死,从里表现了安徒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和爱。小女孩死得太惨,她活着不能得到的,而又是她追求的快乐、幸福,让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幻想中享受一下吧,但这样一写更感到现实的冷酷,我们读者更感到小女孩的遭遇是太凄惨了。   但是,当时人们不理解她。“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他们只知道她穷,她苦,她冻死了。今天我们理解了,想得很多也很深,很好。 五、总结全文。   1. 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个童话写的是什么事,请用题目做主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可以加上时间、环境。   ____,_____,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   2. 现在我们看一下全文。   因为是冻死,课文中写“冷”得很多,请你从课文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一起找。   天冷极了   天又黑又冷   小女孩又饿又冷   更冷了   家里和街上一样的冷   一堵又厚又冷的   请用“冷”组词,然后组成词组,说说小女孩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天气说起,先说自己然后说那社会。   寒冷的天气   冰冷的雪地冷漠的社会   冰冷的寒风冷酷的世界   指点,深化主题:天气寒冷,雪地冰冷,寒风尖冷,但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   3. 现在想一想,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接在上面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句子后面,再加一句来提示这个故事的中心,会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从小女孩的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的悲惨遭遇,我自然地想到我国唐代诗人的两句诗。   提示小黑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释:朱门:指做官的有钱的人家。下面的意思懂吗?   这句诗非常著名,它是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缩影。从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这两句诗,又从这两句诗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说明不仅我国封建社会是这样,当时的丹麦王国也是这样。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穷苦的大人、小孩正生活在寒冷、饥饿,和痛苦的人,让全世界的大人、儿童都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光明、美好的社会里。 六、简要复述。   明确了中心,要复述课文就容易多了。   要抓最重要的。什么时候,什么人在哪儿,怎么样。主要情节、幻想、幻想着哪些,结果怎样。   练习:简要复述。
卖火柴
卖火柴的小女孩 擦燃火柴
冻死街头
教案三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三、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3.学习表述。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 四、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

残酷的现实:贫苦、寒冷、饥饿-----痛苦
火炉-----温暖
烤鹅-----食物
卖火柴的小女孩 美好的幻象 圣诞树---快乐 ----美好
奶奶-----爱抚
飞走了---幸福
悲惨的结局:冻死在大年夜-----悲惨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我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重点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能紧扣文章
痛苦是小女孩的现实生活,幸福是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所幻想到的,这正是现实与幻景相结合的写法。教学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展开。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
3、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二、须改进之处
在引导学生感受小女孩的痛苦命运时我的语言不够煽情,学生体会不到位,朗读缺乏感情。
三、值得思考之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地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