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30 11:4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工业文明的崛起
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经济
对中国的冲击
自然经济解体
近代工业的产生
社会生活
物质生活
习俗
传媒
交通通讯
政治:
政治的民主化
思想文化:
向西方学习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一)表现
西装大约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为何流行?
西装的传入:
流行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西装特点:适体、潇洒
政体转变:是民国成立后剪辫易服的产物
社会思潮:西方思潮的推动
五粒扣代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宪法
袖口上的三粒扣表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四个口袋寓意“礼、义、廉、耻”四大美德
(一)表现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一)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1840—1949年)
1、表现:
(1)男子:
(2)女子:

2、服饰特征:
3、变化原因:
长袍马褂到西装到中山装
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宽松肥大到称身适体、短袍窄袖)
中西结合,新旧并存。
受西方文化、革命思潮的影响,人民审美观念、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会受到青睐呢?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1949—1978年)
列宁装
布拉吉
20世纪60、70年代的服饰在颜色和样式上呈现怎样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1949—1978年)

1、表现:
2、服饰特征:
3、变化原因:
列宁装、布拉吉、绿军装等
政治色彩强烈、朴素单调
新中国外交政策、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曲折发展、国家经济的困难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
1、表现:
2、服饰特征:
3、变化原因:
异彩纷呈
多元吸收、彰显个性
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思想解放。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近代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变化趋势:
男子:长袍马褂到西装到中山装。
女子: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
中西结合
新旧并存
西方文化、革命思潮的影响
列宁装、布拉吉、绿军装等
朴素单调,政治色彩强烈
新中国外交政策、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曲折发展、国家经济的困难
异彩纷呈
多元吸收
彰显个性
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思想解放
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变化原因
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1、内部变化:中国近现代社会剧变,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2、外部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苏联的影响、全球化的影响。
一定历史阶段的服饰是一定历史阶段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反映!
影响近代服饰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表现 特点 原因 影响
传统
四大菜系
鲁粤川淮扬
发达
特色
鲜明 历史文化、自然环境
气候条件、资源特产
风俗习惯 1.西餐常用原料进入百姓餐桌
2.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
西点、西餐传入
中西餐并存
1840年鸦片战争后
(列强侵略)
封闭
开放
四合院
欧式别墅
三、居屋建筑的演进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一)原因
(二)表现:婚丧礼俗
1.婚
①古代:
前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必要条件:门当户对、婚姻论财
主要形式:包办婚姻、买卖婚姻
程序:繁琐
②近代:
前提:自由恋爱
程序:简约文明
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2.丧
①近代:
②现代:土葬 火葬
3.其他
①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②官方实施公历,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
③观念:旧道德、旧礼教被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步入社会
迫令放足
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小脚最为突出。古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
女子裹足
小知识: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将必须“裹脚”作为法令。 “裹脚”是封建的民间世俗传统。
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是禁止裹脚
与城市不同,广大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状态
五、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整体来看:


2.从分布看:


3.从过程看:

4.从动力看:
社会生活不断西化、近代化,呈现出传统与近代并存,中西并存的特点。
不平衡性,东南沿海近代化进程明显,但内地却变化不大。
经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改良的过程,体现了中西合璧
政治运动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特点?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材料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三、清政府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如自来水供应、电灯照明等,在一些通商口岸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材料四、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 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外因
政治
经济
思想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西方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政府改革的推动和进步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
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影响因素(原因)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影响?(积极为主)
1.政治:

2.经济:

3.思想文化:
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点。
谢谢 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