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西周的兴亡》典型练习(川教版七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西周的兴亡》典型练习(川教版七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5-05 19: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5课 西周的兴亡 典型练习
夯实基础典型题
1、武王伐纣是在下面的哪一年? ( )
A.约公元前2070年 B.约公元前1600年
C.约公元前1300年 D.约公元前1046年
2、在大型动画片《哪吒》中,有这样的情景,哪吒帮助姬发一起去讨伐暴君。姬发就是( )
A.商汤 B.周文王C.周武王D.周幽王
3、要想了解西周建立前周族的发展历史,需要到下面 ( )
①泾水②辽水③淮水④渭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西安被称为六大古都之一,曾做过很多朝代的都城,下面曾以它为都城的朝代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5、西周的都城设在 ( )
A.河南安阳 B.殷 C.镐京 D.洛阳
6、见右图,此人即是讨伐残暴的商纣王统治的君主。他是 ( )
A.纣
B.周文王
C.周武王
D.周厉王
7、西周众多的诸侯,是通过下面的什么制度产生的 ( )
A. 奴隶制 B. 世袭制 C.分封制 D. 禅让制
8、周王建立封国时册封的对象有 ( )
①自己的子弟、亲戚②功臣③古帝王的后代④少数民族首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 ( )
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定期朝见天子
③向天子贡献财宝和特产 ④带兵随从天子出征作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西周初年,设立封国的数量为 ( )
A.50个 B.51个 C.17个 D.71个
11、下列属于西周册封的诸侯国有 ( )
①鲁②齐③燕④赵⑤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2、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西周等级森严
C.周厉王的暴政 D.周幽王昏庸无道,矛盾激化
13、西周的最后一位国王是 ( )
A.夏桀 B.商纣 C.周武王 D.周幽王
14、西周统治末年,所面临的矛盾有 ( )
①阶级矛盾②民族矛盾③统治集团内部矛盾④国与国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
A.禹—建立夏朝 B.汤—建立商朝
C.周文王—建立西周 D.纣王—商朝灭亡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6、下列制度中,不属于西周时期的一项是 (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17、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
A.分割诸侯的兵力 B.保证国家的兵源
C.巩固奴隶主政权 D.巩固原来商朝的地区
18、导致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 )
A.镐京“国人暴动” B.西北犬戎进攻西周
C.商周牧野大战 D.盘庚迁都到殷
19、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实质是 ( )
A.奴隶制土地制度 B.奴隶制政治制度
C.奴隶制等级制度 D.巩固奴隶制国家制度
20、武王伐纣的性质属于 ( )
A.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B.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压迫斗争
C.奴隶主贵族领导推翻暴君的斗争 D.民族间的相互战争


创新题
21、成语生动形象,言简意赅。通过成语“反戈一击”,我们可以了解哪个朝代的历史(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2、下列哪部文学作品以“武王伐纣”为历史背景 ( )
A.《三国演义》 B.《封神演义》 C.《隋唐演义》 D.《西汉演义》
23、寻找西周王陵,被称为中国的特洛伊发现。你认为在西周王陵中,可能有下列哪位君王的陵墓 ( )
A.桀 B.纣 C.汤 D.武王
24、见下图,此为西周利簋。1976年陕西临潼西段村西周窑藏出土,内底铭文32字,记武王伐商后七月赐利金利作器纪念祖先,是已知西周最早的铜器。此鼎可能最早铸造于( )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1600年
C.公元前1300年 D.公元前1046年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5、昏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
A. 周文王 B.周武王 C. 周幽王 D.周平王
26、传统史书多将西周的灭亡归咎于褒姒,你认为真正的原因应是 ( )
①周幽王的昏庸,诸侯离心离德 ②太子宜臼无能
③申候联合犬戎族势力强大 ④各诸侯国不喜欢褒姒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27、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 ( )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C.实行分封制 D.压迫奴隶和平民
28、阅读下列材料
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山东为齐鲁大地,山西为三晋之地。《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些地名的由来从历史上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请回答:
(1)这些地名的由来与西周的什么制度有关?
(2)西周的周王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3)请解释这种制度有含义。
29、见下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西周的都城A: 。
(2)请写出武王伐纣的地点B: 。
(3)西周的统治区比商朝更大,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采取了一种什么制度?
(4)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多少个封国。请写出图上五个重要封国的名称。
1: 2: 3: 4: 5:
探究题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同。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请回答:(1)两则材料中所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一判断这种制度封什么人为诸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人可以被封为诸侯。及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概括出国君或诸侯享受哪些权利和义务?

(4)西周实行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聚焦中考典型题
31、(2006年潍坊市)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了西周
A.实行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确立世袭制             D.推行郡县制
32、(2006年海南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鹿中原,战乱不休。诸侯国的出现源于西周的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33、(2004年来宾市)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了哪一项制度
A.屯田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34、(2004年黄石模拟)西周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西周的国家政权
开放研究典型题
35、阅读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对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控制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同时,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材料二:“西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落后和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交通不便,诸侯国与王室之间又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请回答:(1)以上两段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分封制的历史作用,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2)分封制是西周所能采用的最好的统治制度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36、俗话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这种事例比比皆是。请举出夏商周时期的一件史实说明“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典型题
1、D 2、C 3、D 4、C 5、C 6、C 7、C 8、B 9、A 10、D 11、A 12、D 13、D 14、C 15、C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6、B 17、C 18、B 19、D 20、C
创新题
21、B 22、B 23、D 24、D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5、C 26、A 27、C
28、(1)分封制(2)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3)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这一制度历史上称为分封制。
29、(1)镐京(2)牧野(3)1:晋2:燕3:齐4:鲁5:宋
探究题
30、(1)分封制。(2)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巩固统治。(3)根据周王的授予,国君有统治和管理所辖区域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与此同时,他们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不承担义务的,将受到惩罚。(4)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聚焦中考典型题
31、B 32、D 33、B 34、D
开放研究典型题
35、(1)无论赞同哪一种观点均可。即可以赞同分封制在西周所起到的巩固奴隶制统治,大大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统属关系,向着后来形成的中央集权专制国家迈出了一大步。也可以从长远来看,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部落时代遗留下来的以分散和割据为特征的众国林立的局面。(2)此问为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或者从课外知识中了解到的,以后的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等,言之有理即可。
36、例如商纣王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失去了民心,军队阵前倒戈,从而在牧野大战中,大败。后国家灭亡失去了天下。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了商纣王的统治,顺应了民意,建立了西周,得到了天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