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5-10 08: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必修(Ⅰ)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涿鹿中学 朱文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一段话回答:
⒈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距今约5000年金属工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
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农耕经济的进步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⑴时间:
⑵地区:
⑶标志:
⑷原因:黃河流域和长江流域⑸核心:政治权利的产生和维护。看“河南新密古城寨新石器时代城址北墙剖面图”,阅读学习思考:读恩格斯的话,应当怎样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与早期国家的关系?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反映了由氏族部落向国家过渡的特征。早期的城是为了适应战争需要而出现的,不仅具有军事防御功能,而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城的出现也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象,指出早期城市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之一。氏族制度的历史宣告结束。古城寨城址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南、北、东三面城墙和南北相对两个城门缺口,城址南北城墙基长500米,东西城墙基宽370米,城墙高7米至16.5米,城内遗址面积17.65万平方米,城外遗址面积10.0064万平方米;护城河宽34米至90米不等。城址规模宏大,城高沟深,气势宏伟。其工程之大,在中国早期筑城史上极为罕见,其中已清出一座大型宫殿基址和大型廊庑式建筑,且与城墙的方向一致,为南北长方形,长28.4米、宽13米,面阔7间,南、北、东三面有回廊。据介绍,这座古城址是目前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宫殿式建筑,同时也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也是全中国城墙保存最好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堪称“中华第一城”。有专家根据该城的地望、年代和性质认定,这里就是黄帝时期的都城轩辕丘。郑州新密古城寨城址发掘现场
距今5450—4970年间 黄帝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西2公里处。黄帝城遗址呈不规则正方形,长宽各500米,城墙系夯土筑成。现存城墙高3至5米,南、西、北城墙尚在,东城墙浸于轩辕湖中。黄帝城遗址内,有大量陶片,除少量夹砂泥质粗红陶外,大部分是泥质灰陶和黑陶。器物残件和陶鼎腿、乳状鬲足、粗柄豆枥等,到处都可拣到,有时还可拣到完整的石杵、石斧、石凿、石纺轮、石环等。涿鹿之野的黄帝城,这座残破的5000年前的古城堡,中华民族这个东方伟大的民族就从这里起步!最初的文明就从这里开始创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4页第二段并结合5页资料卡片《衷心的祝愿》,请思考: 你对传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古代社会里的传说并非全属伪造,而是有真正的史实成分,有一定的文化信息。①早期政治管理秩序的核心:“帝”、“王”②政治管理秩序的确立: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5页第一、二前半部分段并请思考并回答:黄帝、尧、舜、禹传说时代是怎样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的?战争手段③政治权力更替的方式:禅让制(传贤) 概念: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黄帝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是五帝之首。公元前2697-前2599年,活了102岁。本姓公孙后改姬,号轩辕氏亦称有熊氏(国号)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阪泉一战战胜炎帝统一了华夏民族。涿鹿一战战胜东夷的蚩尤,夺取了中原引领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黄帝治五气(五脏之气),艺五种(稻、黍、稷、麦、菽),淳化野兽,死后葬于桥山。其孙高阳立即颛顼帝。颛顼死后黄帝曾孙高辛立即帝喾。喾死子放勋立即尧。尧死舜立,舜是颛顼的六世孙。黄帝,颛顼,喾,尧,舜即是五帝。所以说。华夏民族的共祖。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居住在西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 传说尧曾设官掌管天地时令,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谘询四岳,用鲧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尧实行上述措施,使得万邦和睦共处,友好交往,共同组成了中原部落大联盟,出现了国家雏形。尧选择舜为其继任人,死后由舜继位。这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推崇的禅让。 尧舜,为部落联盟首领,三皇五帝之一,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故姚姓,今山东省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传说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尧又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很高兴,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考验了三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舜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图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gǔ)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⑴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5页第二段后半部分并请思考并回答:
⒉夏商的政治制度——世袭制(传子、家天下) 概念: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其中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两类。影响: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公天下家天下 文字材料一:《礼记·礼运》是这样描述远古社会的状况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之世”。 文字材料二: 而夏朝建立后:“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就是所谓“小康之世”。思考:
根据材料,你认为夏朝建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本原因是什么?
变化: 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保护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产生。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夏的势力范围与小诸侯国——商夏桀暴虐无度,约公元前1600年,夏被商灭⑵商朝(约前1600——约前1046年)商汤(?—前1588年)子姓,名履,庙号太祖,为商太祖。商朝的创建者(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 政治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商的势力范围最初都城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人牲:为祭祀祖先(人鬼)、神灵或自然界万物而杀戮活人以为祭品。图为祭祀坑中的无头人骨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6页第一、二三段请思考并回答:
⒊西周的政治制度⑴西周(前1046——前770)周武王姬发(约前1087年—前1043年),西周的创建者,姬姓,名发,谥号武王,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王。是周文王的次子。约前1050年文王死,他继承王位,沿用沿用“受命”年。姬发继承其父遗志,推翻商朝统治,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姬发继任后,继续积极准备灭商,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姬发抓住时机,观兵盟津,大会八百诸侯。两年后时机成熟,姬发亲率大军伐商。 牧野大战之后,商军全线溃退,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后姬发建都镐京,建立诸侯国,在位十九年崩,谥号“武王”。
周族势力的扩张周人势力范围扩张至
黃河下游和淮河流域周族先世本居于岐山下的周原周文王時期周武王灭殷时淮河黃河下游黃河中游渭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⑵政治制度特点①分封制含义:封邦建国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内容:①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评价积极:加强对地方统治,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局限性:诸侯独立性强,削弱了周天子权威得田而耕,
缴税、服役管辖国邑管辖食邑服务,食禄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周代分封制度奴隶同姓王族 异姓功臣
古代帝王的后代以同姓王族为主体
且多在富庶和战略要地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规律?目的:维护周王室的稳定和统治秩序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实质:核心:等级:作用:②宗法制:宗法就是族法,是按血统的亲疏来区分嫡庶的一种继承制度。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6页第四段和第7页第一、二段,请思考并回答: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 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王位之争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你的依据是什么呢?议一议答:二儿子;嫡长子继承制。③礼乐秩序补充:概述:在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中,“礼”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是西周文化的主构架。“礼”讲究敬天法祖,也对现世人提出了要求,成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乐”是辅从于“礼”的,在维护“礼”的同时,对“礼”进行了文化装饰,使等级森严的“礼”得以具备征服人心的感染力。
实质:“礼”“乐”合用,是维护等级差别的统治阶级的工具。 作用: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周礼.春宫》)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
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周礼.春宫》及注);等等。
总之,所有这些关于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要顺利地推行礼乐制度,必须加强有关礼乐方面的教育,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周王朝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宫。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1、二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2、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礼乐是周天子宗法制度统治的工具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3、共同起到维护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的作用。礼乐是周天子宗法制度统治的工具 【探究活动】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1)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
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⒈由禅让到世袭制度再到分封制和宗法制,不断完善。小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始创王位世袭制商: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②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西周:分封制:目的、内容、评价宗法制:目的、实质、核心、作用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延续到1912年清朝灭亡西周末期逐渐瓦解,秦朝时消亡。延续至今,仍有所体现。1、 相传,我国古代早期部落联盟首领尧在年老后,将位置让给舜,舜年老时将位置让给禹,而禹死后,其子启即位,以后王位就在一家一姓中传承,这反映了:
A、分封制已经开始实行
B、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C、夏朝实行了宗法制
D、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混乱课后习题B2、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3、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CB4、西周时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和大夫五鼎、士三鼎。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西周时已有表示等级制度的规定,即周礼。5、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为了维护哪一制度?宗法、分封制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