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一中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2010.4
第一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下列表格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项 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A.英法两国逐渐失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优势
B.美德迅速崛起,对英法构成威胁
C.英法的国际地位下降
D.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要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直观的方法
是阅读历史地图。从右边这幅地图中可以看
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
择的战略是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20世纪初欧洲形势图
3.下表是一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法国
1:28
英国
1:57
德国
1:32
俄国
1:107
A.战争中俄国人口伤亡最少 B.战争中法国人口伤亡比例最高
C.战争中德国人口伤亡总量仅次于法国 D.战争中,英国人口伤亡数量比俄国多
4.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列强以自身利益作为其外交政策出发点 B. 意大利不守信用,背信弃义
C.同盟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 D.协约国方面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6.自1922年起,英国和法国便处于“有礼貌的破裂”阶段。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A.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 B.法国与美国结盟
C.法国单独占领德国的鲁尔地区 D.英国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
7.右图所反映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A.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打击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美国的强大
D.20世纪20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
8.把历史的镜头回放到1919年,假若你作为一名中国外交官,和顾维钧、陆征祥等人一起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在这次会议上,你应该不会看到
A.美国、英国和法国操纵了这次会议
B.会议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C.斯大林率领苏俄代表团参加会议备受冷遇 D.会议通过了相当苛刻的对德和约
9.华盛顿会议后,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美国领导人喜形于色,这是因为①《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②《五国海军条约》使美国海军得以与英国海军并驾齐驱③华盛顿会议剥夺了日本在大战期间夺得的德国的殖民地④通过《九国公约》,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10.1918年,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目睹当时的状况后,出版了《西方的没落》这本名著。就当时的历史而言,这个“西方”是指
A. 美洲 B.欧洲 C.德国 D.英国
11.“为德国履行本条约之保障起见,凡坐落莱茵河以西之德国领土连同各桥头,自本条约实行起15年期间内均应由协约及参战各国军队占领”。这一条款应当出自
A.《布列斯特和约》 B.《凡尔赛和约》
C.《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D.《四国条约》
12.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很快涉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因为
A.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重大影响
B.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C.世界联系加强,已形成密切合作的整体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13.一位英国学者回忆道:“从德国电台中我起先只听到欢呼胜利的大喊大叫和恶毒的咒骂。希特勒相信宣传的力量,战争头两年里的成功超出了最大胆的期望”。德国在战争头两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主要是因为
A.希特勒的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B.德国狂热的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力量
C.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D.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尚未联合起来
14.二战爆发前,英法所推行的绥靖政策的实质是
①牺牲小国利益,谋求大国安全? ②调整对德政策,以谈判代替冲突?
③企图祸水东引,怂恿德国进攻苏联? ④德国攻势猛烈,英法以守为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在英国下院演讲说:“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和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这表明丘吉尔
①斥责张伯伦的绥靖政策 ②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
③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 ④认为绥靖政策是在怂恿侵略
A.①④ B.①② C ②③④ D.①②④
16.德国入侵波兰是对绥靖政策的致命打击,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其中,两个“小孩”是指
A.西班牙和埃塞俄比亚 B.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C.奥地利和波兰 D.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
17.德黑兰会议期间的一天早晨,在例会开始前,丘吉尔说:“今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罗斯福说:“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元帅,您梦见了什么?”斯大林说:“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
A.苏联实力最强 B.罗斯福野心最大
C.美苏矛盾是主要的矛盾 D.大国争霸之图显现
18.有人说:“把纳粹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此语依据的事实是
A.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B.纳粹党的对外政策得到德国人普遍支持
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
19.丘吉尔说:“我们不要将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指敦克尔克大撤退)而赢的。但是这次援救却孕育了胜利。”“这次援救却孕育了胜利。”是指
A.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加强了英法军队间的联系和合作
C.为日后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力量 D.鼓舞了英法人民的斗志
20.二次大战后,南北朝鲜的分裂是由于
A.日本法西斯对朝鲜分而治之的结果 B.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的规定
C.南北朝鲜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D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进驻朝鲜的分界线造成的
21.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在兵力与装备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最终遭到失败,其主要原因是
A.由于地形不太熟悉 B.苏联对朝鲜的暗中帮助
C.中朝两国人民的正义抗争 D.中国的大力援助
22.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指挥官克拉克说“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更具威胁性。”这句话说明
A.美国承认在战争中失败 B中国取得胜利 C.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中朝力量增强
23.在巴勒斯坦地区,宗教信仰比较复杂,这也是矛盾特别激烈的原因之一,这一地区汇集的宗教文化有
A.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B.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C.犹太教、佛教、天主教 D.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
24.20世纪中期以来,一些大国纷纷插手中东地区的争夺,使这一地区的形势更加紧张。这些国家参与中东地区的竞争,是为了控制这一重要的战略要地,更主要的是为了
A.控制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 B.帮助阿拉伯重建家园
C.支持以色列统一巴勒斯坦 D.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推广
25.“我们今天用响亮而又清楚的声音对你们说:血和泪已经流够了,够了!我们无意报仇,我们对你们不怀怨恨。……今天,我们正给和平一个机会……”已故以色列总理拉宾的这段讲话
A.说明巴以之间的矛盾根本解决 B.正式启动了中东和平进程
C.表达了所有以色列人的愿望 D.表明他接受政治解决中东问题
26.在伊拉克一家名叫拉希德的旅馆,正门大厅水磨地面上镶嵌着一幅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彩色画像,下有一行英文字:“布什有罪”这幅画像很大,正好撑足一扇门,任何想进入的人都必须从布什先生的脸上踩过,很难避开。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A.朝鲜战争 B.中东战争 C.越南战争 D.海湾战争
27.在海湾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持什么态度
A .支持伊拉克出兵占领科威特 B.支持美国和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
C.支持安理会决议,要求海湾国家自己处理,和平解决 D.不闻不问
28.右表是海湾战争中参战双方伤亡情况统计,对此表数据成因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伤亡人数
伊拉克军队
多国部队
死亡
约2万人
478人
受伤
约8万人
3754人
A.多国部队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B.多国部队的军事技术占据绝对优势
C.伊拉克军队在溃败过程中自相残杀
D.伊拉克军队缺乏训练,毫无战斗力
29. 有人说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历史上强有力的防止战争的机构”。 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有
A.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B.联合国大会上每个会员国都拥有一票表决权
C.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D.联合国秘书处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
30.1983年美国武装入侵格林纳达的时候,联合国应格林纳达要求,举行全体会议,要求美国尊重格林纳达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这说明
①70年代以后,联合国逐步摆脱被少数国家操纵的局面
②联合同在维护世界和平、缓解冲突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③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的措施只是……种形式
④联合国在摆脱美国控制的同时仍被苏联控制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31.截至2004年5月,联合国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共部署有15支维和部队,包括来自94个国家的5.3万名维和士兵以及1.1万名联合国工作人员。下列有关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近年来联合国维和行动被认为是维持和平、解决争端的十分有效的形式
②中国从8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积极支持维和的态度
③蓝盔和贝雷帽是联合国维和人员的标志
④联合国维和部队还承担了人道主义援助、促进民族和解等任务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2.反战和平运动在二战后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有
①以反核运动为中心 ②参与阶层主要是学生
③具有全球性特征 ④由分散走向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3.1983年的炎热秋天,西欧大陆20万民众在100多于米的跨国公路上,连成反对部署核导弹的“世界最长人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①此次和平运动的起因是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②和平运动参加者强烈反对美、苏两超级大国的核军备竞赛
③欧洲这次和平浪潮波及世界各地
④在和平运动推动下联合国宣布1986年为“国际和平年”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4.2000 年,联合国举行了“千年首脑会议”,150多个同家的元首和政府行脑出席此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首脑会议,共同探讨关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这说明
①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
②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位
③美同仍操纵着联合国
④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5.2005年,恐怖主义活动猖撅,英国连环爆炸案、约旦爆炸、伊拉克自杀性爆炸接连发生。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打击恐怖活动。这表明 21世纪教育网
A.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B.恐怖主义是世界不太平的主要根源
C.战争的威胁已经不存在 D.恐怖主义是世界不太平的因素之一
36. 世界经济在美国“9.11”事件的影响下急剧下滑,世界银行预测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00年的3.8%降为1.3%。这说明
A.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B.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C.和平与发展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D.和平与发展是先后相继,因果相承
37.中东和平之路存在着极为复杂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①恐怖和暴力②各国领导人加强协商与谈判
③放弃极端民族主义,各国人民相互谅解,相互信任④联合国发挥调节作用
A.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8.读图,其中不属于同一个主题的是
①把子弹做成口红 ②把手雷做成花瓶 ③把枪管做成麻花 ④美国“9﹒11”事件
A. ① B. ④ C. ② D. ③
39.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我们将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政府始终不逾地奉行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世界和平,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D.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
40.这张摄于1993年的照片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揭示了非洲依然存在的状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一直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这种努力
是
A.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倡导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
C.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4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一
1943年,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1944年,苏军在苏德战场发起了一连串的进攻战役,收复了大片西部领土,向国境以西挺进,这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但也引起了某些西方政治家的担忧。同年6月,英美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
(1)从1943年至第二战场开辟期间,反法西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重大进展?(5分)为什么在这种形势下英美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2 分)
材料二.和平始终是我们心中一个不灭的梦想,只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努力创造出一个和平的环境,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青少年应当成为和平的使者,关爱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最近某市举办“二战后和平与战争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回答:
(2)展览一: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下表示展览中对二战后局部战争的介绍,请填充文字,完成空白部分。(3分)
战争
项目
朝鲜战争
海湾战争
根本原因
美国称霸世界的需要
战争突出特点
持续时间
4年
42天
战争的损耗
美国直接战争费用830亿美元
美国直接战争费用600亿美元
(3)展览二: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
以下是展览图节选
名称
铸剑为犁
科学家
反核试验游行示威
前年首脑会议
图片
作为解说员,请你看参照图片向参观者叙述人类争取渴望和平的行动。(4 分)
(4)展览三:展望未来,关注和平21世纪教育网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时代进入20世纪,人类的和平事业面临新的挑战。尽管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也不断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汇入了时代潮流。作为解说员,请简要说明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有哪些?(2 分)为什么说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4 分)
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所有的贫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六分之一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
材料二 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公元前7世纪末的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已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之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除这种困扰。”
材料三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远方漂泊,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即使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下发抖,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梭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贫民抵押债务的两种主要形式?(2分)21世纪教育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应如何理解这位历史学家所主张的“高压力量”的确切含义?(2分)
(3)从材料三中,我们可知梭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制定这一措施的历史背景。(4分)
43.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佩里在1800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材料二】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回答:
(1)说明材料一中柏利访日不受欢迎的政策原因。(1分)“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 (1分)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些方面的改革措施(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2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百日维新”中维新派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2分)。与材料三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1分)
永康一中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答题纸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1)
(2)
(3)
(4)
42.
43.
永康一中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A
B
C
A
D
B
C
C
B
B
D
D
B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A
C
D
C
C
D
A
D
D
C
B
C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D
D
D
D
A
B
B
A
A
(3)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2分)
背景: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债务奴隶制流行,贫富分化严重,贫民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4分)
43.答案:(1)锁国政策。(1分)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1分)
(2)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工业。(3分)
(3)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2分)
(4)措施:设立新式学校;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2分)
不同: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