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一中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级历史科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教师:WRF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2.“已丑了,金牛叫;风雨顺,五谷笑;事如意,平安罩;身体棒,福寿到;亲满堂,欢乐绕……”这是2009年春节的祝福短信,其中的“已丑”,“金牛”等源自
A.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D.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3.我们一般将材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
B.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
C.《诗经·卫风》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商周时期的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已相当发达”
4.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 “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倍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少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汉代丝织业生产比较发达 D.汉代丝织品数量多
5.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一唐宋/陶器一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一唐宋/青铜器一明清/瓷器
C.商周/玉器一唐宋/漆器一明清/玻璃
D.商周/青铜器一唐宋/瓷器一明清/棉布
6.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该诗反映的现象是
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 B.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C.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D.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
7.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长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C.“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D.晚上“市”门紧闭
8.曾经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向我们展示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明清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 ②农产品大量涌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③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 ④货币经济占据主导,白银使用广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中国工业化起步的标志是
A、洋务运动中机器生产的出现 B、继昌隆厂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
C、以“一化三改造”为基本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D、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
10.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11.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信息有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
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2.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政府的措施
13.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的道路之所以行不通,主要是因为
A.“实业”往往被反动政权所垄断 B.科技水平严重滞后
C.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D.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1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传统服饰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C.社会变革引起服饰变化 D.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15.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商人想在中国开西餐馆,他最有可能选择的地方是
A.上海 B.重庆 C.北京 D.苏州
16.融合了满、汉、中、外服装特点而形成的服饰是
A.中山装 B.旗袍 C.马褂 D.中式衣裙
17.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18.在下列区域中,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最明显的是
A.西部内陆 B.东部沿海 C.大中城市 D.通商口岸
19.“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 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下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 慈禧生活简朴 B 中国不需要汽车C 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 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21.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22.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 “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23.标语,真实地反映着某段历史。“总路线光芒照,大跃进快步跑,人民公社办得好”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流行标语,这一时期可能是
A.1949——1953年 B.1953——1956年
C.1956——1966年 D.1978年至今
24.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迅速发展,是由于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对外开放 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改革开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近几年,我国政府通过采取减免农业税等措施来增加农民收入。这表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实现共同富裕
C.实现市场资源合理配置 D.加强宏观调控
27.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原因是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8.“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这个“圈”指的是规划了四个经济特区。这里的“经济特区”的“特”是指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 B.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C.特殊的地理位置 D.特殊的经济发展速度
29.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B.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共十五大——现代企业制度 D.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0.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的掌握方式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24分,共计40分。)
31.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 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l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l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 凤阳花鼓有一段歌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嫁出,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材料四 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食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二中结果的主要原因。(6分)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凤阳发生巨变的关键因素。(2分)
⑶材料四中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4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对当今经济建设有哪些重要启示?(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部分图片。
材料二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报纸总印数(亿份)
246.8
211.3
263.3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799
647762
2332164
2931682
3381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056
91572
383513
526483
585007
互联网用户(户)
—
—
7213
3014518
902171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上述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并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表中四种传媒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3)根据材料分析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影响了其他传媒的地位?(6分)
(4)为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相关资料?(2分)
湛江一中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试室号
座位号
高一级历史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6分)
⑴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二中结果的主要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凤阳发生巨变的关键因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对当今经济建设有哪些重要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24分)
(1)根据材料一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上述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并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表中四种传媒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分析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影响了其他传媒的地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相关资料?(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湛江一中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D
C
D
C
C
D
A
A
A
C
C
A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D
B
D
B
A
C
D
A
B
B
A
C
B
二、非选择题(40分)
31.【答案】(16分)
(14分)(1)原因:文革对经济的破坏难以在短期内恢复;人民公社制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左”倾错误未根本纠正,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6分)
(2)实行包产到户(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
(3)改革开放后,粮食总供量大幅度提高(或粮食增收、进口增加;);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4分)
(4)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发展经济要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坚定不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32. 【答案】(24分)
(1)名称:图一报刊、图二电影、图三电视、图四互联网。(8分)
标题: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精神的来源——大众传媒的变迁)等。(2分)
(2)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快。(2分)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讯事业的快速发展;政府重视;互联网的优势;全球化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得4分)
(3)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同时出现了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6分)
(4)到图书馆查询、互联网查询、书面问卷调查、民间访谈等。(2分。任答两点即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