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1·古诗词三首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淡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写作背景独坐 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 高飞 ,
孤云 独去 。
两不厌,
只有 敬亭山。相看尽闲独坐敬亭山独:独自一人。
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众鸟:鸟儿们;
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诗句意思: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诗句释意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寂寞)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没有了,完了。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相看:对看;
厌:满足。
(“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诗句意思: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诗句释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诗意理解
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这是一种怎样的看?相看他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诗意理解 独坐敬亭山 ——世间万物似乎都在讨厌我,不愿意和我待在一起。四周静悄悄的,只有我和敬亭山两两相望了。我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它也一动也不动,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只有它不厌烦我,在我失意的时候愿意陪伴着我……诗文回顾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表达了诗人摒弃世俗、亲近自然、忘怀得失的强烈思想感情。望洞庭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作者简介望洞庭
(唐)刘禹锡
两相和,
潭面 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 翠,
里一 。你同诗人站在一起望到了哪些景物?湖光秋月青螺白银盘山水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的湖面无风,犹如一面没有打磨过的,迷蒙的铜镜。远望洞庭山水翠绿,那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放着的一枚青螺。白银盘青螺古诗中有三个比喻句,你能找到吗?
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的湖面像 .
像白色银盘.
像湖中的一颗青螺.镜子洞庭湖的水色洞庭湖中的君山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美妙的秋月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同学们,你们知道词吗?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 ,还有“江城子” 、 “菩萨蛮”等。词 诗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诗分为“古诗”“律诗”和“绝句”三大类。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què) 忆江南白居易这是怎样的江南?这是怎样的江南?这是怎样的江南?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通俗易懂。
白居易在杭州、苏州做刺史三年,为官非常清廉。他带领百姓修筑白堤,治理西湖;疏通河道,整修山塘,短短几年,和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55岁那年,白居易因病回到洛阳,时隔十二年,江南百姓的勤劳、淳朴和善良仍然令他深切怀念。导入风景词旧日出忆资料二三全歌好水江花画忆江南
(唐)白居易
?
江南 ,
风景旧曾 。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好哪好?熟悉谙江南的春景美在哪里?有感情朗读、评读。(1)赏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江花————红胜火 这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2)赏读:春来江水绿如蓝江水————绿如蓝 (3)想像并对比两句诗所描绘的不同画面,感悟两句诗“红”与“绿”相互映衬之美。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是多么美好啊,那往日的风景是多么熟悉。太阳出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了,江水像蓝草那么绿,那么浓。怎能叫人不回忆江南?2、体会前两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江南春景的如此美丽、绚烂,作者用一个字就表达了由衷的赞叹,那就是——好 。
这个“好”字是在赞美江南的什么好?读出自己的体会。
作者赞叹的美好春景是他非常熟悉的,亲自感受到的,理解“风景旧曾谙”一句。能不 江南?忆现在你“忆”江南的什么?3、拓展引申,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作者回忆了哪里?又在怀念江南的什么?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苏州人民不舍得他走,都哭着来为他送行。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带着对江南人民深深的思念,再读—能不忆江南?
(2)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让作者怀念,还有纯朴的人民让作者牵挂,江南的景美、酒香、人更美!我们再来读读这句。再看这个“好”字又增加了哪些含义?
(3)感情朗读,读出赞美之情、读出思念之意。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要点罗列1.古诗词三首一、作家作品:
1.《独坐敬亭山》作者: 唐 李白。
2.《望洞庭》的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
3.《忆江南》唐代诗人白居易。二、字读准字音: 谙
多音字 :相(互相)(照相)
磨(磨刀)(磨坊)
易写错的字 :庭、潭
同音易混字:庭(家庭)亭(亭子)
形近易混: 谙(谙练) 暗(黑暗)
亭 (亭台)享(享受) 既同音又形近:庭(家庭)(庭院)
廷(宫廷)(朝廷)
亭 (亭子)(亭台)
停(停止)(暂停)
字义:
相看两不厌。
(1)因次数多而不喜欢。(2)排斥 (3)满足
湖光秋月两相和。
(1)和顺、温和(2)和谐 (3)和平满足和谐三、词
近义词 :众——多
望——看
翠——青、绿
孤——独
反义词 :高——低
遥——近
旧——新
修辞方法:
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拟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反问:能不忆江南?古诗文中游名胜姑苏城外(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识(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故人西辞( ),烟花三月下扬州。
朝辞( )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欲把( )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寒山寺庐山黄鹤楼白帝西湖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