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优质历史教学设计展示:“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淮南市优质历史教学设计展示:“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新人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5-17 13: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设计示例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重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难点: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大革命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惨痛教训是什么?面对国民党的血腥镇压,共产党做出了怎样的回答?由此,引入新课。
一、工农武装起义
  学生阅读课文“工农武装起义”一目,了解“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填写下面的表格:
起义时间 领导人 特点 意义以及教训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通过展示有关“八七”会议、三大起义的历史图片以及动画《秋收起义》,加深学生对此四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忆。并引导学生总结三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教训。
二、井冈山的星火
  演示动画《秋收起义军进军井冈山》,引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讲解。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以及扩大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会存在?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反革命势力在农村较薄弱,有利于红色政权的发生、发展;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南方的革命群众基础有较好;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发展,利于红色政权的发展;
  三大起义后,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
  在分析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小字部分,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在分析国情,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的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战略基地。这一思想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通过演示动画《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学生在直观上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状况。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粉碎三次围剿的作战方针,和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即可。
四、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引导学生从中国民主革命的目的、革命对象分析土地革命路线的正确性。
出示材料: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毛泽东
  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为什么是正确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变革土地制度时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基本任务。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农村中的封建土地制度,才能充分发动农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红色政权才能发展。中国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发动农民,武装农民,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小结
  由学生概况本课的中心内容。
板书设计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
  4.广州起义
  5.三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教训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1.根据地的扩大
  2.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4.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