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2018_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打包5套)(新版)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2018_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打包5套)(新版)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4-01 09:03:01

文档简介


备课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1
课题
7.1力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3、会分析已知力的受力物和施力物。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重点
在给出已知力的条件下,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这一节的重点。
难点
在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从而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播放设备、力课件、铁钉、磁铁、木板、弹簧、钩码、玻璃瓶、橡胶塞、细玻璃管、水。
教学环节
说 明
二次备课
课 程 讲 授
一、导入
由教材中的插图来导入本课。
二、新课
(一)力的概念
1、演示实验
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实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老师演示实验:木板上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动。提问:铁钉为什么会运动?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铁钉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猜测 ( 木板后有磁铁 )。
老师肯定学生的猜测,总结:当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必然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用。
学生知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
让学生分析教材图7-1-2中谁是受力物体?谁是施力物体?
学生通过分析,对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演示、思考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1)?磁铁吸引铁钉;
(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问: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以上实验中两物体之间都没有接触。
老师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学生举例:有些衣服吸引毛发,在毛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同样吸引纸屑……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老师做实验: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1)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2)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提问: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观看实验:弹簧拉钩码时自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分析:当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其它也是这样。
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它们的力是相互的,力是成对出现的。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
(三)力的作用效果
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
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 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
学生举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 运动状态改变: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
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生了形变。
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
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力的概念
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力是成对出现的。
2、两物体之间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的改变称为形变。
课后反思
力的描述
备课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1
课题
7.2 力的描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三要素
2.能用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表示力。
重点
用力的图示方法描述力是这一节的重点。
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总结出力的三要素是这一节的难点。
教学用具
教科书、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
教学环节
说 明
二次备课
课 程 讲 授
一、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足球比赛来导入本课。
二、新课
(一)力的三要素
举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思考,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点不同,效果不同。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学生可在课后尝试。
引导学生做教材第6页图7-2-2的实验。
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以上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明白力的三要素的定义。
(二)力的单位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学生知道力的单位,同时对牛顿有一定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
学生举起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对一牛的大小有一个了解,对力的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力的图示
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 ( 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 ) ……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学生思考。
老师假设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作图,掌握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
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
学生通过比较对力的三要素,以及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有了进一步理解。
对学生做进一步指导,纠正。
(四)力的示意图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知道力的示意图画法,并了解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区别与联系。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 ,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学生作图,对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掌握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画法。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力的三要素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用字母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二、力的图示
1、定义:用一根带刻度和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
2、具体画法
①力的作用点画法: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
②力的大小画法:先取一个标度,然后用一个线段长度配合标度表示力的大小。
③力的方向画法:在线段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④标明力的大小和单位。
三、力的示意图
1、定义:用一根长度适当的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课后反思
弹力 ?弹簧测力计
备课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1
课题
7.3弹力 ?弹簧测力计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产生的,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量与外力的大小有关。
2、知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3、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重点
学会使用测力计是这一节的重点。
难点
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是这一节的难点。
教学用具
弹簧、各种弹簧测力计、头发。
教学环节
说 明
二次备课
课 程 讲 授
一、导入
教师借助课本插图导入。
二、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10页7-3-2插图:跳水,弹簧。
(一)弹力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尺子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教师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弹簧测力计使用说明书。
学生活动:学生自学后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总结。
老师补充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1、2组学生做此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3、4、5组学生做此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探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做教材12页图7-3-7实验。
5个小组学生做书上实验,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四、课堂练习
教材第12页自我评价中的第1题。
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2、弹力:物体在受力发生形变时,要恢复原状,就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支持力、压力、拉力等都是弹力。
3、结论: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二、弹簧测力计及其使用
三、相互作用力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课后反思
重力
备课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1
课题
7.4重力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会用公式G=mg对重力进行计算。
重点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这一节的重点。
难点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这一节的重点。
教学用具
弹簧测力计 、钩码、铁架台、带细线的小球、直尺。
教学环节
说 明
二次备课
课 程 讲 授
一、导入
由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引出重力的概念,学生感觉自然熟悉,易于理解接受。
二、新课
(一)什么是重力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7-4-2图片。
学生思考: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听讲、仔细观察并思考。
教师: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教师: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二)重力的大小: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师:我们学过力有三要素,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吗?
学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师:正确。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师演示:用弹簧测力计钩住大小两个钩码。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弹簧伸长不同,是不是地球给钩码的重力不一样呢?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测量方法,思考: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思考:质量大的,受重力大;质量小的,受重力小。
进行实验。
教师:我们如何研究它们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14页实验探究部分,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记录数据,提示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解释学生的疑难问题。
学生分为小组(2人一组):
1、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设计表格。
2、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一个或多个钩码的重力;把数据填入表中;分析数据。
3、分析数据,采用比值法处理数据:m?1:m?2?= G?1:G?2?或G:m =常量。
4、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得出本小组的结论。
交流讨论环节: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汇报实验结果。
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给出g的含义,写出重力的公式:G=m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常数。
教师讲解14页例题,让学生利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后,再进行讲解。
(三)重力的方向(利用直观的小实验,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易于理解接受)
教师: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大家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猜想一下。
学生回答:①向下的;②指向地面;③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演示实验:从空中释放粉笔,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
学生观察,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和粉笔下落的方向一致。
教师:重力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大家利用桌上的铁架台做个小实验,看看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重力的方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
1、把带细线的小球系在水平放置的铁架台上,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
2、把铁架台底座的一侧轻轻抬起(模拟在不平地面上的情况),在抬起的过程中观察细线的方向。
教师提问:各种情况下观察的方向是否一致呢?重力的方向是否与地面情况有关?是与当地地面垂直呢,还是与水平面垂直?
学生回答: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细线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重力的方向不一定垂直于地面等等。
教师:我们观察到的细线的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它垂直于水平面,而不是垂直于地面,我们称这个方向为“竖直向下”。
观察教材图7-4-4和图7-4-5,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解,介绍重垂线的使用。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教师直接给出重心的概念,告诉学生如果有其他物体支持着重心,物体就能保持平衡。
带领学生一起做个小实验:用手指支在直尺的中心,直尺能够保持平衡。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用手指支撑直尺的中心,发现直尺平衡。有兴趣的学生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寻找钢笔、圆珠笔、课本等的重心。
教师介绍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是否均匀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并且向学生介绍重心位置在工程中的作用。
三、发展空间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重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对物体没有了重力作用,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
思考、讨论,得出形形色色的答案:
①人会漂浮在空中;
②踢飞的足球不会回到地面;
③水不会往低处流,看不到美丽壮观的瀑布;
④炮弹打击不到地面的目标;
⑤不能玩滑梯;
⑥秋天的落叶不会飘落到地上等等。
四、课堂小结
1、重力产生的原因;
2、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 = mg 。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16、17页1、3、4题。
教师让学生看课件并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演示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
重力吸引其周围的物体,同时地球周围的物体也吸引地球
原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生活中,我们提质量大的物体比较费力,提质量小的物体比较省力,猜想重力与质量的可能有关
选出几组学生说出他们的结论,教师总结
G=mg
g=9.8N/k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N。
教师讲解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
重力方向的应用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不是所有的物体的重心都在它们的几何中心
板书设计
第四节??重力
一、什么是重力
1、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重力的符号:G
二、重力的大小
1、探究物体的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2、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重力???N
m:质量???kg
g:9.8?????N/kg
9.8N/k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N。
三、重力的方向
1、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垂线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1、定义: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2、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3、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重心越低越稳定。
课后反思
摩擦力
备课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2
课题
7.5摩擦力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
2、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3、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举例说明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重点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用具
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毛巾、钩码、烧杯、豆子、筷子。
教学环节
说 明
二次备课
课 程 讲 授
一、导入
教师准备两双筷子(一双竹筷、一双铁筷)和一些黄豆,让两个学生做游戏比赛:事先说好比赛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夹的黄豆多。根据比赛结果提问:他们两个人为什么夹的黄豆多少不一样?为什么拿竹筷子的同学夹的多?
学生回答问题,由此引出摩擦力。
二、新课
(一)滑动摩擦力
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猜测到这些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一个起阻碍作用的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
教师:你们是否感受到过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各小组讨论后回答:
①推动桌子需要很大的力气,感觉到有阻碍,因为桌子和地面间有滑动摩擦力;
②用手搓桌面,感觉到用了力气,手和桌面间有滑动摩擦力;
③磨刀时,手需要使劲,是因为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现象。现在,请同学们参与以下的活动,在活动中,细心体会手或脚的感觉:
①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
②改变手按在桌面的力的大小,再在桌面上滑动,体会与①有什么不同;
③用手在衣服或者头发上滑动,体会看看与在桌面上滑动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④用脚在地上蹭一蹭,改变脚蹭地的力的大小,体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学生进行活动,用手按着桌面滑动或用脚蹭地,学生们都感觉到手或脚吃力,改变手按桌面的力或改变脚压地面的力时,会感觉到受到阻碍的力的大小不一样;手在衣服或头发上滑动和在桌面上滑动时相比,感觉受到的摩擦力不一样。经过这些小活动,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身边存在的滑动摩擦力的现象。
(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教师:同学们在刚刚做过的小活动中,体会到了摩擦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了解的有关知识,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猜想假设:
①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②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有关;
③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④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⑤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积极认真思考,写下自己的猜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避免学生盲目猜想。在必要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以下现象来感知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手在衣服上、桌面上、头发上滑动的感觉;
②手按桌面的力不一样,手的感觉不同;
③分别拉动重力不同的两个物体,感觉会不一样。
教师将学生主要提出的猜想列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因素,确定出需要探究的猜想。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出三个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①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②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③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
2、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一个验证我们提出的猜想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根据交流情况,适时提出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汇报各组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实验设计,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出最佳方案。
实验方案:
①保证接触面的大小、压力的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比较摩擦力大小;
②保证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的大小,比较摩擦力大小;
③保证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比较摩擦力大小。
教师: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分小组进行实验。
1、2组研究猜想①,3、4组同学探究猜想②,5组同学探究猜想③。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临时问题。
学生根据需要,挑选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根据实验要求控制操作条件:
①可以利用毛巾、棉布等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②为改变接触面的大小,可选用长方体形状的木块;
③要改变压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在木块上加钩码。
3、收集数据、分析数据
教师: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并且进行分析。
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
学生设计表格,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小组结论。
4、交流讨论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教师进行小结。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得到结论:
①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②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有关。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③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静摩擦与滚动摩擦
教师:生活中除了滑动摩擦力,还有另外两种摩擦现象,我们先来看两个小实验。
演示:①“筷子提米”的实验; ②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
学生观察,惊奇之情流露于脸上。学生能认识到这也是一种摩擦现象。
教师解释,这种摩擦叫做静摩擦。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活动,利用圆铅笔代替滚木,把圆铅笔垫在木块下,拉动木块,
比较直接在桌面上拉动木块。
教师给出滚动摩擦的概念,进行解释,并告诉学生,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阻碍作用小得多。所以在古代,人们常用树木当作滚轮搬运巨石。给学生介绍滚动轴承。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一做,发现木块下垫铅笔比直接拉动木块要省力,但是木块还是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四)摩擦的利和弊
教师: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
学生进行讨论,举出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活中也存在有益的摩擦,如:鞋底摩擦大可防滑等。
教师:可见,生活中存在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我们要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摩擦,谁能提出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都有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实例,每组举出一例。
如:①轮胎印上花纹,增大摩擦;
②用手握紧瓶子,可以增大手与瓶子间的摩擦;
③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
④在自行车轮的轴承中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摩擦等等。
教师总结:
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加压力;②使接触面更粗糙。
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④使摩擦面分离。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等。
三、课堂小结
1、生活中存在三种摩擦现象:滑动摩擦、静摩擦和滚动摩擦;
2、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课本21页 “自行车运动过程中的摩擦”。
板书设计
第五节??摩擦力
一、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之间会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产生条件:①两个物体要相互接触;②物体间要有压力;③两个物体要发生相对滑动。
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猜想:①接触面积;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压力大小。
2、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
①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②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三、静摩擦与滚动摩擦
生活中存在的三种摩擦现象:滑动摩擦、静摩擦和滚动摩擦。
1、静摩擦: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
2、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
四、摩擦的利和弊
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加压力;②使接触面更粗糙。
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④使摩擦面分离。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