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最后一次讲演》(课件+ 素材+ 类文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13.《最后一次讲演》(课件+ 素材+ 类文阅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01 14:38:0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最后一次讲演》类文阅读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卢新宁
亲爱的同学们:
①上午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②跟你们一样,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③其实,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荫庇
,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梦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④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⑤我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事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⑥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世故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大学会不会像有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⑦我有一位多年前毕业的同事,在谈到社会、时代时,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需要的适应,而是坚守。”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的一张老照片: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⑧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如此,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⑨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⑩谢谢大家!
(时间:2012年7月1日;地点:北京大学;卢新宁,女,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级本科生。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本文发表于《中国青年报》2012年07月06日,有删改;题目为编者加)
问题:
1.选出下列对文意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⑥段中“粉碎机”这个词语是指具有否定、解构能力的怀疑心态。
B. ⑦段中作者引用了同事的话,“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适应,而是坚守”。这里的“适应”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坚守”就是坚持正确的东西,坚守自己的道德、理想等。
C. 从内容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演讲稿;本文议题比较严肃,但是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活泼,感人肺腑,发人深省。
D. 在演讲中,演讲者以学姐的身份,真情投入,联系自己和在座同学的学习生活,对比当今和过去,深刻地分析了两个时代的不同特点,精辟论述了北大中文系学生最需要的思想品质,这对我们也很有启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照片上的那群知识分子?阅读⑦段,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4.读了这篇文章,你思想上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
【答案】
1.B
2.怀疑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或我们更需要信仰)
3.这是举例论证,是为了论证“怀疑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这一中心论点;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物质匮乏,生活困窘,但是他们有坚定的信仰,他们值得我们学习。
(意对即可)。
4.示例:读了这篇文章,我思想上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这句话,我们现在是中学生,还没有走上社会,但无论外界环境怎样变化,我们都应该守住自己的内心,看护好我们的“激情和理想”。
(紧紧围绕信仰、骨气、理想等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目的了解。B选项中的“适应”不是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而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所以B是错误的。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本文的中心论点需要概括。那么首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即可。文章的论点是:第8段末句或怀疑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或我们更需要信仰)。
点睛:论点的要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要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符合观点的句子。有时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细读第7段,根据“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可知,写这些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就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
4.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结合文章的内容,紧紧围绕信仰、骨气、理想等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最后一次讲演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
新知导入



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到63年前,缅怀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的李公朴、闻一多先生,用心去感受一位优秀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大勇的民主战士,为了追求真理、反对独裁而表现出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重点)
2.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演讲的方式,把握演讲的主要特点。(重点)
3.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学习闻一多先生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邹垚娟3524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和战士,湖北浠水人。
有诗集:《红烛》《死水》。臧克家写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被选入教材。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6年7月17日毛泽东、朱德同志在唁电中称赞他:“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周恩来同志在悼词中写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
走近作者
文体介绍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背景链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动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称为“最后一次讲演”。





































































































检查预习

污蔑(

屠杀(

捶击(

赋予(

卑劣(

卑鄙(

蛮横(

毁灭(

挑拨离间(


miè

mán
hènɡ
chuí

tiǎo


jiàn


bēi
liè
huǐ




【无耻】
不顾羞耻;不知羞耻。
【光明正大】
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偷偷摸摸】
状态词。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
【诬蔑】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代价】
泛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力。
【挑拨离间】
搬弄是非,破坏团结。
【卑鄙无耻】
品行极端恶劣,不知道廉耻。
【赋予】
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整体感知
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篇演讲词有什么特色

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一)1—3: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二)4—5: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三)6—12: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研读课文




1.闻一多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
(1)李公朴先生无罪却遭毒手;
(2)国民党反动派不敢光明正大地杀,只会偷偷摸摸地暗杀;
(3)国民党反动派杀了人还推脱罪责,造谣诬蔑。 
最卑劣
最无耻






































































































2.连用三个“无耻”表现了什么?
连用三个“无耻”,一个比一个语气重,从斥责到控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表达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同时用“无耻”反衬后句的“光荣”,爱憎分明,很有鼓动性。
3.连用三个“无耻”之后,又连用三个“光荣”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个比一个语气重,从斥责到控诉,感情强烈真挚。
无耻
爱憎分明,在反问中有斥责,在呼喊中有声讨。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又起到了呼唤、感染民众的作用。
光荣
对比
反衬
表达了讲演者对李先生的崇敬,对敌人的痛恨,给人们以巨大的鼓舞。




4.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邹垚524
第二,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5.第四、五自然段中的“他们”“你们”“我们”分别指谁?不断变化人称表达了什么感情?
“他们”“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作者用不断变化的人称表达不同的情感。用“他们”,表达出愤怒和蔑视的感情;用“你们”,变成直接对反动派的揭露、痛斥,表现讲演者大无畏的精神和愤怒的感情;用“我们”,表示讲演者与群众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




抒情。
6.文末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决心?
表明闻先生为追求光明和民主,决心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斗争
精神,随时准备为真理献身的斗争精神。








在讲演中使用的人称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用“你”“你们”,显示出讲演者的毫无畏惧;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他们的用心时,用“他们”,流露出讲演者极端的愤怒感情和轻蔑情绪。鼓舞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讲演者与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特别是把“我们”与“你们”相连相对地使用时,更表达出讲演者感情的鲜明,立场的坚定。
7.
讲演者在讲演中不断变换人称,起到了什么作用?
8.
这篇演讲稿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仆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国民党特务又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讲演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对李公仆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赞扬了李公仆先生和昆明人民,他们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是昆明无限的光荣,高度评价他们的斗争精神。对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质问、痛斥,面对面地揭露反动派的虚伪本性和险恶用心,指出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可耻下场。








闻一多先生在这次即兴演讲中,揭露并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劣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一定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1031




写法探究
1.爱憎分明,充满激情,语言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
2.对比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3.运用人称的变化、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感情。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痛斥卑劣行径,歌颂献身精神。
第二部分:揭露虚弱本质,指明历史规律。
第三部分:鼓舞群众斗争,表达自己、勇往
直前、不怕牺牲
最后一次讲演
作业布置
1.积累字词。
2.课下阅读闻一多的《红烛》《死水》。
电影片段
资料补充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