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祖先的摇篮 教案(2课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3 祖先的摇篮 教案(2课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31 20:15:06

文档简介

《祖先的摇篮》(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 ? ? (一)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有“祖、掏、逗”等7个。通过在阅读中不断复现的方式进行识记。
(二)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有“祖、啊、浓”等9个,都是合体字,具体可为分为两类,左右结构的字是“祖、啊、浓、摘、掏、忆”,上下结构的字是“望、蓝、赛、害”,没有包围结构的字。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可以回顾前面学过的书写提示,上下结构字则可以结合前六个单元书写中悟出的规律书写。“啊”字书写时可以按照左中右来指导,注意笔顺和中间不见的写法。上下结构的字的字形都比较复杂,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三)通过课文学习,初步儿童视角中对祖先生活状态的认识,感受诗歌丰富的想象力。
(四)在与《羿射九日》的对比中对早期人类生活形成正确认识。
学情分析
(一)圈出你认为难写的汉字。
祖?? 浓?? 摘??? 啊?? 望?? 蓝? 掏?? 赛? 忆
(二)你认为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呢?他们生活的环境怎样?
(三)针对这首诗歌,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1)会认“祖、掏、逗”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浓”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
(3)学习疑问句式,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去体会并读出疑问语气。
(4)关注、积累文中动名式搭配的词语,拓展更多此种形式的词语。
(5)继续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去畅想祖先的活动,仿写诗歌。
2.思维目标
(1)通过诗歌文字使学生形成画面,发展想象能力。
(2)明白诗歌是从儿童视角想象祖先在人类历史开始之初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如何在这片土地生活。
3.价值目标
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发源地原始森林的赞美与向往、珍惜。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习疑问句式,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去体会并读出疑问语气。
3.关注、积累文中动名式搭配的词语,拓展更多此种形式的词语。
4. 继续训练孩子的想象力、联想能力,畅想祖先的活动,仿写诗歌。
(三)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发源地原始森林的赞美与向往、珍惜。
2. 继续训练孩子的想象力、联想能力,畅想祖先的活动,仿写诗歌。
教学流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预设时间:5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齐读课题。
2.“摇篮”是什么意思?什么人会用到摇篮?查词典,思考“摇篮”的含义。
3.“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意思?文中指的是哪里?
4.图示图片,调动学生的积累,介绍原始森林。(教师课前应准备资料,作为对学生认识的补充)
(二)学生学习活动
1.齐读课题。
2.思考“摇篮”的意思、摇篮的用图;查词典,了解“摇篮”的含义。
3.联系诗歌内容,思考题目的含义。
4.学生借助自己课的积累,分享对原始森林的认识。
(三)设计意图
? ?理解题目意思,并借助学生的积累,初步了解原始森林,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朗读课文(预设时间:10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自由朗读。
教师提清要求:借助课后的认字表,练习独立识字,把字音读准确。注意停顿换气,把句子读通顺。声音洪亮。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朗读。(巡视认真听学生的问题,重点关注三类同学:平时读书最好的、读书还行的、读书不好的)
2.个别生读。
教师点几位同学朗读,一人一个自然段,检查学生朗读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指出并纠正,强调重点。注意指导学生个读出感叹与疑问的语气。
1.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2.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3.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
4.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
3.自由朗读。
在教师指导与纠正的基础上,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这次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更要注意停顿节奏与强调的重音。
4.朗读检查
以同桌或者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朗读,并检查各自朗读情况。教师巡视,随时给予指导。
(二)学生学习活动
1.自由朗读。
注意倾听教师提出的朗读要求,在朗读的过程中,借助课后的认字表、写字表,把字音读准确。注意停顿换气,把句子读通顺。声音洪亮。
2.个别生读。
学生举手发言,起立朗读相关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聆听,标记朗读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在全文朗读之后进行评价。
听教师讲解朗读的重点与难点。并练习个别重点句的朗读。
3.自由朗读。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教师之前强调与讲解的重点。努力在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的基础上,注意停顿节奏与强调的重音。
4.朗读检查
??? 学生以同桌或者小组形式,一人一个自然段合作朗读,并检查朗读情况,为朗读好的同学贴一个小贴画。
(三)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达到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声音洪亮、读得流利、有感情的目标。
环节三:初读感知(预设时间:10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的哪些内容?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最后有情感地读一读。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诗歌每一小节都写了什么内容?小组讨论交流。
4.本首小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二)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喜欢的句子,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最后带着感受有情感地读一读。
2.学生全班交流汇报,谈自己的体会。
3.先小组讨论交流每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再全班交流汇报。
4.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书上批注自己的质疑,并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三)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概括的能力,并在汇报自己喜欢的句子时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另外,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并继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环节四:指导书写(预设时间:15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检测字词。
(1)教师出示本课的会认字在文中组的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去朗读,最后开火车检查,全队的组加小红花。
祖先? 蓝天? 赛跑? 蔷薇? 回忆?
(2)结合课后第三题的词语,进一步检测学生对会认字的掌握情况。(注意把“采蘑菇”换成“采蔷薇”)
2. 出示本课会写字,学生说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学生交流重点笔画、笔顺。教师相机指导书写。
(1)“祖”的部首“礻”右边只有一点,“摘”的右下方,里面是“古”,“啊”强调耳刀旁的笔顺,第一笔是横撇弯钩,第二笔是竖。
(2)引入“我的发现”第一组的字,辨别“礻”和“衤”,了解带这两个偏旁的字的特征,巩固安部首类别归类识字的方法。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总结学生易错字指导。
(二)学生学习活动
1. 学生依据教师出示的两组词语,通过个别读、同桌读、全班领读等,反复熟悉,最后开火车检查。
2.自由谈书写需要注意的地方。辨别“礻”和“衤”,了解带这两个偏旁的字的特征,巩固安部首类别归类识字的方法。
3.学生书写。针对教师指出的问题,再次修改并书写。
(三)设计意图
通过多个途径检测会认字,指导重点字的书写,掌握重点字的字形与笔顺,继续扫清学生字词障碍。巩固按部首归类识字的方法。
课下作业
1.查找资料,了解人类文明的一开始是如何生存、生活的。
2.阅读《人类一开始如何生活》
板书设计
《祖先的摇篮》(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有“祖、掏、逗”等7个。通过在阅读中不断复现的方式进行识记。
(二)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有“祖、啊、浓”等9个,都是合体字,具体可为分为两类,左右结构的字是“祖、啊、浓、摘、掏、忆”,上下结构的字是“望、蓝、赛、害”,没有包围结构的字。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可以回顾前面学过的书写提示,上下结构字则可以结合前六个单元书写中悟出的规律书写。“啊”字书写时可以按照左中右来指导,注意笔顺和中间不见的写法。上下结构的字的字形都比较复杂,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三)通过课文学习,初步儿童视角中对祖先生活状态的认识,感受诗歌丰富的想象力。
(四)在与《羿射九日》的对比中对早期人类生活形成正确认识。
学情分析
(一)圈出你认为难写的汉字。
祖?? 浓?? 摘??? 啊?? 望?? 蓝? 掏?? 赛? 忆
(二)你认为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呢?他们生活的环境怎样?
(三)针对这首诗歌,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1)会认“祖、掏、逗”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浓”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
(3)学习疑问句式,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去体会并读出疑问语气。
(4)关注、积累文中动名式搭配的词语,拓展更多此种形式的词语。
(5)继续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去畅想祖先的活动,仿写诗歌。
2.思维目标
(1)通过诗歌文字使学生形成画面,发展想象能力。
(2)明白诗歌是从儿童视角想象祖先在人类历史开始之初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如何在这片土地生活。
3.价值目标
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发源地原始森林的赞美与向往、珍惜。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习疑问句式,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去体会并读出疑问语气。
3.关注、积累文中动名式搭配的词语,拓展更多此种形式的词语。
4. 继续训练孩子的想象力、联想能力,畅想祖先的活动,仿写诗歌。
(三)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发源地原始森林的赞美与向往、珍惜。
2. 继续训练孩子的想象力、联想能力,畅想祖先的活动,仿写诗歌。
教学流程
环节一:复习回顾(预设时间:5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复习词语掌握情况。PPT出示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再同桌之间检查。
2.本首诗歌都讲了什么内容呢?打开书,回顾一下。
3.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诗歌《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
(二)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根据PPT出示的词语,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再同桌之间检查掌握情况。
2.打开书,回顾本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3.齐读课题。
(三)设计意图
通过检测词语掌握情况与主要内容,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
环节二:学习诗歌(预设时间:15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走近原始森林
(1)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祖先的摇篮在文中指的是原始森林,那这是怎样的原始森林呢?默读课文,圈画相应的词句。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内容:
那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2.了解祖先做的事情。
(1)这么美的原始森林,“我”认为祖先都在这里做了什么呢?赶紧用横线画出。
(2)教师梳理学生的回答:
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
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
3.结合课后第三题,关注学习动词+名词结构的词组。
(1)一位同学读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摘野果 掏鹊蛋 逗小松鼠 采野蔷薇 捉红蜻蜓 逮绿蝈蝈
(2)总结:这些词语都是动词加名词构成的,课后习题里也出现了更多的,一起来看看,自己读一读。
(3)你们能不能仿照这样的结构,自己也说说其他词组?
4. 引导学生关注问句
(1)你们发现这些句子都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问句
(2)“曾”“可曾”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怎么说这些问句?
(3)谁能读出疑问的语气?
(4)省略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问句句式,补充课文内容:
我们的祖先,可曾……?
可曾……?
那时候,……吗?
也曾……吗?
(5)自己再读读这些句子,尝试背诵。
5.学习诗歌篇章结构
(1)祖先做的事情是小朋友亲眼看到的吗? 总结: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
(2)后面的诗歌内容还是想象吗?从哪儿看出的?
——回到了现实。风儿吹动树叶“沙沙,沙沙!那回忆多么美好,又那么遥远......
(3)对比阅读开头结尾,引导学生发现首尾呼应的写法:
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
(4)自己读读这两部分,再体会首尾呼应这种文章结构。
6.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回读全文。?
(二)学生学习活动
1.走近原始森林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画相应的词句,自己感知是怎样的原始森林。
(2)学生汇报,梳理内容。
2.了解“我”想象祖先做的事情。
(1)用横线画出“我想象”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的事情。
(2)学生汇报,全班梳理内容。
3.关注学习动+名结构词组:
(1)一位同学读教师出示的词组,其他同学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2)听教师总结词组的特点,了解都是动词加名词构成的,并继续积累课后习题里出现的词组。
(3)学生模仿结构,自己也说说其他这样结构的词组。
4. 引导学生关注问句
(1)仔细观察梳理出的内容,发现句子的共同点都是问句。
(2)学生思考“曾”“可曾”是什么意思,并联系自己积累说说还可以怎么说这些问句。
(3)几位同学读出疑问的语气。
(4)学生对照着PPT出示的句子,回忆课文内容,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学生再读这些句子,并尝试背诵。
5.学习诗歌篇章结构
(1)思考并发现这些都是作者的回忆和想象。
(2)再次回看文章,发现最后一小节作者又回到了现实。
(3)对比阅读开头结尾,引导学生发现首尾呼应的写法:
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
(4)自己读读这两部分,再体会首尾呼应这种文章结构。
6.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回读全文。
(三)设计意图
深入学习诗歌,结合课后习题,重点引导学生关注问句、动名结构以及篇章结构,学习诗歌语言特点。
环节三:仿写诗歌(预设时间:10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同学们,在“我”的想象与回忆中,祖先在原始森林的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你们觉得祖先还会做什么事情呢?小组交流一下。
2.哪位同学想和大家交流?
3.赶紧拿起笔,仿照文章的样式,也来写写。
我们的祖先,可曾????????????????????????????? ?
曾????????????????????????? ?
那时候,??????????????????????? 吗?
也曾??????????????????????????? 吗?
4.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仿写的诗歌?
(二)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祖先还会在原始森林里做什么事情,小组开展交流。
2.各位学生谈自己的想象。
3.学生仿照文章的样式,仿写诗歌。
4.班级分享自己的写作,同学之间进行评价。
(三)设计意图
一方面锻炼想象力,另一方面运用上课所学的内容,开展练笔。
环节四:拓展学习(预设时间:10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通过《羿射九日》我们知道在早期的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用自己的想象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祖先的摇篮》里,“我”想象的祖先的生活是那样的惬意。我们的祖先在文明刚开始的时候,到底是如何生活与生存的呢?拿出自己找到的资料与下发的资料,回顾一下。
2.小组交流。
3.班级交流。
4.结合这些资料,我们了解了祖先在石器制作、使用火、居住、饮食方面的知识。想一想祖先的一天会做些什么?创编一个故事。?
(二)学生学习活动
1.在教师的引导下,出自己找到的资料与下发的资料,思考祖先在文明刚开始的时候是如何生活与生存。
2.小组交流。
3.班级交流。
4.结合祖先在石器制作、使用火、居住、饮食方面的知识,围绕祖先一天的生活,合理想象,创编一个故事。
(三)设计意图
拓展课上所学,从儿童视角想象祖先在人类历史开始之初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如何在这片土地生活。
课下作业
1.完成故事创编。
2.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