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应 有 格 物 致 知 精 神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新知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3 .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走近作者丁肇中,1936年生,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 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于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文体介绍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讲 演 词背景链接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字 音 字 形检查预习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
朱熹( ) 格物致知( ) 诺贝尔( )
儒家( ) 袖手旁观( ) 测量( )
埋没( ) 不知所措( )
彷徨( ) 华裔 ( )zhàoxīzhìnuòrúxiùliánɡmòcuòpánɡ huánɡliàomiǎnyì 词 语 释 义 格 物:
致 知:
彷 徨: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听读课文,感知要点整体感知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梳 理 结 构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l 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
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
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研读课文问 题 探 究 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怎样的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问 题 探 究2. 文章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问 题 探 究 3.速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包括: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问 题 探 究 4.《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正面论述问 题 探 究5. 第4段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反面论述举例论证问 题 探 究6.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问 题 探 究实验不是消极的观察,
而是有计划的积极的探测。7.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举例论证问 题 探 究实验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测,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8. 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
问 题 探 究举例论证 以自身经历为例来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论证了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9.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第一层(2)第二层(3~5)第三层(6~12)小结第二部分问 题 探 究10.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问 题 探 究11.本文结尾 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主 旨 归 纳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写法探究1.多种论证方法并用。
①道理论证。文中引用《大学》里的话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②举例论证。文中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论证古代格物的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又以自己的切身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的内涵。
③对比论证。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 写法探究2.事例生动、通俗易懂。
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意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如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其次,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在谈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对着竹子硬想七天来“格物”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 分析问题得出结论(1)(2---12)(13)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想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并把你的 看法写成片断作文。资料补充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类文阅读
谈独立思考
茅盾
①有人问: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②我想: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③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 “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④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⑤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⑥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⑦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⑧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⑨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⑩“诗礼之家”现在 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问题:
19.全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2分)
20.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3分)
????????????????????????????
21.第⑦段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2分)
??????????????????????????
22.请用一句话写出第⑨段的主要观点。(2分)
????????????????????????????
23.结合全文,请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3分)
???????????????????????????
?
答 案:
(共 2分)对 比论证 (答 “对比? ”不得分)?
(共 3分 )“ 井底之蛙? ”比喻孤陋寡闻的人,“ 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 日驰数百? 里的驿马? ”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每 点 1分 )?
(共 2分 )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渐臻成热少年的矛盾 (1分 )。 (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不肖之间的矛盾 (1分 )。?
(共 2分)“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观 点正确 1分 ,? 单句 1分 ,观 点不正确不得分。)?
23.(共 3分 )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每 点 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