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综合测试(2.6)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综合测试(2.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4-01 09:3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下册 对环境的察觉(2.6)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根据你学的光学知识或是平时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哪一个仪器上使用的光学元件与另外三个不是同一类型的(?? )
A.照相机镜头????B.显微镜目镜????C.放大镜?????D.汽车观后镜
2.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

A.a????? B.b、d????? C.c??? D.a、b、c、d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明同学用凸透镜观看“物理世界”四个字,观察到了图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物理规律相同的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C.投影仪???? D.平面镜
4.如图,是一种被称之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下列对仙女图形成原因的探讨,正确的是(?? )
A.可能是酒具有化学显影作用
B.可能是酒的液面反射,在酒中出现放大的像
C.可能是图片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成放大的像
D.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使图片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虚像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5.如图所示,小宇同学正在用“自拍神器”摄影留念。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B.减小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C.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D.减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6.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如图所示),在暗室中将印有奥运五环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手电筒上,并让灯光正对着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胶片应正立放置,且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10厘米小于20厘米
B.胶片应倒立放置,且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10厘米小于20厘米
C.胶片应正立放置,且与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0厘米
D.胶片应倒立放置,且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0厘米
7.如图所示为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B.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靠近景物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D.景物在二倍焦距以外才能成缩小的像
8. 某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关于a,b,c,d四点的成像情况,他归纳出下列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B.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C.烛焰位于b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D.烛焰位于d点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10题图
9.如图所示,图甲测凸透镜的焦距,图乙“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40厘米
B.图乙的成像的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C.图乙中若用遮光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只出现像的下半部分
D.图乙中若在凸透镜左侧“戴”上近视镜,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10.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要使屏幕上二堆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11.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2.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外,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那么木棒在光屏上的像是( ??)
A.a端变细,b端变细?B.a端变粗,b端变粗?C.a端变细,b端变?D.a端变粗,b端变细
13.下图的四幅图,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


A.②①??????B.③①??????C.②④??????D.③④
14.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关于下列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这时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
C.仅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
D.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这时将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
15.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光屏上出现了一个与烛焰大小相等的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当把蜡烛移到光具座上P处时,调节光屏位置,光屏上出现的像为(?? )
A.????????B.??????? C.?????????D.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16.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处时(  )
A.光屏在“Ⅰ”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B.光屏在“Ⅱ”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C.在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倒立的像??????????????????????
D.在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倒立的像
17.冰遇火融化,但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却能“削冰取火”:他们将冰磨成一种冰镜,然后使太阳光射过这枚冰镜后,会聚于干草上的一点,以此点燃干草取火。这种冰镜应磨削成 (? ) ?
A.凸面镜??????B.凸透镜???????C.凹面镜???????D.凹透镜
18.将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使物体距依次为6厘米、18厘米和24厘米,分别得到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和缩小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满足关系式(  )
A.f<6厘米??B.6厘米<f<18厘米??C.9厘米<f<12厘米??D.18厘米<f<24厘米
19.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15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
C.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20.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B.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C.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D.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二、填空题(共5题;共14分)
21. ( 1分) 如图所示是6个透明的玻璃元件,其中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__。
22. ( 2分) 人的眼球好像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小丽的眼睛成像情况如图所示,为矫正视力应当配戴眼镜片为________的眼镜。(均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第21题图 第22题图 第23题图
23. ( 4分) 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是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它的成像与__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所成的是__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已知镜头焦距为f,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________。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些,人应离镜头________(填“远”或“近”)些。
24. ( 3分)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将它们的中心调节到同一高度。

(1)如图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光屏,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一个清晰的像;若在光屏一侧用眼睛透过凸透镜观察,会看到一个烛焰________立的像;
(2)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_的实像。
25. ( 4分) 人类的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凹凸程度可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眼睛调节的两个极限点叫做远点和近点,正常人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厘米,这个距离叫明视距离。根据上文:
(1)你认为正常人眼睛的观察范围是( ? ? ?)。
A.?0到10厘米??????????????????B.?10到25厘米??????????????????
C.?25厘米到极远处??????????D.?10厘米到极远处
(2)远视眼是来自近处物体的光成像于视网膜________(选填“前”或“后”);矫正时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如图________(选填“甲”或“乙”)中的透镜,就能使光会聚到视网膜上。
三、实验探究题(共4题;共31分)
26. ( 10分)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等。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________?上。
(2)该实验应使凸透镜成实像,那么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物距________焦距。
(3)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图像
(4)小明得出探究结论后,又用上述器材做了一个实验。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0刻线处,凸透镜放在15cm刻线上,如图12所示。移动光屏在a位置找到像;蜡烛和光屏不动,只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向某一方向移动到b位置时,在光屏上又看到像。结合所画图像,请你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判断_______。
A.?光屏上第一次的像是倒立、放大的??????????????????????B.?a位置在44~46cm刻线之间
C.?光屏上第二次的像是倒立、缩小的??????????????????????D.?b位置在19~21cm刻线之间
27. ( 6分) 小轩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厘米。
(2)在图乙所示的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__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
(3)如果用焦距相同,面积变小的另一个凸透镜替代原凸透镜,放在相同的位置,对结果会造成什么影响??????????????????????????????? 。
A.?没有影响?????????????B.?所成像变大?????????????C.?所成像变小?????????????D.?所成像大小一致,但亮度变暗
28. ( 6分)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吴洋同学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甲),看到手指________的像;再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看到房屋________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他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有关。于是,他在如图丙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像的大小
3.00 光屏上没有像
5.00 光屏上没有像
12.00 60.00 放大
20.00 20.00 等大
25.00 16.67 缩小
30.00 15.00 缩小
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________。
(3)吴洋所在班级照毕业像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摄影师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还应 ________(选填“增加”、“缩短”或“不改变”)照相机的暗箱长度,才会在取景框内得到清晰满意的画面。
29. ( 9分) 小华喜欢的玩具是妈妈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三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凸透镜,分别由玻璃、水晶、塑料制成,他想知道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与材料有关,请你帮助他设计这次探究的全过程:
A.提出猜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B.这次探究的器材主要有?? ? ? ? ? ? ? ? ? ? ? ? ? ? ? ? ? ? ? ? ??。
C.写出探究的主要步骤。
D.请你设计数据记录表格。
E.结论:?? ? ? ? ? ? ? ? ? ? ? ? ? ? ? ? ? ? ? ? ???
四、解答题(共3题;共15分)
30. ( 6分) 判断图中各方框内的光学元件,并完成光路图。

?
31. ( 4分) 完成图中的各光路图。
(1)     (2)
32. ( 5分) 小薇同学用一块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她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1)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40cm刻度处,蜡烛与光屏调节到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的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应用了这个成像规律.
(3)当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它的像将逐渐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薇又把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她只适当地调整光屏使之远离凸透镜,光屏上又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小薇戴的是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照相机镜头、显微镜目镜和放大镜都相当于凸透镜,工作原理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汽车观后镜是面镜,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2.【答案】 C
【解析】对比四个图中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图a、b、d的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发散了,都是凹透镜;图c的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会聚了,是凸透镜。
3.【答案】 C
【解析】由图示的实验现象可知被观察的字通过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物理规律相同。
4.【答案】 D
【解析】A、酒不具有化学显影作用,故A错误;
B、酒的液面反射时,平面镜成等大的像,故B错误;
C、图片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不成像,故C错误;
D、斟酒后杯底凸透镜和酒凹透镜组成的透镜焦距变大,使图片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虚像,故D正确。
5.【答案】 A
【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故A正确。
6.【答案】 B
【解析】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胶片要倒立放置,并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10厘米小于20厘米。故答案为:B。
7.【答案】 D
【解析】A、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靠近景物,故A错误;
B、物远像近像变小,可以通过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远离景物,故B错误;
C、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故C错误;
D、根据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可知,景物在二倍焦距以外才能成缩小的实像,故D正确。
8.【答案】 C
【解析】A、烛焰位于a点时,u>2f,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最远时出现的实像最小,A选项说法正确;
BC、烛焰位于b、c两点时,2f>u>f,成倒立放大实像,但b点位置距离透镜大于c点位置,因此在c点屏上出现的实像比在b点出现的实像大,因此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故B选项说法正确、C选项说法错误;
D、烛焰位于d点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故D选项说法正确。
9.【答案】 D
【解析】A、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40厘米-30厘米=10厘米,故A错误;
B、图乙中物距u=45厘米大于2f,成像的特点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故B错误;
C、图乙中若用遮光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线通过凸透镜的下半部成完整的像,只是像变暗,故C错误;
D、图乙中若在凸透镜左侧“戴”上近视镜,由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像会成在光屏的后面,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故D正确。
10.【答案】B
【解析】A、光源是能够发光的物体,而二维码不能发光,所以二维码不是光源;故A错误;
B D、由图可知,拍摄出来的照片是缩小的,而凸透镜在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故B正确;D错误;
C、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要远离二维码,因为当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像会变大;故C错误;
11.【答案】C
【解析】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10cm=40cm,满足u>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呈清晰的像,故A错误;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30cm=20cm,满足u=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B错误;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35cm,满足2f>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故C正确;
D、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45cm=5cm,满足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D错误。
12.【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a端的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会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会变细,b端的物距大于1倍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会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会变粗,故C说法正确。
13.【答案】 B
【解析】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③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所以①是近视眼的矫正做法。故选B
14.【答案】 D
【解析】A、据图可知,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是,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B、当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透镜的聚光能力变强,光线会比注水前要提前交汇,所以像会向透镜方向移动,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小像变小,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将靠近透镜向左移动,而且像变小.故B正确;
C、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若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且此时的物距小于像距,所以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
D、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D错误。
15.【答案】 D
【解析】由图知,u=v=20cm=2f,光屏上出现了一个与烛焰大小相等的清晰的像,所以f=10cm.
当把蜡烛移到光具座上P处时,2f>u>f,调节光屏位置,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由图知,则A为正立、等大的实像,B为倒立、等大的实像,C为正立放大的虚像,都不符合题意,只有D为倒立放大的实像;符合题意.
16.【答案】 A
【解析】凸透镜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物距为50cm-15cm=35cm,即u>2f,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D说法均错误;此时2f>v>f,即只有在光具座的65cm——80cm之间可以找到清晰的像,符合图中“Ⅰ”区域所表示位置,故A说法正确,B说法错误。
1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他们将冰磨成一种冰镜,然后使太阳光射过这枚冰镜后,会聚于干草上的一点”可知该冰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可知该冰境利用了凸透镜的特点,应该是磨削成凸透镜。B选项符合题意。
18.【答案】 C
【解析】当物距等于6cm时,成放大的虚像,分析可得f>6cm;当物距等于18cm时,成放大的实像,所以f<18cm<2f,分析可得9cm<f<18cm;
当物距等于24cm时,成缩小的实像,所以24cm>2f,分析可得f<12cm。综合三个结论归纳可得出9cm<f<12cm。故选:C
19.【答案】 C
【解析】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分析可知,此时u=v=2f=20cm ,解得f=10cm,说法不正确。
B、由分析已知f=10cm,当u=15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光屏上能成像,说法不正确。
C、由分析已知f=10cm,当u=2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等,符合题意。
D、由分析已知f=10cm,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始终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说法不正确。
20.【答案】 D
【解析】小聪看到的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放大镜的1倍焦距之内,当成缩小的像时,物距应大于2倍焦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小亮应使放大镜远离花朵,像在放大镜和小亮眼睛之间。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21.【答案】①⑤⑥
【解析】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题图中符合中间厚两边薄的是①⑤⑥。
22.【答案】 凸透镜;凹透镜
【解析】据图可知,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不能落在视网膜上,属于近视,需要通过凹透镜进行矫正;其中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3.【答案】 照相机;缩小;2f;近
【解析】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它的成像与照相机相似,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已知镜头焦距为f,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f;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些,人应靠近镜头。
24.【答案】 (1)不能;正立
(2)缩小
【解析】(1)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由图可知,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左右移动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一个清晰的像;
(2)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5.【答案】 (1)D
(2)后;甲
【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睛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所以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10cm到极远处
(2)远视眼是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近视眼是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观察图可知,甲图是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要想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佩戴会聚透镜,即凸透镜。由图可知,会聚的光线经过甲透镜后变成平行光,则甲图中的透镜为凸透镜,乙图中的透镜为凹透镜,故矫正时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如图甲中的透镜,就能使光会聚到视网膜上。
三、实验探究题
26.【答案】 (1)高度
(2)大于
(3)
(4)A,B,C
【解析】(1)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时,成的像要用光屏来承接,所以要调整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以保证物体的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
(2)由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可知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3)找出每组数据对应的点,然后用平滑的线把点连起来,如图所示:

(4)A、由(3)可知,此透镜的焦距f=10cm,当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0刻线处,凸透镜放在15cm刻线上,即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
B、此时v>2f,即a的位置v>20cm,结合图象可知v在29~31cm之间,所以a位置在(29+15)~(31+15)cm即44~46刻线之间,故B正确;
C、当蜡烛和光屏不动,只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向某一方向移动到b位置时,在光屏上又看到像,说明此时物距和像距之和不变,以设想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则物距处于u>2f,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2f>v>f,像的位置在10cm~20cm之间,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当凸透镜向某一方向移动到b位置时,在光屏上又看到像.此时像的位置在16cm~35cm之间,而题目中指出光屏的位置不变,所以b位置在19~21cm刻线之间时,光屏上是看不到像的.故D错误.
27.【答案】 (1)10
(2)凹
(3)D
【解析】(1)甲图所示平行光线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点就是焦点,焦点到透镜的的距离即是焦距,从图中可读出是10cm;
(2)如图乙将蜡烛向左移动也就是增大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像距应该缩小所以,此时成像在光屏前方,与近视眼矫正相似可以在凸透镜的左侧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凹透镜;
(3)焦距相同所以成像时像的性质相同,但因为面积较小通过的光线较少所以亮度会变暗,所以D选项正确。
28.【答案】(1)放大;缩小
(2)小
(3)缩短
【解析】(1)当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时,此时手指在凸透镜的焦点之内,成放大、正立的虚像。若看远处的物体,此时物体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在逐渐增大,成的像也越小。
(3)摄影师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增大了物距,所以应减小像距才可以在底片上得到清晰的像.所以应该缩短照相机暗箱长度。
故答案为:(1)放大;缩小;(2)小;(3)缩短
29.【答案】A.凸透镜的焦距和材料有关;
B.平行光源;分别由玻璃、水晶、塑料制成三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凸透镜;光屏;光具座;刻度尺;
C.主要的步骤:(1)把平行光源、玻璃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让平行光源垂直照射玻璃凸透镜,前后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出现最亮最小的点,用刻度尺量得光心到焦点的距离f1;(2)用水晶凸透镜替代玻璃凸透镜重复上面的实验记录f2;(3)用塑料凸透镜替代水晶凸透镜重复上面的实验记录f3;
D.实验表格:
材料 玻璃f1 水晶f2 塑料f3
焦距f/cm
E.结论:①如果f1=f2=f3 ,说明凸透镜的焦距和材料无关;②如果f1≠f2≠f3 , 说明凸透镜的焦距和材料有关。
【解析】(1)提出问题:凸透镜的焦距是否和材料有关;
(2)猜想:凸透镜的焦距是否和材料有(或无)关;猜想是任意的,只要有猜想依据就可以;
(3)设计实验:分别测量三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分别由玻璃、水晶、塑料制成的凸透镜的焦距,进行比较;
(4)实验器材:平行光源制造平行光;分别由玻璃、水晶、塑料制成三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凸透镜;用光屏呈接焦点;光具座;刻度尺测量焦距;
(5)设计实验表格:记录三个不同材料有一行,凸透镜的焦距f1、f2、f3 ,有一行;如表:
材料 玻璃f1 水晶f2 塑料f3
焦距f/cm
实验步骤:①把平行光源、玻璃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让平行光源垂直照射玻璃凸透镜,前后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出现最亮最小的点,用刻度尺量得光心到焦点的距离f1;
②用水晶凸透镜替代玻璃凸透镜重复上面的实验记录f2;
③用塑料凸透镜替代水晶凸透镜重复上面的实验记录f3;
(7)分析结论:①如果f1=f2=f3 ,说明凸透镜的焦距和材料无关.②如果f1≠f2≠f3 , 说明凸透镜的焦距和材料有关;
(8)交流评估。
四、解答题
30.【答案】
【解析】第一幅图中的光学器件能够让光线透过,可能是透镜,并且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向中间靠拢,所以该光学器件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填凸透镜.
第二幅图中的光学器件能够改变光路,应该填平面镜.
第三幅图中的光学器件不能让光线透过,应该为面镜,且反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向两边发散了,所以该光学元件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为凸面镜.
第四幅图中的光学器件能够让光线透过,可能是透镜,且折射光线比起入射光线更加远离主光轴,所以该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填凹透镜.

31.【答案】(1)(2)
【解析】(1)凸透镜的三种特殊光路图中,经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平行于主光轴;而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穿过焦点;可根据上述两个特点来完成作图.
(2)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32.【答案】同一高度;缩小;照相机;变小;近视
【解析】(1)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2)由图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0cm,即物距大于2f,所以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当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变大,像距将变小,像距变小;
(4)适当地调整光屏使之远离凸透镜,光屏上又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说明光线比原来延迟会聚,则该眼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为凹透镜,可知小薇戴的是近视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