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5-24 20:20: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重点难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 (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 (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 (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 (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 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清 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
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军机处的设立,君臣等级关系进一步分化(君:独断专行;臣:惟命是从)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和危害。(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讨论: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业:课后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历史说课稿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本课的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的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满族的兴起 2、清朝的建立 3、君主集权的强化
自清朝定鼎北京,迄至逊位,长达268年。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管辖广大疆土,保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长期稳定,尤其康乾盛世持续一百二十年,堪称清朝创造的一个奇迹。其中政治上的严密控制是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的政治体制是传统政治体制的集大成。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经唐朝的完善发展,明朝的强化,到清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系统而严密,十分成熟。君主集权已达到了顶峰。本课知识,对客观评价清朝、后期学习的延续起开篇之义,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
一个民族——满族的兴起;
一个政权——清朝的建立
一个主题——君主集权的强化;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的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满族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2、能力目标:认清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初步地认识到该制度的消极作用,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
通过比较清朝文字狱和秦始皇焚书坑儒,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把握时代特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个目标在整堂课中始终是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在教法、学法中我会进一步谈到。
四、本课重点
君主集权的强化。
五、本课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累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如何通过教学手段的合理设计,引导学生从强化君主集权的目的和作用等方面理解、分析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六、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面对哪些学生、处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实施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针对学生自主、独立、大胆、思维活跃、爱表现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辩论、探究、体验等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以“学”的身份,师生同堂,解读《君主集权的强化》。
七、教学目标的实现
下面我就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一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1)渲染气氛 吸引注意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影片片头剪辑进行课堂导入,利用《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戏说乾隆》、《鸦片战争》等清史戏的片头剪辑,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营造历史课堂独特的感觉。同时指出,影视作品与历史史实间的区别。
利用动画,进一步刺激学生情绪、激发兴趣,使学生对清有一定宏观了解,同时点明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政绩的区别(后金――清),这样轻松、有趣的导入,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够在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提起学习兴趣。
(2)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地图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唐边疆各族分布图》、《南宋、金对峙形势图》、《满洲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靺鞨-女真-满族的历史渊源,区分金与后金的概念,概括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活动,并形成正确的空间地理概念,从而在有效的视觉冲击下,于不知不觉、轻松的状态中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满族的兴起。使学生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的学生有小组学习与课堂辩论的优良传统,而且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表现欲也很强,因此为突破本课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我采用了层层设疑、史学辩论的方法,设置辩论题: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面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统治者怎样才能有效地实行统治,并维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呢?
清代的军机大臣与秦朝的丞相权限有何不同?
对比乾清宫、乾清宫门外的军机处与沈阳故宫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建筑布局,从中反映出君主与臣下的权限关系有何变化?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通过辩论,建筑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课堂效果非常好。
(3)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
历史剧场一直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本课的一个兴奋点、一个兴趣点:历史短剧表演兼竞赛:《君臣办公》、《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文字狱》来进一步突破本课的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之军机处、文字狱。通过课前自学,学生收集资料、编排剧本、设计台词,选定角色,完全独立完成。加上两个小剧组的竞赛,提高演出质量。一个历史剧表演,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综合协调能力、并极大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并在课程进半时制造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
二次辩论:结合秦、唐、明、清四代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以“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利弊”为辩题,通过回顾、对比、正反双方的辩论,老师的点拨,从君主集权的目的、作用等方面突破本课难点。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