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钟》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争奇斗艳、芬芳、灼伤、修建”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
3.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会留心观察事物,初步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争奇斗艳、芬芳、灼伤、修建”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会留心观察事物,初步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美。(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鲜花吗?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出示课件,一个花钟,配上轻音乐。)
(学生或陶醉,或惊叹。)
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描绘一下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吗?
生1:鲜花朵朵。
生2:争奇斗艳。
师:同学们说的词语都很美,老师想把你们说的词语连成一句很美的话读一读,可以吗?(出示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教师美美地读句子。)同学们能不能也这样美美地读一读呢?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句子。)
……
师:有谁能告诉大家,这个花钟上有哪些美丽的花呢?
生1:这个花钟上有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教师依次将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些花是怎么开放的?(教师出示课件——图片和文字相对应。)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反复读读,想象它是怎样开放的。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学习。)
师:老师看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现在谁愿意来当花仙子,向大家介绍一下文中的花是怎么开放的?
生1: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师:你知道万寿菊“欣然怒放”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1:就是开得很大。
师:你能用动作来表现它是怎样开放的吗?
(生1两手做花含苞状,由胸前突然向上张开。)
生2:老师,我觉得万寿菊开放的样子就像我们过年时放的烟花一样,突然向外面爆开来,十分美丽。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是的,万寿菊开放的样子就像突然绽放的烟花那样。当你看着那绽放的美丽烟花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生2在教师的指导下再读这句话。读到“欣然怒放”时声音提高。)
师:老师听出来了,这朵万寿菊正努力地绽放着,还有谁能让这朵花开得再大点儿,再美点儿?(边说边做手势)
生3:(面带微笑,充满向往地读。)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生4:老师,我觉得他读得很美,但如果配上动作就会更美。
(教师示意该生读,边读边配上动作。该生读得声情并茂,得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师:让我们这些花仙子一起来“欣然怒放”一次吧!请大家边读边配上动作,好吗?(学生齐读。)
赏析:教师通过精美的课件,丰富生动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的境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的方式,对各种花的特点(包括花的外形、颜色、香味等)了如指掌。正因为教师对教材有透彻的理解,才会对文本有独到的解读。如:学生欣赏了花的课件之后,他们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由此可见,他们的感受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巧妙地一引:“老师想把你们说的词语连成一句很美的话读一读,可以吗?”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一个由词语到句子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头脑中对花的印象更加丰富、完整,同时训练了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感受“花钟”的神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拓展点)
师:课文为什么以“花钟”为题呢?谁来读一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第3自然段。)
师:花钟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1: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生2:这位植物学家太有创意了。
师: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在卡片上做一个模拟时钟,根据课文内容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的名字写在钟面上。
(学生制作卡片。师生共同来玩这个游戏,教师说出大约几点钟,学生说出花的名字。)
师:同学们,这位植物学家的想法是不是很有创意?那你们根据这些花开放的特点能创造些什么呢?请你们展开自己的想象谈一谈。
生1:我要制作一个植物闹钟,把在我起床时间开放的花儿连成闹钟,这样我不但能准时起床,而且还能在起床时闻到花香,多美啊!
生2:我想发明一种花儿音乐钟,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都放在一起。一种花开放时就会响起一段音乐,下一种花开放时就会响起另一段音乐。那一定是非常有震撼力的音乐会。
师:想法太新奇了,希望同学们不要扼制自己的想象,相信大家只要有执著的追求,你们的想法就一定会实现。
赏析:想象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所以这个教学片段就是针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来设计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展开合理而大胆的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